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林:竹韵悠悠入画来
初春的阳光透过明净的玻璃窗,静静地映射在墙壁的四条屏上,给“墨竹”涂上了一层淡淡的暖色,也给这间不大的画室平添了几分生机。画案上,两个版本的《王超林墨竹艺术》画册并排摆放在一起,显得格外扎眼。翻开泛着淡淡墨香的作品集,一股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一幅幅墨竹风神独特、情趣动人、生机勃勃,一派春风大雅之气象。
收录在这两本画册中的30幅作品,全部出自有着“竹子王”雅称的王超林之手,他也是这间画室的主人。我们的话题,自然而然地就从竹子扯开了。
“未出土时先有节,纵凌云处亦虚心。”竹子以其虚心挺直、高节凌云的特性,一向作为中华民族虚怀若谷、发奋进取的崇高气节的象征。它与梅、兰、菊合称“四君子”,并逐渐被总结成为中国花鸟画基本功训练的重要课目。古往今来,凡有成就的画家几乎没有不擅长这些传统题材的。
王超林读小学三年级时喜欢上了连环画,经常将《沙家浜》《红灯记》《杜鹃山》等红色样板戏中的人物画在玻璃上作投影,和一帮小伙伴们寻开心。1978年高中毕业后,他应征入伍到济南军区某部担任文艺宣传员。部队的文化生活多姿多彩,他除了办黑板报、教战友们唱军歌,还经常跑到营房旁边的小竹林里练写生。1981年,他转业到菏泽地区外贸工艺品进出口公司担任团委书记、工会主席。其间,画竹子的爱好一直没有间断过。1985年,他的第一幅墨竹作品在《菏泽市报》上发表,引起广泛关注。
三十多年来,王超林几乎日日以竹为伴,其外出必览竹,据案必画竹,伏枕必阅竹,开谈必言竹。山东日照的万亩竹林,几乎是他每年必去的打卡地。他潜心揣摩五代的李颇、宋代的文同、明代的王绂等画竹大家的精髓,对吴道子、萧悦和诸升的画竹技法亦孜孜以求,临摹不辍。其笔下的墨竹技法多变,格调超拔,气韵清奇;画面精致简洁,布白丰富精妙,既有率真自然之趣,亦不乏雄健苍茫的意态,独特的灵性和意韵一览无余,观之无不令人击节叹服。
细心的观众不难发现,王超林画竹并不总取其全貌,而是“截两头取中间”,把两端无限延展的空间留给观众去想象、去回味。其笔下的竹子千姿百态,无论风竹、雨竹,还是月竹、雪竹,总能给人带来不一样的奇妙想象。
叶飒飒,枝摇摇,风舞竹林,麻雀欢跃。有生趣,有活力,有大自然固有的生命律动与和谐。这是王超林风中之竹的神韵。
雨霏霏,雾蒙蒙,嫩篁尖尖,洒洒滴露。有诗情,有画意, 有引人遥望天外的殷殷期盼和希望。这是王超林雨中之竹的风情。
月朦胧,鸟寂寂,竹影婆娑,蛙鸣聒聒。有静谧,有动感, 有如水的月光和令人迷幻的故事。这是王超林月下竹林的诱惑。
当然,最能彰显王超林独创精神和意志品格的,当数其“雪竹”了。“皱纸写干,时出焦墨留白,自显主干的苍壮和遒劲,枝叶也在澡雪中愈显精神,好像叶叶似剑,枝枝如戟。《铮铮铁骨傲霜雪》即是一例,无需多言,一看标题就能知道图中‘雪竹’的形象了。较之于这些‘剑拔弩张’的作品,《瑞雪图》一类的作品似乎更有意趣。虽是灰蓝或淡蓝的冷色调背景,但一团一簇的竹叶和‘各抱地势’‘勾心斗角’的竹枝,却给人带来机巧和幽默。特别是雪枝上,那一对对比目斗嘴的麻雀,更给人以轻松、温馨之感。”这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菏泽日报副总编辑赵统斌先生对王超林雪中之竹的由衷赞誉。
王超林不仅是一位优秀的画家,而且还是一个颇有情趣的多面手。他能绘连环画,会唱样板戏,女生反串亦别具韵味。空闲之余,他还时不时地炫炫厨艺。夫人常年在济南为女儿带孩子,他一个人在家总不能不动烟火,日久天长居然练就了这般好手艺。每逢周末,或邀三五好友,或自己一个人关起门来喝两盅。
“没有感觉,宁可不画,也不应付。”这是王超林作画的原则。他努力把“澄心运思”和“神应思彻”的主观精神移植到画竹创作中,虚实相生、纵放有度、一笔不苟,形成了个性鲜明的创作风格。《名家画竹》《中国书画名人300家》《中国花鸟画名家技法分解图典》等权威典籍,均争相收录了他的作品。2017年,他应邀创作的一幅《雪竹》,参加了电影《北斗风云》的拍摄,并被主演、著名影星潘虹女士收藏。另外,还有近百幅作品被美国、德国、新加坡等世界各地的美术馆和书画爱好者收藏。
这些年,王超林心无旁骛,辛勤耕耘,赏竹、品竹、画竹,在学习中感悟,在感悟中提高。他对于画竹的挚爱已渗入血脉,激励着他一次次从鲜花和掌声中平静抽身,重新踏上充满坎坷的艺术之路,带着希冀和梦想一路疾行。(文/张兴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