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为活着出家,76岁为戏出家,最终他还是“疯了”
“出家无家,一烧白了。”
说这话的人,将自家老宅烧了个干净。
从此,世间再无李修缘,
只剩和尚名“济癫”。
相信《济公》的故事无人不知,但从骨子里演活济公的那个人,却不常被提起。
他就是游本昌老先生。
“一半脸儿哭,一半脸儿笑,是哭是笑只有我知道。”
说起他与济公的缘分,大概是命中注定。
自小被人断言活不过13岁的游本昌,6岁时就被父母送到上海法藏寺出家,为的是能躲过这一劫。
后来回归俗世生活,他便入了上海戏剧学院,开始了演员生涯。
年轻的游本昌并没有多幸运,大把的青春时光都是在剧院里跑龙套。
即便从未被赏识,但他仍“随时准备着”。
谁曾想,这一准备,便是半生。
52岁那一年,他遇到《济公》。这是他第80个角色。
虽怀才不遇,但游本昌却因为骨子里对表演的深爱,而从未放弃。
“要热爱自己心中的艺术,为它可以付出生命,但是绝不可以爱艺术中的我。”
他曾演一俄国老农奴,不打眼的角色,他当主角来准备,原著19部中译本全读完,又去看解读。最后设计成“瞎一只眼,瘸一条腿”的形象。
演完,导演评价:“经典龙套”。
这就是游本昌,“演济公前的三十年,这79个角色,我都没有轻视过”,他将其归为因果关系,看作是一场修行。
其实《济公》并不是在游本昌这个版本才开始的。
游本昌说:“在我的济公之前,三十年代的中国电影就有了济公了,那位演员叫尤光照,就是那么胖”。
末了他用一句点透:“所以我说呀菩萨是无相的。”
是啊,“佛本无相,以众生相为其相”,而游本昌演活的“济公相”,成为大家心中的经典。
济公其实并不好演,看似是一个“五荤都用,全都不戒”的和尚,但大智若疯,似醉似醒,实在难以把握尺度。
多一分,便全错,少一丝,便无意。
游本昌却演得出神入化。
他曾向一位年轻演员传授经验:“情动于中,而形之于外”,“心中有佛、众生、人民、小孩,我觉得要向小孩学习高兴、学习快乐”。返老还童,这般自得,这般洒脱。
我们总以为《济公》是长篇制作,其实1985版的《济公》仅有6集。
游本昌凭借对济公的执念,曾自掏腰包筹拍《济公活佛》,但因资金有限,也只拍了2集便作罢。
但因一个机缘点拨,让他决心要坚持下去。
那是《济公》在海外播出时,游本昌作为演员代表访问新加坡,有位华侨激动地攥着他的手:“游先生,我们太感谢你了!我们的孩子从小接受英文教育,自从看了你的济公后,就开始对传统文化感兴趣了!”
他忽然觉得“活着的意义被放大。”
1994年,他孤注一掷再拍《济公游记》,后来又把钱全投拍《游先生哑然一笑》,奈何最后全都赔了进去。
游本昌也叹笑自己的命运起起伏伏。
济公之后,他遇到了另一个重要角色——弘一大师。
弘一大师与济公颇有些渊源。当初弘一大师落发出家的虎跑寺,正是济公圆寂之地。
而后来,他们的缘分又因为游本昌而变得更深。
2009年,游本昌剃度出家,说是为体会角色,他将所有心血都浇灌在话剧《弘一大师:最后之胜利》上。
可这出话剧,起初都没法商演。于是便不卖票,有心人看见便再叫其他人来看,第一年只演了3场,第二年演了7场......冷清四年后,开始走向港台及海外,如今已义演超百场。
弘一大师圆寂时只留下四字“悲欣交集”,一生概括,去时惦念,死时无怨。
游本昌在谈到济公与弘一大师的相似之处时说的:“济私,烦恼重重;济公,其乐融融”。于是便将自己的身与心、魂与魄都将附在角色上,献给舞台、留给观众。
三个人,两出戏,一段佛缘。
如今年近九十,半生龙套半生角,游本昌仍活跃于舞台,精神矍铄。
他讲:“不争一日之短长啊,要一直干到最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