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2日 星期五

这个明星写了篇论文:研究自己如何转型

这个明星写了篇论文:研究自己如何转型


近日,艺人徐若瑄的硕士论文曝光。


45岁的她去年夏天从在职硕士班毕业。当时,她提及自己从14岁入行,为了让家人过好生活,一直在工作,没有机会好好读书。读这个硕士班,又逢她安家新加坡,要兼顾孩子和工作,一度坚持不下去,但最终还是完成了论文。

这个明星写了篇论文:研究自己如何转型

有趣的是,论文的标题为:《互联网时代艺人转型策略之初探性研究:以徐若瑄为例》。

这个明星写了篇论文:研究自己如何转型

也就是说:一是她自己来研究自己;二是论文讲自己的转型,而论文的完成,正是对转型的重要贡献(我不是有意在套娃)。

听上去有点奇怪?

但看完这70页论文可以说:论文言之有物,绝对不是翟天临。

它是一篇实务研究,虽然说是以自身出道近30 年的自我观察为基础,但实际聊的还是她借助互联网的转型。尤其是因怀孕生子中断了近2年后,反而以更丰富的形象复出,正是受益于这种在网上的活跃。


论文有些枯燥,可见“学术语言”的霸道。而且,你会恍惚自己是在看一个企业家访谈。不妨就带着这种陌生感看下去吧。


论文里,徐若瑄始终在强调“变化”:受众在变,广告主在变,艺人的经营模式要变,自己的形象也要转型、丰富,多角化经营,以及不要被流量绑架,而是“做出市场区隔性”。


这个明星写了篇论文:研究自己如何转型

3月底拍戏

论文一开始,她先讲述了去年 FIRST 影展上,海清、姚晨、梁静联袂发表感言,表示中生代女演员因为市场、题材的限制,常常是一开始就被隔离在外。


但徐若瑄以韩国中年女星受欢迎为例,认为流量冲击并不是掣肘中年女演员的绝对紧箍咒,“如果能善用互联网思维,或许有机会不靠流量变现,而是进化为以影响力变现。”


然后她提到,必须“正视新类型‘明星’的窜起”——就是我们所说的网红;“要组织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团队……,但在对粉丝的情感经营上一定要高度参与,才能维持好的情感强度。”


也就是说,艺人团队要懂互联网,艺人自己也要下场。

这个明星写了篇论文:研究自己如何转型


她在“受众的变与不变”一节里,提到现在追星方式的变化,导致艺人必须跟着改变思维。“线上经营不能再用一言堂的强制灌输姿态发声、必须保持随时会被质疑或挑战的心理素质、面对舆论风向也丝毫不动摇的坚定意志,并自我把关隐私到什么范围、设立准则,这些都是站上 online 风口时必须具备的转型觉悟。”

进而,她谈到艺人需要品牌化,并将其视为一件专业的、需要持续投入时间和运营的事情。


她分析了自己和 LADY GAGA 等艺人,运用标签( hashtag )来方便受众记住自己的形象,并用这些差异累积出自己的辨识度。


因为网络上信息太多,网友又太健忘,所以就必须要“趁他们遗忘之前就强化想确立的符号,才有可能真正拥有这个符号代表的影响力。”

这个明星写了篇论文:研究自己如何转型

经常在网络分享自己工作动态

她以 Tilda Swinton为例,谈到一旦个人品牌形成,就可以“系统地把符号集中归结在对的地方,让所属情报可以互相关联、互相作用”。


“有‘时尚仙人’封号的 Tilda Swinton,无论是杂志登封、红毯亮相甚至新戏造型曝光,无论出现再怎么前卫的造型都被视为理所当然,被评价为‘没有驾驭不了的造型’,而 google 关键字 ‘时尚仙人’搜寻结果前几页也几乎都和她有关,这个符号不但获得电影界与时装界的一致认可,相信往后她的往后新闻也绝对都会被关注其中的‘时尚’元素, 即使是怪奇色票、刁钻的服装线条剪裁,只要是她诠释就都会马上合理,因为仙本来就超凡,自然可以含括一般凡俗不能理解的美感品味、挑战诠释冷门或偏锋……虽然说审美原本就是见仁见智,但绝对无法批评非凡脱俗的仙人是‘时尚灾难’”。

这个明星写了篇论文:研究自己如何转型


徐若瑄本来也拥有这样标签化的形象,比如当年那个单身未婚永保少女的状态。


但徐若瑄在论文里说,“不能只有单一面向、单一符号,更不要被从一而终的符号局限,才能满足这个瞬息万变的市场。”


“瞻前顾后地维护既有人设不敢改变,不但无法触及新的受众,也无法留住旧有的粉丝。”


“和一般商品不同的是,‘明星’是具有真实人生角色与生活经历的自品牌(human brand)。粉丝不是单向的追随者,他们也有自己人生角色上的转变,对生活的理解程度、关注的事物排序也都会有所不同,唯有明星与粉丝共同成长,才能更有连结感与共鸣。”

这个明星写了篇论文:研究自己如何转型


她还分析了明星和原生网红的区别:


“原生网红是以内容聚众,可能要更为坚持自己一开始确立的风格;明星是先有粉丝才发展自媒体,粉丝要看的反而是明星的‘真实’,意即:比起时尚大片更欢迎私服私生活,比起高大上的精品型录照更想一窥名人搜包,比起精心包装的官腔发言更感动于有血有泪的真心话。”

这个明星写了篇论文:研究自己如何转型

经常在网上晒出一些老照片,这是21岁时和姐姐去看电影

徐若瑄说自己要迎接新媒体的挑战。


通过网络上对自己的介绍,她分析转型之前的自己主要被认知为“演员与创作歌手”,她在结婚怀孕后,又延伸出母亲、幕后工作者、参与营销的顾问,以及持续进修的学生身份——她在论文里坦白,这些都是她增加自己多元角色的一部分,以便触及更多面向的受众。


而且,随着阅历和身份的增加,她代言的那些品牌,也可以借助她的人生,讲出更有发挥空间的故事。

这个明星写了篇论文:研究自己如何转型

“单一符号不但容易在资讯流庞杂的时代被他人超越、取代,发声也相对单一, 没有办法触动受众做更多连结,也很难开与粉丝展开更多对话空间。”


她也提醒,艺人在网上互动,容易被量化的数字绑架,“习惯传统媒体运作方式的资深艺人在自媒体上一旦表现失利,就困于门外汉的迷思,为了追求圈粉或按赞数而迁就发文的主轴,长久下来反而定位混淆、言行不一。”


她给出自己的经验是:“即使要为自己重塑新定位、增加新符号,也要从核心价值去延续延伸,才会是锦上添花。”


“转型不是角色切换,而是符号不断扩充与累积,甚至这些出自同源的符号能 互相加乘发挥更大的效益。”

这个明星写了篇论文:研究自己如何转型

徐若瑄在2018年出版的《我的倒头栽人生》,书中收录了她转型前后的心路历程。

怎么检验自己的转型是否成功呢?她的标准就是商业合作,让买单的人告诉你,他们到底看中了你的什么。

这个明星写了篇论文:研究自己如何转型

在网上发出此图,为了向粉丝征集婚礼画面,来制作MV


论文的最后,她总结说:


“以我自身实践与观察,如将明星品牌视为营运对象,其转型就如同企业创新改革:


首先,转型的动机来自必须因应外在环境时局对创新的需求做出对策,例如互联网时代大量数字化的环境冲击,必须做出回应。


继而必须培养团队‘变异’的能力。提早累积具备创新能力的能手。以我为例,在既有的工作项目中会大量接触优秀人才,透过合作过程中就会筛选出志同道合、理念一致的伙伴名单,作为将来未雨绸缪、招兵买马的种子。


再者,在转型过程中必须养成选择的独到眼光。面对大量的资讯与可行性,要降低操作风险,必须懂得选择、勇于选择


最后,维持好的惯性。当经验值累积、归纳出获利模组之后,就要复制成功模式,维持一定的活跃度。必须有效率地建立模组,才能降低学习成本。”


这个明星写了篇论文:研究自己如何转型

2018年《环球时报》援引中评社,谈及徐若瑄在大陆的公益活动,并说,“我是台湾人,我当然也是中国人”

对于徐若瑄产后不久就复出,曾有媒体说是因为她原本想要加入豪门,结果丈夫欠下举债,她不得不挣钱养家。


对此,徐若瑄回应说,从小到大都是靠自己脚踏实地过着每一天撑起一个家,从没有想要去做贵太太,女人要有自己的事业,自我的肯定。


这个明星写了篇论文:研究自己如何转型

的确,徐若瑄14岁出道,就是因为要贴补家用。15岁时拍了很多大尺度写真,让她被贴上三级女星的标签,进而只能去演三级片,很多年都甩不掉这个形象。

这个明星写了篇论文:研究自己如何转型

后来虽然红了,但常年要拉扯照顾家里9口人,所以一直在工作。

怀孕之后,因为出血,她挨了300多针,服药2106颗,卧床142天——很多时候只能以“倒栽头”的姿势躺在床上。但她经常在网上分享自己的状态,也营造了”钢铁 V“的形象。


虽然这些年她出现过一些争议,但单就能够因时而变、做出自己的成就这一点,是要点赞的。

上一篇新闻

双面江南春

下一篇新闻

研究:奥地利阿尔卑斯山滑雪景点近半人口有新冠抗体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