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月29日 星期六

谭剑五笺|(二)五祖拳辨

原创: 周焜民 (泉州历史文化中心)

谭剑五笺|(二)五祖拳辨

泉州南派少林拳术卓然成一大宗,声闻不废,已历千百年。《温陵旧事》一书说:“吾泉郡拳棒手扑妙绝天下”,清雍正诏谕也曾提及:“泉漳一带,文事既昌,武运尤炽”,可见尚武的风气,早已震动朝野。目前见于泉州的拳种,南北软硬并有,除现代相继传入者外,数百年来在城乡最擅胜场的,主要是太祖拳(或称“五祖拳”)等南派拳术。

谭剑五笺|(二)五祖拳辨

现仅就同泉州太祖拳一门有关的问题,裒辑遗闻,简略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五祖拳”为五种拳术之统称

目前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五祖拳”是综合了五种古老拳种的精华而创编的新拳种;另一种持否定态度,认为“五祖拳”是流行于闽南地区的五种拳术的统称。

这涉及到名实问题,值得一辩。究竟哪一种看法比较接近实际呢?

笔者赞同后一种说法。太祖、罗汉、达尊、行者、白鹤这五种拳,拳风相仿,手法桩步相近,惯见于泉州一带,为人们所乐习。正如以“下南人”统称泉、漳、厦语系的人一样,“五祖拳”是其统称。这五种拳拳械兼备,各自成门,都有其开手拳套“三战”,只是在流传过程中,有的渐趋式微而已。以罗汉拳而言,民初泉州有开元寺秋冷和尚,西街侯君焕,继后有北门徐云时颇精其术,而现在虽不至泯没,惜乎已不经见。“五祖拳”的称谓却相沿成习,惟实际已由总称而呼其一,混称于太祖拳了。直至今日,永春武术界的一些老拳师,还坚持认为他们所操习的鹤拳也是“五祖拳”。大羽老拳师郑文存先生,对此就言之凿凿。这种看法,其实不自今日始。

据省武协挖掘调研小组卢义荣、游幼波同志调查所记,永春潘孝德先生民国十七(1928年)手抄《白鹤拳谱》就明确指出: “自古拳有五祖:太祖、罗汉、达尊、行者、白鹤,其中白鹤拳为年轻后起之一种。”鲤城少林武协主席苏再福先生的《太祖拳谱》也有类似的记载:“一太祖、二罗汉、三达尊、四行者、五白鹤。太祖凡二十四势,单人独马,乃天下无敌矣。”把这两册拳谱参照起来看,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即都是先列五拳而后分述本门拳术的,说明同属“五祖”而自立门户。

笔者在挖掘整理武术资料时曾拜访过泉州30年代著名武术家卢言秋(虎母鬚)的高足父执张应棋先生,他回忆说:卢先生谈过,称“五祖”是因为含有五套“战”。所言五套“战”即太祖等五种拳的起始套路:直马战(太祖)、罗汉三战、祖战(达尊)、猴战(行者)、鹤战(白鹤)。1961年泉州武术社成立时,戴火炎、陈朝顺、徐云时、释瑞吉、吴景等先生,就曾分别表演过这不同拳门的五“战”。可见学习“五祖拳”,也即是学习五种拳种的套路。

由于这五种拳含胸拔背、沉肩扣节、拳势刚烈、固守待进等特点的共有,主要桩步不丁不八马的一致,也由于传播地域的集中,同时兼习不但可能,而且成为时尚。名拳师蔡玉明相容并蓄,即是明证。其弟子尤凤标著《中华柔术大全》有称蔡“兼通五祖拳法”之语,“兼通”者,五拳皆娴习之谓也。书中所收38套套路,套名下均分别注明“太祖派”、“罗法派”、“达尊派”、“鹤法”等,其五拳统于一门,一目了然。永春干德源为20年代著名拳师林宝山、李载鸾的老师,所撰《五祖拳术简史》一文,写得尤其分明:“内中分五种拳法:一太祖拳,二白鹤拳,三罗汉拳,四达尊拳,五行者拳。以五种拳术,视其门徒体魄而分授之。”按其所言,“五祖拳”不但拳种不同,而且“拳性”亦有“分别”;“太祖拳性是刚柔相济,罗汉拳性是见人形容,白鹤拳性是雷电风雨,达尊拳性是温良恭俭,行者拳性是吞吐浮沉”。这种概述虽然值得斟酌,但可以支持“五祖拳”是五种拳术总称的论点。

(二)现时所谓“五祖拳”即太祖拳之说

认为“五祖拳”是综合五拳之长而形成为一种新拳者,举《中华柔术大全》“白鹤手、齐天指、太祖足、达尊身、罗汉步”为其特点。实际上这句话只是一种文字上对举的修辞手法,本意在于概言蔡玉明分别演练五拳时的“步武得式”。倘一认真,其实便颇费解,何谓“太祖足”?何谓“罗汉步”?以现在通行的“五祖拳”比照之,也实在很难说仅是从行者拳吸收了“齐天指”,从白鹤拳吸收了“白鹤手”,从达尊拳吸收了“达尊身”。

如果说已形成了五拳而外的新拳种,那么,闽南武坛上便须出现六种拳种并峙的局面,但现实仍只有五种。由于师承渊源不同而称其拳术为“五祖拳”或“太祖拳”者,其实从主要套路到基本技手,以及练功方法、训练程序,都完全相同。《三战》、《贰拾》、《打角》、《十字》、《双绥》同为必习的“五大套”;擒、挑、撞、切、盖、开、削、鞭、挡、搓、弹、噇、抠、捝等手法规格和马势要求也相一致。不同的只是风格上存在差异。但风格的差异仅表明流派的不同,而不是拳种的不同。泉州一带源远流长的太祖拳与五祖拳混称,故拳界有“五祖拳太祖体”之谓。

泉州的历史文化同中原有着密切的关系,西晋、五代和北宋中原人民三次大批南迁,带来了黄河流域的文明。泉州太祖拳的雏型相传即为宋赵匡胤所始创的“三十二势长拳”,很可能是北方人民带来的。宋南外宗正司设于泉州,赵匡胤皇裔在泉州繁衍成一大族,太祖拳即其子弟拳。人们称“偏身防”的“朝阳手”为“昭阳手”或“招防手”,叫“沉香势”为“沉江势”,正是当年中原河洛语在拳术行语中的孑遗。“挑”、“开”、“捭”等词汇的古义见之于拳谱,也是太祖拳年代悠远的证明。它辗转传入泉州并生根发芽是有其历史条件的。在嵩山少林寺“其剑术已失古人真诀”时,明朝泉州人李良钦却以“荆楚长剑”饮誉;泉州河市人氏俞大猷写成我国第一部武术专著《剑经》;郑成功鼓励乡村结社练武,策动秘密会党反清;清朝江南八侠“以技雄一方”,其中吕元得朝元和尚真传,先走台湾,“后遁泉州授徒,终老是乡”;再加上多次农民起义和泉州少林寺成为南北武术的交汇地,太祖拳的发展无疑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强有力的传统。在漫长的衍化过程中,它为大众所乐习,为战争所播扬,为会党所持仗,经过无数代人的继承和加工,不断丰富,终于熔铸成“绝无虚花步”、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南派风格的拳术。

拳术的承继往往反映了历史的顽固性。拳谱是拳种的历史和现实的记录。从传世的拳谱和口碑看,泉州的很多流派,嬗传有代,大体都是太祖一门。蔡玉明(明老) 在泉州开过两馆,一龙会,一圣公。龙会馆有二十二人,刻纸工艺大师李尧宝的父亲李九史即其一。李尧宝幼承庭训,也精其术,他年届九十时,尚对笔者自称所习为“明老传下的太祖拳”。由蔡玉明而林九如(九司) ,而林天恩,拳曰太祖,谱曰太祖。

一直到1983年4月,其门墙桃李仍以太祖拳题名全省武术比赛名次表(见《八闽武坛》第1期);由魏希农而吴栋梁(歪司) 、魏国器(木器司)、而泉州武术研究社社长戴火炎、三十年代泉州国术馆主教练姚醒狮(姚阿司)一线,口谱相传,也是太祖拳棒。泉州崇福寺以拳闻名遐迩,该寺释常青协助释元镇整理的妙月和尚遗稿三册,总其题曰:《少林太祖拳谱》。妙月师早年落发厦门朝天宫,从陈文章学拳,后来在泉州又从仰华和尚、昆师(佚其姓名)学,《泉州文史资料》谓其“拳术系从太祖拳一派学来”。再如何春先传林国治,廖豆传陈朝顺再传林祺燕,谱牒亦如之。这些世代相因的拳谱,文字俱在,是府城所习呼之“五祖拳”实系太祖拳的确证。

拳术在长期的积累中,总是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相对稳定中又有发展。太祖拳等五种拳术由于拳法要求基本一致,互相吸收兼容并非不可能。这就又提出了一个问题,是不是太祖拳在蔡玉明手中完成了质变,变成另一种新的拳种?

(三)太祖拳非蔡玉明所始创

泉州武术社从1962年至1967年存在的6年间,从来未见有老拳师提出蔡玉明“创造五祖拳”的看法。这一论点似乎是近年来才见诸于报端杂志的。人们对于象蔡玉明这样的造诣精深,桃李盛出,在武术史上有过重要贡献的巨擘怀有敬仰乃至立祠祭祀是必然的。但“创立”说于史无证,恐失审详。且从流派、地域、时间、技术内容四方面稍加剖析:

泉州太祖拳流派繁多。1933年在当时三个流派的共同合作下,曾创立了泉州国术总馆及两个分馆。总馆馆长吕鹏琦,第二分馆(富美国术馆)馆长林天恩,出自林九如门下;第一分馆(温陵国术馆)馆长戴火炎,总馆主教练姚醒狮,出于魏国器门下;总馆教练林国治,出自何春先门下。这三个流派,再上溯,分别为蔡玉明(1857-1910年)、魏希农(约1830-1900年)、惠安木匠某(姓氏待考)。它们以及其它流派,各有师承,门墙自别而并行不悖延续于城乡,显见泉州太祖拳绝不是“一脉单传”。

太祖拳的传播远远越过了泉州的地域,只是厦漳泉愈见其盛而已。永春县汤城、壶窟、白盘一带,地处僻远,同外界的交往相对较少,所流传的太祖拳显得更见古式。龙海县石码在蔡玉明的门人尤俊岸弘扬拳术时,已有永宁太祖拳师杏元在那里开设武帐。1982年笔者偕苏再福先生去探望王启祥先生(炒司) ,他谈到20年代末到南安四都教馆时,当地太祖拳已流传有代,唯套数较少。由于风格相左,竟至惹出风波。近而八闽,远而东南亚,实际上先后于蔡玉明,即广泛流传着太祖拳。

在年代上,崇福寺的拳术传统还可以追溯得更早一点。泉州少林寺僧志参被清廷侦吏诱杀于南校场后,其嫡传仰华和尚以武功脱狱,住锡清源山和晋江灵源寺等处,继续收徒传拳。北门普明村李愚等“十二人社”即为其门徒。1899年后,妙月和尚得其真传,因而此后“崇福寺祖堂,供有仰华大师莲位,每逢节日,必诵经上供,对此一代拳僧,志念不忘”( 新加坡常凯法师《少林落叶悼恩师》) 。根椐干德源《五祖拳简史》的叙述,则雍正年间(1723-1735年)悟心和尚已“在东禅寺传授太祖拳”。干氏姑丈李俊仁于同治四年( 1865年) 拜悟心的再传门人关雨人为师,绍其衣钵。准此,则在蔡玉明青少年时代,在泉州开柴梳行的李俊仁已经如《简史》所云:“潜习”十年的太祖拳、鹤拳、猴拳,集各派之长,“共冶一炉”了。

从仰华和尚所传崇福寺一脉和魏希农所传魏国器一脉的套路、技手、桩马等技术内容看,同蔡玉明所传者,大同小异。常见套路,各系互有;常见技手,名实俱同;拳法要求,相去无远。马步上较明显的不同是或者“脱马”,或者“不脱马”。这或许便是流派区别的特征罢。除此而外,无法看出这三派不同承继的拳术有本质的区别。

回过头来再看蔡玉明的传人尤凤标民国六年(1917年)秋于泉州国技传习所撰著的《中华柔术大全》。其自序云:“世所见者,五祖拳棒耳,第年湮代远,遗传失真。吾夫子蔡玉鸣(明)以弓马游泮,兼通五祖拳法……”可见“五祖拳棒”传世既久,且甚广泛,若系明老所创,则及今不过八九十年历史,何言“年湮代远,遗传失真”?“兼通”自非“独创”,其义亦明。此书成于蔡玉明谢世七年后,应该较之今日一些附会之说更能说明问题。

上面所谈,囿于闻见寡陋,或许未必正确,谨以此求教于前辈及诸同好

(写于1984年,刊《八闽武坛》、《中华武术》。略有修改。)

上一篇新闻

孤独症是不是病?

下一篇新闻

世界孤独症关注日:一文带您快速了解孤独症(自闭症)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