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美食老字号 | 刘长兴
作者 / 伍昱丨 编辑 /万悦
不拘一格话美食
由古溯今,惟饮食、音乐二者,越数百年则全不可知。
——钱钟书
岂仅“越数百年”,就是民国年间老北平的饮食是什么样子,现代的北京人已经很陌生了。
——王学泰
据不完全统计,南京刚解放时有一万多家老字号,而如今登记在册的却只有七八十家。
大量的老字号已经从南京人的生活中彻底消失了,随之消失的不光是那几道刻着字号的匾额,更涵括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痕迹。
有幸得以存续下来的,自然显得尤其珍贵,它们不仅是许多人日常无法割舍的味觉念想,也成了这座城市最具烟火气的标签与化石。
“刘长兴”,便是其中之一。
01发端——一名馄饨小贩的艰辛创业
刘长兴的创始人叫刘国发,身份证编号“42739”,本籍南京。
刘国发生长于晚清年代,早年只是个挑担子卖馄饨的小贩,每日游走于南京称的各个大街小巷。
清代的南京,小吃业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当时除了饭馆、茶楼兼营小吃业务外,南京还出现了一批小吃名店。主要有水西门许店、金春锅贴店、春园汤包店、阳春斋、四美斋、便宜馆、新顺馆、徐德吊炉饼店等等。
清人袁枚的《随园食单》中提及的南京小吃多达五十五种,融合了山东、杭州、广东、苏州、常州、无锡、扬州等地的地方特色,其中最具特色的有“鳝面,熬鳝成卤,加面再滚。此杭州法。”, “软香糕,以苏州都林桥为第一。其次虎丘糕,西施家为第二。南京南门外报恩寺则第三矣。”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也描述了秦淮小吃一幕“传杯换盏,吃到午后,杜慎卿叫取点心来 ,便是猪油饺饵、鸭子肉包烧卖、鹅油酥、软香糕、每样一盘拿上来……”。
年青时的刘国发,心中究竟存有怎样的梦想已不可知,然而他开店的意志是坚决的。
1901年,即清·光绪27年,刘国发用多年的积蓄买下南京城隍庙西边的府西街与马巷交汇 处的一间门面房,开了一家饮食夫妻店,取名“刘长兴饺面店”(据说刻意请了算命先生来起名),意在希望自家的生意长久兴旺。
20世纪初,晚清政府摇摇欲坠。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当年清廷发布“变法”上谕,表示要更法令、破锢习、求振作、议更张,实行“新政”。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
1912年,民国政府成立。
时局的动荡并没有对刘国发的小食生意产生巨大的影响。民国时期的南京城,喧嚣繁华、人流如潮,哺育了“刘长兴饺面店“的生存和发展。
一个门面、两张方桌,像很多老婆夫妻店一样,刘国发和爱人一起,再加上雇来的一个伙计,早上卖包子、面条,下午卖锅贴、水饺。除此之外,有客人不想到店里来,他们还做外卖。如此一做,便是数十年。
民国前期(1912-1926年),南京的饮食业发展已初具规模。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在政府部门记加入南京市筵席酒菜业同业公会的会员登记表中,清末民初建立的酒楼菜馆,就有 60多家.
02平凡的匠心
——薄皮小笼包——
刘长兴的薄皮小笼包——这薄皮小笼包“皮薄馅足、肉质鲜嫩、卤汁饱满”轰动当时的南京城。
- 制馅只用安庆猪肉加皮肚
刘国发夫妇把这小小的汤包做到了极致:制馅只用80-100斤重的安庆猪,每头猪取30到40斤鲜肉,除去皮骨后,按“肥三瘦七”的比例搭配剁碎,再加上白糖、精盐、葱姜汁、净水及肉皮熬成皮冻。刘氏包子的馅除鲜肉外,其中掺入不少皮肚,俗称肉皮馅,这种馅子一经蒸熟,其中的皮肚全部化为卤汁。
- 独特工艺,皮极薄而韧
当时,南京的面点制作多采用扬(州)帮技法。但用这种方法制作的小包,在用筷子夹起入口时,往往容易掉底漏卤,使食客甚感不便。善动脑筋的刘国发摸素出一套“温水点碱无酵制面法”,打破用发酵面团制包子皮的传统,大胆地使用未发酵面团制包子皮,使包子有皮薄且不破不漏不陷的特点。
为了做到是真正的“薄皮”小包,刘国发规定:一个笼屉中的4 只小包,其所用的4 张面皮,重量加起来只能有老秤的一两七八钱重量,相当于现在的55克。
- 酱油也讲究
当年刘长兴采用的酱油也必须是“徐恒大”酱园酿制了8年的黄豆酱油,之后还要用麻油搅拌。
据说,刘长兴推出薄皮小笼包后,就引来了许多偷技的同行。因为刘长兴薄皮小笼包极薄而卤极多,由此还诞生了吃汤包十二字口诀——
轻轻移,慢慢提,先开窗,后喝汤。
当时有人在报纸上如此形容:
“你用筷子夹而取之,刚一离笼,包子即刻成了葫芦形状,盖因底部形成一晶莹的圆球,汤水在其中荡漾,中间呈大圆球,肉糜在焉,再上端当为葫芦顶了。及食,鲜美异常,不感油腻。”
特色蟹黄包
每逢金秋季节,“刘长兴”会应季出售蟹黄薄皮小包。选用黄多肥壮的河蟹或者湖蟹,剥剔、蒸熟,分两次拌入馅心,蟹黄蟹肉十足鲜嫩无比。
一位作家在回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儿时的他和两个小伙伴一起去刘长兴吃螃蟹包的情景时,写道:
“到了秋天……刘长兴包子铺每年这个时令会推出蟹黄包子……需要人工把蟹黄挑出来,很费工……(蟹黄包子)从半透明的表皮外就可以看到红色的蟹黄嵌在馅子里,咬开一包油,极其鲜美!……(店铺)里面很多人,每每要站在一边等侯多时,才有人吃完让出位子来……”
——特色小刀面——
- 压制——“人工跳面法”“
在压制方面,将揉好饧透的面团置于一粗杠下,粗杠一端固定,一个伙计坐在另一端,不断将粗杠抬起压下,一直到把面团压紧压实后,再压成薄薄的一层面皮。面皮叠起后,再以手工切成面条,称作“人工跳面法“。
有老人回忆道:
“他们将面粉与水和成半干状,铺在长6尺、宽4尺的案板上,用6尺多长、直径3寸的毛竹,一头插在墙洞里,另一头坐上两个师傅反复碾压,压成很薄的面片,然后再均匀切成小刀面。这种面条煮熟后根根半透明,不会涨烂,而且耐嚼有劲道。”
- 三轮煮制,高汤调味
“刘长兴”的面条有独特的过程:先在开水里煮一滚以去掉碱味,然后挑到清水里“过汤”,再放到骨头汤(高汤)里煮熟,最后拌以烩制浇头的菜卤原汁,而不像一般面馆用清汤加调料作面汤。所以其面条风味独特,素以爽口、味鲜、有韧性而独树南京。
有人如此描述其高汤的来历:
“刘长兴每天要用三头猪,猪是从中华门外农村收购来的黑色、圆头的“南乡猪”,每头毛重 120~130斤。这种猪肉很容易烧烂,而且有一种淡淡的香味。猪骨头用来熬汤,行话讲“高汤”,用它下面条,味道醇厚。”
- 应季浇头,春秋有别
刘氏面条的浇头,随季节变化而变化。春季有茭菜,夏季有鳝丝,秋季有蟹黄,味道十分鲜美。老卤用生姜、葱、酱油、糖和盐熬制,一直熬到没有酱油味,大约需要两到三小时,甜咸适中,是南京人口中最温暖的面条了。
- 软硬兼施的鳝鱼面
“刘长兴”最出色的还是鳝鱼面,其浇头是“软硬兼施”。说软,指的是炒鳝丝鲜嫩独具;说硬, 指的是油炸五香鳝丝香脆可口。
03朴实的店规
“刘长兴”虽然店小,但亦有其严格而独特的经营章法和“店规”。
如:
- 面点制成后,刘国发要亲口尝一尝。
- 包子出笼,先要切开肉馅验验,不满意的不许上桌。
- 顾客吃包子留下顶盖,店里就要看看是否顶盖过大;面条吃剩半碗,店里就要想想毛病出在哪里。
- 堂不设雅座,光顾者不分尊卑贵贱,一律依次入座,达官贵人们也只好屈尊排队。
04艰难的坚持
1925年,孙中山病逝。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
1928年东北易帜,国民政府从形式上统一中国,蒋介石成为继孙中山之后的国民党领袖。
1928-1937年间,政局相对稳定,社会经济开始逐渐修复,民国进入所谓的“黄金十年”。南京城区人口从1927年的50万,增加到了1935年的100万,翻了一番多。人口的增长扩大了南京的饮食市场。
“刘长兴”也在这“黄金十年”中迅速的成长起来。
1935年,“刘长兴”的门面扩大到前堂三间,中堂二间,餐桌30多张,每天宾客盈门,应接 不暇,成为南京同行中的首户,就连许多外国人也慕名而来就餐。
1937年,日军占领南京,生灵涂炭,百业凋零。刘国发全家曾下乡避难一年多时间,后回到原址继续营业。
05一朝扬名
1946年10月31日是蒋介石(1887—1975)的59岁生日。按照中国传统习俗,男的是过虚岁的,六十大寿一般是59岁过。对于一个普通中国人来说,六十大寿也是个不一般的日子。
那时的刘长兴已经名声在外,蒋官邸派专车将姚庆林等三位师傅和面粉、馅心、蒸笼拉到介寿堂(今南京市工人文化宫)为寿宴制作蟹黄包子,收到来宾们的称赞,于是,刘长兴在国内外声名大噪。
06三十年承继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11月,刘国发因病去世,由长子刘永祥继承家业。
1955年,“刘长兴”迁到南京三山街口(中华路178号)。
1956年1月,刘长兴实行公私合营。
1958年,刘长兴迁到中华路178号,店铺营业面积达260平方米,可摆50张餐桌。
文化大革命时期,刘长兴更名为“红色面馆”、“南京面馆”。
70年代初,刘永祥过世,家族中无人接班,但“刘长兴”的事业并没有因此中断,制作工艺被严格保持下来。
1979年4月,店名恢复为“刘长兴面馆”。
07新时代的复兴
1987年,刘长兴面点制作技艺的当代传承人朱同淼出任刘长兴面馆经理,刘长兴的发展由此进了新的阶段。
各种名誉纷至沓来。
1988年,刘长兴薄皮小包被国家国内贸易局认定为“中国名点”。
1989年,刘长兴薄皮包子,在西安以最高分夺得商业部小吃类“金鼎奖”。
1994年5月,“刘长兴”商标注册分别在国内和新加坡注册。
1996年,被国内贸易部认证为“中华名小吃”,“香菇蒸饺”,“螃蟹包”等九个品种亦因制作工艺独特精细,荣获江苏省贸易厅“特色大众小吃”金牌。
1997年,薄皮小包被中国烹饪协会认定为“中华名小吃”;
2001年,刘长兴被国家贸易部评为“中华餐饮名店”。
2011年,创建于清朝末年的刘长兴,被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企业。
“刘长兴”根据顾客口味求新求变的特点,不断研制开发新品种。
1993年,酥烧饼从单一的馅心发展到白糖、葱油、鲜肉、麻辣牛肉四种,还引进了常州大麻糕。
1994年,新增了鲜奶蛋糕、十二生肖、伴侣、寿星塑型蛋糕。
1995年,又推出了什锦蒸饺,馅心更加丰富,有开洋鲜肉、麻辣牛肉、时令蔬菜、鸡茸、香菇、海鲜等。
1995年,台湾影星秦汉来南京参加电影《南京大屠杀》的拍摄。他看到江东门外景地搭起的30年代南京街景里有刘长兴饺面店,就想起1937年在南京保卫战中当守城师长的父亲孙元良讲过的有关“刘长兴”的趣事。于是他悄悄带着一儿一女来到”刘长兴“品尝小吃,结果被店里服务员当场认出。秦汉大饱口福后,挥笔写下“贵店香菇蒸饺特好吃”的赠言。
源自百余年的匠心传承,如今,食材的品质依旧是“刘长兴”最关心的环节之一:用的面粉大多是进口的;酱油是最好的‘李锦记’,色泽好又不咸;不用味精,用的是进口的调味料;猪肉是农民的散养猪。
08结语
如今,南京街头刘长兴分店林立,供应着各种包子、饺子、面条、中西菜肴、中西糕点,共近百个花色品种,满足着人们的各种味蕾的需求。
看着这些门庭若市的“刘长兴”们,让人禁不住想起100多年前的南京,那个挑着担子卖馄饨的瘦小身影,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馄饨,和吃家自在等待后的垂涎欲滴。
而“刘长兴“的故事,亦成了时代流变的微观缩影。
*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End-
觉得有启发,点个“在看”,转给朋友们
今天值班的小编是万悦,欢迎你“留言”
未经授权,不可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