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头大王谭长安:执迷上市4年输光百亿,如今连一块钱都不剩
提起火锅大家会想到什么?相信很多人的脑海中都会浮现出海底捞的名字。
但是对于80后、90后来说,陪伴他们成长的却不是海底捞,而是谭鱼头。
谭鱼头的创始人用了仅十年的时间,就把企业市值做到了上百亿的高度,由此可见,这个餐饮品牌在当时是多么的火热。
谭鱼头的创始人名叫谭长安,出生在一个极为普通的人家。
1996年,他从部队转业后开始做起了生意,并把火锅店开在了竞争力最强的四川。
他用了仅几年的时间,就把他所创立的公司谭鱼头做大做强,做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
2007年,他还带着仅十岁的谭鱼头登上了胡润餐饮富豪榜。
可是就在近几年,谭长安却因自己的贪欲输掉了百亿帝国,落得了个一块都不剩的下场。
那谭长安究竟是如何发家的?他又是如何把手中的家产全部败光了呢?
发家致富不是梦
谭长安于1963年4月出生在四川一个普通的家庭中,他在很小的时候,便表露出了自己过人的才能。
上学的时候他成绩在班中一直名列前茅,后来接连读完了大学和研究生,并获得了高级经济师的证书,成为了一名正式党员。
彼时谭长安选择进入部队,接受起了系统的训练,在部队中生活的几年,极大程度上锻炼了谭长安的意志,为他后来从商打下了极为坚实的基础。
一直到几年后,他才顺利从部队离开,带着国家发放的转业安置费,去到了国家为他分配的单位。
谭长安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在公职单位中做了几天,他便做不下去了。
他认为自己还有更加广阔的未来,下定决心后,他立即辞职,走上了创业的道路。
那个时候正值改革开放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谭长安对自己的从商之路也是抱着极大的信心,可是真的做起生意来,他的心里却没有什么底。
毕业后,谭长安就直接进入了部队,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部队中度过的,他并没有太多做生意的经验。
可是天生敢拼的他并没有因为困难而放弃,而是直接在四川租了一家门面,准备做汽车租赁的生意。
就在他筹备门店装修的时候,他却改变了主意。
那天他和几个朋友相约去到了当地一家鱼火锅店吃饭,谭长安和朋友相谈甚欢,没过多久几人就把碗中的菜给吃完了。
这时他盯上了火锅中的鱼头,并将其捞了出来品尝,鱼头的香味一下子就打开了他的味蕾。
他心想,如今市面上的火锅店这么多,可是专门做鱼头的却不多,如果自己能够找到美味的配方做鱼头火锅的话,那一定能够大赚一笔。
谭长安是非常典型的行动派,下定决心后他当即便把手中仅有的5000元安家费和借来的六万元钱拿了出来,在成都百花潭附近的一个小巷子里开了第一家鱼头火锅。
众所周知,四川是火锅之都,四川的火锅业竞争也是非常激烈的,想在这个遍地是火锅的地方赚钱,谭长安面临的挑战不容小觑。
果不其然,刚刚开业的谭鱼头火锅店并没有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对于大家来说,吃鱼头和吃鱼身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
看着门店中稀稀拉拉的客户,谭长安也愁得怎么都睡不着觉,就在1994年,一件新闻的曝光给谭长安的生意带来了转机。
1994年,一个媒体曝光了一家火锅店的黑幕,指责该火锅店用的独家老油是地沟油。
此新闻一经曝光,瞬间人心惶惶了起来,人们见到火锅店都是绕路走的,那一年大量火锅店都因这条新闻而赔了不少钱。
在市场最低迷的时候,谭长安想了一个应对的办法,他心想顾客们不来吃饭,不就是因为担心汤底不干净吗?
如果自己能把制作汤底的过程公开透明化,那是不是就能打消顾客的疑虑了呢?
下定决心后,他直接推出了一次性清油火锅底,并把整个厨房都重新装修了一遍,换成了透明玻璃。
谭长安对来到店中的顾客说,他们不仅用的是一次性清油火锅底,而且还能够真正做到透明、公开,就连鱼他们也是现杀现做的。
谭长安的鱼头火锅味道很好,且它的质量也有保证,没过几个月谭鱼头就在四川爆火了起来。
正所谓乱世出英雄,谭长安在市场普遍低迷的情况下,赚得了100万元的高额利润。
火锅爆火赚大钱
谭鱼头的爆火给予了谭长安极大的信心,他心想要想把生意做大,只守着这一亩三分地肯定是不行的,要去就去梦想之城北京去拼一拼。
事实证明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的,谭长安带着谭鱼头在北京开下第一个门店后,立即引起了当地顾客的喜爱。
紧接着他便步步扩张,把谭鱼头开遍了北京的各个区,谭鱼头风头最盛之时,用了仅8天时间就在北京开了11家分店。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在北京站稳脚跟后,谭长安便不愁在其他地方开门店了。
在经营北京门店的同时,谭长安又开枝散叶,在北京周边的城市开起了谭鱼头火锅店。
他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就把他的火锅店开到了全国58个中大城市。
他不仅带火了谭鱼头这个品牌,带富了自己,而且还一手缔造了几十个加盟他的百万富翁。
谭长安并不是一个不思进取的人,他深知各地顾客的口味是不一样的。
为了让自己的火锅得到各地百姓的喜爱,他还亲自到各个地市调查,按照当地人的习俗特点,对谭鱼头火锅进行了相应的改造。
特别是在装修方面,他更是花了大功夫的,在装修时他不仅融入了谭鱼头的四川特色,而且还融入了其它城市的经典元素。
其特殊的装修风格也得到了许多顾客的青睐,这样的开店模式直接让谭鱼头火遍了大江南北。
随着他的分店开得越来越多,他的收入也急速上涨了起来,他甚至还抛出了一个新概念,说只要有华人在的地方,就会有谭鱼头出现。
要实现这个宏伟的商业目标,就要在全国开更多的门店,凭借他一人之力,管理这么多门店,肯定是不现实的。
于是他又推出了加盟的方式,谭长安向全国加盟商表示,他愿意把技术和配方拿出来。
但是加盟商要负责经营门店,并给他35%的股份,通过加盟谭长安每年拿分红就能拿到手软。
人们如今谈到海底捞的时候,都会夸赞一句他的好服务,殊不知早在十几年前,谭长安便已经开始重视起火锅店的服务了。
他不仅注重产品的品质,注重装潢风格,而且他还对服务工作特别在意,谭鱼头员工的贴心服务可以说是不输今天的海底捞的。
当年IBM还专门对谭鱼头做了专访,并提出了和谭鱼头打造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想法。
一个餐饮店居然能够得到跨行业认证,他们的能力可见一斑。
谭鱼头成立十年之际,该企业的门店达到了400多家,其市值也达到了100亿。
在谭鱼头风头正盛之时,海底捞也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不过那时的海底捞和谭鱼头相比,却是小巫见大巫的。
当时的企业家都没有想到,多年后谭鱼头居然走向了没落,而取而代之的会是海底捞。
谭鱼头之所以会走向没落,就是因为谭长安的贪婪,把中国大陆的市场抢占得差不多了之后,他并没有就此收手,而是把目光直接放在了海外,意图继续扩张。
思虑过后谭长安把跨国门店放在了新加坡,新加坡中华人居多,且他们国家人的口味与中国人的口味相差并不大,因此在开拓海外市场之时,谭长安又打了个大胜仗。
在外人看来,谭长安已经创造了火锅界的奇迹了,可是他本人却是极不满足的,他说只要谭鱼头一天不上市,他就不会放弃。
败光家产多可悲
为了上市,他把谭鱼头又开到了中国香港去,并开始筹备起了上市需要的相关材料。
就在2009年,等待已久的谭长安等到了公司上市的机会,那时香港一家做食品的公司向法院提出了清盘申请。
嗅到商业机会后,谭长安立即动了买下该公司的心思,并企图借该公司的壳上市。
可是谭长安还没有打造出属于他的商业帝国,他的好友就把这件事情说了出去,煮熟的鸭子也就这么飞了。
那一年谭长安在竞标中失败,与上市的机会擦肩而过。
2011年,谭长安又把目光放在了一个价值2亿港元的维奥集团身上,企图故技重施,让公司上市,可这一次他再次输给了其它公司,未能如愿。
像谭长安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会被困难所打倒呢,两次的打击更加坚定了他必须上市的决心。
后来谭长安又和别人签起了对赌协议,这一次一向走得顺风顺水的他赔了不少的钱。
就在他为高价赔偿头疼不已的时候,一家小贷公司把谭长安告上了法庭,让他偿还千万元的本金和百万元的利息。
这个消息被爆出来的时候,引起了轩然大波,一个手握市值百亿公司的老总,怎么会去找小贷公司贷款呢?
记者调查了一番后才得知,原来这笔钱并不是谭长安本人借的,而是他弟弟向贷款公司借的,只不过在填担保人的时候,谭长安的弟弟填了他的名字。
如今弟弟手头资金周转不过来,还不上钱了,贷款公司就直接把哥哥告上了法庭。
欠了一身债的谭长安根本就没有办法还上这笔钱,无力还钱的他也受到了法律的制裁,无法继续在银行贷款。
经营多年的谭长安当然不会被这一小笔欠款所打倒,但是就在此时,他先前签订的对赌协议又出了问题。
一笔又一笔的高额债款压的谭长安几乎快喘不过气来。
在短短四年时间里,谭长安就输了个血本无归,就此,谭长安一门心思上市的梦想也因为资金无法周转而土崩瓦解了。
谭长安原本是想通过上市套得更多的钱,开更多的公司,可没曾想他因为自己的好赌而把自己给套进去了。
公司的负面消息也直接影响了门店的经营状况,国内的加盟商也表露出了自己的不满。
不得已之下谭长安只得站了出来,向法院提出了破产清算,而他公司旗下的商标也被法院收走,以拍卖的方式偿还了债务。
谭长安的经历是令人唏嘘的,他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打造了属于自己的谭鱼头帝国,创造了火锅界几乎不可能实现的奇迹。
他成为了商业界教科书一般的存在,可他却因为自己的贪婪,而亲手毁掉了属于自己的帝国,落得了个这样的下场。
那个风光无限的谭长安,就这样消失在了众人的眼光中,取而代之的是老赖谭长安。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句话放在谭长安的身上却并不适用。
亲手断送了自己的商业帝国后,50多岁的谭长安经济立刻就窘迫了起来。
在接受采访时说他最穷的时候,甚至连一块钱都拿不出来,可即便是这样,他依旧没有放弃。
他对媒体说一定会找准机会,重出江湖的,如今他又借着自媒体的东风,开始做起了短视频。
以自己血泪的教训为亮点,经营起了账号,观众们对于他创业的那段经历也是非常感兴趣的。
从如今的数据来看,他的账号流量还算不错,相信未来他一定能够汲取先前创业的教训,在新的发展道路上越走越远,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的。
那大家又是怎么看待谭长安身上发生的故事的呢?你认为他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