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2日 星期五

南京菜场“变形记”

南京菜场“变形记”南京菜场“变形记”

扫码支付

南京菜场“变形记”

菜品检测取样留证

南京菜场“变形记”

中国江苏网讯 “秋凉的薄暮,小菜场上收了摊子,满地的鱼腥和青白色的芦粟的皮与渣。一个小孩骑了自行车冲过来,卖弄本领,大叫一声,放松了扶手,摇摆着,轻情地掠过。这一刹那,满街的人都充满了不可理喻的景仰之心。”……

关于菜场的记忆,南京人大抵与小说《更衣记》的描述相似:色彩鲜亮的鱼肉菜蛋,行色匆匆的家庭主妇,飘荡在空气中的早餐香味,此起彼伏的吆喝叫卖……浓浓的市井气息,最终沉淀为韵味十足的草根文化,在时代更迭中幻化成生动的城市表情。

但是,新的时代,对传统菜场提出了新的命题:城市加速更新,陷于“脏乱差”的菜市场,如何提升颜值?在新零售和新消费的围剿下,作为古老的商业形态,菜场怎样拓展生存空间?长期处于“散养”模式的菜场,该引入什么样的管理体系?面对周边居民的巨大需求,菜场如何实现功能叠加?

南京正在加速破题:2017年出台的《农贸市场提档升级精细化长效管理工作行动计划》,明确要求全市三年内提档升级230个农贸市场。近两年,农贸市场改造作为民生实事被连续写进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从核心城区,到边远镇村,一场轰轰烈烈的“菜场革命”已然打响。截至目前,南京已有219个菜场整治出新,到今年年底,这一数字预计将达到270个。

小小菜场之变,折射的是一座特大城市的发展建设和文明变迁。

形象之变:

城市“伤疤”长成网红“打卡地”

民国风与欧洲风混搭的门头上,兰园惠邻街区几个字分外抢眼。宽阔的小广场,地面一尘不染,一长排盛开的海棠娇艳欲滴,围墙下还有精致的凉棚供居民歇脚。搭乘扶梯上二楼,风幕机把热浪挡在室外,菜场内,空调早已开启,“真想不到,菜场还能建成这样,现在买菜变成了一种享受。”家住公教一村的刘奶奶说。

了解一座城市的风土人情,最直接的方式是去它的菜市场,这里就像一座座博物馆,能从中管窥生活百态和城市性格。

“当时的菜场,路面坑洼,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环境已经不能用糟糕二字来形容。”在兰园社区当了16年居委会主任的饶旭霞说,老城区农贸市场的通病,兰园市场一样不少。2016年,南京启动兰家庄合围片区环境综合整治,深陷棚户区的兰园市场,是工程中的重点项目。两年时间,兰园市场从“脏乱差”变成了“新靓美”,一楼的商业区,瑞幸咖啡、绿柳居、刘长兴等品牌商户纷纷入驻。

过去,因为规划与管理的失位,不少老城菜场基础设施老化,配套跟进滞后,逐渐成为一道道“伤疤”。城市功能修补,农贸市场是必须要还的欠账。近年来,南京市、区两级政府投入大量资源,支持农贸市场迭代升级,按照完善类、改造达标类、新建类,给予不同程度的资金支持,新建菜场最高可获得500元/平方米的补贴。两年多时间,南京已有219个农贸市场完成提档升级,不少甚至成为网红打卡地。

陪伴了几代人的科巷菜场,堪称南京“地标”,2016年入选了南京市“老字号”。鸿福面馆、小杨烧饼、许阿姨糕团、陶记德州扒鸡……美食的力量驱动着一波波吃货向这里聚集。如今,拥有百年芳华的科巷,已经成为秦淮区的文化品牌,分店甚至开进了江心洲。迈皋桥老街,以前的污水横流、垃圾遍地,变成今天“一幢一景”的园林式景观。金盛农贸就藏在一溜民国风情建筑中,去年,一场别开生面的菜场版“汉服秀”赚足了眼球。

南京菜场的变化,不仅仅局限于主城。在江宁,老厂房经过台湾设计师的生花妙笔,蝶变成利民美好生活集市,洋溢着小清新的“文艺范”。在六合,露天经营了近10年的新篁农贸市场,去年搬进了室内,以绿色为主基调的装饰透着浓浓的乡村风情,悠扬的背景音乐让人心情舒朗。在高淳,原本搭建在两栋居民楼之间的北漪农贸市场改头换面,经过翻新市场顶棚,重铺污水管道,分类装修摊位,这里迅速成为区域商业中心。

消费升级,首先是消费体验的升级。空间再造,让市民像逛超市、景区一样逛菜场,传统菜场由此焕发出勃勃生机。

消费之变:

数据“赋能”让菜场更“聪明”

“单价9元/公斤,重量0.3公斤,金额2.7元……”7月11日,南京市建邺区江心洲街道好邻里智慧惠民菜场,摊主韩桂勇将装好的四季豆一放上智能电子秤,摊位上方的液晶屏立即显示出相关购买信息。洲岛和园社区居民王建军掏出手机,扫描液晶屏上的二维码,支付成功后,电子秤当即吐出一张购物小票。

可别小瞧这张小票。“以前卖菜,最怕‘良心菜’被当做‘黑心菜’,现在说菜不好,先把小票拿出来看看是不是我家卖的菜。”韩桂勇说。“我们消费者最担心的是食品安全,菜的农残有没有超标、菜从哪里来的,扫描小票上的二维码,一目了然。”王建军说。

好邻里菜场的“智慧”不仅体现在秤上。菜场负责人孙中华带着记者逛了一圈,在菜场入口处,一块液晶大屏实时显示交易总量、交易笔数、交易金额、实时交易信息等,智能电子追溯秤的信息在此汇总;在一楼楼梯口,食品安全及溯源信息公示平台可追溯查询到每一个商户的进货记录、抽样品种、检测结果;每一个摊位均配备了二维码,消费者不仅能扫码看食品溯源信息,还能对摊主点赞和投诉。

“对农贸市场进行提档升级,服务与管理的智能化是重要方向。”南京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使用智能电子秤进行交易结算、拥有先进的农残检测设备、运用互联网采集交易数据等,已成南京不少菜场的标配。拥抱互联网和大数据,菜场的管理更智能,消费者购物更加方便,缺斤短两、食品溯源等问题得到了解决,大数据还能为商户经营提供决策服务。

菜场更“智慧”,买菜也更加“智能”。14日上午,家住浦口区碧云山庄的张婧打开美团外卖APP,在“生鲜/菜市场”菜单下找到凡星综合市场,几分钟选菜下单,半小时不到快递员已送货上门,“买菜现在就像点外卖一样,送货上门非常便捷,特别适合我这种不想出门的懒人。”

互联网时代,菜场升级的另一种形态更加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那就是手机买菜。南京绿恒市场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房震宁介绍,企业鼓励商户自发与美团、饿了么等平台对接,为消费者送货上门。

阿里、京东等超级电商抢占生鲜市场,在上海等城市,叮咚买菜等生鲜电商企业也层出不穷。虽然当前生鲜零售还是线下交易占据优势份额,传统农贸市场已然感受到了竞争压力。房震宁说,“当前南京农贸市场的线上销售,商户与外卖平台的零散合作是主流。农贸市场的菜源拿货价比电商要高,要想建立统一的线上销售平台,一是要有稳定的农产品供应基地,二是要解决配送问题,而这些都需要不小的投入。也许时机成熟,我们会考虑线上线下一体化运作。”

管理之变:

模式创新激活发展“原动力”

已经建成27年的进香河农贸市场,摊位上的货品码得整整齐齐,地面上见不到任何垃圾,快检室外的显示屏上,滚动显示着各个商户的产品检测结果。随时拿着垃圾钳的负责人杜建宇很是骄傲:“菜场上一次出新还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你看不出来吧?”

进香河农贸市场,是玄武区国资平台钟山集团旗下的6家农贸市场之一,由宁鲜商业管理公司统一进行平台化、标准化管理,菜场周边秩序和内部环境明显改善。“农贸市场三分靠建,七分靠管。”南京市菜篮子工程办公室调研员张腊伢介绍,目前不少区属国有、街道集体等性质的菜场,均已采用这种管理模式。秦淮区明商集团也成立了南京邻里生活农贸市场管理有限公司,将科巷、尚书巷等菜市场纳入旗下实行统一运作。溧水区则由城建集团负责配套建设新建农贸市场,建成后移交商旅集团统一管理。

传统农贸市场粗放型管理模式下,“野蛮”生长的菜场不仅仅环境上“脏乱差”,更在食品安全、诚信经营、社会治理方面潜伏着诸多隐患。作为农产品进入千家万户前的最后一站,管理好农贸市场,是建设平安南京的关键环节之一。当前,南京农贸市场治理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运营主体管理菜场内部环境,城管部门负责周边秩序维护,商户经营行为则交给市场监督部门,三方合力,让800多万南京市民拎稳“菜篮子”。

南京大大小小340余家农贸市场中,超过半数由社会投资主体开办,行政约束力不如公办菜场。但凭借灵活多变的管理方式,市场化运营的菜场迸发出更强的活力。

“刘姐菜篮子”从江宁出发,现在一路拎遍了全城,开了8家连锁菜场。“刘姐”刘玉琴积极推进公司化运营方式,市场管理水平一点不比公办菜场差。依托盛庄集团的多元业态,她的菜场采用积分模式,任何摊位购物均可获得积分,凭借积分可以去蔬菜基地参观,也可以在菜场、酒店消费,客户黏性增加的同时,还实现了业态互补。

刘玉琴说,希望有朝一日,“刘姐菜篮子”模式能够走出南京,帮助更多传统菜场进行现代化改造。

定位之变:

功能“叠加”加出了“邻里中心”

“菜场也可以这么精致!”走进位于秦淮区朝西街的“秦淮街坊”,犹如逛大卖场,迎面是一个服务台,旁边摆放着休闲座椅。门头和内饰整体引入“白粉墙、小青瓦”徽派元素,淡雅清静的风格削减了菜场喧嚣嘈杂的氛围,令人赏心悦目。拐进菜场,蔬果排放整齐、水磨石地面上看不到水渍。这里的朝天宫菜场就地改建后,变身为融合邻里生活模式和传统菜场为一体的新型商业体。

“给菜场做规划设计,2006年的进香河菜场是第一家。”从那时起,南京国美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设计院设计部主任钱军就与菜场结缘,操刀了南京众多菜场的设计。当年去杭州考察学习,古荡菜场的菜品整齐、管理有序让人印象深刻。取经归来,进香河菜场的设计上开始“划行归市”、干湿分区、合理布局。2013年,科巷菜场改造设计时,新加坡的邻里中心概念正深入人心。“融入一定比例的小百货,植入干洗店、家电维修等,打造了一个‘生活长廊’”钱军说,这一尝试很成功,这些小店如今仍“活得很好”。2018年,海福巷菜场的设计更进一步,菜场“客厅”位置不再卖菜,而是开起了轻餐、花店、和善园包子、小郑烧饼等。“设计随着功能升级不断迭代。菜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业态要全,业态越全生意越好。”钱军强调。

“9.5:0.5,7:3,5:5。”南京邻里生活农贸市场管理有限公司副经理陆柏青报出一组数字,从科巷菜场、海福巷菜场再到朝西街的“秦淮街坊”,菜场不止是卖菜,“生活长廊”这一公共空间占比越来越大。“秦淮街坊”朝西街社区店总面积3000平方米,邻里生活的内容就占据了一半。考虑到周边老小区多,公共活动空间少,这里的设计融入了休闲空间的理念。漫步其间,宽阔的中庭开设了旅游咨询点,设置了“转角遇见”文化休闲驿站。环顾四周,不仅有“百姓饭桌”荟萃各类轻餐美食,还有推拿按摩、缝补、干洗等一系列便民生活业态。原本在四条巷一带弹棉花的包师傅,在这里有了一间工作室。“原来以为要补贴他的,结果特别受周边居民欢迎,生意火爆。”菜场负责人说。

一个菜场就是一个社区邻里中心。这正成为当下菜场改造升级的主流模式。6月1日,栖霞区尧化街道好邻里惠民农贸市场开业。一楼熟食和水果为主,二楼蔬菜水产为主,三、四楼以餐饮及休闲配套设施为主。原本功能单一的菜场已经变身居民社区一站式生活服务中心,辐射尧化地区周边人群约8万人。

提篮叫卖、随行就市,农贸市场就是最早的“众创空间”,如今,不断植入新的功能让菜场一点不“菜”。“农贸市场的定位变了,运营思维也要不断拓展,”陆柏青说,在变身邻里中心的过程中,菜场可以连接更多社会服务和公共配套资源,把居家养老助餐、时间银行志愿服务等功能一起纳入,为百姓提供一个一站式满足需求的公共空间。

本报记者 盛文虎 仇惠栋 鹿 琳配图:新华报业视觉中心记者 余 萍摄

上一篇新闻

经济学人全球头条:三大运营商上半年日赚超4亿,京东回应暂停与申通合作,微软将停止Office对IE浏览器支持

下一篇新闻

役所广司获电影传奇大奖 新片《冰峰暴》曝光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