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一双筷子承载的文明


如果说,在全球范围内评选最廉价、影响力最广泛、内涵最丰富、历史最悠久的文明载体的话,我想中国的筷子会当仁不让,成为首选。

一双筷子承载的文明

中国筷子

到今天为止,全球保守估计,大约有18亿人使用筷子,除了中国外,汉文化圈的东亚的朝鲜、韩国、日本,东南亚的越南均使用筷子。另还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及生活在其他国度的海外华人。可以说,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会有筷子。因为华人的胃都是中餐养起来的,吃中餐用筷子就是一个等同概念。

其实还不光是华人,欧美人也有不少用筷子。

较早介绍中国以筷子进餐的欧洲人,是1582年来华的意大利人利玛窦,他在回忆录《中国札记》书中就谈到筷子。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也会用中国筷子,他很爱中国物品,除身穿绸缎外,还在宫殿里陈设了很多中国瓷器、漆器、家具和日用品,后来又学会用筷子吃饭。从那以后,法国宫廷和上层社会便将用中国筷子进餐当做时尚,接着英国、德国和荷兰等国也跟着效法。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受到周恩来总理等中国领导人的欢迎。欢迎宴上,令人称奇的是,尼克松居然能够熟练的使用中国筷子吃饭。据说是尼克松访华前夕,曾专门学习过如何使用筷子。后在访华欢迎宴会上,又受到周总理的亲自示范和调教。一程下来,不光中美关系破冰了,尼克松的筷子功也大有长进。

一双筷子承载的文明

周总理亲授筷子功


一双筷子承载的文明

尼克松总统的持筷有模有样


后来的美国总统里根,在他的日记中曾经写道访华过程中的就餐体验,“这是我们第一次享受有12道主菜的中国晚宴,我们采纳了迪克尼克松的建议,没有询问我们刚刚吃下去的到底是什么东西。而有一些东西我在盘子里扒拉几下但是没有吃下去。我们用筷子的功夫都不错。”

一双筷子承载的文明

里根总统用筷子的功夫很不错


美国总统坐在中国总理旁边,用筷子吃中餐,用小口杯喝茅台的影像通过卫星信号,传到了美国千家万户的电视上。起到了极大的示范作用。就这样,用筷子吃中餐成为了一种释放个性、体验东方文化的美国时尚。

此后,美国的电影、电视剧中也越来越多地出现诸如摆着各种蹩脚的持筷姿势,吃着标准的中餐纸盒饭,满嘴流油、很香样子的镜头。就是不知道吃的是啥东西?

一双筷子承载的文明

美式中餐怎么瞅着像中国现在的外卖


作为中国人,我们大家都知道,筷子是中国人最基本的生活餐具,它已经深深的打上了中华文化的烙印。两根细长的棍子,经过手指的灵巧运动,挑、夹、拨、扒、剥,善用者可以完美应对各种食物的“挑战”。那么,它为什么能够得到这么广泛认同,具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呢?这个我们每天用来吃饭的工具背后到底有什么深厚的文化底蕴呢?

  1. 筷子的起源

关于筷子的起源时间,中国自古就有大禹治水,野外煮食发明筷子的传说。既然是传说,就不能作为客观的采信依据。

客观地讲,筷子应该是陶鼎之类用水煮食物的炊具问世之后。那时人们围鼎(锅)进食兽肉等,因汤水沸滚单纯靠手是无法将食物拿出的,就折树枝戳夹,久而久之,用木、竹刮削的筷子也就应运而生了。也就是说。最初筷子的功效应该是手的延伸和替代,因为当时的食物加工也很简单,丰富、精美的烹调当时还没诞生,筷子替代的功效很可能只是简单的戳夹。不过,从树枝、竹棍在陶锅中拨拌夹取烫食到筷子正式形成,可能经历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漫长的时间。

考古证据显示,夏商时期,中国出现了琢磨过的牙筷和玉筷。春秋战国时期,铜、铁问世,出现了铜筷和铁筷。汉魏六朝时期,制作出精美的木漆筷。稍后的隋唐时期,精致名贵的金筷和银筷脱颖而出。而后直到当今,又先后出现了玻璃筷、电木筷、铝筷、密塑筷和不锈钢筷等。

筷子可谓是中国人的“第一大发明”,而且是中国独有的发明。这个发明无疑要比后来的“四大发明”要早得多。关于筷子的起因,刘云、朱碇欧在所著《筷子》一书中认为:“粒食、热食、饭碗,是造成中国人用筷子吃饭的基本原因。”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中国原始祖先的食物结构包括野生或后期人工栽培的稻米、小米等植物类食物,再加上渔猎的猎物水产、动物等肉食等。加工方式是经过烧烤或陶器煮食形成的熟食(热食)。吃饭的工具为陶器、陶碗。这样三者的生活方式的组合才有可能催生出筷子的产生。

由此可以看出,其实不是中华祖先的基因比其他民族更优秀,最初的智人迁徙形成的世界各地散落族群的初始基因应该是一样的。我们不比别人更聪明多少。而是后来的进化历程才形成的能力差异。啥意思呢?因为粟、水稻的栽培、动物驯化、陶器的制作、熟食加工进食方式是世界公认的人类文明起源的最初元素。我们中华民族是这些技术的第一波发明人,是原创者。筷子只不过是在我们祖先已有的生活方式下的一个优化而已,是顺理成章的事,不足为奇。

众所周知,当今世界饮食文化,就进食的方式而言,大致分为以非洲大陆和西亚为主的手拿文化,以欧洲为主的刀、叉、匙文化和以中国为主的筷子文化。而欧洲的刀叉文化也是在文艺复兴之后才广泛普及作为进食工具,之前也是以手进食的。

由此说来,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勤劳智慧文明的民族,一点都不夸张!

  1. 中国人是如何使用筷子的

我们先来看一下,国人标准的使用筷子姿势。

一双筷子承载的文明

筷子使用姿势

中国人自从发明了筷子后,不管大摆筵席、居家日用,还是出外旅游、风餐露宿,一双筷子就可以使人方便进食,既卫生,又实用。“无论是煎、炒、煮、烧、炸、烤,不管是丝、粥、团、片、条、丁、丸、块,只要灵活转动挑拨张合伸缩小小的两根棍子,就什么都能‘筷到擒来’。”

筷子体现了中国人以简化繁的智慧。筷子取材方便、制作容易、使用简单,对各种形状复杂、类型不同的食品,均可以夹、挑、扒、拌、插等,自如应付。王仁湘在《箸史》中说: “筷子对食物的适应性也最强,可以取食除羹汤流质食物以外的任何品种肴馔。更重要的优势是,筷子制作简便,原料广泛。”

由于十指连心,因此用筷子还可以使人心灵手巧,有助于开发智力。长期用筷子吃饭可以使“人心灵手巧,聪明玲俐,头脑反应敏捷。有一位日本学者曾从生理学的观点对筷子提出一项研究成果,他认为,用筷子进食时,要牵动人体三十多个关节和五十多条肌肉,从而刺激神经系统的内在活动,大大有助于人的动作灵活、思维敏捷。可见,中国人使用筷子对健康有益。”几千年来,筷子成为中华民间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可以说,只要有华人存在的地方,就会有筷子,

  1. 筷子中的文化

对中国人来说,筷子不光是进食的工具,更主要的是通过筷子把日常生活中的礼仪、行为规范、做人道理等文化内涵融合在吃饭的过程中。不光是能够律己、识人、还能够教育幼小,真正起到了文化的传承作用。作为华人都有体会,自己幼年时父母最初的教诲往往都是从餐桌上吃饭、用筷开始的。《周礼》载:“子能食食,教以右手。”学习用筷子的过程,就是学习用餐礼仪和家常伦理的过程。由于用筷子十分方便,如梁实秋在《圆桌和筷子》中所言:“筷子运用起来可以灵活无比,能夹、能戳、能撮、能扒、能拿、能剥,凡是手指能做的动作,筷子都能”,因此在餐桌上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雅行为,所以用筷子有很多禁忌,比如忌讳一长一短、以筷指人、击盘敲碗、游筷寻食、筷插于碗等。这些做法容易给人带来不适,有欠尊敬和礼貌。在餐桌上一家人坐在一起,也常常是大人教育孩子的好机会。中国人的很多人生道理就是小时候学习如何用筷子的过程中慢慢积累起来的。

筷子要成双。中国人的理想和现实、灵魂与肉体,都是合二为一的。

筷子一头方一头圆,方象征着地,圆象征着天。天圆地方,天地合一,这是中国人对世界整体的最初的朴素理解。

夹菜时圆头对准菜, 象征民以食为天, 不用时放在筷笼里, 要方头朝下, 圆头朝上,代表顶天立地,就和做人一样不能颠三倒四。

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间,是为天地人三才之象,天时、地利、人和三者有效互动,事情才会圆满。

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 七情六欲”,是万物之灵,不同于一般动物。

中国人喜欢筷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筷”与“快”谐音,使人每每与快乐、迅捷、顺利等吉利词汇相联系。按照心理学解释,这是一种正向暗示,有助于心理健康。由于筷谐音快,因此在中国人新婚时,也常常以筷子为吉祥之礼,寓意“筷子筷子,快生贵子”

古时送情人的筷子,表达成双成对永不分离的决心。送亲朋的筷子,表达贴心地关怀对方生活。

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八双筷子祝福大吉大发;十双寓意十全十美、团团圆圆。

因此筷子在人们心目中,不仅是一种餐具,更代表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希望。”筷子已超脱出简单的用餐工具,而成为一种民间祥物,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另外,筷子还有点穴、按摩、刮痧的作用。过去郎中行走江湖时,身上只要有一双筷子,有什么毛病都能搞定。

筷子在千千万万的文化器物中也许微不足道,但它所起的作用却是很多文化器物所无法比拟的。器微廉价方使日用之广,每日三餐终成中华之道。也正是因为这两个特点才铸成了筷子在中国文化传承史中的独特地位。

筷子不仅仅是食具,更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1. 筷子文化与刀叉文化的比较

我们上面已经谈到,当今世界饮食文化,就人类的进食方式而言大致分为以非洲大陆和西亚为主的手拿文化,以欧洲为主的刀、叉、匙文化和以中国为主的筷子文化。

我们在这里做个有趣的文化比较。

不想太多的说手拿文化。不是说这个文化有多不文明。是想说,从人类进化史过往、及进步的角度讲,手拿文化一是太简单,是非人类智慧的显现。二肯定不是人类前进的方向。

所以重点说说筷子与刀叉。

北大校长蔡元培曾与巴黎大学欧乐教授讨论到筷子与刀叉:“早在3000 多年前,中国人的祖先也用过刀叉,不过后来因为有了礼仪,出现刀叉会被人视为凶器,再说,中国烹饪技术大有改善,不需要就餐时还一块一块地割肉,所以从商周起就改用匕和箸了。”

关于这一点,西方人一直不认可。西方人一直认为刀叉是他们最先发明的,尽管他们的刀叉使用史不足千年,尽管我们距今7000年的我国浙江河姆渡遗址的考古证据骨质餐具刀已充分证实。他们还是很难接受。

我们中国人的餐具刀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餐具,在我国西北齐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些骨制餐叉,距今至少4000年了。它们出土的时候是在一起的,说明当时是成套使用的。有叉子、刀的四件组合,说明当时的中国人的进食方式是刀叉并用的。

以后慢慢筷子取代了刀叉,到了战国时筷子成为餐桌上的主流,从此我们中国人开始大规模地使用筷子了,而刀叉进入到了厨房,很难再登大雅之堂。

为什么用筷子取代了刀叉呢?这是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结果。一是烹调水平的快速发展,导致取食方式的多样性,刀叉功能的单一已难胜任。二是礼仪文化的出现,视刀叉为凶器,不便在贵族盛宴上出现。

这显然是文明进化的结果。

反观西方的刀叉呢。

历史学家雷亚·坦纳希尔说:叉子起先曾在欧洲和近东使用过多年,但只是作为厨房里用的器具,广泛使用叉子作为餐具是从十世纪的拜占庭帝国时期开始的。

餐叉的发明被认为是西方饮食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可当餐叉刚传入英国时,曾遭到传教士们的反对。他们认为肉和其他食物都是上帝为造福人类而恩赐的,避免用手指接触食物,是对上帝的傲慢无礼和侮辱。

而拜占庭处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节点上,欧洲社会接受很多东方传来的文化和发明,例如纸、火药等,都是由此传播的。

从逻辑上讲,中亚及其阿拉伯地区对东西文明具有引导和沟通的桥梁作用。所以,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对刀叉和筷子使用,很可能也是通过这个渠道传到了欧洲。到了15世纪欧洲人开始普遍地用刀叉了。但因为其饮食特点,当时的西方人的主食还是肉类,西亚传来的麦类作物也让用手抓的面包成为了他们的副食。所以刀叉还是显得比较实用,可以切肉切面包,而筷子却不实用,所以西方人只接受了东方饮食文化中的刀叉,而未接受东方的筷子。同时也就未受到东方筷子文化的熏陶。

文艺复兴后的西方人以刀叉为餐具,右刀左叉,却也温文尔雅。餐具很讲究,内容却很单一、乏味。而且肉食的半生不熟的习惯一直保持至今。席间永远都在含笑咀嚼着某种生猛血腥的味道,导致了西方人大多数都有狐臭,且伴随身体多毛。这显然是长期消化不良造成的内分泌失调、体味过重的结果。从而也间接促成了西方香水生意的长久不衰。

从进食餐饮工具入手来比较中西文化的异同真是有趣。

刀叉带来的分餐制,席间虽显庄重,却也时时刻刻凸显着谈判、生意般的冷酷、压力的氛围。

而竹筷带来合餐制的,却往往是富有诗意的,很有人情味的,与手指连在一道的,内容丰富多彩的,气氛热闹和谐的画面。


刀叉饮食带来的不光是是身体强健,心智更是强硬、很多的时候是霸道。

筷子文化带给中国人的是光滑、干净的躯体,温暖、善良的身心,还有聪慧、老成的心智。

刀叉是钢铁的产品,锃亮微寒,它首先是从矿石中提取有用的元素,没用的扔掉。选矿、高温磨炼、钢水流出,再引入事先设置好的模具陷阱,成形、抛光、上色,这是一个现代化的对自然极具强力的干预、改造过程,它的本质就是消灭自然,制伏自然并让它为自己服务。而且人类长期使用会带来重金属中毒(这在西方人病史中是有大量实证的)。用废了、扔了,就会形成垃圾,不可降解,进一步戕害自然。是典型的不可循环。

筷子是天然的竹木,取之自然,用于人类。取材方便,造价低廉,加工简单,用之安全、卫生。用废了,一扔,过不多久就会自然降解,回归自然。一个循环完成。

带着刀叉的精神上路的西方人,不管外表装扮得多么文雅,本质上就是强(也可改为巧)取豪夺。

而几千年筷子文化熏陶的中国人,不用装扮,内心大多是温良、仁义的。

最后一部分显然是漫谈,就算是个人对东西方文化的一个戏说吧。不过态度肯定是认真的,因为这是我的认知。

全文完,如果您喜欢,就给点个“赞”或者“在看”吧。谢谢了!

上一篇新闻

红色足印,从黄浦码头出发

下一篇新闻

旅游险没准保我们一命哦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