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北角有条春秧街,被遗忘的“糖王”郭春秧戏剧性人生
近些日子以来,香港北角成了一大热门。要说北角最有特色的街市,那就是有近百年历史的春秧街。春秧街,香港唯一有电车路轨穿过的露天传统市集,一辆辆双层叮叮车缓缓驶入,吸引许多旅客前来拍照,应该是世界上少有的独特旅游景观。
春秧街的命名,是纪念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发北角的福建华侨商人郭春秧;这里,让我们重拾被遗忘的“糖王”郭春秧的戏剧性人生吧!
只要郭春秧踏足的地方,商业版图都遍地开花
鼓浪屿晃岩路70号别墅
厦门鼓浪屿,有一条始建于1920年代的锦祥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印尼华侨郭春秧开发的,这条路也以当年他在厦门的茶行店号“锦祥”来命名。当时,郭春秧是印尼四大糖商之一,锦祥路两侧的所有店铺,皆为郭春秧所建。
鼓浪屿晃岩路的70号别墅,就是郭春秧别墅,它是英式的别墅,有着宽敞的回廊,庭院中的古榕树,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非常的清幽。
翻阅国立台湾图书馆2016年出版的《台湾学研究》,有一篇释明瑛撰写的论文《被遗忘的豪商郭春秧:以日治时期(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活动为主题》。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郭春秧(1860-1935)的生涯,一直是如谜中的豪商;就连日治时期(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当时的新闻报道也把他的子嗣当成侄儿。”
如此看来,即便是商界上叱咤风云、事业版图广泛的一代豪贾郭春秧,也要抽丝剥茧,才能更全面呈现他的传奇人生。
“糖王”郭春秧
郭春秧,曾经名列印尼“四大糖王”之一,日后他去了中国台湾,又成为呼风唤雨的商界大佬,进入中晚年,事业版图更扩展到香港等地。
事实上,香港北角著名的春秧街,仅是郭春秧名下一大产业而已。郭春秧的事业版图,从印尼(爪哇)、到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还有中国国内都有,而且他在这些地区诸如医院、学校、扶贫济困等公益事业,从不下他人。比如,杭州最大的园林郭庄,就是郭春秧的资产,一百多年来,时光如梭,岁月将这位商界人物连同他的郭氏商业王国冲刷了、遗忘了,郭春秧的名字也隐匿于历史。
郭春秧,字梵生,又名祯祥,另外还有一个名字叫士林。郭春秧生于1860年(清咸丰十年)6月25日,祖籍福建省同安县角美乡寮东社,由于解放后区划调整,厦门同安的角美划入漳州市,即今天漳州龙海的角美镇。
郭春秧的父亲郭河北早逝,年幼的他,跟着祖母许氏长大,郭春秧是郭河北、黄氏刘娘(母亲)所生的第三子。幼年时,郭春秧过着一日一餐的艰苦日子,他的叔叔郭河东早年赴爪哇谋生,事业有成;1877年,18岁的郭春秧远渡重洋,投奔在印尼的叔叔,学习贸易经营。(注,郭春秧去印尼的时间有多个版本,有16、17、18岁之说。)
郭河东有限公司(锦茂栈)
到印尼后,郭春秧在叔叔开办的糖厂帮忙,从学徒做起。日后,郭春秧与叔叔郭河东的儿子郭洪淼等人,一起创办了郭河东有限公司(锦茂栈),从事茶、米、以及爪哇糖等物产的出口业务。
日后,郭春秧在短短数年内收购所有股份,成为糖厂的掌门人。一战时,糖价暴跌,但郭春秧却信心决定,战争结束后糖价迅速回升。正因为他经营的远见和前瞻,一度跃居爪哇四大糖王之列。
为了考察糖业市场,郭春秧于清末登上台湾岛,由于嗅觉到种茶的商机,决定独立创业,在台湾落脚经营茶叶。当然,这也有一个时代背景,当年台湾被日本殖民统治,糖作为一种战略物资,其经营权一直由日本人把控,将经营目标转入台湾茶,也是一种无奈之举。
郭春秧在台北大稻埕的茶厂
从台湾相关史料上看,1887年,28岁的郭春秧就落籍台北大稻埕的“锦茂茶行”(今台北市延平北路2段)。当年,台湾的乌龙茶主要产地在台湾中部,且为欧美商户控制,但不服输的郭春秧却另辟蹊径,鼓励台湾北部一带的农民种“包种茶”,并联合板桥林家开设的银行,向茶商提供资金。短短时间,“包种茶”受到市场欢迎,郭春秧顺势一推,将“包种茶”种植推广到印尼爪哇,并受到当地人的喜爱。
后来,郭春秧在大稻埕创办茶厂,创办台北茶商公会,并出任创会会长。1900年,巴黎万国博览会上,郭春秧的乌龙茶获得茶叶类的金奖,轰动华人世界。当时,郭春秧在展会开办“契茶店”,在营销上也是一个创新。
顺带一提,晚晴时期,台湾茶高居中国外销前三位,这与郭春秧等同行努力分不开的,与之同时,茶叶也成了一部造富机器,除郭春秧外,新光财团吴火狮家族、台泥集团辜振甫家族等,均从大稻埕发迹的,而起家的多是因经营茶叶。
查找郭春秧被列入“糖王”的史料发现,2014年中研院台史所出版了《堤林术卫关系文书选集》,书中,笼谷直人提到了郭春秧的郭河东公司,并将郭春秧、建源公司的黄仲涵、盛隆公司的张永福、后来创办中南银行的黄奕住,并称为爪哇的四大糖王。
郭春秧
堤林术卫,是日本在南洋的重要成功人物,日本山形县人,早期曾担任郭春秧的秘书,日后随郭春秧前往爪哇。史料记载,“因缘际会,堤林术卫成为郭春秧与日本政府之间的重要桥梁。”
总之,郭春秧环绕周边的人脉,让人“雾里看花”,事业足迹也不断迁徙,旗下商业版图有的是自己的,也有不少是合资、合伙的,特别是身处特殊的时代背景,加上他错综复杂的身份,因为,在很多媒体报道中,他多是以“神秘商人”等面目出现,用“糖王”倒不是很普遍。
据《福建龙海锦湖寮东社郭氏宗亲族谱》等资料记载,郭春秧父亲郭河北有兄弟四个,以“东西南北”命名,为锦湖寮东社郭氏第十四世。从谱籍上看,郭河北的“东西南北”兄弟第十六世子孙,分布于海内外各地,有居住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的,也有分布于厦门、上海、以及寮东本社的,更有分布于印尼、新加坡、越南等地。
谱籍及相关资料还记载,郭春秧有五房妻妾,爪哇大房,有二个养子,
其长子郭双蛟,母亲是潘燕,育有二女一子(郭双蛟最小);爪哇二房育有三子(注:其中次子为郭双鳌、三子郭双龙);潘桃一房育有一女;阮氏一房,有二个养子。其中,长子郭双蛟、次子郭双鳌在爪哇度过童年后,到香港读书,两人均毕业于香港大学。
三子郭双龙也毕业于香港大学,不过更早时曾赴日本读书,与日后日本首相岸介信是日本皇族学校学习院的同班同学。1918年,郭春秧的母亲在厦门病逝,当年郭春秧把三子郭双龙等4名子侄托付给在东京的藤田军医总监,曾特地到厦门拜祭。
郭春秧(中)与三子郭双龙(右2)在东京。(注,图片来源国立台湾图书馆)
郭春秧重视子女教育,日后,这些子女及侄儿都成为他开拓事业的左右手。值得一提的是,郭春秧对子女的婚嫁更是重视,非高官豪门不可。
长子郭双蛟(又名郭两仪),妻子是当年广东按察使陈望曾的爱女陈琼云;而陈望曾的另一个女儿陈琼枝,嫁的是台湾四大家族“板桥林家”林柏寿;还有一个女儿陈琼珍,丈夫是“雾峰林家”的林垂拱。
次子郭双鳌的妻子,是民国时期总理许世英的女儿,他的妾是“四大糖王”黄奕住的女儿。许世英的女儿毕业于天津南开学校,会俄法、德三国语言,她的婚事曾被广泛报道。另外,郭春秧联姻的豪门家族还有香港“纱王”杜四端等。
通过二代子女联姻,有助于培育人脉关系,也能大大扩张商业资源。家族联姻的对象多是商界望族,通过豪门联姻、相互参股、互为支持,是家族企业传承一个“合纵连横”之术,也是许多豪门家族维持多年兴盛的一个重要成因。
在三宝垄举办的郭双蛟葬礼
郭春秧在拓展商业版图时,不忘回馈桑梓,他在福建家乡修建了10多所小学,比如厦门锦湖小学等,另外,他还与陈嘉庚、胡文虎共同出资创建福建体育会,为家乡培育人才。
1909年,郭春秧与兄弟在家乡创办“广种植公司”,1910年又投资投资40万银元,开办华祥糖业公司,这是福建第一家制糖企业,也是旧社会国内糖业的领军企业之一,当时引进的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制糖设备。
上世纪20年代,香港劳工受不了英国资方的压迫,群起罢工,也让郭春秧填海造港造厂的梦想破灭,对他来说,除了巨资付诸东流外,也让他身心受到打击。60岁的郭春秧,回到了厦门鼓浪屿,自此,他逐步将事业接棒予长子郭双蛟。
更让郭春秧受到沉重打击的是,1928年,年轻的二代接班人、长子郭双蛟因急性肠炎,骤逝于爪哇三宝垄。那段时间,郭春秧患上眼疾,从1929年开始,糖价暴跌,世界经济危机蔓延,郭春秧的庞大商业版图中,除茶业有盈余外,几乎全线亏损。多层打击下,郭双蛟的人生如遭遇滑铁卢一样溃败,无力回天,印尼公司破产。
1935年,一代“糖王”郭春秧倒下了。他的一生充满戏剧性,他的名字和难以估算的财富也都飘散于历史岁月的洪流之中。
香港北角有条春秧街
香港北角春秧街
在香港北角兴建春秧街,对郭春秧来说,那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当年,他到香港投资的主要目的,是开办糖业。
1921年,郭春秧成功竞投位于香港北角发电厂边的一片天地,欲图通过填海造地,兴建糖厂。
让郭春秧始料不及的是,1925年爆发“省港大罢工”,局势不稳,加上国际糖价波动很厉害,持续下跌,无奈之下,郭春秧被迫改变主意,将新开发的天地改为地产开发项目,并兴建楼房收租。日后,港英当局将新开发天地其中的一条街,命名为“春秧街”。
当时,正处于二战时期,大量来自内地的中国人纷纷移居香港,其中以上海和福建人居多。由于郭春秧的闽南人,有乡缘优势,日后很多福建人特别是厦门、泉州、漳州一带的闽南人,集聚于北角春秧街一带,于是,这里也有“小福建”之称。
春秧街街景
自1920年开始,郭春秧为在香港开拓事业版图,相继创办了祯祥公司、祯祥地产公司。事实上,让当年郭春秧变更在香港的投资战略的,与“有土有斯财”的传统投资理念有关。
当年,香港一直是爪哇糖的重要转口基地,英商怡和、太古均在香港设办精制糖厂,郭春秧当时也想在新开发的土地填海建设港口,因为有了停靠船舶的码头,才有资本与欧美的大资本相抗衡。
1935年,郭春秧病逝于台北,上一年他的印尼公司破产,轰然倒下,想在北角兴建码头、办糖厂的梦想也无法一一实现。不过,郭春秧二代家族成员中有不少人留在了香港,比如次子郭双鳌,曾任香港东华三院董事。
据郭春秧的长孙女郭招治日后透露,当年香港殖民政府曾要求郭春秧建好港湾后,让殖民政府先使用12年后再发还,但被郭春秧一口拒绝。日本投降后,郭春秧在北角的产业曾被港英殖民政府接收,后来还是亲家许世英向英方极力争取,才获发还。
上世纪50年代,郭双鳌、郭双龙、郭双麒三兄弟曾在香港经营当时亚洲最大的游乐园——月园,因经营不善亏损,1955年营运被冻结。
郭春秧早已不在了,但北角春秧街这条古老的街市还在,很多他的福建老乡一来到春秧街后,就不再离开了。因为,这里有浓烈的乡味乡人乡情,还有一代代勤劳的北角人。
本文内容为一波说原创内容
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和摘录发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