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2日 星期五

吃姜抗疫?老外也开始交智商税了


吃姜抗疫?老外也开始交智商税了

来源 | 九行(ID:jiuxing_neweekly)

作者|周芷若

已授权,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2020年魔幻的事情太多了。

最近老艺术家听闻一个奇葩的消息:生姜在国外都被炒成天价了。一公斤生姜卖到600软妹币,简直秒杀鱼子酱和大龙虾。

前段时间印尼当地刚传生姜是防治新冠肺炎神器,现在轮到了澳洲和俄罗斯,多地生姜价格上涨10倍,就算贵到如此离谱,外国人还哭着说自己根本吃不起,更买不到生姜。

吃姜抗疫?老外也开始交智商税了

△生姜在国外成宝了/微博截图

连生姜自己都没想到,这到底是一股什么神奇的力量,让自己一下爆火成“网红”了。

这年头,外国人连生姜都吃不起了

最近一个在澳洲的朋友告诉我,不如买生姜投资,吃得起生姜的都是有钱人。

在澳洲,生姜最高能涨到85澳币一公斤,也就是花378元才能买到一公斤生姜。

这什么概念?再看看旁边每公斤80澳币(350RMB)的大龙虾,每公斤20澳币(100RMB)的猪肉,吓得人想买好几斤肉。

吃姜抗疫?老外也开始交智商税了

△贵过龙虾的生姜/微博截图

就算贵上天,照样不耽误生姜成了抢手货。不知道谁开始传出来的,喝生姜泡水可以预防新冠病毒。

这下民众不流行囤厕纸,开始囤生姜了。不少商家坐地起价,供不应求的生姜还成了宝。

现在澳洲生姜回落到大概45澳币一公斤,但天价生姜的风潮转移到了俄罗斯。俄罗斯人也开始积极囤起生姜来了。

吃姜抗疫?老外也开始交智商税了

△俄罗斯人都在说自己吃不起生姜/微博截图

往常,200多卢布(18RMB)就能买到一公斤,但现在俄罗斯民众深信生姜可以增强免疫力,被炒到了每公斤4000卢布(359RMB)。有些偏远的地方甚至还卖到600多人民币一公斤,身价如此尊贵的生姜真是活久见,夸张到真能拿去当新型比特币做期货投资了。

吃姜抗疫?老外也开始交智商税了

△当地人震惊到把姜当美元投资了/google map截图

土澳和战斗民族抢生姜的风潮,最早是从印尼传开的。

据雅加达媒体报道,印尼民众最早在疫情爆发初期,就开始抢购生姜。

据说当地人开始大量囤姜粉,是有研究称该传统食物能帮助消炎,尤其是肺部的炎症。

吃姜抗疫?老外也开始交智商税了

△药材店爆棚抢生姜/Twitter

他们还搬出艾尔郎加大学的教授的研究发声,说姜黄粉能提高人体免疫力,有效预防禽流感病毒。姜的身价一下暴涨,短短几天价格连翻了三倍。

只见印尼人涌进当地药材市场,不管什么高良姜、生姜和姜黄粉,都被抢光了。

还有人打扮成蝙蝠侠的“超级英雄”,将红姜、黄姜和柠檬草等混合而成一种叫“佳木”的神药饮品,给大家免费发放。

吃姜抗疫?老外也开始交智商税了

△印尼抗疫的迷惑操作/微博截图

直到后来印尼媒体辟谣称,实际上目前尚没有任何相关研究,可以认证姜黄素能够治疗新冠肺炎,但直到现在,民间依旧还存在着抢购生姜的热潮。

各国抢生姜的迷惑行为,不仅让老艺术家想到曾经国内抢购“双黄连”和“板蓝根”的热情。

有网友调侃这是“山川异域,谣言同天”,还有网友说“这是咱们老祖宗的智慧在作祟”,想不到全民养生的风潮,在这个时候翻红了

吃姜抗疫?老外也开始交智商税了

△新一代黄金生姜诞生/unsplash

生姜被推上神坛,靠的当然不只是养生在疫情当前,全世界总会有一些迷惑行为大赏出现。但老实说,生姜被炒成救命神药,还真不算意外。

想想你的微信朋友圈里,还不是给各种养生保健的小秘方轰炸着——“生姜堪比还魂药”“每天吃一片姜,包你活到百岁老”“生姜在手,脱发不愁”……

吃姜抗疫?老外也开始交智商税了

△生姜在不少人眼中是万能解药

生姜就是常常上榜的一剂良药,打个比方,要是你在家族群里转发一则“生姜可预防病毒”的消息,没准生姜可能明天就给大爷大妈们给抢购了,当然我们不能传谣。

可绿豆、人参、枸杞……养生保健品常年上榜的那么多,为什么偏偏轮到生姜?

吃姜抗疫?老外也开始交智商税了

△姜还是老的辣/图虫创意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生姜作为药用的历史,早就有上千年了。也就是说,当人类开始用生姜来做药材治病时,其他保健品都还是名不经传的小喽喽。中国和印度是最早栽培生姜的国家,人类最早开始用生姜,并不是拿来当调料用的,而是用来治疗疾病的。古印度将生姜比喻成“上帝赐予的妙药”,公元前五千年就有记载,姜曾被用作治疗象皮病、痛风、消化不良等等驱风药。

吃姜抗疫?老外也开始交智商税了

△古人对于姜的描绘也很神乎其神/wiki

阿拉伯的《古兰经》,还有描述生姜为“天堂神圣饮料”的记载。看看《一千零一夜》就知道了,公元前的阿拉伯医生还有拿姜当壮阳药的,流传到印尼民间,他们至今还认为生姜具有壮阳作用。在我国古代,早在汉代就有用生姜治病的记载。传说西汉初年,楚汉相争时期,汉高祖刘邦身染瘟疫,久治不愈,喝了“生姜萝卜汤“就药到病除了。

翻开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面提到姜味辛而不荤、去邪避恶、有温中暖脾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软、燥湿消痰的功效,还可以用于治疗脾胃虚寒之恶心、腹痛、泄泻等疾患。

在西方,姜也受到保健爱好者和营养学家的推崇,干姜粉也被制成胶囊在药房出售,美国人也会用姜汁水避免热痉挛。

CNN曾有营养学家称,有研究表明,生姜能起到抗炎抗氧化剂的作用。

吃姜抗疫?老外也开始交智商税了

△国外也有不少养生爱好者把姜药用

这确实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民间药理,自古以来对姜都是药食两用。想想那些老生常谈的谚语“冬吃萝卜夏吃姜”,其实不过也就是古文里的“互文”手法,“冬夏”泛指一年四季,并不是说冬天就要吃萝卜夏天就要吃姜。

所谓的“早吃姜胜参汤,晚吃姜似砒霜”的传说,似乎更把姜推上了玄学之说,有医学证据证明大量吃姜会造成凝血反应。

吃姜抗疫?老外也开始交智商税了

△关于姜的谣言太多了/新闻截图

但早晚的区别,你细品按照当下的交通和时差问题,同一个人吃同一块姜,在不同的地方隔着12个小时的时差,难道真的有毒药和补品的区别? 在新冠疫情爆发的当下,人们会因为恐慌而轻信民间流传已久的偏方,这种偏听偏信多少来源于生姜自古以来背负的养生传说。但能在澳洲和俄罗斯爆火,还有部分原因在于,生姜在当地是稀有农作物。生姜的种植喜温热的气候,产量最多的来源于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尤其是中国和印度。最早生姜是作为赛黄金的昂贵香料在欧洲出现的。

吃姜抗疫?老外也开始交智商税了

△姜在国外是稀有的香料

位置偏北的欧洲,远不能与热带或亚热带地区相比,因而在我们看来非常平常的农作物,比如棉花、甘蔗、生姜等等,在欧洲的大部分地区都没法种植,也更别提俄罗斯了。

在澳洲,生姜主要生在昆士兰一带,但种植生姜非常困难,需要耗费大量的电力、水资源和人工。

在这些地方,生姜的种植成本一向都贵,就不得不依赖高昂的海外运输向东南亚国家进口生姜。

要是一旦碰上种植面积变小或者气候问题,生姜的价格立马水涨船高,在澳洲还存在“姜黑手党”一说,即坐地起价,控制了供应链条来谋取利益的黑心商家。

吃姜抗疫?老外也开始交智商税了

△国外博主分享种姜诀窍/youtobe

由于目前疫情导致当地生姜进口受阻,出现了严重的供应链失衡问题。

再加上疫情传言的影响,当地消费者对生姜这种神秘又罕见的食品,更容易带来精神胜利法的推动。

他们想着囤生姜有利无害,供不应求的市场一引爆,生姜在国外想不红都难。生姜,才不屑被炒成网红

突然一下成抗疫网红,都怪生姜低调了千年,对我们来说,都已经是国民级配料了。

都说中国人做菜离不开姜葱蒜。尤其是生姜,最称得上资历最老的香料。在国民心中地位有多重,单凭全中国人有多少姓姜的,就能不言而喻了。关于生姜的老家在哪,一直以来有两种说法。有的说,印度是生姜的原产地。姜是第一种传到地中海的香料,是亚洲最古老的香料之一,由阿拉伯人带到古罗马、希腊和东非,再通过贸易引入欧洲各国和中国的。

吃姜抗疫?老外也开始交智商税了

△生姜是亚洲最古老的香料之一/wiki

但据安德鲁·多尔比的《危险的味道——香料的历史》一书记载,生姜的原产地在中国,是沿着中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这条海洋途径走向世界的。不管老家在哪,姜确实能与中国最古老的姓氏扯上关系。传说最早出现在中国最古老的草药书《神农本草经》里,神农本姓姜,于是将有药性能救其一命的姜,命名为“生姜”。但生姜的古写体是“薑”,更像是描述生姜在土壤中的根状茎,跟姓氏似乎没有关系。

吃姜抗疫?老外也开始交智商税了

△神农/wiki

在古代,生姜的簇拥者可多了。孔子就是一大生姜迷,说自己每顿都离不开姜,还很讲究不宜多食。

王安石则说姜能“强御百邪”,苏东坡也喜姜,听闻杭少净慈寺有位老僧80余岁还鹤发童颜:“自言服姜40年,古不老”。

对我们来说,生姜不仅是一枚古老的香料,早已是烹饪世界里不可或缺的调味料,堪称调味界的大佬。对老艺术家来说,生姜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存在,这种味蕾记忆太家常了,像是家人的味道。平时经常吃的时候不留意,等到没加姜了才会总觉得:唔,这道菜的味道不正宗,总觉得差点什么。

从料理上说,传统的生姜更多使用在去腥去毒这一功用上,切成丝或者片蒸鱼炒海鲜。

吃姜抗疫?老外也开始交智商税了

有些朋友家里喜欢腌姜,买来嫩姜切成片腌着吃,可泡醋可泡糖。姜糖还是我们的童年味道。

广东南粤之地讲祛湿药膳,还可以拿去熬汤煮粥,姜通常用作配料,但其中有三道特色美食,姜在其中可谓灵魂之用。一是猪脚姜,姜醋是卤制猪脚的关键,通常用作妇女坐月子和满月席上的必备滋补品;

吃姜抗疫?老外也开始交智商税了

二是沙姜鸡,跟生姜比起来,沙姜少了几分辛辣,但多了一股清香,既能提香又不至于遮掩鸡味,这对追求鲜味的广东人再合适不过了。

吃姜抗疫?老外也开始交智商税了

还有一种甜品,叫姜撞奶,这是广州番禺的传统甜品,姜汁和牛奶的混合,用“撞”字形容实在巧妙,画面感都出来了。

吃姜抗疫?老外也开始交智商税了

还有一样姜,在云贵地区菜市场非常常见,叫木姜子。云贵风味里木姜子得站一鳌头,木姜子自带柠檬香气的辛香味,尝一口便回味悠长。可以说一锅贵州酸汤鱼没了木姜子,就没了一半儿的灵魂。

吃姜抗疫?老外也开始交智商税了

在南亚和东南亚国家,爱姜的程度跟我们有的一拼。最常见的印度咖喱,其中主要的成分就是黄姜。在新加坡,黄姜还是南洋娘惹料理的重中之重。要说黄姜,印尼人可不会服气。毕竟他们的国菜黄姜饭,没黄姜汁就不成饭了。泰国菜,最不能缺席的“姜”,就是高良姜,也叫南姜。它的出场率最高的是在泰式冬阴功汤里。

吃姜抗疫?老外也开始交智商税了

△冬阴功里的南姜可不能或缺/图虫创意

可要是比的话,潮汕地区的人民可能要站出来说:我们爱南姜的程度也不比泰国人民低,不管做炖肉腌菜,卤味粿条,甚至吃水果的时候,都要撒点南姜。

相比之下,姜从东方传入西方,似乎走上了完全不同的路数,连角色都要变了,从“将军”一下变成了“参谋军官”的地位。

吃姜抗疫?老外也开始交智商税了

△生姜用来做甜点,蛋糕的香料/youtube

在西方人看来,姜就是拿来做甜点烘焙的香料。姜在西方,也不是完全没有用武之地,最重要的角色莫过于叫姜饼。曾经莎士比亚都馋姜饼:“如果在这世上我只剩下一便士,你只需拿着它去买姜饼。”在西方的圣诞节里,姜饼是必备的甜点,相当于中国人的年糕。

吃姜抗疫?老外也开始交智商税了

△西方圣诞节必备姜饼

相传最初欧洲贵族迷香料,当时已经被胡椒、罗勒迷得团团转了,后来试着把姜混入面包和饼干的原料,于是发现了“美食新大陆”。

在德国,姜饼Nürnberger Lebkuchen直译为“生命蛋糕”。姜的辛辣,恰好和饼干的香甜结合。

他们吃姜饼的正确姿势,就是要泡着葡萄酒或者其他酒饮吃,大冬天的可暖身了。

吃姜抗疫?老外也开始交智商税了

传统烤姜饼

除了面包、饼干这类甜食,西餐里的酒饮也爱用姜。英国人喝姜汁啤酒不亦乐乎,法国人干邑也有一种姜味利口酒,生姜粉还可以用作咖啡香料,茶香料的一种。

他们对姜的使用,要是放在国人眼中肯定是“大材小用”了。正因为生姜的独有特性,展开了中西方美食截然不同的画风。

生姜没必要夸张到炒作成抗疫神器,它也不过就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生姜。

当然也别小看你手头上一块生姜,不管是物以稀为贵的奢侈香料,还是无声更胜有声的家常配料,人类也早已在这样的潜移默化当中,形成了独有的生姜记忆。

有机会的话,老艺术家想奉劝那些抢生姜的,冷静点,中国这里多得是。

我们就别凑热闹了,还不如买根生姜,看看今晚的家常菜里,还能玩出点什么花样来。

Coronavirus: Indonesia's panic buying of herbs, medicinal plants takes toll on 'jamu' vendors

straitstimes

Why some health enthusiasts are drinking ginger CNN

姜 物种日历

印尼与中国生姜对比研究 林丽莎

香料在前现代欧洲为何会比黄金还要珍贵 ? 澎湃新闻

姜:像我这样会在菜里装肉的,还有一堆!吃货研究所

本文经“九行”授权发布

九行 |《新周刊》旗下的新锐旅游平台

专注于研究一切不正经的旅行艺术

你的城市有什么值得观察?不如来看看诊疗单

奇遇记 | 旅行观 | 格调局 | 觅食计 | 城会玩

分分钟十万灵感

九行

哎呀我兔出!书!啦!

槽点挖掘机、金句制造机

蔡崇达、白茶、蒋方舟、李翔、于小戈

联袂推荐

上一篇新闻

巩俐饰郎平遭抵制,“限籍令”一出,新加坡籍的她要给大众解释吗

下一篇新闻

菜吧:未来农业什么样?日本垂直农场日产3万棵生菜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