• 11月22日 星期五

为构建双循环枢纽城市的“四梁”建言献策

为构建双循环枢纽城市的“四梁”建言献策

丁安 绘

记者 何峰

有效发挥数字赋能作用,进一步增强港口的“硬核”力量,对宁波当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积极为全国全省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勇担当、作贡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进入新发展阶段,需要发展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国际贸易,为我市建设双循环枢纽城市提供强有力支撑,为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贡献宁波力量;

宁波要进一步增强产业链优化升级的紧迫感、危机感,加快塑造产业竞争硬核实力,积极为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宁波应有的贡献;

……

8月10日,市行政会议中心,市政协十五届二十三次常委会会议正在这里举行,着重就“宁波构建双循环枢纽城市若干问题研究”进行专题协商。代表4个课题组发言的政协委员分别围绕“世界一流强港建设、国际贸易更高质量发展、产业链优化升级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四个方面,对调研成果进行展示,既以客观理性的视角深刻分析宁波构建双循环枢纽城市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以务实管用的举措提出具体的实现路径和有效方式。

“‘世界一流强港建设、国际贸易更高质量发展、产业链优化升级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这四方面既呼应了党政要求,又贴切宁波实际,既有内循环又有外循环,还有链接内外循环的港口建设,可以说是宁波整体化推进、系统化构建双循环枢纽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四梁’,也是宁波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的重要物质基础。围绕这四方面展开深度调研,并提出意见建议,意义特别重大。”市政协相关负责人表示。

鲜明的观点、科学的论证、翔实的数据、精准的建议,借助PPT的直观展示,四位委员的发言言之有物、干货满满,既把大家的思想凝聚到落实既定决策上来,也将助推把行动统一到难题破解上来。

■发挥数字赋能作用 建设世界一流强港

宁波舟山港区位优势良好、资源条件优越、基础设施完善,货物吞吐量连续12年全球第一,是宁波人心中的骄傲。宁波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城市,港口无疑是最大资源。

最大资源的成色到底如何,离“硬核”力量的要求还有多远?

“对标世界一流强港,宁波舟山港仍有不足和差距,体现在高端航运服务短板明显、集疏运结构亟待优化、智慧港口建设亟待加速。”代表第一课题组发言的吕小斌委员声音洪亮。他说,国际物流、航运金融保险、海事法律仲裁以及航运总部类机构等发展严重不足,“大港小航”现状亟待突破!

数据显示,在2021年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中,宁波舟山港以67.5分列综合排名第十,与新加坡、伦敦、上海等国际航运中心相比差距较大。

“目前,宁波舟山港的港航服务优势主要集中在船舶运输和港口及辅助服务的装卸堆存等低附加值环节。2020年货物装卸及相关业务营收占宁波舟山港总营收的一半左右,而纽约港装卸收入仅占总收入的10%。”吕小斌指着大屏幕PPT上的表格,宁波舟山港的短板一目了然。

实现弯道超车,“加速”的“引擎”在哪儿?与会人员对调研报告的建议充满期待。强化数字赋能作用、加快港口数字化发展,是宁波舟山港建设世界一流强港的重要路径。调研报告的答案掷地有声!

强化数字赋能,打造完善统一的数字港航服务平台是基础。为此,课题组在调研报告中提出了“建设一中心、构建两平台、打造一生态”的设想。“一中心是指建设港航服务数据中心,汇聚货、船、箱、车等多主体数据,通过大数据的汇聚、挖掘和分析,努力解决宁波舟山港‘货物有哪些、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怎么去’等基本问题。”吕小斌委员解释,“两平台是指构建政府监测分析平台和市场应用服务平台。一生态指打造港航服务大数据生态系统,以此撬动、吸引更多的国际高端航运金融、跨国贸易物流企业以及专业物流供应链服务商等机构落户宁波。”

“智慧港口的建设发展刻不容缓。”在调研报告中,智慧港口被频频提及。调研组认为,新一代智慧港口的发展呈现港口运营更加智能化、港口物流供应链更加协同化、港口贸易更加便利化、港口数据服务更加场景化、港口业态创新更加开放化以及港口生态圈更加和谐化等趋势。他们建议,宁波舟山港要顺应发展趋势,加快推进智慧港口建设,力争从趋势的“赶超者”成为“引领者”。

■巩固对外开放优势 推动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

对外开放是宁波的“金名片”。改革开放以来,宁波依托港口之利、开放之先、体制之活、民企之多,逐步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外贸大市。2020年,全市外贸进出口规模居全国省市自治区和计划单列市第9位,出口规模居全国城市第5位。

“国际贸易大而不强、新兴业态萌而未盛、营商环境优而不特,对标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特征,我市国际贸易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对照我市构建双循环枢纽城市的要求,代表第二课题组发言的王懿栋委员如此讲述在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我市以民营中小外贸企业为主,贸易规模普遍较小、竞争力不强,缺乏千亿级的外贸本土企业,也缺乏大型国企和大型跨国公司、跨国采购商,2020年我市排名首位的中基集团进出口额281亿元。”王懿栋委员用数据盘点我市国际贸易缘何大而不强,“同时,外贸产品相对低端,进口商品也以铁矿砂等大宗商品及原材料为主;在油气等领域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性交易市场,大宗商品定价、战略资源配置话语权不强。”

调研组在调研中发现,主体和平台在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中极为重要。就如何做大“主体”,调研组在报告中支招:要大力培育招引一批能源与大宗商品、中高端消费品等领域“链主”企业,争取未来三年引进具有全球采购及配送能力的跨国供应商10家,培育均胜电子、百隆东方等本土民营跨国公司20家,提升外贸商品供应链服务水平。

“要发挥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溢出效应,将中东欧进口商品常年展模式复制到全国各地设立中东欧商品直销中心,打响‘外交官直播带货’品牌,打造永不落幕的中东欧商品进口博览会。”王懿栋委员在发言中对如何做强平台也作了详细阐述,要以浙江自贸区宁波片区建设为契机,积极争取原油进口、成品油进出口等全领域的经营资质和配额,加快打造以油气、液体化工品等为重点的能源及大宗商品进口集散地。

实现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创新更高质量的贸易业态和模式是题中应有之义。调研组在研究我市的比较优势后提出,打造跨境电商发展标杆城市应成为突破之举。“力争突破正面清单限制,争取在宁波开展跨境零售进口医药及医疗器械试点;扩大网购保税+线下自提试点范围,允许跨境电商商品和保税货物实施状态互转。深入推进跨境电商B2B出口监管试点,发挥梅山亚马逊前置物流仓示范带动作用,鼓励企业在综保区、保税区建设前置(集货)仓,促进境内外仓储设施共建共用。”

■提升先进制造能级 推动产业链优化升级

“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事关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局,是畅通国内大循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保证。”第三课题组的调研主题是产业链优化升级,发言的谭维定委员首先跟大家阐述产业链在构建双循环枢纽城市中的作用和意义。

宁波是全国工业大市和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课题组在调研中了解到,近两年,全市上下大力推进实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行动,深化培育化工新材料、特色工艺集成电路、机器人等10大标志性产业链,成效明显。同时,课题组也发现,宁波的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要进一步增强产业链优化升级的紧迫感、危机感,加快塑造产业竞争硬核实力,积极为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应有的贡献。”调研报告提出建议。

“一方面,我市关键性产品和技术自控率较低。比如, 90%的汽车芯片长期依赖进口;作为工业制造‘大脑’和‘神经’的工业软件,特别是研发设计软件至今未打破国外垄断。”调研报告中的一连串数据,直指我市产业链短板,经过现场PPT的图表显示,一目了然,“另一方面,链主型大企业、领军型大企业不多,对产业链具有节点控制力、上下游强带动或可主导平台生态的大企业较少,2020年千亿级企业仅有2家,而杭州有14家。虽然宁波拥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制造业品牌,但缺乏诸如深圳的华为、比亚迪,北京的小米、三一重工等国际知名的制造业企业品牌。”

基于宁波制造业发展现实基础,课题组开出了“强链、补链、延链”的“药方”,建议从优化主体结构、推动两链融合、强化数据赋能三方面入手,加速推进产业链优化升级。

“强链环节,关键是优化壮大产业链的企业矩阵。”谭维定委员进一步说,择优遴选镇海炼化、万华化学等竞争力强、带动性强、自身有发展成长计划的行业龙头企业,建立千亿级、五百亿级和百亿级产业链产业企业培育库,实施“一企一案、一企一策”的培育推进。同时,培育制造业工匠品牌,引导公牛、吉利等单项冠军企业专注于细分领域产品质量提升和品牌培育,以“工匠精神”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国内或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单项冠军产品品牌。

在补链环节,我市应该如何发力?调研组认为,要打造支撑产业链发展的创新强市。深化产业链精准“靶向攻关”,根据“卡脖子”程度,建立十大产业链“卡脖子”技术红黄绿“三色图”迭代更新机制,进一步完善“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全球创新资源破题”的组织机制,争取每年攻关100项产业链“卡脖子”技术,在产业链部分关键环节稳步实现自主可控。

而在延链环节,调研组则提出,要打造产业链数据赋能的“大脑”,“探索产业数据整合共享应用,紧扣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城市的目标任务,围绕有效打通国际供应链、创新链、产业链、信息链各环节数据通道,建设宁波市数字政府双循环枢纽。同时,提升工业互联网供给能力,打造一批未来工厂。”

■发挥消费基础作用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在新格局中,出口、投资、消费这“三驾马车”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面临调整,消费的基础支撑作用会不断加强。宁波作为沿海发达地区,又承担着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等重要任务,发挥消费基础性作用,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恰逢其时。

消费已是“香饽饽”,国内不少城市依托自身优势打出特色品牌,竞争空前激烈。今年,全国已有20多个城市准备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在长三角区域亦有上海、南京、杭州、合肥、苏州、无锡、宁波等7个城市加入竞争行列。

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调研组的首要任务是摸清“家底”。调研组发现,我市居民收入水平较高,消费供给能力较强,内外开放水平较高,“吃、住、行、公共服务等方面更加追求品质、品牌、时尚、个性化,奢侈品也开始走入普通家庭。消费新模式发展迅速,根据新零售智库发布的《新零售便利指数报告》,宁波在全国排名第5位,未来预期空间较大。”

同时,调研组也发现,和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定位相比,宁波的品牌特色不够鲜明、竞争实力不够突出、基础支撑有待突破、体制机制有待强化。“大家能直接感受到的是,宁波商圈的消费业态仍以零售为主,体验消费、定制消费、时尚消费类业态不足,地标性商圈缺乏。从消费业态融合看,文商旅融合发展受限,全市仅有两个5A级景区,更是缺少如西安大唐不夜城、成都宽窄巷子、南京秦淮河夫子庙等网红‘打卡地’。这些因素都制约了本地消费潜力的激发和境内外旅游消费的吸引。”代表第四调研组发言的詹荣胜委员的一席话,让大家感同身受。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宁波如何破局?

“首先,全力打造与双循环相适应的消费品集散中心。广泛集聚全球优质商品,完善进口商品展示展销体系,打造高品质甬货品牌,提升消费国际水准,让宁波成为‘买全球、卖全球’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詹荣胜委员建议,同时,打造具有影响力和美誉度的国际级商圈(街区)。重点围绕泛三江口和东部新城,对标国际一流水平,加快品牌集聚、业态融合,注入文化、时尚、创意、休闲、绿色等新消费元素,打造有影响力的国际级地标性商圈,促进消费产业和服务业加快集中集聚。同时,建优老外滩国家级步行街,开发国家级沿江街区,优化布局酒吧休闲和品质餐饮、复合性文化空间、下沉式公园购物、艺创主题零售、海事金融主题街区等功能区,扩大商业设施面积。

调研报告还指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引进与国际化相衔接的首店名店旗舰店不可或缺。提升国际品牌门店集聚度的同时,挖掘地方品牌门店潜力。鼓励宁波本地品牌和“老字号”传统店通过创新经营业态和模式形成“首店”,如概念店、体验店、定制店、旗舰店等。此外,突破发展免税经济,大力发展网红经济。

宁波构建双循环枢纽城市是一项战略工程、系统工程,政协服务助力,不仅仅是一次议政性常委会就能完全体现的。下一步,市政协将加强引领促合力提升、深化协商促成果运用、精准监督促决策落地、强化参与促进度提速,为宁波加快构建双循环枢纽城市、率先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贡献更多力量。

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对靠开放起家、以开放见长的宁波来讲,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构建双循环枢纽城市,是服务国家战略的政治必须,也是提升城市能级的现实所需。

党政有所呼、政协有所应。在今年2月召开的市政协十五届五次会议期间,经济委牵头组织了“发挥宁波开放型经济优势、建设双循环枢纽城市”为主题的“请你来协商”暨联组专题讨论活动,10位政协委员结合各自工作实际作了专题发言。

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市政协对10位委员发言的内容进行再梳理、再深化、再集成,并结合平时的调研,拟定了“世界一流强港建设、国际贸易更高质量发展、产业链优化升级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等四方面的调研方向。“这四方面内容既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宁波的港口、开放和制造业比较优势,又能有效弥补宁波消费相对不足、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短板,可以说是宁波整体化推进、系统化构建双循环枢纽城市的‘四梁’,四者之间既相辅相成、浑然一体,又可单独成章、自成体系。”市政协相关负责人表示。

深入研题、充分商题、合力破题,3月份以来,市政协组织40多位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成立课题调研组,聚焦4个子课题开展研究攻关,先后组织召开市级部门及企业家座谈会4次、召开课题组研讨会6次,实地走访调研了宁波舟山港、吉利汽车、宁波消费者协会等有关企业及行业协会50余家,反复打磨调研报告。无论在会前调研、会中协商,还是集中发言、分组讨论,委员直谏诤言,部门直面问题,达到了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的预期目标。

(何峰)

上一篇新闻

指南者留学人大学姐达成港新满贯后,放弃港大选了港中文

下一篇新闻

29岁成为终身教授的金刻羽:明明可以拼爹,却偏靠实力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