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月27日 星期四

讲饮讲食在西关(叶曙明)

作者 叶曙明

讲饮讲食在西关(叶曙明)

儿时至爱

麻香咸煎饼


酒楼改变了我们的饮食


清末,酒楼开始出现,成了茶楼最有力的竞争对手。民国以后,酒楼逐渐改称酒家。1921年,广州市政府为了开辟马路,把上下九附近的文昌庙和洪圣庙拆了。1935年,在光复南路经营英记茶庄的陈星海,买下这块空地,兴建西南酒家,重金礼聘“南国厨王”钟权担任正印大厨,他的拿手好菜“西南文昌鸡”,皮黄而脆,肉嫩而美,骨酥而鲜,肥而不腻,香味浓郁,令人一闻便不觉津液汩汩自唇齿间出。

抗战前夕,西南酒家被毁,令许多食客忽忽乎若有所失。陈星海不负众望,在废墟上重建楼宇,再开酒家,易名为“广州大酒家”,并邀请名厨梁瑞掌勺,后来更请到在巴拿马国际烹饪比赛大会上获得金牌的“世界厨王”梁贤加盟,两大厨神坐镇,烹饪手法,变化无穷,炒、煎、焗、炆、炸、煲、炖、扣,花样百出,样样精美,把粤菜的“清、鲜、嫩、滑、爽、香”演绎得出神入化,一如锦簇花团,各自争妍斗艳,展现另类风华。1950年,陈星海移居香港,广州大酒家一度关闭,后经招股重开,直到1956年公私合营,成为国营的饮食企业,再易名为“广州酒家”。


讲饮讲食在西关(叶曙明)

民国时的广州酒家

广州酒家号称“食在广州第一家”,自然是有过人之处,并非高自标誉,1983年在名厨黄振华的精心制作下,广州酒家推出了“原桌中国菜”,集中国四大菜系于一体,逞艳饮食界。此后几乎年年推陈出新,1984年推出“满汉全席”,1985年推出“花城美宴”,1986年推出“海皇之晖宴”。到1987年推出的“满汉大全筵”,更成为食家交口称赞的经典之作,取料共一百零八款,取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之数,寓天地万物、飞潜动植,包罗万象之意,供宾客分四餐享用,其中四时蔬果、水陆杂陈,有冷有热、有咸有甜、有荤有素,款款佳肴,寓意深远,如“麒麟送子”、“龙马精神”、“一品天香”、“独占鳌头”、“海屋添寿”等;后来又曾推出的“五朝华筵”和“南越王宴”等仿古宴席,亦别出心裁,彰显出酒家对美食传承的态度与开创精神。


讲饮讲食在西关(叶曙明)

广州酒家

叉烧包


讲饮讲食在西关(叶曙明)

粉果


讲饮讲食在西关(叶曙明)

广州酒家

马蹄糕


讲饮讲食在西关(叶曙明)


1991 年正式成立广州酒家企业集团,拥有八间高级酒家(分店)、一个大型食品生产基地及遍布全市的连锁食品商场,跻身全国餐饮业十强,成为一个总资产达五亿多元的大型饮食企业集团,曾获得“中华老字号”、“全国十佳酒家”等荣誉称号。

在荔湾地区,著名食府又何止在上下九,沿着恩宁路往西走,到了荔湾湖畔,又有另一番热闹景象。


荔湾湖畔,别有滋味

讲饮讲食在西关(叶曙明)

荔湾湖畔


荔湾湖是1958年建成的人工湖,东至龙津西路;南至西关上支涌下游;西至黄沙大道;北至中山八路。一千年前,这一带遍布南汉皇帝的离宫别苑。荔湾涌从多宝桥脚通出珠江,中段通过下西关涌至逢源桥,与泮塘五约相接,绕湖而过。清末樊增祥《西溪泛舟记》,描绘当时的荔湾涌两岸风景,把它形容为一位十五岁的少女:“是溪水,近带西村,远襟南岸,水皆缥碧,滑若琉璃,即古所称荔枝湾也。背山临流,时有聚落,环植美木,多生香草,榕楠接叶,蕉荔成荫,风起长寒,日中犹暝。幽溪蓄翠,深逾百重之云,片叶新红,靓于十五之女。”

泮溪酒家便坐落在这位十五少女之侧,与仁威庙和文塔遥遥相望。它的前身是1947年开张的一家简陋的郊野酒家,1958年转为国营后,由政府投资改建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园林酒家,经营粤菜、粤点。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许多国外政要、社会名流到广州访问时,泮溪都是指定的接待单位之一,包括英国首相希思、美国总统布什、德国总理科尔、澳大利亚总理弗雷泽、新加坡总理李光耀、联合国前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等,都曾一尝泮溪的佳肴。


讲饮讲食在西关(叶曙明)


泮溪的点心最出名,因为泮溪有罗坤师傅这样的点心大师,在他的创意巧思与口传身教之下,泮溪的传统名点椰皇苹叶角、泮塘马蹄糕、蜂巢香芋角等,还有嫣红梅花饼、油泡灌汤包、奶油百篇糕、绿茵白兔饺、五彩明虾脯、像生雪梨果、豆汁牛柏页等,不断翻新,为食客增添了更多谈资与食趣,很有噱头。坐在幽雅的房间内,品尝着人间美点,透过窗前的垂柳,眺望着荔湾湖的淡淡烟波,数棹扁舟,缥缈行于荷叶之中。宛若一幅水墨画,美得让人心醉。


讲饮讲食在西关(叶曙明)

1994年,74岁的罗坤师傅在寿宴上切开徒弟们为他制作的巨型蛋糕


泮溪酒家的“象形点心宴”,以八咸点、四甜点、两汤点配套而成。点心造型大多是一些可爱的小动物,手艺精妙、作品风格独具,相当逼真趣致,散发着生动活泼的纯稚气息,如“鱼游春水”、“南海章鱼”、“绿茵白兔”、“活泼小猪”、“象生刺猬”、“福寿金龟”、“喜鹊登梅”、“精灵小鸡”、“香荷米鸡”等。成为酒家的常年名宴,透过口舌,食客在品尝美点的同时,仿佛也唤起了久违的童趣。

1989年,享有盛誉的泮溪点心制成速冻食品,出口日本。1993年,泮溪的速冻食品工场更获得了日本农林水产省和厚生省的卫生认证,获准成为对日本出口食品的指定工厂。

讲饮讲食在西关(叶曙明)

讲饮讲食在西关(叶曙明)

讲饮讲食在西关(叶曙明)

讲饮讲食在西关(叶曙明)


形态逼真的像生点心


说到泮溪,不妨顺便说说泮塘路上的“广州老字号手信街”


手信街

讲饮讲食在西关(叶曙明)


手信街刚办起来时,曾经兴旺一时。踏出泮溪酒家的大门,恍若舞台忽然转换场景,由宁静的世外桃园进入繁嚣了红尘世界。整整一条街的小商铺,五彩霓虹,人潮涌动,这就是2010年在广州举办“亚运会”前夕才开业的“手信街”。

来广州旅游,若想买些手信带回家,来这里逛上一趟,什么都有了。鳞次而列的门面都不大,但很精致,一看店名,更让人大吃一惊,似乎全广州元老级的百年老店都跑到这里来了:陶陶居、莲香楼、广州酒家、北园、致美斋、王老吉、宝生园、生茂泰、鹰金钱、皇上皇……光听这些名字,一种饱经风霜的历史感,已油然而生。

可惜初心很好,但维持乏术,近年似乎清淡了许多,希望它有重振旗鼓的一天。


手信街

讲饮讲食在西关(叶曙明)


皇上皇是著名的腊味店,如今的总店在下九路,原名“东昌皇上皇腊味店”。广州人喜吃腊肠、腊肉、腊鸭等腊味,秋凉时用来焗煲仔饭,味道一流,故有“秋风起,食腊味”的说法。民国时数得上的腊味店,大部分开在荔湾地区,如桨栏路的信丰、奇友,十八甫的佳栈、巧然,上九路的悦来,下九路的皇上皇,龙津东路的亚洲、球记,第十甫的长洲、广州,十三行的参如、有参栈,长寿东路的晏行栈,宝华路的大元栈、参栈、奇有等。做腊味的师傅,以中山大黄圃人氏居多。

抗战时期,海珠南路有一家腊味店叫“八佰载太上皇”,生意十分兴旺,而皇上皇腊味店的总店就在它的旁边,两家店的老板都姓谢,太上皇是谢柏,皇上皇是谢全。坊间众说纷纭,有说谢全原名叫谢昌,也有说谢柏、谢全是两兄弟。这也不去考究了,但从两家店的名字,却可以嗅出两谢相争,针锋相对的火药味。后来皇上皇在下九路开了一家分店,又在太平南路(今人民南路)开了一间代销店,在经营规模上,略占上风。

腊味店的传统经营手法,都是在店面只挂出少量腊味,故意造成存货不多,供不应求的假象,以诱发顾客的购买欲,但皇上皇却反其道而行之,龙不隐鳞,凤不藏羽,一到销售旺季,便在棚架上挂满各式腊味,案台上堆积如山,垒成一座“腊味山”,并在四周悬挂五色彩灯,敲锣打鼓,舞起关公狮,大造声势。


讲饮讲食在西关(叶曙明)

还记得这种古老的腊味店吗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文化从饮食开始。荔湾人家那种“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美食传统,是不会消失的,时至今日,从茶楼、酒家,到茶餐厅、大排档,从中餐厅到西餐厅,铺天盖地的粤菜、川菜、湘菜、东北菜、越南菜、法国菜、意大利菜、日本料理,乃至街头巷尾的粥粉面店、牛杂档、串烧档、臭豆腐档,永远是人头攒动,热气腾腾。

讲饮讲食在西关(叶曙明)


讲饮讲食在西关(叶曙明)


(部分图片由陈莉拍摄、提供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读本号文章,品广州往事:

广州风水哪里好?人人争说旧仓巷(叶曙明)

每当我路过市一幼……(叶曙明)

别了,万善堂(依慈)

萝岗,除了梅香,更有书香(叶曙明)

上一篇新闻

最后期限将至!美国还没提出引渡孟晚舟,加拿大心里有点苦

下一篇新闻

中秋节的由来及传统习俗,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