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东方七日谈|敢为最难的改革!上海“年报”透露解题思路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东方七日谈|敢为最难的改革!上海“年报”透露解题思路

这一周,又到两会时间。

上海交出一份可圈可点的“城市年报”。聆听政府工作报告,言简意深,亮点频频,让人不由感叹:过去一年,上海“不容易”,市民“真辛苦”。

经济总量更大。全市GDP总量首次突破4万亿元大关,达到4.32万亿元,居国内城市之首,与纽约、东京、洛杉矶、伦敦、北京比肩世界城市第一阵营。4万亿还意味着,上海的经济规模已经超越世界上相当一部分经济体,仅次于排名第20位的沙特阿拉伯,领先于波兰、瑞典、以色列和新加坡。

城市韧性更强。作为超大城市、流量城市和口岸城市,上海始终确保应急指挥体系处于激活状态,坚持事不过夜、以快制快,科学精准迅速处置多轮突发疫情。

民生实事更暖。去年,上海完成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90.1万平方米,超额完成70万平方米的年度目标;完成加装电梯1579台,数量是此前10年加梯总数的3倍。

开放之门更宽。去年,上海实际使用外资达到225.5亿美元、增长11.5%。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0家,累计达到831家;新增外资研发中心25家,累计达到506家。开通运行“上海号”中欧班列;外贸进出口总额达4万亿元以上,增长16.5%。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第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完成,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累计形成78项制度创新成果,水乡客厅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加快推进,83项重点任务全面实施。

成绩喜人,形势严峻,困难不小。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和疫情此起彼伏之下,上海同样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尽管经济同比上年增长8.1%,但考虑疫情后的低基数和两年平均,经济增速还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东方七日谈|敢为最难的改革!上海“年报”透露解题思路

“勇闯最新的改革,敢为最难的改革”——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参加浦东代表团审议时的寄语,表达了上海面对更高层次竞争时,以主动作为应对环境不确定性的决心。

敢啃“硬骨头”,率先打通制度堵点。上海政府工作报告用“十个聚力”概括今年任务,居首便是“聚力更好发挥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引领作用,全面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

“今天能否选准一条好的赛道,直接关系到明天能否掌握发展主动权。”上海全力构建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3+6”新型产业体系,密切关注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等新赛道。“抢占赛道,离不开好赛车、好赛手,也就是富有竞争力的企业和有胆识、勇创新的企业家。”上海今年将高标准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实施172项含金量大的改革举措,一体推进全链条优化审批、全过程公正监管、全周期提升服务。

“上海要持续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根本靠科技,基础在教育,关键是人才。”今年,上海《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教育与科技创新、人才建设并列同一板块。

“学业竞争内卷”和“创新人才缺乏”是中国教育之痛。上海的解题思路是:把科创之火燃得更旺,把强教育才之基筑得更牢,把招贤引才之门敞得更开,大力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

“进一步为科研人员松绑解绑,不合理的限制都要取消,不应有的绳子都要拿掉。”拥有全市最多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的闵行区应声而动,推出22条人才新政,今年新增专项人才资金1亿元,推出1万余套人才公寓。项目政策覆盖面从千人扩大至万人,打造四个层级的人才金字塔结构。

观察上海两会,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新词扑面而来。面对技术迭代的加速和传统经济理论的变化,上海敏锐感知,主动拥抱,却不迷信。今年年初的上海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四个并存”趋势——“微笑曲线”与“痛苦曲线”并存、“二八定律”与“长尾理论”并存、“生命周期”与“第二曲线”并存、“木桶效应”与“长板效应”并存。在未来发展道路的选择上,上海将更加顺应时势、独立务实,不甘于只做追随者,而是勇当引领者。

大寒已过,立春将至。上海信心十足,谋定待发。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上一篇新闻

正月初八,公司复工,我却失业了

下一篇新闻

陈敏尔在调研开放型经济发展时强调 加快推进内陆开放高地建设 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