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4月港股SPAC盘点:12家SPAC公司“尝鲜”,新经济行业成焦点
据资本邦研究院统计,自2022年1月香港交易所正式引入SPAC机制以来,共有12家SPAC公司向香港交易所递交招股书,拟在港股上市。
SPAC机制的落地再次推动香港交易所在国际资本市场地位的提升。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欧冠升表示,引入SPAC上市机制是香港交易所的一项重要市场发展工作。新机制为发行人开辟了上市的新途径,也令香港市场的上市产品种类更丰富多元,同时有助扶植一些富有潜力的企业新星茁壮成长、迈向成功,市场对全新的SPAC上市途径展现出浓厚兴趣和庞大需求。
港交所推出SPAC机制,“活水”涌入,市场再扩大
什么是SPAC?SPAC全称为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被称为“特殊目的收购公司”或“空壳公司”,其上市集资的目的是在上市后一段预设时间内收购(SPAC并购交易)一家公司(SPAC并购目标)。
SPAC公司没有实际的销售业务。随着SPAC和目标企业完成合并,目标企业成为上市公司。较传统的IPO上市,SPAC上市具有上市周期短、成本低、风险可控性强等优点。因此,SPAC上市成为了中小企业融资上市的渠道之一。
SPAC上市自2020年以来席卷欧美资本市场。2020年,美股SPAC热度飙涨,据SPAC Insider数据,2020年美股SPAC IPO数高达248家,同比增长320%,占所有IPO发行数量的55%,首次超越了传统IPO。而此前的2013年-2019年,美股的SPAC IPO数仅均为两位数。
SPAC Insider数据显示,2020年SPAC IPO总募集资金超830亿美元。
2021年美股SPAC延续了上一年的火热行情,共有613家公司IPO,但是增速有所放缓,增长了147%。
(数据来源:SPAC Insider)
在此背景下,全球大型交易所推进SPAC上市制度步伐加快。
亚太地区方面,2021年9月2日,新加坡证券交易所正式对外发布SPAC主板上市规则。新加坡交易所监管公司首席执行官陈文仁认为,新交所的SPAC框架将为企业提供更丰富的融资途径,并且在价格和执行方面有更强的确定性。希望通过推出SPAC制度吸引更多高质量的公司在新交所上市,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投资选择和投资机会。
香港交易所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也于2021年9月发布了有关SPAC公司咨询文件。文件指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与美国的证券交易所竞逐争取来自大中华及东南亚地区公司的上市。于过去三年,共有12家大中华及东南亚公司透过SPAC并购交易于美国上市。
而引入该制度让香港维持具竞争力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继续吸引大中华及东南亚公司于香港上市。
2022年1月1日,SPAC(特殊目的收购公司)上市机制正式“落户”中国香港。这也是继美国、新加波等资本市场后,又一个引入SPAC上市机制的资本市场。
从港交所SPAC的上市规则来看,在投资者要求、最低募资规模等方面都较美国的更高。联交所将2021年9月17日刊发的咨询文件做出了修订,将会实施的规定主要如下:
(图片来源:港交所官网)
此外,据联交所此前刊发的咨询文件,港交所SPAC公司还需遵守首次发售筹集的资金总额至少为10亿港元等规定。
国信证券在研报中表示,展望未来,港股SPAC机制将是国内大型券商的重大发展机遇。大型券商的业务种类齐全,在各条业务线都积淀了成熟的团队,通过创设SPAC,不仅可以为国家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也可以强化综合实力的运用技巧,巩固市场地位。SPAC制度的创新推进,有望成为我国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市场力量,与制度改革一道,将资本市场的改革推向纵深。
12家SPAC公司递表港交所,中、外资机构参与保荐平分秋色
2022年1-4月,共有12家SPAC公司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均计划在主板上市,具体公司如下:
1月,共有4家SPAC递表。2月及3月,分别有4家和3家SPAC递表。4月有1家SPAC递表。
其中Aquila Acquisition 作为首家向港交所递表的SPAC公司已于3月18日成功在港股上市,集资10亿港元。
上述12家SPAC公司除Aquila外,截至4月30日,上市状态均为排队中。
港交所在2022年第一季度财报中披露,截至2022年3月31日,有10宗SPAC的上市申请正在处理中。
2022年第一季,有逾30家SPAC交易所参与者成功于香港交易所注册、并合资格进行SPAC证券交易。
从发起人来看,12家SPAC公司众星云集。参与发起的包括知名投资机构、大型金融机构。
此外,李宁、阿里巴巴前首席执行官卫哲、万科创始人王石等明星人物也加入了港股SPAC 浪潮。
从保荐人来看,12家SPAC的保荐人以中资机构和外资大行为主。参与的中资机构有5家,具体为招银国际、农银国际、民银资本、海通国际、招银国际。
其中海通国际作为唯一的中资券商,参与了3起SPAC的保荐项目。招银国际位列第二,参与了2起保荐项目。
参与12家SPAC保荐的外资大行也有5家,具体为摩根士丹利、瑞银集团、摩根大通、瑞信、花旗。摩根士丹利、瑞银集团及摩根大通均参与了2起保荐项目。
对于国内大型券商而言,港股引入SPAC机制将带来更多的业务机遇。国信证券表示,港股SPAC机制将为国内大型券商带来重大发展机遇。大型券商的业务种类齐全,在各条业务线都积淀了成熟的团队,通过创设SPAC,不仅可以为国家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也可以强化综合实力的运用技巧,巩固市场地位。
玩转资源变现,新消费、TMT行业受热捧
已经递交招股书的12家SPAC公司的收并购目标多为亚洲或大中华地区的新经济及TMT行业,包括创新科技、医疗健康,以科技驱动的金融服务及消费行业,值得注意的是,“科技赋能”多为主要行业关注点。
提及消费行业及消费相关的收并购的SAPC公司有5家,分别为Trinity、Interra、Vision Deal HK、A SPAC(HK)及Destone。
生物科技或医疗保荐行业也备受关注,Tiger Jade、Interra、Ace Eight及Vivere Lifesciences均将此列为投资目标。
从上述12家SPAC公司递交的招股书可以看出,SPAC公司的并购目标多从发起人此前专注的领域、持有资源丰富的行业出发。
以Trinity为例,李宁作为知名的运动员及企业家,旗下的港股上市公司李宁设计、制造、营销、经销及销售李宁品牌及自有或特许的其他品牌专业及休闲运动鞋、服装、器材及配件。
发起人之一莱恩资本专注于投资消费领域,并已成功领导对众多杰出的中国及世界级的消费类企业的投资,并向它们提供战略、财务及企业管治支持。同时,李宁还为莱恩资本的非执行主席。
Trinity在招股书中坦言,公司拟利用发起人及管理团队在以下方面所拥有的良好往绩记录及能力:包括建立及投资在中国具有巨大增长潜力的全球性消费领域生活方式公司及品牌;发展切合中国消费者,并有能力把握中国迅速扩大的中产阶级市场的需求及消费能力增长的消费领域生活方式品牌及业务等。
因此,公司计划专注于在中国有强大增长潜力并可受益于发起人及管理团队的专业运营知识及能力的全球性消费领域生活方式公司。
再以Vision Deal HK为例,从发起人的过往投资经历来看,多集中于新消费相关的行业。
发起人之一的卫哲于2006年加入阿里巴巴,曾担任首席执行官一职。后于2011年6月创办嘉御资本。
而嘉御资本专注于中国互联网行业赋能的新渠道、B2B平台╱服务╱产品、新消费及新技术。嘉御资本投资的项目包括多个成功的首次公开发售及并购退出。其在过去十年间在中国进行的部分以消费升级为主题的知名投资包括泡泡玛特、思摩尔等。
此外,卫哲于多家在联交所、纽约证券交易所及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任职,其中多数公司在消费及互联网领域开展业务。
Vision Deal HK发起人之一的楼立枢在私募股权投资、风险投资、并购、杠杆收购及PIPE交易领域拥有丰富经验,涵盖技术、媒体及电信、金融以及商业服务行业。
Vision Deal HK在招股书中表示,预期利用公司的发起人、董事及高级管理层强大的全球网络关系、行业专长及可靠的物色交易能力,发展强劲的潜在目标管线。
因此综合来看,公司拟重点关注:(1)专门从事智能汽车技术;(2)具备供应链及跨境电商能力,从国内消费升级趋势中受益的中国优质公司。
开源证券在研报中表示,SPAC的本质是创始人通过对其专业投资技能、人脉资源、公众号召力等的变现,实现优质公司快速上市的通道。
SPAC的创始人通常在并购、私募股权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或者本身就是行业专家。而对于近期积极入局的体坛、娱乐圈等明星来说,其作为SPAC创始人的主要优势是利用其对公众的号召力获取更强的融资能力。
结语:
港交所于2022年引入SPAC机制给市场带来了新的动力源泉,也给新经济、新消费、新能源等行业的公司上市创造了选择在港股上市的机会。
据德勤发布的《2022第一季度中国内地及香港IPO市场回顾及前景展望》,德勤资本市场服务部预测2022年香港将有大约120只新股上市融资约3,300亿港元。香港用作培育新经济公司的生态圈渐趋成熟,此生态圈会为香港的新经济新股、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上市,以及SPAC的并购交易带来强大的支持。
未来或可有20家SPAC于2022年完成上市,每宗上市项目融资最少10亿港元。
中金公司研究部也认为,港交所SPAC制度将促使更多新经济企业赴港上市,与传统IPO起到互补作用。
本文源自资本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