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国确认193个人口贩运热点 投入高科技监控海域
马来西亚海事执法部门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存在193处人口走私活动高发区域,官方已将这些地点划定为重点防控目标。据该机构总监莫哈末罗斯里披露,这些犯罪温床主要分布于近海边界、偏远岛屿及具备防护堤岸的海岸线地带。
在国际边界的海域管理方面,罗斯里特别指出柔佛与印尼吉里汶岛的航运通道风险突出,从丹绒比艾海域到两国领海分界点仅需13分钟航程,这种地理特性客观上降低了犯罪团伙的行动成本。执法部门针对重点区域的监控轨迹显示,走私分子惯常利用红树林生态带、半开放海湾及私有种植园进行非法交易,其中油棕园与瓜类作物种植区因隔离性强成为重灾区。
值得注意的是,海岸带茂密的植被不仅为走私活动提供屏障,更成为非法移民的临时藏匿点。这些区域距离主干道最远可达数公里,人工巡查存在盲区,导致执法难度持续增加。为突破技术瓶颈,马国正构建立体化监控体系,其中海上智慧监测网络集成新型雷达阵列、4K级光电传感器及热成像设备,可实现昼夜无死角追踪。
在装备升级规划中,两大核心监控节点已投入运行:一是马六甲海峡主航道监测站,二是沙巴西海岸警戒系统。未来将分阶段扩充覆盖范围至东马砂拉越海域与西马东海岸线,形成全域性海防网络。搭配无人巡弋机的空中侦测,特别是多旋翼长航时无人机,可补充传统雷达在低空领域的监测短板,同时提升恶劣天气下的搜救效率。
罗斯里进一步说明,新型近海巡逻舰已纳入战略部署,其特有的直升机甲板设计使巡逻半径扩展至国际水域。这种海上移动基站的突破性装备,不仅强化了区域海防持续性,更让联合国际执法成为可能。当前专项行动已涵盖五大核心职能:拦截外籍船只非法靠岸、严控燃油等受补贴战略物资流失、阻止缅籍难民群体偷渡、取缔越界捕鱼作业船队,以及常态化整治西海岸小型海盗团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