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7日 星期日

有人说方风雷“造雨人”交棒张磊了?坚决不同意 | 底片

各位好,我是玮钰。

最近跟一位朋友聊到水滴上市,厚朴参与基石投资,对方说,厚朴前段时间发起了规模超过百亿美金的立项会,目标大概率还是瞄准物流地产。

但数字不好验证,厚朴做事向来“不说明,不解释”。方风雷说PE的精神就是private,但选择这种口径,就是选择了放弃“定义自己”的权利。“厚朴资本”从来不由他自己解释,而是由人评说。

这样选择的结果是什么?是容易导致理解偏差。进一步问,人们对方风雷的理解有偏差吗?

有。

先说结论,我认为作为投资人,方风雷被大大低估了。这里不是说市场位置的高低,而是说,人们在评判方风雷的能力时,缺了一把公平的标尺。

人们怎么评价方风雷的?

比如“造雨人交棒”。方风雷和张磊先后都曾被冠上过“造雨人”称号。格力一役厚朴惜败,有人说这个案子象征着“新老两代造雨人的接棒”。

这我坚决不同意。

还有人认为方风雷多年来胜在“资源”。理由无外乎他的中金背景,他早年做过的国企案例,包括中国移动、中国石油、中国联通、中国海油、、同仁堂重组上市,也包括中国电信收购香港电讯股份、香港盈科收购香港电讯、中国石油收购印尼油田……“现代胡雪岩”也是那个时期被叫出来的。

这我更不同意。

如果各位有心观察,厚朴在十几年间有数次明确的转型,从最早的中行建行蒙牛,到主流资本赛道上的蘑菇街蔚来商汤美菜,再到物流地产的普洛斯G7,厚朴的能力边界一直在进化。用任何一个局部的优势去定义方风雷都是偏颇的。

我们今天试着聊出一个更多面向的方风雷,先从人物底色讲起。

1、政治家式的底色

方风雷身上的“理解偏差”怎么来的?

从传播上很容易解释:因为此人很难定义,想要用几个案子,几条策略,几个标签说清楚他很难。

他总是站在很高纬度,做着一般人做不来甚至看不到的大生意。总有人爱拿他的出身和背景说事,但身份是入场券,而非竞争力。拥有同量资源禀赋的人多了去了,但唯独他可以从容斡旋于错综复杂的中外资本、政商关系中间,一次次把几乎不可能、不存在的超级案例做成。

投行家惯于在框架内行事、合人,创新乃至改革往往是个超纲命题,但方风雷尤其早期的案子总是带着瞩目的时代印记和金融改革色彩,譬如开创中国第一家合资投行,推动大型国企海外上市,牵头组财团做最大的民企buyout。

他的厚朴也在高纬。2008年,厚朴“出道”,直接拉到中国PE的“巅峰”——首期基金25亿美元刷新记录,LP也是最顶级的,淡马锡、高盛、加拿大退休基金、壳牌……案子体量更加惊人,55.4亿港元、73亿美元接盘外资手中的中行、建行股票,联手中粮以创纪录61亿港元收购蒙牛……

大基金、大案子、顶级LP……这套描述,似乎很像当今一些头部机构的描述。但厚朴当道的年份,上10亿美元级别的交易尚未出现。

绝大多数时候,你也看不到方风雷。

厚朴同样如此。厚朴没有官网、公众号等一切向外塑造品牌、传达信息的通道。两年前,某头部PE朋友告诉过我,不论线上几十个投资圈微信群,还是线下看项目各个环节,从来没有遇到厚朴。可翻看厚朴被统计到的出手记录,那一年反而是活跃年份——除了万众瞩目的格力之争,厚朴还出手7、8个股权项目。

这倒也不难理解。有构建大型交易的能力的人通常有个特征,就是藏在水下——至少会在非必要的时期长期潜伏在市场聚光灯边界之外。所谓“PE的精神就是private”。

而且,方风雷秉承的偏好一向是“成事”而非“成人”。

方风雷生于上世纪50年代,这代人通常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他自诩“为国家打工的人”,习惯隐藏在各种大案子后面,习惯不断把自我放后放,把“成事”放在前面。

低调归低调,方风雷的做派还是能折射很多层次。他有能力在顶级政商体系左右逢源做出成果,虽是金融家,倒也像个政治家甚至外交家。

《华尔街日报》前中国社长麦健陆曾在《十亿消费者》描述中金的成立过程。其中有一段非常经典:

起初方风雷曾被国际银行家误认为其貌不扬、不会说英语的司机。“他们当中很多人曾一度看不起方风雷,认为他就是一个对金融交易和资本市场一窍不通的乡巴佬。用不了多久他们就明白其实他是精通中国商业哲学的大师……方风雷和潜在客户坐在一起,吞云吐雾一直到很晚。方风雷知道怎么样才能让客户袒露心声,告诉他什么是他们担心的,什么是他们喜欢的。客户认同方风雷,信任方风雷”。

战胜对手不一定用对方的招式,方风雷做案子的筹码也不全然是金融经验知识,更重要的是谋略和社交手腕。在他眼中,投行家的核心是领导力,拿自己举例,技术、模型、财务报表、计算机都不精通,只负责把握大势、看清大账目。

几个人生剧本,方风雷拿的是金融家,但更深的底色还是政治家式的。

2、两代“造雨人”接棒?

厚朴成立的时间线往前推两年。

2005年,张磊拿着耶鲁的2000万美元支票,自二级市场开启了投资生涯。大概没人会想到,两人日后都会被冠上“造雨人”的称号,并在一个个大案子狭路相逢。

高瓴和厚朴放在一起说得最多的是2019年的格力,但更早的交手在2017年的普洛斯私有化。

2017年,万科宣布与厚朴、高瓴、SMG、中银投组成财团,共同参与新加坡上市的普洛斯私有化收购,估值约为160亿新加坡元,约折人民币约790亿元。

交易完成之后,各大财团的持股比例值得玩味。普洛斯公告显示,万科集团占股21.4%、厚朴投资占股21.3%、高瓴资本占股21.2%、普洛斯管理层占股21.2%、中银集团投资有限公司占股15%。

在这个各方倾尽全力的巨型buyout,厚朴比高瓴份额多,且只多0.1%。

如何理解这0.1%?

一来,论实力,厚朴此时与高瓴相仿佛,但结果上0.1%的差距是客观摆在那的。那一年高瓴刚刚完成百丽私有化,又和厚朴坐上了同一张牌桌,但让落寞巨头“起死回生”的本事还没亮出来。

二来,论资历,方风雷也比张磊高。二人相差20岁,方是名副其实的前辈。胡葆森曾牵头成立河南籍企业家组织“嵩山会”——方风雷任荣誉董事长,张磊任荣誉理事。

虽有0.1%的距离,但生存状态是相似的——类似的跑道,类似半“水下”的生存状态。当时高瓴和厚朴的媒体声量都不大,外界几乎无从知晓团队和打法,核心竞争力也没几人说得清楚。

但谁能想到,两年之后,上次欠了0.1%的高瓴竟“击败”厚朴。有人说,格力一案象征着两代造雨人的“接棒”。

格力电器的“世纪招亲”实在瞩目,但私以为,探讨孰强孰弱的意义不大,审视双方在格力一案放的预期或许更有启发。

高瓴付出了很大代价,拿下了格力大股东——砸下417亿元重金外加137亿股权激励大红包,可C位还是留给了董小姐。似乎张磊花了大钱却没当上所谓的话事人。有人说,这场胜利不代表更强的实力,很可能意味着更多的妥协。

但从另一角度看这妥协,不正是张磊对格力更高预期的表现吗?

某种程度来说,格力的结果是百丽决定的。高瓴将百丽私有化之后,又花大力气做数字化改造,百丽不仅起死回生,也为高瓴创造了巨大的回报和名声,这一切都结结实实给了张磊面对格力的自信,也让他敢于拿出完全不同于其他市场玩家的决策——有信心为企业家开出更好的条件,也有胆量承担更高昂的成本乃至代价。

对于“动态”的态度,才是决定格力一案结果的关键所在,高瓴选择的是能在竞争里取胜的打法。而厚朴显然还是把优势、能力和焦点放在玩家更少、竞争意味没那么重的赛道上,比如物流地产。

3、雨场,渐行渐远

格力就像一道分水岭。之后,高瓴和厚朴的行事维度渐行渐远。

高瓴成了“亚洲最大”,但规模并非二者的最大差异。体量上看,二者大概率同属王者级别。厚朴具体的规模和基金周期无从知晓,但持续百亿量级交易的撬动能力,侧面验证厚朴绝对的deep pocket。高瓴相对清晰,亚洲规模最大的基金,几千亿的盘子,加之常青基金的周期设定,这些都让高瓴有筹码做更大型、超长线的投资。

厚朴和高瓴,最大的行事差异,在于节奏。

先拿最显性的高瓴来说。如今的高瓴几乎布局在所有地方,也在和越来越多人产生竞争,并且出手越来越密、案子越做越大、周期越来越长。

比如2020年独立出来的VC板块高瓴创投,一出手就以每年百亿级人民币的规模募集,更以惊人的200+频次投资出手……再比如,持续百亿体量的超级案例,普洛斯、百丽、格力以及上个月官宣飞利浦家电,打通产业生态的同时,也拉长了私有化案例的周期。

打法决定判断和决策。高瓴的规模化打法,注定要不断拿出硬案子向LP展示自己的投资和运营能力。但大案子、快节奏本身也是极强有力的护城河——迅速抢滩创业生态和募资市场,并在某些赛道逐步建立“定价权”,形成碾压式优势。

文首那位朋友告诉我,好射手是子弹喂出来的,“我作为LP会这么想,就是错了,我也让高瓴接着买教训,有钱的打法也是门槛,这些教训其他人也得不到”。

之后的飞利浦就是个很好佐证。高瓴拿出了比竞标更高的出价,比对手更快的手速拿下案子。当不断用资本砸出门槛,这一赛道的定价权、主导权就握在了手里。而且,不管高瓴是拿飞利浦赋能格力,还是要打造成第二个百丽,之后的走向大概率还是围绕产业改造升级。

虽说同是做大案子的,但高瓴的这套玩法,恐怕是厚朴过去不曾、未来也不会专注的偏好范畴。

厚朴仍然维持着原有风格,专注于有限的够大、够顶级的案子,显然不是高频快节奏的生意。

方风雷是政治家式的视野和思维方式,没法做太多落地的执行工作。你能想象一个在研究香港GDP与股市市值比例问题、在峰会论坛喜欢用“小微企业”指代创业公司的投资家,但你能想象方风雷会花很多时间去和其他人在某个赛道上抢科技公司的投资份额吗?

不能吧。

方风雷不急迫。他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永远能发现其他人做不了的交易。所以只要人在顶端,做着资源禀赋不可取代的生意,不强求量,每年做对有限的几个最关键的决策足矣。

这条线也决定了,只要做好自己的绝招,就无需落入与其他人全面竞争的局面。

主线不变,但厚朴的具体打法还是出现了明显转向。2014年开始,厚朴的一些出手看起来很不“厚朴”,比如投了蘑菇街、小米、蔚来汽车、美菜等偏互联网的成长期投资。2019年,厚朴参与麦德龙中国业务的竞购竟也拉上了美菜。这案子虽未成功,但联想起厚朴之前的mega deal普洛斯,这一波物流地产、生鲜电商、大型卖场的“买买买”,看起来特像个物流地产超大型“套餐”。

不知厚朴是否将更多触角伸向了更市场化的赛道,但之前的大案子的确很难找到明线,现今愈发有了“投石问路”的迹象。

拉长时间周期来看,那些成长期直投项目一定不是厚朴的核心业务和竞争优势,最能让他得以施展的,仍是从中资企业出发的大型并购案子。

最后一个行为模式也很有意思。

厚朴操盘过很多mega deal,但几乎从未挑过大梁或者独立操盘,更多时候是在组团。方风雷好像一点不爱做主角,也不常在案子停留很久——这一点可能跟基金周期有关——更不会像做产业一样把案子做大。

所以说,方风雷实际是个最顶级的做局人,他眼里是标准的“大局观”。对于方风雷而言,成局本身就是目标,做局不为做大。

回头再看看造雨人的定义:让不存在的交易发生。被冠上这一称号的方风雷和张磊二人,都具备构建顶级关系、生意的能力,都完美配得了“造雨人”的称号。

但很显然,如今二人造雨的纬度和质感已经全然不同了。

还得说,厚朴的很多PE和growth投资也是有指向性的,投了美菜以后拉着美菜竞标麦德龙,最近几年连续投资人工智能公司,背后也有厚朴新设立的数据中心基金,几年后,你没准又能看见方风雷在数据AI赛道上落地大型Buyout了。

上一篇新闻

丹羽孝希患流感日本男团只派四人战世乒赛 日媒:多一个人需要130万

下一篇新闻

当你的儿子40岁,患有自闭症,该拿什么想象我们的七老八十生活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