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2025财政年68亿盈余创新成效:税收三支柱撑起稳健财政协同促两年连盈
新加坡政府近日公布2025年财政预算案数据显示,预计新财年将实现68亿新元的财政盈余,该数字约占全国GDP总量的0.9%。这标志着该国继2024年后再次达成收支平衡目标,成为后疫情时期财政管理的显著成果。
通过对近十年财政数据的回溯分析,新加坡财政出现七次盈余与三次赤字交替的特殊波动格局。其中2020年疫情冲击导致财政缺口创下516亿新元的历史峰值,凸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经济体系的深层影响。
财政部公布的收支构成解析显示,税收体系中的三大核心支柱——企业税、消费税和个税共同承担政府常规收入的主体来源。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自动化产业升级和跨国企业总部集群效应显现,企业税占比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在2025财年位列税收结构首位。
自2023年起分阶段提升至9%的消费税制度,在2024年经济全面复苏周期中超越个税成为次级税收支柱。这一转变同步反映在政府部门的支出调整上,社会发展支出维持50%占比显示民生投入的刚性需求,安全与外交支出及经济促进支出形成两翼支撑结构。
军事、教育和交通三大传统支出头部部门近年遭遇特殊变化。2020-2022年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卫生部预算投入激增至首位,即便在疫情缓解后的2024财年仍稳居前三。统计显示该部门自2019年启动的十年医疗基建投资计划叠加公共卫生应急支出,构成持续性开支增项。
特殊时期的财政调整在北京时间2025年财案中尤其显现。人力部在疫情高峰期间首次进入十大开支部门,源于实施的外籍劳工税减半政策与自主经营者补贴计划共释放超过30亿新元纾困资金,同时宿舍防疫升级设备采购推高短期支出。
房地产税制升级带来的资产税收益在2025财年表现突出。受2023年实施的住宅房产税率双向调整影响,叠加疫情期间滞后释放的购房需求,本地物业租金水平同比上涨18.9%,带动房屋应纳税额同步提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