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7日 星期日

成立3年许可引进8款产品 云顶新耀上市首日涨逾30%

每经记者:张潇尹 每经编辑:陈俊杰

云顶新耀-B(01952,HK)今日在港交所挂牌上市。

公司于今年7月递交IPO申请,据云顶新耀发布的发售价及配发结果公告,公司港交所上市最终发售价为每股55港元,国际发售的股份为3177.3万股,募集资金净额约32.84亿港元。

公司拟将从发售中收取的所得款项净额主要用于四款核心产品的研发和商业化,以及为公司在研管线中其他候选药物的进行中及计划的临床试验、登记备案准备及潜在商业化提供资金。另外,部分资金还将用于为公司扩展药品管线提供资金支持。

截至10月9日收盘,云顶新耀-B涨32.27%,报于72.75港元/股,全天成交额30.79亿港元,总市值206亿港元。

未来两年有望实现商业化

云顶新耀由康桥资本于2017年投资成立,作为一家采取许可引进模式的公司,公司目前的产品管线包含8款潜在全球首创或同类最佳的临床候选药物组合的产品管线,覆盖肿瘤、免疫学、心肾疾病及感染性疾病。

据了解,目前公司多数候选药物在中国处于临床研发阶段后期。其中,抗肿瘤药物Trodelvy针对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的适应症已获得美国生物制品许可;抗感染产品Xerava治疗复杂性腹腔内感染的适应症获得美国、欧盟及新加坡的新药申请批准。此外,公司在免疫领域的支柱产品Etrasimod和心肾领域的支柱产品Nefecon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临床试验,目前已有相关适应症进入三期临床。

针对公司产品的上市时间表,公司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薄科瑞透露表示,“我们8款药物中有2款药有希望在接下来的两年完成最终审批批准和上市,其他6款药物的获批许可预计在2024年或2025年获得。”

针对商业化布局,薄科瑞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我们首先要打造我们内部的商业团队。因为我们的药物大多属于专科用药,而多数患者一般去大医院就医,所以我们在中国市场的商业化团队不会很广泛、很庞大;其次我们目前的8款药品属于同类首创或同类最佳,这意味着,有很多领域是此前未被涉及的,未来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去探索,尤其在医学常识普及、医患教育等方面。 ”此外,据透露公司的目标销售市场为大中华区、韩国、东南亚等亚太区新兴市场。

考虑引进更早期的产品

薄科瑞表示,“我从上世纪70年代便进入医药行业,从未见过有公司成立3年就能有云顶新耀这样的研发管线,我们很注重挑选引进药物的策略和方向,我们签下的商业化协议也能够充分保证我们在竞争中的优势。”

3年拿下8款药物的背后是资本助力。招股书显示,上市之前,公司共完成三轮融资:公司于2017年获A轮5000万美元融资,2018年获B轮6000万美元融资。2020年6月3.1亿美元C轮融资,参投方包含建峖实业投资、嘉善国投、高瓴资本等,融得资金主要用于推进创新药产品管线的临床研发,建立商业化基础设施。事实上,此次公司招股亦引进16家基石投资者认购,包括RA Capital、康桥资本、建峖实业投资、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贝莱德基金、高瓴资本等。

尽管有知名投资机构“撑腰”,但作为创新药企,在进入收获期前,持续的研发投入就意味着持续亏损。云顶新耀在招股书中披露的财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及2019年年底,以及截至2019年及2020年第一季度止,公司经营亏损净额分别为1.27亿元、1.76亿元、3030万元及1.51亿元,相应同比扩大约38.5%、398.3%;同一报告期内,公司研发开支分别为5591.1万元、1.51亿元、2280.8万元、8018.4万元,相应的同比增速约169.9%、251.6%。

那么,上市之后公司将如何平衡投入与产出?公司总裁兼首席财务官何颖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众所周知,药物早期研发的失败风险很高,临床数据也很有限,为了获取更多临床数据,让风险变得更加可控,我们在早期会倾向于引进处于临床较晚期的产品。”

何颖进一步表示,“上市之后公司风险承担能力更强,经验更丰富,此时,我们可能会考虑引进一些更早期的产品,所以未来我们关于利益与风险的平衡相比以前会更复杂,但目前来说,我们已经有8个产品,相对来说对某个产品研发失败的风险承担能力变得更强了。”

上一篇新闻

世界上最逆天的5大泳池,不可思议,新加坡无边泳池排末位!

下一篇新闻

美核潜艇被撞,要对中国“守株待兔”?一场“水下竞赛”或已打响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