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没有“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毁掉一个人很简单
我想人们对“广告”这个词,恐怕有着又爱又恨的复杂情绪。一方面,很多广告本身带着失真的色彩,令人嗤之以鼻;但是另一方面,大家又情不自禁陷入被广告打造出的生活方式中,那些或美好或令人感动、惊喜的画面,轻而易举就能实现对消费者的心脑控制。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再也看不到任何广告,自己的生活真的有那么多东西需要购买吗?
因此对于某些属于大众共识的会对消费者产生负面影响的广告,各政府也脑洞大开,不是让你“不要买”,而是直接让你“看不见”或者“恐吓你”。
各种禁止令下,反而催生出一些不错的广告创意,也对我们所处的城市文化起到积极的塑造意义。
新加坡没有“秋天的第一杯奶茶”
毁掉一个人很简单,只需要天天请对方喝两大杯奶茶,对方就会由于吃糖上瘾产生肥胖、抑郁、情绪不稳定等诸多问题。但是不知为何,这种对人体有百害的东西,却几乎等同于与美好生活代名词,例如下午茶蛋糕、吃火锅时的冰爽可乐、宵夜摊上的啤酒等。因此有一段时间, 网络上还刮起了“秋天的第一杯奶茶”风潮,把美好生活和奶茶进行强关联,使得奶茶网红化,且具备了一定的社交属性与消费价值观属性。这就好比“口红效应”,经济越不景气时,这种“廉价的非必需品”就越大行其道。
而近日,一则“新加坡将禁止奶茶果汁等广告宣传”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这次“禁糖令”的细则是,从今年12月30日起,新加坡所有包装饮料和通过自动贩卖机出售的饮料,须贴上类似“红绿灯”的营养等级标签。禁止被列为糖分和反式脂肪含量最高的D级包装饮料进行广告宣传。
与几年前对奶茶的狂热不同,这次评论区纷纷力挺,甚至还有人建议引入国内;当然其中也有人表示,想喝奶茶的人,不会因为没有广告就不喝。但还别说,减少该类广告对消费者的视觉刺激,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降低消费欲望的作用。
新加坡有超过40万糖尿病患者,因此早在2016年,新加坡就开始向糖尿病宣战,此次可算政府的重锤出击,对传统瓶装饮料行业带来极大影响。但是危中必机,元气森林的爆火就是一种表征(且不论其0糖0脂0卡概念的真伪,至少消费者愿意为健康理念买单)。另外该则限制还透露出一个重要的讯号:这几年迅猛发展的新中式茶饮们,也许可以盘算着如何出海了。
泰国禁烟广告的脑洞创意
如果新加坡政府对今后如何更好地禁糖还没有明确想法,诚挚建议来看看泰国的思路。泰国的禁烟力度是出了名的大,在家抽烟约等于家暴。因此政府规定其广告中,内容和画面都不允许有香烟出现,于是在禁烟广告中,有了一些迷之操作,例如给烟打上马赛克,而且半句话不提“烟”,却能让你感受到就是在“禁烟”。
之前泰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为了让人们意识到二手烟的危害,在80年代的复古火车车厢中上演了一出有年代感的枪战片。
故事内容十分幽默,正反人物对决之时,你本以为是正义化身、有主角光环永不会死的男主角,却在闻到反派的第n口二手烟时,甚至来不及拔枪,就溘然长逝。无厘头的剧情中,没有半个字提了“不要吸烟”,却把二手烟的危害表现得明明白白。而火车车厢的场景,也侧面暗示了二手烟的传播范围,是比一节车厢还要长的。在这则禁烟广告中,烟虽然有出现,但是广告也很自觉的给烟打上了马赛克。
其实这种手法让我想起《岁月神偷》中,吴君如饰演的母亲为了让儿子好好学习,也会骗他说:“边听歌边写作业尿尿会分叉。”这种幽默地“恐吓”,比起直接当起人生导师,告诉别人所谓正确的价值观,似乎更符合人性,也更令人不排斥。
被印度“禁酒令”逼出的威士忌创意
去年,百威中国因为发布了一则《春日游,碰杯正当时》的长图文广告被上海市静安区市场监管局罚款25万元,因为中国的《新广告法》规定酒类广告不得“出现饮酒动作”,而百威却明确违反了该规定。不过这种程度的广告限制,其实并考不到品牌的营销水平。论规避限制,还是印度人有一手。(绝不鼓励,但是为脑洞点赞)
从很多年前起,烈酒广告就在印度被禁止,但是印度的威士忌品牌Imperial Blue帝国之蓝却十分擅长规避这个限制,我甚至觉得这个品牌如果走常规广告路线,还起不到这个宣传效果。例如品牌会把自己的标语印在T恤、音乐CD上,大范围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一招不知道是不是和麦当劳学的——让消费者成为行走的广告板。)此外,品牌还会将这些标语印在在全国最主要的板球场上,将酒与看球时激动的心情联系起来,进行场景化营销。
但是这些对帝王之蓝来说都是常规操作了,在2011年,品牌甚至赞助了一部名为“Men Will Be Men”的90 分钟长电影,而这个电影名,同样是品牌的宣传标语。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四个年轻男性的生活故事,让观众十分有代入感。
例如有几个场景刻画了男性面对美女时的统一反应,虽然有些“刻板印象”,但是由于用了反转的手法,因此也有幽默和调笑的内核,我想品牌想借此传递出的是:对酒和对美女的喜爱,是男人骨子里的东西,因此无论他再假装视而不见,Men Will be men。这部电影选用了当时印度正流行的电视明星为主角,而无论是故事内核,还是演员的选取,都精准捕捉了帝国之蓝威士忌的用户画像,在幽默中构建了很强的情感共鸣。(以至直到今天,还有很多观众留言,看了一遍又一遍)
英国人想鱼和薯条的时候怎么办?
今年二月,英国首都伦敦公交系统,对高糖、高盐、高脂肪食品和饮料的广告禁令开始全面生效。这波操作,甚至比新加坡来得更狠。虽然很多快餐品牌已经预定了一年的广告位,但他们表示还是决定遵循新的广告规定,只在伦敦公交系统宣传品牌旗下的健康食品。
事实上,快餐零食品牌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一直是公众比较关心的话题。可口可乐曾有个经典广告创意,就是每年到了圣诞节,都会开着一辆有可口可乐Logo的经典圣诞红卡车巡游英国,并免费发放可乐。但是后来,英国国家公共健康局的数据显示,凡是卡车所到之处,儿童的蛀牙情况和肥胖率都显著增高。虽然不能说这两件事成绝对正相关,但是据数据显示,英国这波禁止垃圾食品广告的规定出台后,有效预防了大概2875例糖尿病以及1915例心血管疾病,肥胖率显著下降。
也许这就是心理学中的“多看效应”,对于自己越熟悉,看得越多的事物,好感度会明显增加。搞不好你没有多喜欢吃垃圾食品,都是视觉洗脑惹的祸。那么反过来想呢?政府可不可以为了鼓励和培养居民良好的饮食习惯,在全市贴满健康食品广告?就算政府没有这个打算,想减肥的人士也可以自己试试看。
英国P图禁止令,还原真实人生
在大家都对“滤镜”与P图这种事接受得很坦然的时候,英国广告标准局(ASA)却发布规定:网红和知名人士在宣传美妆或美容产品时将禁止使用滤镜。
据外媒报道,这个规定就是针对英国的美妆类KOL所发布的,为的是防止她们在社交平台的付费广告中,使用P图和滤镜来夸大产品使用,造成严重的卖家秀和买家秀对比感,误导消费者。如果“带货”时违反了这个规定,广告将被撤销并禁止再次发布。
我觉得这个禁令可以说是对所有消费者来说都最受用的,也能一定程度上让消费者辨别出一件产品与自己的适配度,对品牌来说,也能被真实的市场反馈鞭策,不断进行产品优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