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宣威火腿VS浙江金华火腿……
宣威火腿
宣威火腿,云南省著名地方特产之一,因产于宣威而得名。它的主要特点是:形似琵琶,只大骨小,皮薄肉厚肥瘦适中;切开断面,香气浓郁,色泽鲜艳,瘦肉呈鲜红色或玫瑰色,肥肉呈乳白色,骨头略显桃红,似血气尚在滋润。其品质优良,足以代表云南火腿,故常称“云腿”。
宣威火腿的历史悠久,最迟始于明代。20世纪初,浦在廷等人集资兴办“宣和火腿公司”,引进机械设备制作火腿罐头,继而“云南宣威浦在廷兄弟食品罐头有限公司”成立,其产品于1923年参加广州等地赛会受到各界的好评。孙中山先生为其题词“饮和食德”,从此名声大著,远销香港、新加坡等地。
中文名
宣威火腿
别称
云腿
主要原料
猪肉
类别
腌制腊肉
荣誉
国际巴拿马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
基本介绍
宣威火腿,是宣威汉族在数百年腌腊肉的实践中创造出的腊肉精品。[2] 宣威地处滇东北,冬季气候寒冷,适宜腌制腊肉。宣威火腿的腌制时间每年从霜降开始到立春结束,主要又集中于冬至到小寒期间。其腌制方法是将本地猪宰杀后,挤尽淤血,放盐揉搓。然后再经过腌制、发酵、风干等过程,次年端午节后腌熟。宣威火腿吃法多样,可炒、蒸、煮而食,也可切块烧烤至焦黄,以排出肉表腊味,再洗净煮熟,切片食用,色、香、味具佳。讲究的吃法是用沙锅煮熟而食,这样更能品尝到宣威火腿的美味,其汤色清亮、味道鲜甜,肉质红嫩细腻。宣威火腿的历史悠久,最迟始于明代。20世纪初,浦在廷等人集资兴办“宣和火腿公司”,引进机械设备制作火腿罐头,继而“云南宣威浦在廷兄弟食品罐头有限公司”成立,其产品于1923年参加广州等地赛会受到各界的好评。孙中山先生为其题词“饮和食德”,从此名声大著,远销香港、新加坡等地。
云南省著名特产之一,素以风味独特而与浙江金华火腿、江西安福火腿齐名媲美,蜚声中外。宣威火腿,因产于云南宣威而得名。它的主要特点是:形似琵琶,只大骨小,皮薄肉厚肥瘦适中;切开断面,香气浓郁,色泽鲜艳,瘦肉呈鲜红色或玫瑰色,肥肉呈乳白色,骨头略显桃红,似血气尚在滋润。其品质优良,足以代表云南火腿,故常称“云腿”!
宣威火腿
宣威火腿驰名中外,早在一九一五的国际巴拿马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成为云南省最早进入国际市场的名特食品之一。1920年,宣威浦在庭兄弟将宣和公司改为大有恒公司。一九二三年在广州举办的全国各地食品比赛会上,获得各界人士的好评。在这次会上,孙中山先生品尝了宣威火腿,觉其色鲜肉嫩,味香回甜,食而不腻,备加赞赏,留下了“饮和食德”的题词,以宣威火腿制成“云腿”罐头的工厂,也取名为“德和罐头厂”,从此宣威火腿名声大振,远销东南亚和港澳地区,如今还出口日本和欧美一些国家。
宣威火腿历史悠久,享誉中外,是宣威市的传统名特产品,属中国三大名腿之一。其产生和发展,必然有其深刻而久远的自然及社会历史根源。
口味特点
特点
宣威火腿,成品形似琵琶,脚细直伸,皮薄肉嫩;皮面呈棕色或淡黄色,切面肌肉呈玫瑰色,骨呈深红色,好似一股血气凝聚在内,油润有光泽,脂肪呈乳白色或微红色;食之酥脆,香而甜,油而不腻,咸淡适中。宣威火腿以五大特色闻名于世:鲜、酥、脆、嫩、香,其营养价值丰富,肉质弹性滋嫩,质感油而不腻,香味浓郁飘远[3] [4] 。
风味特点
宣威火腿经久不衰,主要是取决于其色香味美,营养丰富,风味独特。而宣威火腿的形成,又取决于宣威独特的地域地理气候环境。《宣威县志稿》载:“宣腿著名天下,气候使然”。的确如此,邻近宣威的其它地区用与宣威相同的猪种,相同的饲养方法,相同的腌制工艺,制作出来的火腿其味道与宣威火腿相差甚远。宣威火腿肉香馥郁,口感纯美的秘密,在于宣威独特的自然环境及气候条件。
营养价值
宣威火腿具有鲜、酥、脆、嫩、香甜等特点,长期以来一直以营养丰富,肉质滋嫩,油而不腻,香味浓郁,咸香回甜著称于世,被消费者视为名馈赠亲朋好友的珍贵礼品,而在竞争日渐剧烈的食品市场中扎根开花,经久不衰。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其自身的香味、营养价值及风味特色所决定的。香气经昆明医学院鉴定出43个芳香化合物,包括烃类7个,醛类15个、酮类2个、醇及酚类7个、脂类6个、呋喃类4个、其它2个;据北京营养研究所及云南省科学院测试中心营养朊分析报告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宣威火腿内含19种氮基酸(其中8种人体不能合成的必需氨基酸全部含有),11种维生素,9种微量元素。[5]
加工中的火腿
加工工艺
宣威火腿形似琵琶,身穿绿袍,三针青香无异味,且富含蛋白质、脂肪、氨基酸、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物质。其风味的形成,除以猪种、饲养、加工技术有关外,发酵过程是最重要的影响环节,经云南省微生物研究的研究表明,国内外种类的火腿,其主系列成份大同小异,但非主系列成份(营养成份及色香味)因发酵方法的不同而不同。其它外地人通过来宣威学习,可以利用其加工技术,但是所加工火腿不在宣威贮存、发酵或用外地鲜腿在宣威加工腌制、贮存都是形不成宣威火腿的。如昭通、四川、缅甸曾经派人来宣学习宣威火腿加工技术,回去后如法加工,但因气候、水土等条件不同,无法腌制出宣威火腿;在外地工作的宣威人回老家,都要带一点鲜猪肉和宣威火腿回工作所在地,是因宣境内所产鲜猪肉肉质滋嫩,味道鲜美;而带宣威火腿则要选发酵成熟的老腿,否则因气候、水土环境的改变,好腿变成坏腿。就是宣威周边邻近地区所产火腿,加工腌制方法一样,也因气候、水土不同而在品质上始终与宣威火腿有很大差距,尤其是色香味上差距相当明显,因此这些周边邻近地区所产火腿,长期以来都要冠以宣威火腿头衔,才卖得出去。这说明了宣威火腿营养风味的形成,主要是在宣威特殊的地域气候环境条件下,经过风干,发酵成熟而形成的。宣威火腿的理化指标,外官形状,营养风味决定了其质量特色。宣威火腿腌制时只用食用盐,不加任何食品添加剂,其理化指标优于国标,特别是亚硝酸盐含量很低,成为宣腿的一特异性。宣威火腿的精加工产品美观大方,营养丰富,风味独特,质量上乘,食用方便。是宣威人民根据其特定的生产环境不断总结完善,依据消费需求,立足于国际市场接轨,并与其先进的食品加工技术,使宣威火腿在保持传统风味的同时,更加精美,而发扬光大。
金华火腿
金华火腿,浙江省金华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金华火腿色泽鲜艳,红白分明,瘦肉香咸带甜,肥肉香而不腻,美味可口;内含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
2001年,国家质监总局正式批准“金华火腿”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即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中文名
金华火腿
产地名称
浙江金华
批准时间
2003年
地理标志
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
品质特点
色泽鲜艳,红白分明
产品特点
金华火腿色泽鲜艳,红白分明,瘦肉香咸带甜,肥肉香而不腻,美味可口;内含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制作经冬历夏,经过发酵分解,营养更易被人体所吸收,具有养胃生津、益肾壮阳、固骨髓、健足力、愈创口等作用。其外形皮薄爪细,皮色黄亮、形似琵琶、肉色红润、香气浓郁,以色、香、味、形“四绝”闻名于世。
金华火腿
金华火腿在长达数个月的发酵过程,在酸、碱或酶的共同作用下,能分解出多达18种氨基酸,其中8种是人体不能自行合成的必备氨基酸。
由于所用原料和加工季节以及腌制方法的不同,金华火腿又有许多不同的品种。如金华火腿按腌制季节分,有重阳至立冬的“早冬腿”,有立冬或小雪至立春的“正冬腿”,有立春至春分的“早春腿”,有春分后腌制的“晚春腿”。按采用的原料分,有猪后腿加工的“火腿”,有猪前腿加工的“风腿”又称“方腿”,有削去筋骨的前腿腌制的“月腿”又称“云蹄”或“蹄跑”,有狗后腿加工的“戌腿”,有野猪后腿加工的“深山腿”又名“小珍腿”,有猪尾巴加工的“小火腿”。按加工方法分,有加工工艺和方法独特的“蒋腿”,有用竹叶熏制的“竹叶熏腿”,有先盐后甜酱腌的“酱腿”,有先盐后糖腌的“糖腿”,有出盐水后风干而成的“风冻腿”。[2]
历史渊源
说法一
金华火腿的来历与宋代抗金名将宗泽有关,当时宗泽抗金战胜而还,乡亲们争送猪腿让其带回开封慰劳将士,因路途遥远,乡亲们撒盐腌制猪腿以便携带,腌制成的猪腿色红似火,便被称为火腿。后宗泽将“腌腿”献给朝廷,康王赵构见其肉色鲜红似火,赞不绝口,御名“火腿”,更为火腿锦上添花。又因南宋时期的东阳、义乌、兰溪、浦江、永康、金华等地均属金华府管辖,故这些地区生产的火腿统称为金华火腿。[2]
说法二
火腿起源于温州地区,温州经常闹水灾,又因为沿海,发大水的时候海水倒灌,等到发大水过后,农民又从避难的地方回来,有些被淹死的猪从泥沙里被挖出来,经过海水里天然亚硝酸盐和氯化钠的处理,就成为了自然的咸肉或者火腿。
金华火腿
据史料考证,金华火腿始于唐,唐代开元年间陈藏器编纂的《本草拾遗》中记载:“火腿,产金华者佳”;两宋时期,金华火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成为金华的知名特产;元朝时期,意大利马可波罗将火腿的制作方法传至欧洲,成为欧洲火腿的起源;明朝时,金华火腿已成为金华乃至浙江著名的特产,并被列为贡品;清代时,金华火腿已外销日本、东南亚和欧美各地。[2]
产地环境
金华火腿以金华“两头乌”的后腿为原料,加上金华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以及民间千年形成的独特腌制和加工方法,产品具有典型的地方性。金华地处浙中丘陵盆地,“三面环山夹一川,盆地错落涵三江”的独特地貌,加之春早秋短,夏季长而炎热,四季分明,干湿交替,为金华火腿的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2]
金华火腿
生产情况
2001至2002年度,金华火腿产量300多万只。
2002至2003年度成为金华火腿产量最高的一年,达到约400万只。[3]
2004年,国内金华火腿产量达到400万只。截至2014年,金华火腿生产厂家年产火腿10万只以上的有9家,其中50万只的有3家。[4]
产品荣誉
1913年,金华火腿荣获南洋劝业会奖状。
金华火腿
1915年,雪舫蒋腿获巴拿马国际商品博览会金奖。
1929年,雪舫蒋腿在杭州西湖国际博览会上获特等奖。
建国后,金华火腿曾多次被评为地方和全国优质产品。
1981年,金华火腿更荣膺国家优质产品金质奖章。
1985年,金华火腿蝉联国家优质食品金质奖章。
1988年,切片金华火腿荣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2]
地理标志
根据《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通过了对金华火腿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申请的审查,批准自2001年12月30日起对金华火腿实施原产地域保护。[1]
地域保护范围
金华市所辖的婺城区、金东区、兰溪市、永康市、义乌市、东阳市、武义县、浦江县、磐安县以及衢州市所辖的柯城区、江山市、衢县、龙游县、常山县、开化县等15个县、市(区)行政区域。[5]
质量技术要求
2003年,由金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牵头制订的GB19088-2003《原产地域产品 金华火腿》标准,经国家标委会批准颁布实施。
金华火腿
2007年,针对2003版标准中存在的不足,由浙江省金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牵头对GB19088-2003《原产地域产品 金华火腿》进行了修订。
与2003版标准相比,GB/T 19088—2008《地理标志产品 金华火腿》增加了金华火腿加工过程中禁止使用有毒有害物质的规定;调整了金华火腿“水分”、“盐分”含量指标;增加了“过氧化值”指标检测的制样方法;在标签中增加了“食用说明”的要求,并给出了“食用说明”等内容,使标准更加科学、完善。本标准规定了金华火腿的术语和定义、地理标志保护范围、质量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标签、包装、运输和贮存等进行了规定。适用于经批准受地理标志保护的金华火腿。特别是标准规定了金华火腿的原料,采用了“控温控湿”的先进生产技术,并对标签内容增加了“食用说明”的规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