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月27日 星期四

乡土散文:春节话“年粑”

乡土散文:春节话“年粑”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传下来的传统节日,这不但是炎黄子孙的节日,现也成为了亚洲黄皮肤色种人的最爱(例如越南、韩国、新加坡、印尼、日本等亚洲国家也流行过春节)。

我们当地把过春节称作过年,儿时过年年味儿最难忘的是做“年粑”及吃“年粑”。就是经济不怎么宽裕粮食还有点紧张的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人们都忘不了做“年粑”。腊月,亲朋一见面,首先就问;“你打过粑粑没有?”,打粑粑吃粑粑成为一年必不可少的内容。

乡土散文:春节话“年粑”

在每年的农历腊月十五日以后,随着年味愈来愈浓,庄稼人就开始忙碌起来做“年粑”。家家户户就排队到碾米厂把糯谷碾成糯米,用清水淘洗一遍后,放在清水中浸泡几个小时。翻出很久没用的樽子(一种木器,蒸米饭用的)洗干净架在大灶锅上,灶锅里盛上大半锅水,封好木樽后,就烧燃灶火。待木樽盖上冒蒸汽,热气腾腾了,就把浸泡的糯米捞出来晾干后,舀入木樽内,然后又封好。

糯饭蒸熟后,除舀一部分放入瓦缸里酿甜酒外,其它大部分就分多批次舀入对坎(一种专门用粑锤击打糯米饭的石头锉成的石器具),然后两个大力士用粑棰在对坎里猛力击打糯饭,待打得糯米饭团全部融合成一个整体了,等在盛着籼米粉的簸箕旁边的大嫂子早就按捺不住了,两个粑锤一伸进簸箕,就用草绳子用力把粑粑团揉进簸箕。待把糯粑粑在籼粉(有些村民用面粉,有些用食用的石膏粉)上面滚了几圈后,就扎成耦子大的一个一个,依次往后面板子旁边候着的姑娘嫂子们传递。大家一边用两手将粑粑捏圆后,传给最后拿印盒的人,将捏圆的粑粑往印盒一压,那粑粑就更圆、厚度均匀,中间点上一朵小红花,就更加漂亮了。打粑粑时粑锤和石对坎的碰撞声,说笑声交织在一起,充满着欢乐和喜悦。

乡土散文:春节话“年粑”

年粑不仅有糯米一种食料,还有红茹粑粑,髙梁粑粑。颜色也因食材而各有特点。大米(糯米)粑粑白里透红,红茹粑粑绿中带青,髙梁粑粑黑中逞亮,糁子粑粑黄中有红。吃粑粑也有多种方式。煎、烤、烧、煮都可。煎,就是将锅烧热,放食用油(一般是猪油)后,将粑粑(清洗后)捞出放之锅中,再放点水,盖上锅盖,一分钟后将粑粑翻转来再煎,如此反复几下,粑粑黑黄透亮,这时,放点糖或者其他咸菜,包在一起,就是一道美味了。煮,就是贵客临门或者好的亲朋好友来串门,架上锅子,放一小扎芹芥,一块黄糖,两小块生姜,烧开后,放入切好的粑粑,粑粑煮软后就融入了甜、香、辣的味汁。吃起来不但香甜爽口。还能去除风寒感冒呢!烤,现在人们就将想吃的粑粑放入烤箱,将粑粑烤软后,在粑粑中间放糖或者其他香料,包起来再烤一下吃,味道更美呢!如果不放料不包,烤好后吃的时候沾点豆腐乳或者辣椒酱,吃起来也蛮爽口。但更使人难忘的是,春节期间,人们围在火炉边,边煮茶边烧粑粑。一锅姜茶煮好后,就着一炉的火灰一轮粑粑也烧好了。几杯姜茶过后就是米花茶。亲朋好友谈家常话桑麻,一碗米花茶、一个年粑,味道美年味浓,亲情融在欢乐中。

审阅:刘培华

简评:广西桂林过年做“年粑”和吃“年粑”是年俗的重要项目之一,就如同北方的蒸年糕。亲朋好友谈家常话桑麻,喝米花茶、吃年粑,味道美年味浓,亲情融在欢乐中。

终审:严景新

作者:唐修政,广西桂林市全州县人,曾经在政府部门做过新闻宣传工作,现为自由撰稿人,有作品大多发表在区市县报刊及自媒体平台。

编辑:卜一

本头条每日刊发作品优选纸刊《中国乡村》杂志,凡上刊者免费包邮赠送样刊

投稿必须原创首发,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声明:本文为中乡美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上一篇新闻

潮汕人说:“潮州鱼蛋粉”不是潮州的!

下一篇新闻

丰俭由人的炒饭,如何成为中餐“爆款”?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