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9月15日 星期日

“南洋时光”系列:五六十年代新加坡华人的巴刹街市

#历史开讲#


“南洋时光”系列:五六十年代新加坡华人的巴刹街市

上世纪1950年代拥挤的牛车水市场,售卖各种食物。(徐宗懋图文馆)

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牛车水街市,一睹当时的小贩们为生活打拼的境况。

“市场”或“市集”,两者在语义上略有差别。市场是每天都有的,市集是只有在特定假日或节日才有摊位聚集的场所;至于“巴刹”,则包含了市场和市集两种性质。巴刹音译自马来语pasar,源自波斯语bazaar,后者为传统大型市集,常见于回教国家。新加坡受到马来语影响,华人把市集称为巴刹。

“南洋时光”系列:五六十年代新加坡华人的巴刹街市

1960年代拥挤的牛车水市场,正在做印度煎饼的小贩。(徐宗懋图文馆)


“南洋时光”系列:五六十年代新加坡华人的巴刹街市

上世纪1950年代拥挤的牛车水市场,正在找钱的小贩。(徐宗懋图文馆)


“南洋时光”系列:五六十年代新加坡华人的巴刹街市

上世纪1950年代拥挤的牛车水市场,正在购买谷帽的市民。(徐宗懋图文馆)


“南洋时光”系列:五六十年代新加坡华人的巴刹街市

上世纪1950年代牛车水市场,南天酒楼门前的流动玩具摊位。(徐宗懋图文馆)


巴刹是新加坡人过往岁月重要的生活记忆,不仅是买菜吃饭,也是成长过程见识大千世界,乃至学习社交的场所。

1950、60年代,由于牛车水人口密集,加上华人有浓厚的商业文化及各地方的饮食习俗,那里自然形成相当规模的巴刹街市,每天都有许多居民涌入市场买菜、吃东西,甚至连外国人也听闻那里什么都卖,新鲜的水果、蔬菜、肉类、鱼类,以及各种南北货批发。

上一篇新闻

若中老柬铁路通车,人口都在千万的越南胡志明市、泰国曼谷市获益

下一篇新闻

SalehhudinMdSalleh担任第八届国际声乐公开赛(马来西亚)艺术总监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