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智库|陈龙庭:融入农业元素,打造城市里的诗意田园
围绕建设“生态之城”的目标,上海将用15年的时间规划建设环城生态公园带。其中“十四五”期间在外环绿带上优化提升已建成的14个公园的功能,同时新增建设城市公园35座以上。此外,上海五个新城也将规划建设5个环新城森林生态公园带。这样,不远的未来,上海会有更多静谧幽美、绚丽多彩的旖旎风光。笔者认为,在新增建设的公园中,除融入体育、文化等元素外,也可以融入一些农业元素。规划建设城市农业公园,打造城市里的诗意田园,既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鲜嫩农产品和休闲娱乐场所,又可以美化城市生态环境,发展现代化城市休闲农业,满足市民多样化需求,为城市旅游经济发展服务,带动乡村振兴。
建设城市农业公园的国际经验启示
城市农业公园就是把农业元素融入到城市绿化建设发展中,利用蔬菜、果树、药材等农作物代替传统绿化植物,美化城市景观和环境。城市农业公园有别于郊区农村的农业园、郊野公园、农家乐。有其自身特性:(1)其所处的位置是城市化地区;(2)主题内容必须是以发展农业产业为主,除生产农产品以外,主要将农业的“种养加”的生产过程和农耕文化等,通过景观化、艺术化形式表现出来,让市民更直观的了解农产品和农业知识。(3)必须具备一般城市公园的基本功能,即是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科学文化及锻炼身体等活动,有较完善的设施和良好的绿化环境的公共绿地,具有改善城市生态、防火、防灾、避难等作用。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城市,其发展过程中都有农业元素的融入,比如美国的很多城市把农业安插到写字楼之间,纽约有近800座菜园和农场,洛杉矶、旧金山、华盛顿、芝加哥、西雅图、底特律以及加拿大的多伦多、渥太华、温哥华等城市,总计有2万多块社区田地。再如新加坡的农业科技园,园区内建设了生态走廊、蔬菜园、花卉园、热带园、鳄鱼场、海洋养殖场等,已成为集农产品生产、销售、观赏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公园,每年吸引近600万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参观,是值得我们上海借鉴的。
“田间菜市场”让市民吃得放心、安心、舒心
规划建设城市农业公园能够满足城市居民的诸多需求。就上海的情况来看,近年来,随着城市开发的深入,外环绿带附近居住的居民逐年增加,该区域的休闲场所已逐渐满足不了人口增加的需求。人口的增加也需要配套建设菜市场。规划建设城市农业公园,一者可以为市民提供休闲、游憩、娱乐的场所;再者可以规划发展市民菜园,让市民在田间选菜、购菜,甚至自己租地种菜,像农村居民一样每天可以吃到新鲜蔬菜。这就犹如建了一个“田间菜市场”,既方便市民又有益于菜农。市民能够亲自见证农产品从种植到收获的全过程,不用担心其安全性,吃得放心、安心、舒心。
规划建设城市农业公园也是城市农产品市场消费需求的需要。目前上海人均耕地为0.12亩。本市地产的农产品难以满足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蔬菜(除绿叶菜)、水果、花卉等八成以上的货源需要从国内外引进。而至2025年,环城生态公园带的规划总面积近300平方公里,利用其中水土条件良好的小部分土地,开发发展城市农业公园,可以缓解上海部分区域农产品的供需矛盾,尤其是在灾害来临的年份。此外,花卉、蔬菜、果树、药材等一年四季会有不同色彩的树叶和花朵,可以通过景观化、艺术化的种植,展示四季不同的美景图案,还可以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符合上海统筹推进“绿化、彩化、珍贵化、效益化”的要求。
展示高新农业科技,提高上海城市软实力
上海城市农业公园的发展形式,可以是单一农业产业为主的、也可以是园林绿化与农业项目混合发展的城市农业公园。其发展模式,可以设想为以下三种:
一是绿色生态型农业公园。通过发展循环农业,对水、土壤实施保护,应用生物治虫、使用低残留生物农药,重点发展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二是高新技术型农业公园。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的优良农产品品种、先进的设施设备和农业生产技术,挖掘利用上海本地现有的先进农业技术和优质农产品,发展种子种苗和设施农业产业,生产具有上海特色的农产品。结合观光休闲的农业项目,吸引国内外游客参观、观赏和学习,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软实力。比如浦东孙桥现代农业园区,苦瓜素等一批精深加工产品已远销美国、日本等海外市场;园区每年接待20万至40万农业考察与旅游观光游客。三是综合型农业公园。通过开发生态、环保和高科技农业相结合的农业项目,建设具有上海特色的综合型农业公园,为市民和国内外游客提供休闲、旅游、购物的场所。目前外环绿带浦东新区区域尚有部分农田耕地,该区域可以规划发展综合型城市农业公园。在五个新城环带区域,结合当地的农业发展优势和区域自然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农业公园。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作者:陈龙庭
编辑:陈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