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如何评价邓小平?
1977年7月30日,北京工人体育场人潮汹涌,数万观众正在现场观看北京国际足球友好邀请赛决赛。开赛前不久,主席台突然人声鼎沸,观众不由地站起来,翘首张望。在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之后,人群中爆发了持久而热烈的掌声。
原来,是邓小平来看球赛了!
人们呼喊跳跃着,纷纷将遮阳帽抛到空中,一些女观众激动得泪流满面,邓小平微笑着挥手示意。
这一刻,人们深刻地意识到,这个荣光焕发的老人,即将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光明的道路。
毛泽东对邓小平的器重
邓小平一直是毛泽东比较喜欢和信赖之人。
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很欣赏邓小平的才能,并多次评价其“德才兼备,军政皆优,是一位文武双全的非凡帅才。”
解放后,在一次与民主人士梁漱溟的交谈中,毛泽东公开称赞邓小平:“无论是政治,还是军事,论文论武,都是一把好手。”
在1962年的一次大会上,所有人都到齐了,全部都在等毛主席一个人,毛主席姗姗来迟,一进会场,所有人都主动地站了起来,迎接毛主席,可是唯独有一个人没有,而这个人就是邓小平。
担任统战部部长的李维汉当时也在会场,觉得邓小平此举是不好的,不尊重毛主席。但是在十八年后,李维汉才知道,自己当年错了,而且很多人都错了。邓小平就是这样一个实事求是,坚持己见的人。
其实在这一点上,毛主席对他是十分赏识的,认为邓小平和自己不尽相同,在原则问题上不卑不亢。
1973年12月12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了一次政治局会议。会议在毛泽东的书房兼会客室进行,参会人员一进房间就注意到了不是政治局委员的邓小平也坐在了茶几旁。
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宣布了一个重要决定。他指着邓小平说:“现在,我请了一个军师,叫邓小平。”
在座的政治局委员都静静地听着。
毛泽东继续说道:“你们的老上司,我请回来了。政治局请回来的,不是我一个人请回来的。”
随后,毛泽东又告诫邓小平做事情要“柔中有刚,绵里藏针”,“过去的缺点,慢慢改一改吧。”
毛泽东晚年对邓小平无疑是寄予重望的,他认为在自己死后,没有人能压得住邓小平。
事实证明,他的眼光和预言都无比准确。
1973年12月底,由周恩来亲笔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邓小平的任职通知,迅速发至全党、全军、全国。
这时的邓小平,身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委员、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集党政军三要职于一身,开始全面参与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
综观邓小平走上党政军主要领导岗位的全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步都离不开毛泽东的精心筹划。
邓小平受命于危难之际,很快按照自己的想法实施了一系列方针。
他根据毛泽东提出的要“安定团结、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指示,明确而坚定地提出进行整顿的要求。
在他的努力下,国家局面得到很大改观,社会秩序趋于稳定。国民经济由停滞、下降迅速转向回升,“四五”计划胜利完成,1975年的经济状况成为过去十年来最好的一年。
众望所归的国家领导者
1976年对中国来说是特殊的一年。
周恩来、毛泽东等国家最高领导人相继去世,举国悲痛,中国人民陷入了深深地迷惘——未来的路要怎么走?在这个关键的历史转折点上,中国共产党再一次向全世界彰显了它的伟大。
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召开。
邓小平在会上诚恳地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还能在不多的余年里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我个人来说是高兴的。”
听着邓小平带有浓重四川口音的肺腑之言,与会的高级干部们被深深地感动了。对于邓小平的经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是了解的;对于邓小平的胆略和才能,他们也一直深有体会。
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北京不少群众自发走上街头表达自己的欣喜之情。
1977年7月23日,北京城区中,100多万军民怀着喜悦的心情冒雨举行庆祝游行,同时10万各界群众在工人体育场举行了盛大的庆祝集会,热烈欢迎党的十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全国各地也相继举行各种庆祝会。人们用“英明的决策、伟大的胜利”来称颂这次全会,用“全党欢呼,全军振奋,人民欣慰”这样的词句表达对邓小平成为国家领导人的拥护。
改革开放振兴国民经济
农业是国之根本,中国的改革也是从农村开始的。
邓小平一直十分关注农村的改革和发展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安徽、四川等省农民自发地实行的包产到户,被视为“走资本主义路线”。
邓小平在关键时刻站出来支持家庭联产承包,指出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是中国农业发展的一大飞跃,要长期坚持不变。
就这样,数亿农民获得了对土地的经营自主权,农业生产走出了停滞不前的困境,农民的生活也渐渐好起来。
上世纪80年代中叶,随着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大力推行,农业实现了连续几年大丰收,不仅很快基本上解决了粮食短缺的问题,各地农村还涌现出一大批乡镇工商企业,邓小平高兴地称之为“异军突起”,认为这样一来,农业战线的富余劳动力就有了就地转移之所。
随着农村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我国的市场经济也得到了飞速发展。
邓小平首先从思想认识上阐明了应该如何正确看待计划与市场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问题。他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只有将二者相结合,才能解放生产力。
这些精辟论述从理论上奠定了建立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新经济体制的基础。
邓小平反复强调: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
事实证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符合我国现阶段客观实际,是使社会主义得到发展、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的唯一正确路线。
文化教育事业迎来春天
俗话说: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
在经济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后,我国的文化事业也迎来了春天。
1980年12月,邓小平首次阐明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科学内涵,指出精神文明应当包括教育、科学、文化、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等等。这是我们党最早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宏观论述。
改革开放后,我国在邓小平为首的国家领导人的支持下恢复了高考,摒弃了从前的群众推荐模式。
恢复高考制度,标志着我党确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正确方向,改变了当时年轻一代的沉闷的精神状态,调动了亿万青少年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广大教师也精神振奋,整个教育界的风气和社会风气为之改变。
1978年到1979年,邓小平两次率团出国访问,先后考察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国家,深切感受到世界发达国家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所发挥的巨大推动作用,以及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在科技方面的差距。
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方针。一个科学技术落后的国家,是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在他的提议下,我国确定了8个影响全局的综合性科学技术领域、重大新兴技术领域和带头学科,不仅使我国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高技术研发得以延续,还为我国高科技事业的全面复兴奠定了良好的开端。
在文化事业上,邓小平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一大批优秀的文化作品在改革开放后开始涌现,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
坚持和平收回国家领土
邓小平作为改革的总设计师,他的贡献是全方面的。
1978年后,他拉开了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序幕,为在新的历史时期走上强军之路拂去了政治灰尘,扫清了前进障碍,使军队重新步入正确发展轨道。
1985年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具有十分重要地位。
在邓小平的领导下,中央军委适时作出了战略性转变的决策,把国防和军队建设从临战应急状态转到了和平时期建设上来,为国家建设和发展赢得了主动,争取了宝贵时间。
邓小平强调,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要靠经济建设的成果支撑。他说:“我们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的大小,要看我们自己经济建设成就的大小。”
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成果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耀眼,收回失去的国家领土也提上了日程。
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解决历史遗留的台湾、香港、澳门等领土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并将之付诸于实际。
20世纪末,脱离祖国怀抱一个多世纪之久的香港、澳门先后顺利回归。之后,对峙了几十年的国共两党握手言和,两岸实现了“三通”。祖国统一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生事物,体现了邓小平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天才创造力。
它从构想成为现实,开创了曾经被认为是两种不可调和的政治制度在一个国家内和平共处,共同繁荣发展的先河,也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范例。邓小平的这个贡献是前无古人的。
结语
在那些无法预知前途的艰难岁月中,邓小平没有辜负毛泽东晚年的期望,以他独特的品格和极强的政治生命力,等到了历史和人民赋予他的机会,带领中华民族开启了全新的历史篇章。
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将全党、全国人民带上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面对毛泽东和人民的殷切期盼,他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参考资料
[1]毛泽东晚年的精准预言:将来谁也压不住邓小平.华兴时报.2008.4.8
[2]张金才.邓小平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历史转折所起的关键作用.邓小平研究.2022(02)
[3]宋晓钰.邓小平对改革开放的探索及其启示.内蒙古大学.2019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