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我可以为他死,但有时候也想弄死他

我可以为他死,但有时候也想弄死他

喂奶吃饭、哄娃睡觉、陪娃玩、教娃写作业……在这个史上最长“寒假”期间,相信所有父母都深有体会:放假前,想孩子能在家多待几天。放假后,一刻都不想孩子在家呆着。孩子一天不开学,家长一天不得安宁。

暖暖结束隔离有段时间了,最近每次辅导她新加坡数学的时候,我都有想撞墙的冲动。好在这个周末看了一部育儿轻喜剧,感觉缓解了不少压力。剧中父母说出了很多父母都有但却从未敢公开承认的情绪:你愿意为孩子而死,但很多时候你也真的很烦,甚至烦到一闪念想弄死他们(当然只是一闪念想想,应该不会有人误会吧)。


我可以为他死,但有时候也想弄死他


而且这部剧不局限于此,它在真实地表达这种情绪之后,还表达了对这种情绪的包容,看完真的有种被人拍拍肩膀,说“我理解你”的轻松感。所以这个周末晚上,就和大家聊聊这部剧~


养育者


第一集开始的第一幕就是,爸爸在上楼哄夜里闹觉的孩子前,先给自己做心理建设,“忍住,兄弟,你大吼大叫,他们就会哭,你就会自责。做得好点,和蔼点……”


我可以为他死,但有时候也想弄死他


结果一推开孩子的卧室门,“真是要了亲命了,我得给你们说多少次,保持安静!你们觉得我会容忍你们这样吗?我告诉你们我这就走。你们告诉妈咪爸爸要走了,等你们告诉她,你们就会看到她嚎啕大哭,然后你们再一起哭成泪人!”


我可以为他死,但有时候也想弄死他


然后看着孩子们睁大眼睛,安静地看着自己,愣了两秒钟,“抱歉,我只是希望你们安静一点,我刚刚在工作,我刚才不是认真的,真的我很抱歉,抱歉……”转身下楼。


我可以为他死,但有时候也想弄死他

坐在楼梯上,面对妻子的安慰他说:“你知道的,我愿意为他们而死,艾丽,但很多时候我也想弄死他们。”妻子也附和道:“是啊,他们有时候真的很烦,真的很想选出用哪床羽绒被把他们闷死。”


我可以为他死,但有时候也想弄死他


当孩子深夜又因为假想家里要着火,而喊他们的时候,夫妻两人开始互相讨论:


爸爸:“我去吗?”

妈妈:“你明早几点开会?8点45吗?”

爸爸:“是8点。”

妈妈:“我记得你说的是8点45。”

爸爸:“是的,但我得8点左右就到。还要做准备、理清思路,这意味着6点半就得起床。你明天在家办公吧?”

妈妈:“没错,但这不意味着我不需要睡觉啊。我们轮流来吧,看90分钟,睡90分钟。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哨兵一样。


结果儿子:“爸比!”

妈妈:“Good Luck.”

爸爸不得不在深夜,和儿子进行假想火灾商讨。


我可以为他死,但有时候也想弄死他


这还是仅仅是大宝,他们还有一个小女儿。当保罗(爸爸)姿势正确地抱着孩子,好不容易哄睡着,小心翼翼地刚放下摇篮里,孩子立马大哭起来。气得保罗忍不住抱怨:“讲点道理吧!你个小混球!”


我可以为他死,但有时候也想弄死他


看到这个场景,我想起这在几年前真的再熟悉不过了。


暖暖出生的第二天,一晚上要吃近十次母乳的崩溃。虽然我深爱着暖暖,但最初的那个夜晚,在我还不适应成为妈妈的这个角色之前,听到她因为饥饿而哭起来,在刀口的疼痛和身体的疲惫中,这种本能要拒绝的恐慌,和因为母爱要强撑住去喂奶的挣扎。一直反复喂奶、拍嗝、好不容易哄睡,刚放下又一声惊哭,一晚上过去,我终于在天快亮的时候崩溃了。


还有暖暖大一点后,3岁时得了一次支原体肺炎,高烧9天夜咳30次,病程长达将近20天。发烧到第四五天的时候,整个人无精打采,都快虚脱了,每天都要昏睡15个小时以上,吃了药后能有两三个小时精神好一点,能下床玩一会,但很快又蹭蹭地烧上去。不到30斤的小人儿,一场病下来瘦了五六斤,软软地瘫在我怀里,看上去特别惨。


那时候我和所有的妈妈一样,一直祈祷让神把所有的病痛都转到我身上,不要这么折磨我的孩子。现在回忆起来,还是会鼻子发酸。


我可以为他死,但有时候也想弄死他


这些时候,我们做父母的除了面临身体上照顾孩子的疲惫,还要面临内心深深的挫败感和内疚感,“我怎么没有照顾好孩子,我怎么照顾不好孩子……”


就像保罗在和父亲的聊天时,父亲说:“你做得已经很好了。”他说:“不,我活了三十多年,才发现自己并不是一个好人。我脾气暴躁得厉害,从没有人让我感觉如此愤怒过,除了他们。他们惹我的时候,我感觉我都神经错乱了。”


妈妈的生活也没有好到哪里。


睡前给孩子讲故事,已经困到两眼睁不开,原以为凑合编编就应付过去了,谁知道孩子不仅精神得两眼放光,而且一丝走神都不放过。


我可以为他死,但有时候也想弄死他


跳到床上叫醒妈妈:


我可以为他死,但有时候也想弄死他


当妻子回来休息,轮到丈夫照顾孩子的时候,丈夫问:“我可以给孩子看IPAD吗?”妻子:“蓝光。”丈夫叹了口气,走出卧室……


半夜3点50,他带着大宝、小宝做运动,希望他们精疲力尽之后就能安然睡觉了。


我可以为他死,但有时候也想弄死他


结果无奈地发现:孩子们开始打来打去,好像更有精神了……


我可以为他死,但有时候也想弄死他

静音


无独有偶,国内也有类似的视频。


《静音》就展现了这样的真实画面,丈夫回到家不敢大声转钥匙,怕吵醒了好不容易刚睡着的宝宝。妻子在家里整理房间,也小心翼翼地拿出垃圾桶里的垃圾袋,小心翼翼地把水龙头尽可能开到最小,再洗碗筷。


我可以为他死,但有时候也想弄死他


妻子和丈夫两人吵架,都打哑语和手势,示意用手机吵。


我可以为他死,但有时候也想弄死他


《养育者》和《静音》这类视频好的地方,在于它不仅展现了真实的育儿过程,关键是它难得地包容了父母糟糕的情绪。


很多时候我们讲到育儿,总是很容易落在“父母牺牲了自己的自由时间,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父母把你养大多么的不容易”之类的论调。


这无形中不仅给孩子造成了压力,也逼迫父母们要突破自己忍耐极限地去包容孩子,因为大环境认为,为孩子无私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是理所应当的,做不到就是一个不合格的父母。


但父母也是人,也是第一次当父母,有犯错、发脾气、做得不好的时候。就像豆瓣网友@屠杀蟹黄包概括的:孩子是父母的讨债鬼、体能教练、心理摧毁大师、时间轰炸机。面对孩子,父母已经因为自己控制不住的烦躁、吼孩子内心很自责了,外界就不要再给父母们太大压力,多释放一点点善意,多包容一点点。


为人父母糟糕的坏情绪需要被包容


《她是如何做到的》一书中提到的(曾获得英国年度畅销小说、波灵格大众伍德豪斯奖、《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畅销400万册、30多个国家),小说中的妈妈雷迪内心会有个母性法庭,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审判。


我可以为他死,但有时候也想弄死他

“被告人凯瑟琳·雷迪,”法官开口了,“这里是母性法庭。你的婆婆芭芭拉·沙托克女士问你艾米丽喜不喜欢吃西兰花时,你说她喜欢吃,可你当时并不确定?”


“是的,不过,我也不能和我婆婆说我不知道我的孩子爱不爱吃西兰花吧。”


“为什么不能?”


“因为这是一个母亲应该知道的事。”


“大声点!”


“这种事作为母亲都应该知道。”


“可你却不知道?”


“有时候我不知道孩子们喜欢什么,他们的喜好天天都在变,甚至每时每刻都在变。而他们变的时候,我又不是每次都知道。”


法官又问,“你被指控将生病的孩子扔在伦敦不管,去美国出差,你可认罪?”


“我确实是在艾米丽发烧的情况下离开伦敦,法官大人。但如果在最后关头退出决赛的话,埃德温·摩根·福斯特就再也不会给我任何重要的机会了。”


“丢下生病的女儿不管,哪个母亲能做出这等事?”


我确实离开了艾米丽,但我知道她会得到相应的治疗。我在美国期间也有保证每天都和她通话,我还准备在她生日的时候给她办一个生日派对,我一直坚信,母亲是女儿的楷模,我非常非常爱她。


这样的左右互搏、自我审视、自问自答,雷迪常常都在内心默默进行。虽然在外人眼里,她是一个干练的上班族妈妈,但只有她自己知道,自己内心经历着怎样的自我纠结。


想到雷迪的母性法庭,我意识到这正是我喜欢《养育者》这个剧的原因。它包容了鸡飞狗跳育儿过程中,父母各种真实的坏情绪。这个世上有很多职业,记者、作者、医者,父母也是一个名为“养育者”的职业,没有一个职业有绝对的权力去要求人成为一个完人。


保罗在跟父亲聊天时,父亲就吐槽自己那个年代,男人去工作,把带娃做家务的事情全部交给妻子。他觉得保罗在养育儿女这件事情上,已经很棒了。


希望这个超长寒假,我们在和孩子50多天的亲密相处中,因为自己忍不住吼了孩子自责的时候,或在面对别人明言暗示的责问的时候,也能像保罗的父亲那样,肯定自己地说一句:“我已经做得很好了。”


我可以为他死,但有时候也想弄死他


PS. 本周末最后一个晚上啦,如果你对这部英剧《养育者》或者英国小说《她是如何做到的》感兴趣,可以在后台对话框(不是留言区)回复“养育者”、“她是如何做到的”获取,愿观影/阅读愉快~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 END / ————


暖暖妈爱分享

北大硕士毕业。中科院儿童教育心理学博士班在读。

当妈后,更关注科学育儿,亲子教育,倡导有品质的生活

上一篇新闻

金陵美食老字号 | 刘长兴

下一篇新闻

“世界美食之都”在哪里?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