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夏邑:五大产业让百姓增收致富

夏邑:五大产业让百姓增收致富

北岭镇刘集村村民抱着西瓜,脸上笑开了花。本报记者 韩丰 摄 会亭镇张楼村党支部书记在扶贫车间检查产品质量。本报记者 韩丰 摄

初夏时节,记者走进夏邑县乡村,看到的是一派繁忙景象:北岭镇刘集村村民正在采摘西瓜,收购装车发往上海、南京等大中城市;车站镇沈庄村食用菌种植基地刚刚结束双孢菇采摘,又忙着种植草菇;郭店镇圪针庙村新扩建的养鸭大棚正在放养蛋鸭;火店镇班集村的宫灯旗穗正在装箱,发往东南亚各国市场;会亭镇打火机正在组装集装箱,搭上郑欧国际铁路货运班列。这繁忙景象展示着夏邑百姓实现了就地就近就业。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拓展农民就业增收渠道”一节中提到了两项措施,“支持农民就近就业创业”和“扶持适度规模经营主体”,这让夏邑百姓很受鼓舞,也让夏邑广大党员干部感受到肩头的责任。

“就业是民生之本,产业是就业之源。立足夏邑实际,找准定位,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变人口资源优势为人力资本优势,做大产业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5月26日,在夏邑县北岭镇西瓜交易市场,市委常委、县委书记梁万涛谈起发展五大产业,让农民就近就业创业,用“大西瓜圆了致富梦,桂柳鸭唱出致富曲,小蘑菇撑开致富伞,中国结架起致富桥,打火机照亮致富路。”一首打油诗,勾画出夏邑脱贫攻坚和乡村产业振兴的宏伟蓝图。

大西瓜圆了致富梦

早在2006年,北岭镇刘集村党支部书记刘万连听说本村的韩庆涛在浙江台州打工时学会了“8424”西瓜种植技术,一年收入几十万元。于是他就带领村班子人员“三顾茅庐”,帮韩庆涛流转土地200多亩,请他回家乡种植西瓜。从当初的200多亩发展到现在的3000多亩,本村的土地租完了,很多种植大户纷纷到周边县市租地,现在该村到外地租地的有200多户,租地面积超过1万多亩,年收入超百万元的瓜农大有人在。

从刘集村开始,北岭镇西瓜种植现已发展到3.8万亩。县委县政府以北岭镇为基地,出台优惠政策,制定生产标准,培训验瓜师,建立销售经纪人队伍,严把产品质量关。从新疆农科院哈密瓜研究所引进早佳8424西瓜种源,一举成为夏邑当地西瓜生产当家品种,并冠名“夏邑西瓜”这一区域公用农产品品牌。2017年,夏邑被授予 “中国西瓜之乡”称号,同年“夏邑西瓜”通过农业部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2019年“夏邑西瓜”荣获河南省知名区域公用品牌、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品牌。

眼下,夏邑种植8424西瓜15万亩,总产量达到60万吨,产值19.2亿元,西瓜种植户达到7200户,是河南省西瓜第一生产大县,带动3万多农民就业,近万名贫困人口靠种西瓜脱贫致富。

桂柳鸭唱出致富曲

5月25日,在夏邑县郭店镇柯针庙村,村党支部书记韩二领正忙着为种鸭养殖户运送鸭苗。他是全镇第一个带头“吃螃蟹”的人。

当初镇党委、镇政府引进了全球最大的种鸭养殖企业——广西桂柳牧业集团,总投资15亿元,兴建占地600亩的广西桂柳牧业夏邑产业园,并提出了打造“种鸭养殖小镇”战略目标,可是村民对种鸭行业不了解,心存疑虑,没人敢干。

韩二领带着村党支部班子成员深入到桂柳集团江苏沛县养殖基地,详细考察种鸭养殖的投入和产出情况,带头拿出了自己多年从事建筑业的积蓄180万元,建了11组22个鸭棚。

在柯针庙村的带动下,郭店镇种鸭养殖迅速辐射到韩口、杨吕庙、骆天庙等20多个行政村,全镇流转土地2000多亩,建成养殖小区18个,养殖种鸭207组80.7万羽,年产值近10亿元,净利润2亿多元,带动贫困户600多户就业,当年脱贫摘帽。

目前,该项目涉及生物饲料加工厂、鸭苗孵化厂、屠宰加工厂、羽绒加工厂等,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其中,屠宰加工厂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达产后年产值45.8亿元,可直接安排工厂就业1500人,养殖就业500户,从事建设、运输、劳务等人员2000人。目前,夏邑以郭店镇为中心,带动歧河、何营、会亭等9个乡镇发展种鸭养殖,全县种鸭存栏量200万羽,占全国种鸭总量的十分之一,成为全国生态养鸭第一县。

小蘑菇撑开致富伞

“要想富,种蘑菇;要想富得快,多把大棚盖;一年一个棚,盖起楼两层。”车站镇流传的顺口溜,已成为夏邑县百姓的致富诀。

车站镇沈庄村以党支部为堡垒,以党员干部为旗帜,依托食用菌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村党支部书记张艳军靠着自己创办的蓝天食用菌公司,摸索出入股分红、承包分红、转移就业、轮换种植、借菌还菇五种帮扶模式,这五种模式成了张艳军带领村民致富的“五大法宝”。

沈庄村共有40名党员,每个党员都有自己的帮扶户。党员张社领的帮扶户王好友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妻子常年患有慢性病,孩子外出务工收入不高,生活非常困难。2015年,王好友成了一名菇农,公司采用承包分红的模式,为其提供菇棚、菇种和所有原材料,王好友只需要进行管理和采摘,就可分得50%的利润,当年就收入10万余元,一下子摘掉了穷帽子。

张艳军通过“五大法宝”累计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738户、2000多人实现了脱贫。

“目前,夏邑县有食用菌大棚1万余座,涉及车站、郭庄、王集、李集等11个乡镇,从事食用菌生产的菇农达到2万余人,涉及经销加工的有2000余人。全县草菇、双孢菇年产量达到15万吨,产值16亿元,成为夏邑县农业支柱产业之一。”夏邑县农村农业局副局长、高级农艺师李彦启告诉记者说。

中国结架起致富桥

夏邑县火店镇班集村有党员50名,在村党支部的引领下,全村党员发展壮大中国结、宫灯等传统手工艺品加工业,现在家家办工厂、户户有收入。

53岁的村党支部成员班俊标有着16年的党龄,在他经营的中国结加工厂里,先后安置贫困人员30多人,年龄较大的让其从事包装,年轻一点的从事流水线生产,熟练的电子缝纫工一天工资高达120元,从事包装的一天也收入40元到50元。在班集村,像班俊标这样的党员发展宫灯和中国结加工,安置贫困户就业的就有9家。

如今,火店镇制作中国结、宫灯、旗穗、花边、排须等工艺品100多种,从事中国结、宫灯等工艺品加工生产的农户有1500余户、机械设备3000余台,全镇拥有排须、花边加工机械1200多台,年产值8亿元,工艺品占据义乌市场三分之一份额。中国结、宫灯、旗穗等工艺品不仅遍布全国各地,而且销往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家。手工艺品生产采取1+1+1的模式:即大户发料、帮扶干部牵线搭桥、贫困户加工生产,然后大户回收。带动515户贫困户就业、1200人脱贫。

打火机照亮致富路

刚过不惑之年的王伟,是年产值4000多万元的华宇打火机公司总经理,带富能力很强的他去年被推选为会亭镇张楼村党支部书记。

张楼村人口由17个姓氏家族组成,矛盾和历史遗留问题多。原来由于村“两委”班子不健全、村务不公开,导致社会治理混乱、上访不断、贫穷落后,是全镇倒数的落后村。面对这样一个软弱涣散的烂摊子,王伟联合村里党员司留金开办的宏达火机公司,先后安置贫困户150多户就业,并实施了“三包一保”保姆式精准扶贫模式,即入厂“包”务工、岗位“包”安置、技能“包”培训,收入“保”底数,保证每人月收入不低于2000元。

如今,张楼村群众高兴地说:“说张楼、道张楼,选出王伟带好头,办企业、上项目,水泥路修到家门口,跟着支部有奔头。”

目前,会亭镇拥有各类打火机及配件生产企业118家,其中自营出口打火机企业5家,申报打火机商标品牌256个,年产销打火机50亿支、产值25亿元。一次性塑壳打火机占全国60%的市场份额,成为全国最大的一次性塑壳打火机生产基地。带动2万多人从事打火机生产、组装、务工。小小打火机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如今,这里的打火机销售不仅遍布全国,而且搭上了“一带一路”快车,远销马来西亚、印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

“今年全国两会,看到国家对于农民就业增收高度关注,夏邑作为农业大县,着力五大产业,吸纳消化成千上万劳动力,使昔日‘孔雀东南飞’的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全县党员干部决心坚定地走现代化智慧农业的道路,运用更多新技术,拓展更多新项目,培养更多新型职业农民,让他们有技术、有创新、有能力、有动力,带动更多乡亲就地就近就业,在家乡的广阔天地大展宏图。”县长刘海鹰如是说。

上一篇新闻

品桀骜之酒,浇灌快意人生

下一篇新闻

原产地证书自助打印全面开启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