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潮州行⑥湘桥大园村:文化聚人心,一瓷一乐绽放乡村美
【编者按】
农村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农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面貌迎来新的巨变。
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就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努力做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这是站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要求。
2017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2018年1月2日,中共广东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准确把握“三农”工作新的历史方位,推进我省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全省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来抓,突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从根本上改变我省农村面貌,建设美丽乡村。
在潮州364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1015个村居遍布全域,乡村是潮州的主体,乡村兴则潮州兴,乡村强则潮州强。
乡村振兴战略在潮州如何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潮州乡间田野如何绘就壮丽图景,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面貌发生哪些新的变化?面对“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潮州乡村振兴如何探索发力?乡村振兴战略如何为潮州的振兴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近日,带着这一系列问题,南方日报记者、南方+客户端记者深入潮州乡村田野,和农民沟通,与干部对话,进企业采访,以期通过深入调研、实地走访、问计专家等方式,讲述乡村振兴好故事,呈现乡村振兴新气象,梳理乡村振兴微实践,为潮州乡村振兴崛起寻找新的动力。
【专题策划】 练学华
【专题统筹】 廖奕文 陈榆
乡村振兴潮州行①饶平钱塘村:古驿道定向大赛“活化”古村,新乡贤助力乡村治理
乡村振兴潮州行②彩塘红旗村:一条溪流文化长 风吹红旗文明香
乡村振兴潮州行③钱东镇上浮山村: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
乡村振兴潮州行④枫溪长美二村:党员村民共编自治制度,德治引领乡风文明
乡村振兴潮州行⑤潮安华桥村:“家家冒烟”不再 公园就在家门口
在潮州市湘桥区大园村,一间陶瓷雕塑工作室里,两位瓷塑艺人相对而坐,各自手握一块瓷泥,凌厉的眼神盯着对方的脸。随着“开始”一声令下,两人同时低头,手在泥上飞舞,很快瓷泥上人脸轮廓依稀可见,时间一点点推移,各自对手清晰的五官逐渐在手中瓷泥上显现。一个小时后,看谁把对方头像做得更传神,以此评判谁技高一筹。
这种技艺切磋的“斗艺”是当地瓷塑艺人常有的民间比拼。潮州是中国瓷都,地处市郊的大园村则是远近闻名的“工艺瓷乡”。工艺瓷对于大园村而言不仅是经济产业的载体,是当地乡风文明的外化,它与近年“复兴升级”的潮乐,一道成为当地人的骄傲,更成为文化兴村的期待。
●大园瓷塑世代传承 托起一村致富梦
大园村位于潮州大道北中段以西,隶属于湘桥区凤新街道,全村面积约为0.29平方公里。“大园村人口约1500人,全村超过7成人在做陶瓷。”村支书兼村委会主任蔡永华介绍说,工艺美术陶瓷成了当地的支柱产业。
走进大园村,随处可见陶瓷生产的踪迹。作坊门里门外摆放着陶瓷半成品,有“观音”“弥勒佛”“土地神”等传统人物瓷塑,也有酒瓶、果盘、笔筒等陶瓷日用品。
谈起大园村工艺美术陶瓷,村民如数家珍,更以“福、禄、寿”等大型传统人物瓷塑引以为傲,该村也被誉为“福星村”。在大园村,瓷塑技艺最不稀奇,不论老小几乎都“会两手”,村里的小孩从小耳濡目染父辈爷辈的瓷塑技艺。而老一辈几乎都是从一个地方走出来的,那便是上世纪中叶创办的集体制的大园瓷厂。
1967年7月1日,这对陶瓷彩绘雕塑技术员蔡友忠来说是个特别的日子,他是第一批进的大园瓷厂。据他回忆,当时的大园瓷厂有30来号人,这30多人可以说是大园村瓷塑开创性的中坚力量,互做头像比拼技术就是那时候传下来的。数年后各自办厂生产工艺美术陶瓷。在那一代人的努力下,大园瓷塑迎来了最辉煌的时期,高级工艺美术师蔡映波便是当年的弄潮儿之一。
1951年出生的蔡映波擅长研发传统人物瓷塑。他的作品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大奖,目前多件作品仍屹立在潮州开元寺中。
1991年,蔡映波创制的作品《五子三星》,联座高达2.4米,一度引起轰动,海内外多家媒体纷纷报道。也是那时,大园瓷塑像是一夜间打开了世界的市场。
“那时候生产多少就能卖多少。”蔡映波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大园瓷塑一度供不应求,除了国内市场,产品广受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地区的欢迎。彼时,大园瓷塑呈现出井喷的发展之势,村民纷纷“洗脚上田”,转投瓷塑生产加工行业,瓷塑产业让村民看到致富的希望。
当时,蔡映波创办的大园美术瓷厂(后改名为“豪举美术瓷厂”)年销售额早早突破了百万。
●坚守还是转型 大园瓷塑路在何方
然而,辉煌过后是大园瓷塑的暗淡。经过近十年的爆发式发展,市场到达一定饱和,加上市场群体多为寺庙、博物馆和个人收藏,有一定局限性,到了上世纪末,大园瓷塑产业逐渐走下坡路。
为了适应市场,大园的瓷塑师们纷纷转型,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大致形成了两条不同的路。其一,坚守传统,在传统中创新,结合现代生活用品走工艺之路。其二,打破传统,转行做日用瓷,在日用瓷中融入传统瓷塑技艺。
作为潮州传统人物瓷塑的研发者,蔡映波选择了第一条路,坚守的过程中也见证了传统市场的落寞,他的工厂年销售额从原来的超百万萎缩成二三十万。如今,年事渐高的蔡映波把厂里的事交给了儿子蔡卓豪。蔡卓豪继承了父亲的瓷塑技艺,为了创收,他结合市场需求,把瓷塑技艺融入到加湿器、酒瓶、笔筒等小工艺品中,放到网络销售,工厂销售额正在回升。
和蔡映波同时代的大园村瓷塑师蔡汉平则选择了第二条路。2004年,蔡汉平觉得传统工艺市场不行,也有局限性,为了适应市场他转型做起了餐具、果盘和茶壶茶杯等日用瓷,把原“大园瓷厂”企业化,成立了“大园美术彩瓷厂”,再把传统瓷塑技艺融入日用瓷中。工艺独特、形色显富丽堂皇的产品远销中东地区,如今年销售额达3000万元,成为该村的龙头企业。
向左走还是向右走,两条截然不同的路为的都是同一个目的——振兴大园瓷塑。蔡映波和蔡汉平都坚信,大园工艺瓷塑终会复兴。
“大园的瓷塑很好,但是缺乏对外的窗口。”通过和年轻一代的交流,村委宣传委员蔡国强觉得,大园瓷塑已经到了更新换代的时候。他说,眼下,“70后”“80后”是主要生产力,他们已经形成共识,要发展就需要打破“单兵作战”的模式。
目前,该村委正在组织,准备春节前后召开乡贤座谈会,并开企业家会议,集合乡贤和企业家为大园瓷塑的振兴出谋划策。
●大园锣鼓首次参赛便夺金 更添文化凝聚力
工艺瓷塑成就了大园村,近年让大园村人津津乐道的还有的另一项骄傲——大园村大锣鼓队。
潮州大锣鼓闻名于世,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此前的大园村大锣鼓队却鲜有人知,就是这么一支籍籍无名的锣鼓队,却爆发出了惊人的能量,首次参加潮州全市潮乐大赛便夺下金奖。日前,在央视春节戏曲晚会潮州分会场录制现场,台上的大锣鼓队有十几人来自大园村。
“大园锣鼓队以前从未参加过比赛。” 蔡国强介绍说,大园村大锣鼓代代相传延续至今,主要服务于村的喜庆节日以及供村民自娱自乐。长久以来,大园锣鼓队一直缺乏组织,甚至一度处于解散状态。逢年过节,仅靠村里的年轻人自发组织锣鼓队服务于传统游神习俗。
直到2016年,由大园村委牵头组织的“大园村潮乐团”正式成立,乐团前身便是大园锣鼓队。潮乐团增加了大提琴等乐器,保留潮味传统的同时创新曲目和表演方式,例如排练舞台形式的表演。为了让更多人能学习到正宗的潮乐,村委邀请多位潮乐老师为爱好者们授课。时隔一年,大园锣鼓队夺得潮州市2017年民间潮乐大赛金奖,9岁的小司鼓蔡连城更是令人刮目相看。大园锣鼓队一时被传为佳话。
“大园锣鼓队能夺得金奖,需要感谢大园村委和诸多潮州音乐人的支持!”大园村潮乐团负责人蔡益深说,为村里潮乐队授课的老师们感动于他们的热情,只象征性地收了点微薄的路费补贴而不收取课程费。
“舞台形式的大锣鼓,在潮州还比较稀缺。” 蔡益深说。如今,潮乐团成了大园村的另一张名片,多地争相邀请他们外出表演。
大园村的文化自信凝聚了乡人。从工艺瓷塑里迸发出的文化自豪如今在潮乐团里再次显现,大园村人期待在文化里再次找到产业兴旺的路子,在文化里延续乡风文明。
【撰文】郑淼鑫 苏仕日
【通讯员】余佳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