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4月30日 星期二

爆火的《小娘惹》,背后的故事你更意想不到 | 远读重洋

爆火的《小娘惹》,背后的故事你更意想不到 | 远读重洋

出品 | 远读重洋

转载授权请在本文后留言

问你个小问题:如果一部没有流量明星,人设比较“苦情”,主线是家族宅斗,而且故事背景还不在国内的电视剧,你觉得会有人看么?

如果我再告诉你,这部剧还不是新剧,而是把2008年的一部新加坡的老电视剧翻拍了一下,你觉得会有人看么?

相信大多数人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但是,就是这样一部电视剧,在各方面都不被看好的情况下,在口碑一般般的情况下,竟然创造了收视和话题双重奇迹,它就是最近播出的《小娘惹》

爆火的《小娘惹》,背后的故事你更意想不到 | 远读重洋

《小娘惹》从前几天开播开始,收视率就一路飙红,热度迅速蹿升到全网前十,超过了任嘉伦主演的《慕白首》和陈凯歌的《民国奇人传》。

同时,《小娘惹》的话题度也迎风直上,开播第二天就登顶微博热搜第一;截止到今天,“小娘惹”这个话题在微博的阅读量已经达到6.3亿。

那么,《小娘惹》到底讲的是什么呢?剧情其实并不复杂:

在马来西亚一家大户人家里,有一个身份比较低贱的姑娘叫菊香,她摆脱了包办婚姻,突破重重困难,跟一个年轻的日本摄影师结了婚,生下了女儿月娘;

但是,月娘长大后又重复了母亲的命运,被人歧视和打骂,而且因为重重阻挠,没能嫁给心爱的人,反倒嫁给了一个杀猪的;但就算这样,月娘也坚持走独立女性的道路,最后不仅学成了一身本事,还重振了家业。

爆火的《小娘惹》,背后的故事你更意想不到 | 远读重洋

这个剧情设计不能不说是比较有起伏,也很感人,但似乎也并没有逃脱苦情戏惯有的一些套路,而且现在年轻人看剧一般都是图个轻松愉快,苦情的东西按理说是非常不讨喜的。

然而,屡出奇迹的2020年又给我们上了一课:自己看不上的东西,评分不高的东西,它不一定不火。

但这就让人纳闷了,这部剧到底好在哪儿呢?或许答案之一就藏在那个设定的背景里:新加坡。毕竟电视剧不是相声,主要还是用眼睛来看的。

当你看这部剧的时候,从人物服装到街景,满屏都是和东南亚风味,不光看着像咖喱炖虾肉一样新鲜,而且这花里胡哨、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别说还真挺好看。

爆火的《小娘惹》,背后的故事你更意想不到 | 远读重洋

然后,这剧里时不时还端出一盘盘东南亚口味的菜和小点心,遇上饭点看的话,就当是看吃播,可能也要看一会儿吧。

再回忆一下,从《唐人街探案》到《误杀》,再加上个《我不是药神》,这两年用亚洲其他国家当背景的影视剧,往往屡屡能获得成功。

除了设计某些无政府情节比较方便之外,那种异域风光和外国口味,肯定也是它们的加分项,让人觉得比较“有内味儿”。

这一点,我敢保证《小娘惹》剧组的制作者是故意为之的。首先,他们特地从新加坡请来了人,对那个年代马来西亚人的服饰、日用品之类,凡是有文化特色的东西,都一一进行敲定。

其次,这个剧名的设计也明摆着他们要打一张“文化牌”。这剧不叫《沧桑小媳妇创业记》,而叫《小娘惹》,一般人看见这三个字,大概能明白跟女性有关系,但是肯定不明白 “娘惹”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话说“娘惹”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其实,“娘惹”就是马来西亚那些带有中国血统的女人,按照今天的说法应该叫“华人”了。但可不是什么华人都叫“娘惹”,这里面大有学问。

爆火的《小娘惹》,背后的故事你更意想不到 | 远读重洋

· 01 ·

“娘惹”的祖辈,是干什么的?

为了说清楚“娘惹”是怎么回事,我们先扯远一点,先来说说古代中国人和古代马来西亚的关系。

那时候新加坡还没独立出来,所以还没有“马来西亚”,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是一体的,人们都叫这块地方“马六甲”或者“马来亚”。古代的马来亚,基本就是一些散落的小城邦。

爆火的《小娘惹》,背后的故事你更意想不到 | 远读重洋

根据记载,中国人最早去往马来亚定居,应该是在公园10世纪,也就是唐朝灭亡到宋朝建立之间的那段时期。更早的时候或许也有,但是已经查不清楚了。

中国人为什么了要去呢?无非两个原因:一是避难去,二是挣钱去。

先说避难。这个好理解,每当中国出现战乱或者改朝换代的时候,都有不少人从北方和中原地区往南方迁徙。其中有的人可能一直往南走走出了国境,最后在马来亚落脚。

再说挣钱。古代的不少福建人和广东人,本来就跟东南亚有常年的商贸往来,其中有些人去了就不回来了,成为了常年居住在当地的华人。按照现在的话,应该算是“华侨”了,不过当时并没有“华侨”这个说法。

比如吉隆坡,那在很久以前的古代就是华人扎堆的地方,大量华人在那里做生意,繁荣当地经济,甚至一度有华人当上了手握大权的“吉隆坡王”。慢慢地,吉隆坡变成了一个城市乃至今天的国际性大城市。

爆火的《小娘惹》,背后的故事你更意想不到 | 远读重洋

人称“吉隆坡王”的华人叶亚来

到明朝的时候,中国跟马来亚的贸易比较发达,当时的贸易形式跟今天不太一样,叫“朝贡贸易”。比如说,马来半岛的那些小城邦常年都向中国这样的大帝国进贡,中国再“回馈”给他们一些本土的商品,这就形成了一种官方的、固定的交易模式。

既然物品有来有往,那肯定也促进人员的流动。马来亚当地有个有趣的传说:明朝皇帝曾经派了一位公主到马来亚去,拜访当时马来亚的统治者苏丹,对他向明王朝进贡表示感谢。

据说这位公主的名字叫做Hang Li Po,或者Hong Li-Po。至于这个人到底是谁,我们现在并不清楚,也可能压根没有这个人,只是个传说而已。重要的是,据说跟着这位公主随行的一些贵族、贵族后代和仆人,有的就留在了当地,形成了一个华人社群。

于是,当地人给这个华人社群起了一个名字,叫“伯拉奈干”(Peranakan)。这个词,就跟我们要说的“娘惹”有关系了。

爆火的《小娘惹》,背后的故事你更意想不到 | 远读重洋

华人建在东南亚的寺庙

· 02 ·

“峇峇”和“娘惹”

“伯拉奈干”这个词的意思,就是“本地出生但非土著的中国人”或者“混血中国人”的意思。在中文里经常翻译成“土生华人”。但是,并不是哪里的土生华人都叫“伯拉奈干”,它特指在马来亚和印尼的土生华人群体。

为什么要把马来亚和印尼往一块撮合呢?因为马来亚和印尼的华人群体经常有互相的交流和走动,从语言到习惯再到文化都差不多,所以才用同一个词指代他们。所以,现在英语里的Peranakan,一般就泛指东南亚的土生华人。

爆火的《小娘惹》,背后的故事你更意想不到 | 远读重洋

既有当地特点也有中国元素的土生华人建筑

有趣的是,早期马来亚的土生华人提到自己的时候,更喜欢另外两个词:一个叫“峇峇”(读作“巴巴”,英文Baba),另一个就是“娘惹”(英文Nyonya)。这两个词合在一起,比如“峇峇娘惹”或者“娘惹峇峇”,就是马来亚土生华人的自称了。

其中峇峇指的是男人。这个词最早起源于古代伊朗,也就是古波斯语,然后经由印度语进入马来亚语言。马来亚人一开始用这个词来称呼对祖父母的爱,意思更接近“爷爷”;后来这个词进入普通方言里,变成了一种对有身份、有地位男人的尊称。

其中娘惹指的是女人。娘惹也是一个外来词,是从旧葡萄牙语里“donha”这个词演变过来的,“donha”的意思就是“女士”。古时的马来人倾向于把所有的外国女性都叫“娘惹”,但是后来慢慢变成了仅仅指带有中国人血统的那些女性。

爆火的《小娘惹》,背后的故事你更意想不到 | 远读重洋

真实的峇峇和娘惹

顺便说一句,很多“娘惹”其实就是马来亚本地人。那些福建、广东的商人有钱了以后,顺手就在当地娶了一位老婆。这位老婆的出身可能很低贱,比如女佣或者女仆,但是因为这位华人自己是“峇峇”,这样结婚后她就一下变成了“娘惹”。

你看,“峇峇”和“娘惹”其实都是当地的尊称,是马来人对土生华人尊敬的称呼,难怪华人们喜欢用这两个词称呼自己。以前有的男人甚至直接把“峇峇”写在自己的名字里,搞得跟一个官职一样。

爆火的《小娘惹》,背后的故事你更意想不到 | 远读重洋

真实的峇峇和娘惹

1826年以后,英国在马来亚建立了“海峡殖民地”,很多中国的买办、商人、官僚都跑到马来亚殖民地去工作和生活了,一些小商贩和苦力也去了。

那么这些人是“峇峇娘惹”么?他们不是,他们应该叫“殖民地华人”。只有跟马来亚当地民族通婚、融合,既具备中国血统也具备当地马来人血统的有身份的华人,才是“峇峇娘惹”。

峇峇娘惹们甚至有自己的语言,既不是中国话,也不是马来亚话,而是两者的融合。因为峇峇娘惹们的祖先,很多都是Hokkien,也就是“胡建人”,所以他们的语言里夹杂着大量的福建话,是福建话和马来语的混合。

爆火的《小娘惹》,背后的故事你更意想不到 | 远读重洋

这下我们就理解了——为什么电视剧《小娘惹》的女主是出身在一个豪门大院的家庭,家里到处是金碧辉煌的?因为只有那样的家庭里出来的女性华人,才叫“娘惹”。

为什么整部电视剧都有一股子浓浓的马来气息?因为“娘惹”们本身就自带马来血统,而且可能已经世代跟马来人融合通婚了。

爆火的《小娘惹》,背后的故事你更意想不到 | 远读重洋

真实的峇峇娘惹豪宅:欧洲的地砖和吊灯,中国的雕花屏风,东南亚的家具

提到娘惹,就不得不提到两件事:一是穿,二是吃。在这两件事上,娘惹们都体现出了“中外混合”的特点。

· 03 ·

娘惹:穿得讲究

看过《小娘惹》的人,一定对她们的服装印象深刻。在《小娘惹》里,有一张结婚的剧照:

爆火的《小娘惹》,背后的故事你更意想不到 | 远读重洋

可别以为这个服装设计跟那些穿越神剧一样,是拍脑袋想出来的,它可是有考证的。历史上真实的峇峇娘惹,结婚的时候就穿成这样,甚至比这个更夸张,我找了一些历史图片,你可以感受一下:

爆火的《小娘惹》,背后的故事你更意想不到 | 远读重洋

如果嫌不够夸张,没关系,还有这样的,顺便还搭配了两对童男童女:

爆火的《小娘惹》,背后的故事你更意想不到 | 远读重洋

当然,这是结婚这样重大场合穿的礼服,平时在家里他们可不是这样穿的。平时娘惹穿的衣服,叫做“Baju Panjang”,我们勉强可以翻译成“长裙”。

其实它是两件:上身是一件丝绸的长袖衣服,一般有3个扣子;下面是一条直筒型的裙子,一般有丰富的花纹图案。

爆火的《小娘惹》,背后的故事你更意想不到 | 远读重洋

旧照片中娘惹的服饰和博物馆里的藏品

这套衣服的大体款式,依照的是马来亚的一种传统服装“Baju Kurung”,但是其中有明显的中国元素。

比如下身那条裙子,一般要通过蜡染的方法染上各种花纹。在这些花纹里,往往就能看到非常传统的中国图案。比如在北京的一家博物馆里,我们就能看到这样一套娘惹衣裙,无论是衣服还是裙子上,都是中国人非常熟悉的“龙凤呈祥”图案:

爆火的《小娘惹》,背后的故事你更意想不到 | 远读重洋

娘惹们不光衣服很讲究,脚上穿的鞋子也很讲究。娘惹的鞋子叫做“Kasot”,大概可以翻译成“串珠拖鞋”。这种鞋的特别之处在于,近看的话,鞋面上全是一颗颗的小珠子:

爆火的《小娘惹》,背后的故事你更意想不到 | 远读重洋爆火的《小娘惹》,背后的故事你更意想不到 | 远读重洋

这些小珠子是制鞋的工匠一颗颗手工缝上去的。早期的时候,这些小珠子要从波西米亚(现在的捷克共和国)进口,从大玻璃珠切割成小玻璃珠,然后再缝在帆布上。

后来,原材料和样式都有了翻新,原来平底的造型受到西方文化影响,出现了一些高跟的款式,上面的花纹也多是欧洲流行的花卉图案。不过,无论时代怎么变,那些珠子还是要靠人手一针一线地缝上去。谁知脚上珠,粒粒皆辛苦。

爆火的《小娘惹》,背后的故事你更意想不到 | 远读重洋

· 04 ·

娘惹:吃得细致

因为娘惹出自大户人家,吃喝不愁的她们就特别爱研究厨艺,久而久之娘惹们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烹饪体系,叫“娘惹菜”

娘惹菜的菜品多,也适合中国人的口味,所以不少去马来西亚旅游的小伙伴,会专门去找娘惹菜品尝一下。

爆火的《小娘惹》,背后的故事你更意想不到 | 远读重洋

娘惹菜里不少都是中国菜式和马来亚菜式的结晶。比如粽子、年糕、月饼之类的点心,一看就跟中国有关系,但里面又用了椰汁和各类南洋香料,具有明显的南洋风格。

爆火的《小娘惹》,背后的故事你更意想不到 | 远读重洋爆火的《小娘惹》,背后的故事你更意想不到 | 远读重洋

有些菜品我们看着可能感到很熟悉,比如鱼头汤。只不过不是我们经常吃的“剁椒鱼头”,而是马来亚风味的“咖喱鱼头”;烹饪用的鱼头也不是鳙鱼、鲢鱼,而是当地的海鱼。

爆火的《小娘惹》,背后的故事你更意想不到 | 远读重洋

娘惹菜里面的一道特色菜叫做“otako -otak”(表示无力翻译这个菜名),它是一道大杂烩,里头有鱼、椰奶,还有辣椒酱、高良姜和香草,然后把这些都包裹在芭蕉叶里做成,一拿出来就香喷喷的。

还有一道菜叫“Ayam Buah Keluak”,大概可以翻译成“蓝靛果炖鸡块”,也就是把东南亚沼泽地生长的一种树的果实(蓝靛果)和鸡块以及罗望子炖在一起,非常有特色。

爆火的《小娘惹》,背后的故事你更意想不到 | 远读重洋

其实娘惹菜里,不光有中国烹饪的元素。马来西亚北部的娘惹菜,受到泰式烹饪的影响比较大,会用到很多罗望子以及酸味辣味的配料,如果你去吃会觉得很像泰国菜;相反,马来西亚南边的娘惹菜,受到印尼烹饪的影响会大一些,经常用到椰奶这样香甜的食材。

比如,有一种叫做“laksa”的面汤,音译一般叫做“叻沙”,意译可以叫“咖喱米粉汤面”。你要是去马来西亚或者新加坡,一定要尝一尝这个“叻沙”。

为什么呢?首先“叻沙”就是一道典型的娘惹菜,而且是极负盛名的娘惹菜;其次“叻沙”的做法很多,口味也很多,总有一款适合你。

更重要的是,“叻沙”完美地体现了我刚才说的各个国家之间烹饪文化的互动——马来西亚北方的“叻沙”更接近泰国口味,偏酸偏辣,而马来西亚南方和新加坡的“叻沙”更接近印尼口味,偏甜偏椰子香味。

爆火的《小娘惹》,背后的故事你更意想不到 | 远读重洋

偏甜口的“叻沙”(左)和偏酸辣口的“叻沙”(右)

(我猛然有一种正在做吃播的错觉,越写越饿,先就此打住吧……感兴趣的话,以后再细讲这些)

说到底,娘惹以及娘惹文化,其实也可以算作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化输出”,只不过它不是刻意的,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

到了今天,西方人一看到娘惹菜就要流口水,中国人觉得娘惹的服装鞋子挺好看,而新加坡人觉得《小娘惹》是他们的东西。

这么看来,这种文化输出和融合还是相当成功的。

其实,任何时代的文化输出,前提都是人的输出。毕竟文化不是空洞的东西,它就跟肉一样,是长在活人身上的。

古代中国人到了外国,就把我们那一套吃喝拉撒、婚丧嫁娶的东西也带出去了,这才有了“峇峇娘惹”。

爆火的《小娘惹》,背后的故事你更意想不到 | 远读重洋

现代的中国人走出国门,自己的言谈举止,也是一种文化输出。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是什么样,中国文化是什么样,并不是由生活在中国本土的人决定的,很多时候恰恰是由那些走出国门的人决定的。

一个民族再强大,所有人都窝在自己家里,那家里有再好的东西,别人也不知道,时间一长就被世界忘掉了。相反,叻沙和足球不会失传,是因为它们传出去了,大家都在吃都在玩。

现在我们回头再看几百年前的事,不会嫌古代移民到东南亚和其他地方的人太多,而是嫌古代这种人不够多,否则我们的文化一定会辐射到更广的地区,产生更大的影响力,不是么?

爆火的《小娘惹》,背后的故事你更意想不到 | 远读重洋爆火的《小娘惹》,背后的故事你更意想不到 | 远读重洋

上一篇新闻

半导体硅片行业研究:供需缺口持续,国产替代前景可期

下一篇新闻

外形太过科幻,西方翼身融合飞机亮相,过于先进令我国也同步研究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