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圈养的15年,眼睛变瞎牙齿掉光——鲸豚表演的罪与恶
海豚Dewa和Johnny终于离开囚禁它们的地狱了。
就在不久前的10月初,它们被“海豚计划”(Dolphin Project)团队的工作人员从巴厘岛美尔卡酒店转移到了一处露天池子内,由专人看护,从此再也不需要为人类进行表演了。
尽管如此,15年的圈养生活已经给Dewa和Johnny的身心造成了严重的创伤:
它们的精神极为抑郁。Dewa只剩下5颗牙齿,身上还有许多严重的擦伤;Johnny的牙齿则全掉光了,甚至连两只眼睛都瞎了——它们再也无法回到野外独立生活了。
如图,正常瓶鼻海豚的牙齿数量为18对~26对
我们可以清晰看到Johnny的牙齿全都掉光了,眼睛也不正常(失明了) 图片来源 / DolphinProject
Dewa和Johnny只是众多受困于圈养环境的鲸豚类动物中的两头,不少受到圈养环境伤害的动物至今仍然得不到帮助。
在印尼,渔民们抓捕海豚,将海豚贩卖给以圈养和展出鲸豚来盈利的海洋馆与酒店——这样的场景在全球许多地方仍在上演。
这就是今天,我们选择再次讲述鲸豚表演罪与恶的原因。
囚禁的牢笼:鲸豚圈养噩梦
在人们的印象里,包括海豚在内的鲸类动物[注1]既神秘又充满智慧,是自然界中难以接触到的生灵。
各种圈养鲸豚的海洋馆与酒店因此吸引了不少爱好者前来参观,鲸豚表演也受到了不少群众的喜爱与支持。
然而事实上,鲸豚类动物不同于其他小型野生动物,更不同于家养宠物,它们根本不适合长期生活在海洋馆等圈养环境中。
圈养鲸豚的维生系统难以达标
圈养鲸豚的维生系统结构复杂,成本高昂,简陋的维生系统很难达到令这些动物健康生活的标准。
为了消毒,池子里的水往往残留了过量的氯,导致不少鲸豚的视觉受到损伤。
生活在水质极差的环境中,海豚患上眼疾 / 图片来源 semillas de consciencia/tribe of gaia
而未及时更换的池水,混合着动物的代谢废物,若消毒不彻底则有可能滋生细菌,令动物的眼部和身上的伤口容易受到细菌感染,自愈性也极差,圈养环境下的海豚因此需要长期被注射抗生素的情况屡见不鲜。
无法为鲸豚提供足够的丰容
在圈养环境中,为了满足动物的生理与心理需求,提高动物福利,丰容构建是极为重要的。
所谓丰容建构,通俗地说:
就是将圈养动物生活的环境模拟构建成其在野外的生活环境,让动物们感觉不到圈养环境的负面压力。
习惯在大海中生活的海豚,又怎么能适应狭小的水池呢?
这对于小体型的动物来说尚容易满足,而对于大体型的鲸豚来说,就非常困难了。
在辽阔的海洋,每头海豚一天可活动数公里至数十公里,而在狭小的池子里,海豚只需翻个身,就逛遍了所有可以去到的地方。
海豚在野外可供挑选的猎物很多,在食物富足、心情愉悦之时,连追逐小鱼小虾都是一种乐趣,而在被圈养的环境里,海豚能吃的大多只有冰冻的死鱼。
待在狭窄而缺少丰容的圈养环境中对鲸豚来说十分压抑,就与人类长时间被关在封闭的房间里一样,久而久之,动物会表现出刻板行为。它们会做出一些反复而无意义的举动,例如频繁撞击墙体、用吻部顶着物体无休止地转圈圈。
无法满足鲸豚正常社会交流
鲸豚类动物智商极高,它们的社会交流也非常丰富。
鲸豚类动物自一出生就与母亲紧密相依,生活在群体的庇护与照顾下,一生都离不开与同类的交流。
据Orcahome.de统计,全球已有156头虎鲸在圈养环境中死亡,42头虎鲸仍生活在圈养环境中,至少发生过30起虎鲸母子分离(包括圈养环境下出生后被分离以及野外被抓捕而分离)的案例
自幼就被迫母子分离而被单独束缚在圈养环境里只会给它们带来无尽的折磨。
即使没有被单独圈养,那么当同在池子里的动物之间出现负面关系时,受同类霸凌的动物则无处可藏。
某些圈养鲸豚体表不断出现的新伤痕,就是来自池子内同伴的啃咬或是自己因刻板行为而产生的自我虐待。
光彩之下:奴隶式的动物表演
长时间的圈养对鲸豚来说已足够折磨,若是在此基础上动物还被训练而用来进行表演,那就更残酷了。
将动物逼向绝境的表演
观众席上熙熙攘攘地坐满了人,当背景音乐响起的时候,主持人嘹亮的嗓音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
驯养员出场,海豚出场,海豚听从指令表演,在空中跳跃翻腾。现场气氛热烈,观众们感受到了极致的喜悦,惊讶于动物高超的表演能力,羡慕驯养员与它们完美的互动。
对于海豚表演,你我应该都很熟悉了
——这些其实都是假象,对于鲸豚来说,过高分贝的声响,无论是音乐还是观众的喧哗与掌声,都会令它们感到极度不适和紧张。
想象一下,如果舞台演员一天要参与4、5场动作完全重复的演出,内容繁多、节奏紧凑,那表演也就不会是乐趣了,反而令人觉得十分疲惫。
高强度的演出表演令不少海豚难以承受,最终死亡。
暗访纪录片《China: Caging The Ocean's Wild》截图:海洋馆中因高负荷表演而死亡的海豚尸体
去年,一段卧底海洋馆调查的视频揭露了几头死于海洋馆里的海豚的秘密:
在该海洋馆近期死亡的3头海豚之中,有2头死于高强度的表演所造成的伤害[1]。
这些动物的血泪都是坐在观众席里的你无法看见的。
海洋馆内不断有动物死去,但只要表演结束后不再去关心,观众也就不清楚什么时候上次表演的动物已经悄然换下。
误导观众的“科普展示”
在我国,大多数海洋馆总会以科普的名义将鲸豚表演呈现给观众,而事实是,一场表演结束之后,能说出表演的动物是什么物种、有什么生活习性的观众寥寥无几。
至于那些违背天性的举动,则会被观众误认为是鲸豚与生俱来的技能。
其实,野外的白鲸很少跃出水面,野外的瓶鼻海豚也不会自己跳到岸边抬起尾巴,懂得冒险冲到海岸上捕食海狮的虎鲸,其实在全世界也屈指可数。
在阿根廷瓦尔德斯半岛的常驻虎鲸有冲滩捕食海狮的技能,它们会冒险冲到岸边抓捕海狮,再随着下一波潮水回到海中。这种技能只在社群之内传承,而且并非社群里的每头个体都能掌握这一技能。全世界会冲滩捕猎的虎鲸不到20头,自主搁浅并不是虎鲸与生俱来的能力 / 图片来源 CGTN
就连观众所认为的人与动物的默契配合,有时也并非那么完美。
2010年2月,著名的雄性虎鲸Tilikum在美国奥兰多海洋世界当着在餐厅进餐的游客面前袭击并杀死了与它朝夕相处的驯养员[2],这是Tilikum第3次犯下杀人案,而虎鲸在野外至今没有伤人记录。
同年7月,日本冲绳美丽海水族馆的伪虎鲸Kuru在表演过程中突然翻身跃出水池[3],类似的演出意外还有很多。
我们无法确定动物当时的想法,也自然无法向观众解释这些行为的含义。这些行为或许是为了发泄绝望的情绪,抑或只是单纯地想要解闷。无论如何,这些举动是不正常的,其中的潜在危险也是不容忽视的。
恶魔市场:夕阳与朝阳
2013年,纪录片《黑鲸》的放映用真实的画面揭露了野捕鲸豚的残酷,用Tilikum虐杀驯养员的故事向公众传递了鲸豚表演背后的惨剧。
自那之后,公众意识的觉醒令许多国家的海洋馆市场规模锐减,政府开始重视圈养鲸豚的福利与自由。
2017年,法国环境部颁布了关于海洋馆饲养海洋动物的新规定,除了已授权的海洋馆可饲养虎鲸和瓶鼻海豚,今后禁止一切其他海洋馆圈养鲸豚的行为。
纪录片《黑鲸》以雄性虎鲸Tilikum为主角,讲述了Tilikum杀害驯养员Dawn Brancheau的惨剧,一步步揭露了海洋馆产业野捕、圈养、训练虎鲸,而隐瞒其中诸多事故的内幕
此外,增加水池面积、禁止动物与观众直接接触、禁止在水池当中添加氯气等规定也在其中[4]。
除了法国,全球还有若干个国家和地区正在逐步淘汰鲸豚圈养及表演,包括加拿大、卢森堡、英国、匈牙利、新西兰、波兰……
拥有如此意识并非发达国家的专属,智利、印度、哥斯达黎加等发展中国家,也对鲸豚表演持反对态度。
然而,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逐步重视圈养环境对鲸豚产生的身心伤害之时,中国的海洋馆产业却方兴未艾。
于2018年11月开业的上海海洋海昌公园
这其中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市场落后的意识与需求,还有一部分原因来自于立法与监督宽容的态度。
位于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附近的海湾,有一处“鲸鱼监狱”,这里曾暂养着野捕而来、待价而沽的虎鲸和白鲸[5],若不是迫于压力,近期所释放的这些动物未来将被卖到各地的海洋馆[注2]。
其中,中国的海洋馆是购进这些白鲸与虎鲸的主要潜在客户。
上海海昌海洋公园举行的所谓“王者虎鲸科普表演”
海洋馆每购进一头鲸豚,背后牺牲的不仅仅是一头动物的自由,这之中还包括一个社群关系的破裂,野捕、运输过程中若干头个体的死亡,这无疑是一条黑暗的产业链。
据中国鲸类保护联盟统计,2014年全国已建海洋馆有39座,而到了2019年,全国各地包含正在建造的海洋馆已经达到了110座,其中在建27座,已建81座。
仅仅5年的时间,海洋馆的数量一下子翻了一倍[6]。这些如同雨后春笋般冒出的海洋馆,技术水平难以得到统一保障,基础设施、饲养团队、兽医团队的配备良莠不齐。
《黑鲸》中被Tilikum杀死的驯养员Dawn Brancheau
以驯养员为例,不少驯养员多是出于对鲸豚的喜爱而成为海洋馆内的驯养员,他们看到的海洋馆内幕比普通公众看到的还要多。
善良的驯养员担负着很大的压力,一边要照顾好自己喜爱的动物,一边又为无法改善动物的生存环境而感到无奈。
但也有些驯养员为了在社交媒体上博得关注,做出无知的举动并拍照上传到社交网络上,例如给动物涂口红,这样的做法只是哗众取宠。
改变观念: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
近年来,有不少网友开始意识到了动物表演黑暗的一面,并在社交网络上表达了对包括马戏团、海洋馆在内的动物表演节目的抵制情绪。
越来越多的公众表现出了对表演动物的同理心,这就好似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开始重视实验动物理应得到的福利与尊重。
实验动物是能够帮助人类社会发展的,更何况现在人们也开始寻找替代实验动物的对象,而表演动物在娱乐方式如此多元的社会,又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
让海豚在海洋中自由自在地生活,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那么,圈养鲸豚是否完全没必要?那倒不至于。圈养鲸豚不等于训练鲸豚进行表演活动,我们甚至需要一些能够提供圈养环境的场所,来应急救助需要帮助的鲸豚。
因此,经过科学评估的医疗救助和保育研究所需的圈养是必须保留的。
这类圈养所针对的,是意外搁浅、身体抱恙而需要恢复的野外个体,或是在野外已经没有存活希望,只能通过人工繁育来延续生命的物种[注3]。
在我国,研究海洋哺乳动物保育的科研团队屈指可数,具备兽医资质的团队更是凤毛麟角。每当野外发生了一些紧急的鲸豚搁浅事件,科研团队也要求助于部分圈养经验丰富的海洋馆里的高级兽医团队,为动物评估健康状况并治疗。
在海豚释放之前会进行一些野化训练,方便其回归大自然后自主捕食、独立生活,有些野化环境通常如照片所示 / 图片来源 DolphinProject
然而,野外救助的最终目的是让动物健康地回归家园。
正如一位泰国同行所说的:
“救助之后如果没有释放,那还能叫‘救助’吗?”
如果救助之后,便是暗无天日的囚禁,那真的不能算是救助了。广西南宁动物园的中华白海豚便遭遇了如此命运。
在长隆还未从新加坡购进中华白海豚之前,南宁动物园是唯一一家圈养中华白海豚的机构。
照片中的,正是中华白海豚“老白”
被圈养的中华白海豚“老白”,最初也是以救助的名义被送入园内的。
2007年,由于搁浅,老白被送往南宁动物园,经确诊为胃炎和肺炎,体表无明显外伤。然而之后当我们再次看到它时,它的上颌已经断了。
尽管老白的断颌并非人为,而是意外。可是,哪怕园方出于谨慎而没有将残疾的“老白”野化并放归,它在园内也并没有得到静养,而是要与游客互动,进行表演。
直到2017年,此事在网络上持续发酵,老白的表演活动才终止。
断了上颌的“老白”仍在为游客进行转圈表演
中华白海豚是我国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将保护动物救助之后长时间圈养起来,并进行表演,这样合理吗?
我们需要思考的是,那些单纯以商业盈利为目的、圈养动物并进行动物表演的行为是否应当被允许。
在我们看来,现阶段至少应对海洋馆的鲸豚圈养资质进行评定,淘汰动物福利差劲的海洋馆,才能令圈养鲸豚的正常生活得到保证。
未来应当逐渐淘汰单纯以盈利为目的的鲸豚圈养和表演,建立专业的海洋野生动物救助机构,并配备合理的科研团队和医疗团队。
行动起来:我们能够做什么?
在观念转变之后,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对于圈养环境下的鲸豚,我们能够为它们做些什么?
第一:拒绝鲸豚表演
观看海洋动物表演不是最科学的了解海洋动物的方法,也不是最合理的。
观看纪录片、阅读相关书籍、订阅网络上海洋野生动物保育机构的工作汇报和活动更新,都是了解野生动物最自然的一面的方法。
生态旅游、野外观鲸,尽管对野生动物来说并非完全没有影响,但在管理严格、组织安全的前提下,人们可以体验到与野生动物最真实的交流,这才是在生命相互尊重的前提下产生的交流。
第二:积极举报糟糕的圈养环境
将动物圈养在糟糕的环境也是一种虐待,在中国,所有的鲸豚类动物都是国家野生保护动物,虐待国家野生保护动物是违法的。
无论是在哪儿,当你发现鲸豚类动物被圈养在福利极差的环境时,请及时曝光,向当地有关部门举报,监督改善动物的生存环境。
第三:适时地传播与教育
如果可以的话,适时地将圈养与表演对鲸豚类动物产生的负面影响告诉他人。
我们不可能去扭转所有人的观念,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所有关于海洋馆产业台前幕后的事实都呈现出来,让他人去判断。
过去笔者认为通过做好保育和科研工作,就能保护好这些可爱的海洋动物,现在却发现传播和教育更为重要。
向孩子传递正确的观念,让他们学会尊重与爱护野生动物
比如说,倘若你带着小朋友去海洋馆,是不是可以让孩子们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下玻璃墙另一边的动物的心情:
失去了母亲,失去了朋友,被关在小房间里无处游玩,没有喜欢的零食吃,每天还要在吵闹的环境下摆出各种为难自己的动作,表演给观众席上的人类看。
“如果你是它,你会怎么想?”
让孩子们树立正确看待动物圈养与动物表演的观念,培养孩子们尊重与爱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才能从根源上减少对观看鲸豚表演的向往。
人类表达对动物的喜爱时往往很自私,潜意识地感到喜爱就要去占有。
然而野生动物需要的是自由,既然喜爱它们,就应该为它们着想,想方设法让它们过得更好。
只有转变观念,行动起来,野捕鲸豚的需求才会减少,Tilikum的惨剧才有可能不再重演。
不打扰,才应该是我们人类的温柔。
▼
文章 | 喵鱼酱 / 中国鲸类保护联盟顾问
编辑 | 扬羽
注:
① 海豚属于鲸目动物,即,从分类学上来说海豚也属于鲸类。后文根据通俗的说法将所有鲸目动物统称为“鲸豚”或“鲸豚类动物”。
② 截止至2019年8月,此处的虎鲸与白鲸已完全放归。
③ 人工饲养≠人工繁育,圈养环境下的个体自然怀孕、生育并不需要很高的技术含量,给母体提供合适的生育、育幼环境以及后期对幼崽的照顾才能体现。最具保育意义和体现技术的还是人工授精。香港海洋公园是世界上第一个令海豚人工受孕的机构。
倘若一个物种在野外的种群数量已经相当稀少,那么人工繁育也无法给予这个种群太大的帮助。例如现在已经功能性灭绝的白鱀豚,以及墨西哥湾的小头鼠海豚,当前全球小头鼠海豚的数量已经不足20头。
References:
[1] 纪录片《China: Caging The Ocean's Wild》P1
视频来源 http://t.cn/EPBVTkl?m=4289643954391573&u=5260696826
[2] https://www.nydailynews.com/news/national/killer-whale-kills-trainer-orlando-sea-world-whale-tilikum-linked-human-deaths-article-1.168269
[3] https://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1293379/Shocking-moment-dolphin-leaps-tank-marine-show.html
[4] https://thevoiceslu.com/2017/05/france-bans-captive-breeding-dolphins-special-voice-report/
[5] 视频见https://www.nationalgeographic.com/animals/2019/02/orca-and-beluga-whales-trapped-in-russia-for-aquarium-trade/
[6] 资料提供:中国鲸类保护联盟(CCA)
・・・・・
▼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