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江大弯饺,吃出家乡的味道
庐江于我,并不陌生,二十年间,数次往返。
庐江的北面是巢湖,南近长江,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文化积淀深厚。但是,庐江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大弯饺。
记得那年冬天的腊月三十,北风呼啸,雪花飞扬。我第一次随先生去庐江县城的婆家过春节。彼时,高速公路尚未修建,汽车只能走合铜公路。出省城合肥往南,到庐江县城不足百公里,平时开车不到两个小时即可到达。但是雪天路滑,我们用了4个多小时才赶到家。
饥肠辘辘。一进家门,就闻到满屋香味。婆婆不停地问:“饿了吧,饿了吧?喝碗鸡汤,吃个同心楼的大弯饺子。”“什么饺子?大弯饺子?”“就是米饺。”米饺?我听了一头雾水。婆婆说:“庐江米饺,不同于平时吃的用面粉做的水饺子,是用大米做的。在我们庐江作客,吃大弯饺叫捡点心。哪怕是最边远的山村,清早起床后,去街镇边捡一盘点心,便是农家待客的最高礼遇。”
为了我们回家就能吃到同心楼的米饺,婆婆问清了年前最后一天开门日子,安排本家侄子早早前去同心楼排队多买些,回来装在大瓷盆里。那天,估计好我们到家的时间,婆婆回锅炸了几只饺子装在捂子里。我们到家时,进门就能喝上一碗滚烫的老母鸡汤,吃上热乎乎的米饺。这同心楼的米饺,每天只做一千多个,卖完就要等第二天。春节期间停业,没有办法吃到刚出锅的,只好提前多买一些放着。先生一口气吃了5个,还不停止。虽然我不喜油炸食品,但忍不住好奇,吃了一个,又吃了第二个。这庐江米饺,到底好吃在哪里?
原来,庐江的米饺好吃,源于庐江的早籼稻。这是一种在中国大部分地区早已绝迹的古老稻种,农历芒种收麦时插秧,大暑节气收割。用这种稻米制作的饺子,味道格外鲜美。庐江米饺,不仅区别于北方饺子,与同样闻名遐迩的三河米饺也不完全一样。比如饺馅,三河米饺通常是将猪肉、豆腐干切成黄豆大的丁,再加上巢湖白米虾和淀粉制作;而庐江米饺,主要是用五花肉或牛肉及调料制馅。形状也不一样,庐江米饺个头比三河米饺大,弯成了月牙形,所以俗称庐江大弯饺。
然而,在家吃买回来的或者是回锅炸的大弯饺,自然是不过瘾的。那年初夏的傍晚,小叔子从新加坡回来了。仨兄弟聚齐后,先生约好大哥四弟,极力鼓动我也去,次日早晨到同心楼吃刚出锅的大弯饺。正合我意。第二天一早,我们四人早早跑去同心楼,店门口已排了长长的队伍。赶紧找上座位,老大对老板喊:“老板,来20个大弯饺,4碗大锅稀饭……”
我从消毒柜里取出碗筷,打量四周,见店堂与普通小吃铺无异,两间平房打通,简陋且寒酸。数张方桌,几把条凳,店面不大却很干净。木桌未漆,就是原色,桌上没有一点油渍,清清爽爽;碗筷洗得干干净净,放在消毒柜里,怕顾客不放心,又用一大盆开水烫在那里。老板、老板娘一起忙活着,还有亲戚三四人在店里帮忙,各有分工。去早,也要等一会;去晚,根本就没有饺子了。
老板娘端来刚出锅的各式点心。我夹起一只米饺放入盘里,觉得饺皮焦黄度正好,不老不嫩,轻轻一口下去,不仅有籼米的香味,还有糯米的绵甜,一团鲜香肉馅碰到外焦内软的饺皮,味蕾瞬间打开。吃米饺子时一定要配上白米粥,当然有老母鸡汤更好。切上两个咸鸭蛋,炒上一盘咸豇豆,再配上一盘咸猪耳,在暖黄的晨光中,内心不自觉地充斥了满满的幸福感。
兄弟仨顾不得说话,埋头一阵风卷残云,吃得满嘴冒油,打着饱嗝,准备将剩下的打包带回家——不过也剩不了几个了。令人不解的是,外面吃客还在翘首以待,何故上午就早早收摊?老板笑我不懂,说这大弯饺的基本制作流程,就有七八道工序:先将大米炒熟,磨成米粉,然后,注入开水搅拌,揉成面团,捏出厚厚的圆圆的饺子皮。接着,把五花肉或者牛肉打成肉末,再拌上葱花、生姜等作饺馅……油,要选用绿色的菜籽油;等油在锅里煮到90°C,将饺子下锅。先大火定型,再小火慢煎,直到米饺的表面起了白泡,方可出锅……
老板娘自豪地说:“我们这可是百年老店,清末民初就有!”为保证大弯饺的质量,必须纯手工制作,多道工序重复操作,费时又费力,因而,他们一天只能做一千多只。此外,在选料、工艺上,还要精益求精,力求色香味俱佳,价格公道。不成想,这样一家小店,还讲究一点“匠人精神”呢。
多年来,大弯饺的味道没变,通往庐江的道路却在变:高速早已开通,地铁开建也不遥远了。百闻不如一见,一见不如品尝。择一良日,还是驾车去庐江,品尝刚出锅、正宗的大弯饺吧。
往期回顾
作者/薄荷
来源/新安晚报
编辑/鲍冠名
微聚庐江
传播庐江声音 展示庐江风采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