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口味暴露性格,爱吃“苦”的人比较冷漠

口味暴露性格,爱吃“苦”的人比较冷漠

巧克力

口味暴露性格,爱吃“苦”的人比较冷漠

调料罐

口味暴露性格,爱吃“苦”的人比较冷漠

戴上VR眼镜感受味道

偏爱苦味的人可能性格冷漠,爱吃酸的人可能更敢于冒险,辣味则让人产生一种在危险边缘试探的刺激感……近年来,关于“口味与性格”的研究层出不穷,来自世界各国不同领域的研究者,试图通过实验找出两者之间的微妙关联。

●最新研究

咖啡口味的选择

可能会“暴露性格”

炎热夏季,来一口冰激凌是再舒服不过的事,但是你知道吗,不久前有研究者发现,我们对冰激凌口味的选择竟然与性格相关。譬如说,喜欢香草口味的人,大多是易冲动的理想主义者,不但情绪表达能力佳,而且人际关系也不错;草莓口味爱好者则大多属于内向的逻辑思考家,常常拥有寻常人没有的各种想法;活泼可爱的妹子大多喜欢巧克力口味,虽然拥有充满活力的优点,但也容易受骗;如果你喜欢咖啡口味,那么就是一个喜欢活在当下的人,对于未来不会做出太多的精打细算,性格浪漫又温和。

对于以上口味与性格之间的关联,神经科医师Alan Hirsch(艾伦·赫希)是这样解释的——每个人对于食物的偏好在大脑的结构中都由同一块区域控管,因此我们对口味的喜好与大脑中的情绪表现有关。

除了冰激凌之外,连喝咖啡都会“暴露性格”。曾有研究发现,黑咖啡爱好者常是完美主义,而喜欢喝卡布奇诺的人则控制欲强。如果你觉得上述“口味测试”纯属娱乐,最近也有不少相对严谨的学术性研究新鲜出炉。不久前,一份来自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的研究指出,“喜欢苦味”是利己主义、自恋及施虐狂的预警器,偏爱苦味的人可能性格冷漠。

无独有偶,《Nature(自然)》杂志子刊《科学报告》最近也发表了一项由英国萨塞克斯大学发布的研究成果,科学家们发现,不同味道的水会对人的行为产生不同的效果——酸味更容易让人冒险,甜味和鲜味让人更加保守行事,咸味和苦味似乎对人们的行为性格等没有任何影响。

这样说来,当我们不知道该如何做决定的时候,是否需要一点酸味的食物来“调剂心理”呢?或许我们首先要弄清楚,自己对食物口味喜厌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

●专家声音

口味偏好?

或源自童年时代的“味觉记忆”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离不开“饮食”二字,所谓“饮食”指的就是吃喝。出于共同需求之故,“餐桌话题”总是吸引人的。有的人心情沮丧时喜欢大吃大嚼,有的人在失恋时却一点胃口都没有,只是一味“为伊消得人憔悴”。人与人之间,除了在饮食习惯上会有所差异之外,对于口味的偏好同样大相径庭。正如“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有人嗜甜食,有人无辣不欢,还有人生性喜欢吃“苦”。

“一个人口味偏好的形成在其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很多不同因素的影响。比如说,如果在童年的时候,常常接受父母以某种食物作为的奖励,又或者曾在逆境中被某种食物所安慰,那么这种口味或许会成为我们的一生所爱。”广州大学心理学讲师刘百里告诉记者,近年来,英国行为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事实研究表明,人的性格与口味有着密切的关联,从某种意义上说,饮食偏好还能反映出人们的性格特点。

就拿苦味食物来说,如果一个人特别喜欢喝黑咖啡、汤力水、苦瓜汁、黑巧克力等带苦味的食物,那么在他的潜意识中可能隐藏着“黑暗性格”。这种说法并非戏言,而是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对1000名参与者进行了两个独立实验后所得出的结论。刘百里表示,虽然到目前为止,研究人员还不清楚为什么那些“爱施虐的自恋狂”大都偏爱苦味,但专家推测,可能是因为他们能从苦味中感到兴奋。“喜欢苦味的人非常享受能引起恐惧的兴奋体验,这是一种特殊的心理需求。”

▎口味变重?

或因为你的大脑“负荷变重”

食物和心理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关系,这一点从我们的平常生活就能看出来。为什么在悲伤难过的时候会“食之无味”,又为什么在欢欣雀跃的时候连喝白开水都觉得甜,这通通都与我们的心理暗示相关。而食物之所以也能反过来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行为,其中一个原因是食物本身就含有一些特殊物质。

“比如说,在辣椒中含有一种令味蕾感觉到辣的‘辣椒素’,这种特殊物质会将味蕾与肾上腺素联系在一起,通过刺激肾上腺素分泌,令我们产生一种在危险边缘试探的刺激感。”除了天性、后天环境之外,研究发现在口味的喜恶上,心理因素也扮演重要的角色。刘百里告诉记者,近年来不少研究显示,不同口味的食物选择可以揭示内心想法和情绪感受,也是反映性格特征的一种微妙方式。“为什么女孩子在难过的时候喜欢吃甜品,那是因为甜味往往与积极的情感联系在一起,于是这种‘滋味’就被当作与亲社会人格、行为及社会判断紧密相关的感受。短暂的甜食体验不但会增加我们的助人行为,还能促进积极的社会关系。”

若站在神经学的角度看,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掌管我们情绪的大脑区域会发生变化,继而味觉需求也会发生改变。刘百里举例,当大脑负荷高时,人们会偏好口味较重、浓郁的东西;相反,在心态相对平和的状态下,人们就会对粗茶淡饭心向往之。

有趣的是,还有研究者发现,无论是在中文、英文还是韩文等语言里,都能看到从味觉领域向人格领域的映射。例如“辣”,在不同的语言中常被用来隐喻脾气暴躁易怒;而“甜”和“苦”这两种味道也常被延伸至情绪的表达之中。

○延伸阅读

“幽灵香味”:欺骗大脑正在吃东西

无论酸甜苦辣,吃进嘴里的食物不但能够填饱肚子,还能慰藉心灵,甚至还会催生不同的行为。然而,随着近年来VR技术的发展,能够让我们产生不同情绪体验和心理状态的介质,将不再依赖于“食物”本身。

众所周知,只需要一副头戴式VR眼镜,就能将我们置身于看起来极其真实的虚拟环境中,四顾左右便能看到画面、听到声音。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不仅将制造场景和声音,还将制造不同食物的味道和气味。

不久前,来自日本和新加坡的研究者在“虚拟食物”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在实验中,研究者将一个装有电极的勺子虚拟为一个棒棒糖,基于不同电流的作用,体验者能品尝出不同的口味。科学家还将电极连接到体验者的下颚肌肉上,并设法模拟出不同材料的刺痛感。这种体验犹如“视觉错觉”般令人不可思议,体验者在吃一个真正的食物时,有时感觉像在咬软的东西,有时感觉像在咀嚼硬的东西,通过改变电刺激,这两种感觉会交替出现。

换句话说,那些虚拟的味道和气味能让我们的大脑感觉到在吃东西,但实际上却没有。这让我们想起早些年红极一时、能够骗过大脑的“幽灵香味”。“幽灵香味”这个术语的灵感来自神经生理学上的幻肢现象,指的是让大脑感知到某种特定的味道,虽然你可能根本没有吃到这种东西。

无论过程如何,科学家所期待的结果都是一致的:希望在未来可以用虚拟技术改变食物或饮品的味道,这样便能让人们吃到更多有益健康的美食。

文、图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岚

上一篇新闻

文汇智库|陈龙庭:融入农业元素,打造城市里的诗意田园

下一篇新闻

网约车服务商Grab暂停新加坡共享电滑板服务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