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月18日 星期二

《人民日报》专访他,作为国内虚拟现实大牛,获“2018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立项,还让《清明上河图》动起来!

编者按:潘志庚教授作为一名教师,他管理严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给予每个人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作为一名科研追求者,在虚拟现实等诸多领域上参与完成多个国家重大项目并获殊荣。

《人民日报》专访他,作为国内虚拟现实大牛,获“2018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立项,还让《清明上河图》动起来!

近几年,中国虚拟现实产业在各个行业领域中的都发挥着积极作用,例如在工业制造、医疗行业、航天军工业、社交通讯、教育等等方面的应用。

“作为一名老师,最有意义的,不是发表文章、评职称,而是希望科研成果可以用起来,能为社会带来更多价值,让更多的人受益”,眼前这位侃侃而谈的是阿里巴巴商学院潘志庚教授。他在虚拟现实、人机交互、图形学和数字娱乐等研究方面,均有较高的国际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作为一名科研追求者,潘志庚还具备着一份工匠精神。

探究本源 蓄力创新《人民日报》专访他,作为国内虚拟现实大牛,获“2018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立项,还让《清明上河图》动起来!

虚拟现实(VR)是潘志庚教授研究的主要领域之一。1992年他读博士期间开始接触虚拟现实技术,也算是在同龄人中较早接触虚拟现实的,这么多年,他还利用自己的科研成功为社会带了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潘志庚向记者介绍了自己参与完成的几个重要项目。

其中一个项目获得了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航海模拟器,这个项目是与大连海事大学合作推出。潘志庚说,以前航海模拟器需要国外进口,价格昂贵,而与大连海事大学合作推出的航海模拟器,打破了少数发达国家对高端航海模拟器的垄断,这样国外进口的价格就降低下来,由几百万变成几十万。这一项目也逐步投入使用,拥有着一亿多的产值,还出口走向了新加坡等国家。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中那一幅流动的动态版《清明上河图》让人印象深刻。动态版《清明上河图》作为中国国家馆的镇馆之宝,让游客感受到了一千年前北宋汴京的繁华和当时的市井民俗与人文情怀。这项技术的发明者正是记者面前这位和蔼亲和的潘志庚教授。

虚拟现实是21世纪影响人类生活的一项重要技术,也是一种不断发展的技术,因为较好的交互优势,在教育和娱乐方面影响广泛。作为一名教师,潘志庚将目光投向了教学。试想学校教育遇上VR虚拟现实技术,是否会产生奇妙的反应呢?于是,他把VR和教学相结合,让冷冰冰的知识更具有生命力,同时VR为学生提供了生动、逼真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但是娱乐方面的应用可能会让少年儿童的健康受到影响,比如视力下降、沉迷游戏等。因此潘志庚表示,在法律法规上需要有所规范,游戏开发厂家也需要适当地提醒,教育部门要进行引导,满足现实世界的行为规范。

前段时间,潘志庚领衔的为期两天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多模态自然交互的虚实融合开放式实验教学环境”预启动会在我校顺利举行。值得一提的是,此批牵头承担项目的51所高校中,绝大部分为双一流建设大学,我校属于仅有的两所获得立项的地方高校之一。从去年11月份开始,项目申报历时五个多月,据悉,这个项目可以实现远程实验仪器共享,使得偏远地区或没有相关实验器材的地方也可以进行实验。项目具体运行三年时间,三年之后,会有一系列成果展现出来,是真正意义上的将虚拟现实与教育行业的创新、融合。

虚拟现实已经应用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虚拟保龄球系统、漫游京杭大运河、虚拟生物实验室、数字奥运博物馆、网络虚拟马拉松系统等也都给眼下的社会生活带来了极大影响。

天道酬勤 文艺情怀《人民日报》专访他,作为国内虚拟现实大牛,获“2018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立项,还让《清明上河图》动起来!

1983年,潘志庚以全县高考第二名的成绩被推荐到南京大学就读计算机专业。天道酬勤,他还在南京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在浙江大学攻读了博士学位,随后进入浙江大学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他在工作上也很有韧劲,从不在任何困难面前退缩,在图形学领域持续耕耘30余年,为此他还给自己取了一个网名----“图行天下”。事实上他也做到了这一点,在国际和国内的图形图像领域举足轻重,还担任了国际图形学学会教育委员会的委员、国际图形学顶级会议SIGGRAPPH Asia 2011程序委员会共同主席、中国图像图形学学会副理事长等。

他总说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研究的正是他所感兴趣的内容。兴趣是科研的开始,坚持是科研的钥匙。他对计算机的强烈兴趣,让他在这个方向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虽然具体的方向有变化,从最早的图形处理,到做了十多年的虚拟现实,然后是人机交互。他表示,计算机行业与其他行业不同,随着技术的发展,方向也不断会有一些更新,必须与时俱进。

在生活中,潘志庚兴趣爱好广泛,有着自己独特的文艺情怀。“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几何信号都能处理媒体娱乐光照特征文化信息皆可计算”这是潘志庚在微博上的签名,这副对联巧妙地揭示了他正从事的学术研究范畴。在采访中,记者还得知,潘志庚开发过一个智能软件,只要你输入你的姓名,软件会自动生成一幅含有你名字的对联画。这个软件目前还在优化,他想要在未来让更多人了解、使用这个软件。

潘志庚十分注重运动,每天坚持走路,还通过打乒乓球、打牌来放松身心。他喜欢通过打牌的方式面试学生,观察学生对形势的判断、与队友的合作以及个人的的逻辑能力等。

教而研之 研而用之《人民日报》专访他,作为国内虚拟现实大牛,获“2018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立项,还让《清明上河图》动起来!

潘志庚在指导学生、带领团队也有自己独到的方式。在指导学生方面,他要求自己的学生要拓展和把握最新的研究方向,注重创新。他个人也十分赞成把学生的做人方面和综合素质作为自己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他将自己和团队的创新成果引入他承担的本科生教学内容中,使教学富有研究性的同时,也给学生未来的创新做出表率。不论是教学还是科研,潘志庚对自己和学生从来都是高标准、严要求。他采取导师组的方法,让年轻的老师参与研究生的学习指导,以此更加细致地解决学生的问题。他对研究生管理严格,要求每天早晚打卡,每周写工作汇报等。为了及时跟踪和指导学生的研究进展,8年以来,他每周定期组织研究生讨论班,讨论研究生近期研究以及学术问题,给予每个人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潘志庚十分推崇交叉学科的融合与创新。在专业融合方面,他认为计算机学科是与可以与很多学科结合的。最早他将计算机与教育方面结合,把虚拟现实或相关技术用在教育上。目前交叉比较多的是医学方面,用在虚拟康复、健康大数据等方面。在体育方面,他与国家体育总局合作,将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应用于赛事直播、大众健身等领域。他表示,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给体育健身行业展示出全新的发展前景,它不仅在当下改变了电子竞技赛事的体验,在将来也会渗透进医疗、教育、社交、商业等领域,改变着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

《人民日报》专访他,作为国内虚拟现实大牛,获“2018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立项,还让《清明上河图》动起来!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潘老师谨记着时代赋予的责任,为科研事业不遗余力,也为教育事业尽职尽责!

上一篇新闻

巴塞尔效应:“艺术”正在成为香港新的关键词

下一篇新闻

彭薇《中国女性艺术》代表性艺术家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