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要实现“上市公司倍增”计划,成败的关键在于?
(一)
2020年10月20日,胡润研究院发布《2020胡润百富榜》,中国有2398人的财富超过了20亿元,其中重庆有31人上榜。
智飞生物(300122.SZ)的蒋仁生家族拥有1350亿元的财富,坐上了重庆首富的位置,他的全国排名是第20位。
蒋仁生宛如天外飞仙,之前沉寂无名,从广西潜入重庆,却陡然升起,技惊四座,令人刮目相看。
同是新一代的创业者,蒋仁生与美团的王兴、拼多多的黄峥之辈不同,他们都是名校出生,衔玉而生,高举高打,而蒋仁生很另类,土生土长的广西人,毕业的桂林医学院也很平凡,他曾在广西工作了数十年,并无高光时刻。
直到2002年来到重庆创业,投身于疫苗行业,就像开挂了一样。没有人能够想到,这个其貌不扬的企业家,今后会做出一家超过2000亿市值的企业,更没有想到,他会成为重庆首富。
2010年9月28日,智飞生物登陆创业板,距今正好十年。
上市时,智飞生物的市值只有区区的154亿元,五年后的2015年9月28日市值稍有上涨,变为181亿元,十年后的2020年9月28日,智飞生物实现了十倍裂变,市值变为2194亿元。
这是一个靠资本市场做大做强的典范。
上市前的2010年6月30日,智飞生物只是一个净资产5.82亿元的中型企业,当时它没有任何银行借款,账上只有2.32亿元现金,但IPO时却能一举融资14.33亿元,智飞生物立刻把这些钱投入了北京、安徽的多个研发项目,为日后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蒋仁生是幸运的。
企业上市,如同将千钧之石推上万仞之巅,一下获得了资本场赋予的高势能,俯瞰众生。
目前,重庆有291万市场主体,但重庆A股上市公司只有58家,H股上市公司只有15家,还有2家美股公司和1家新加坡上市公司,即平均10万家企业当中才能诞生2.6家境内外上市公司,比例算得上是万里挑一。
重庆曾在2018年雄心勃勃地抛出《关于印发重庆市提升经济证券化水平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渝府办发〔2018〕109号)》,力争到2022年年底,实现重庆市境内外上市公司数量倍增目标,全市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70家、达到140家。
但这个上市倍增计划进展得不尽如人意。
以重庆新增A股上市公司为例,2018年打了白板,2019年上市了4家,2020年已经上市了3家,如果按照A股每年新增3-4家的节奏,重庆5年内要达到境内外上市公司新增70家,基本上不可能。
(二)
其实,许多重庆企业,都梦想着能推开资本市场的大门,但缺乏一个引路人。
能扮演“引路人”这个角色的,就是证券公司。
中国现在有135家证券公司,但重庆只有一家法人证券公司,那就是西南证券。
重庆与一线城市的差距非常大,北京有20家证券公司,深圳有20家证券公司,上海有19家证券公司,广州有4家证券公司,这四座城市龙头券商的市值均超过1000亿元,其中中信证券和中信建投的市值更是超过3000亿元。
与周边的二三线城市相比,重庆也处于劣势,比如,成都有4家证券公司,分别是国金证券、华西证券、宏信证券、川财证券;西安有3家证券公司,西部证券、开源证券、中邮证券;长沙有3家证券公司,方正证券、湘财证券、财信证券;武汉有天风证券和长江证券,贵阳有华创证券、中天国富证券。
对于重庆来说,增加证券公司数量已是刻不容缓。
2020年8月14日,中国证监会再次对瀚华证券的设立申请文件下发了反馈意见,如果一切顺利,重庆有望添加一家证券公司。
还有一点需要考虑,中国正在加大对外资设立控股券商的开放力度。
2020年的8月28日,中国证监会核准日本大和证券与北京市、区两级国资委共同发起设立大和证券。此后,9月1日,星展证券的设立申请也被中国证监会核准,由新加坡最大的商业银行星展银行与上海市、区两级国资委共同发起设立。
重庆立志于打造面向东盟的国际金融中心,可以邀请东盟资金与重庆国资共同发起设立外资控股的证券公司。
除了增加证券公司数量外,做大做强龙头证券公司也是必不可少的。
西南证券曾经试图合并国都证券,但无奈折戟,西南证券曾经试图推进混改,但无奈搁浅,外界普遍认为,这两次资本运作层面的失败,直接带来两大后果。
一个是资本金的匮乏,证券公司做业务严重依赖资本金。截至2015年末,中国TOP10券商的平均净资本已经超过500亿元,但西南证券才刚刚迈过100亿元的大关。
另一个是市场化的倒退,从2016年开始,西南证券的高管薪酬在全行业排名倒数,这衍生出一些匪夷所思的现象:西南证券一些业务能力出色的中层干部私下表示,组织千万不要提拔自己去当高管,当了高管年薪要减半,回家给另一半交不了差。
最近几年,西南证券还遭到一个沉重打击,中国证监会的两次立案调查。
2016年6月、2017年3月,西南证券两次接到中国证监会的立案调查书,投行业务在长达两年多的时间里被按下暂停键,这让西南证券最为倚重的经纪业务和投行业务损失了其中的一个,犹如被打断了一条腿,一瘸一拐,晃晃悠悠。
西南证券的应对之策是,一方面力求在经纪、自营等业务取得增量,抵御来自投行业务的减少,另一方面严控成本。西南证券加强了纪律建设和绩效考核,一些原来可以偷懒摸鱼的员工因业绩不达标而离职,员工数量出现明显下降——2016年末,西南证券的员工数量为3311人,2017年末为2906人,2018年末为2660人,2019年末为2357人。
这是西南证券走过的一段“长征路”,公司在残酷的外部环境当中生存了下来,一些业务条线虽然出现减员,但整体战斗力却是大幅提升,整个公司的综合竞争力更强了,这从三个指标可见一斑:
第一个指标是净资产收益率,看盈利能力。
40家上市券商当中,西南证券2016年的排名是第38位,2017年的排名是36位,2018年的排名是32位,2019年的排名是28位,四年来累计提升了10位。
第二个指标是管理费用占营收的比例,看成本控制。
40家上市券商当中,西南证券2016年的排名是第38位,2017年的排名是第35位,2018年的排名是第30位,2019年的排名是第31位,四年来累计提升了7位。
第三个指标是资产负债率,看杠杆率。
40家上市券商当中,西南证券2016年的排名是第28位,2017年的排名是第30位,2018年的排名是第28位,2019年的排名是第32位,四年来累计下降了4位。
2019年下半年,西南证券迎来了重要转折。
它的投行业务得以恢复,投行团队开始全国出击找项目,顺利拿下了新三板精选层保荐第一股,借此向世人宣告:曾经的并购之王回归了。
纵览这几年,西南证券在投行业务暂停后选择的打法,有点像曾国藩提出的“结硬寨、打呆仗”。整个风格强调的是稳,重“自固”,先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再争取胜利,守拙而不尚巧。具体表现在,西南证券不是通过加杠杆的方式追求大赚大亏,而是通过梳理内部制度、调整人员配置、梳理战术打法,一点点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稳扎稳打,最后通过趋势来取胜。
整体来看,西南证券干得不错,如果是100分满分的话,它可以拿到80分。
但券商是一个高度竞争的行业,西南证券需要资本加持,需要人才加持,才能赢得未来的胜利。
目前,西南证券至少还有两大短板需要弥补,相关方面需要思考解决之道。
一是资本金有待加强。
证券公司如果能多1元净资本,能够多做5元甚至10元的业务。
截至2020年6月末,西南证券的净资本为132亿元,而TOP10券商的平均净资本已经超过600亿元,TOP20券商的平均净资本已经超过400亿元,西南证券与它们的差距在进一步拉大。虽然西南证券在2020年7月完成49亿元定增,但跟头部券商的定增完全不是一个量级:同样是今年完成的定增,中信证券的定增规模是134亿元,海通证券的定增规模是200亿元,国信证券的定增规模是150亿元。
券商的竞争,是资本金的竞争。
重庆国资对西南证券确实是鼎力支持,多次拿出真金白银认购定增股,但西南证券要想驶上发展的快车道,需要的是百亿级的资本金补充,估计重庆国资也会感到棘手,这个时候,是不是可以考虑一下混改?是不是可以考虑一下从外部引入战略投资者?
二是市场化程度仍待提高。
西南证券的高管团队主要是空降而来,市场化的选聘不足。最近几年,西南证券的高管年薪只有同等规模券商高管的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这样的薪酬,难以挖角其他券商的高管,同时还存在着严重的人才流失风险。
券商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西南证券需要解决制约发展的薪酬因素,只有这样才能从外界引入一些高水平的人才,增强公司的市场竞争力。这方面,需要坚定不移地向北上广深的券商学习,比如中国银河和浙商证券,它们都是国资控股,国资持股比例均超过50%,前者高管动辄两三百万元的年薪,后者高管的年薪也在两百万元上下。
古人云,忠言逆耳。
希望西南证券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尽快弥补这两个短板,让自己变得更强大,然后再引领越来越多的重庆企业走向资本市场。
(三)
一家企业的资本之路,既需要券商汹涌澎湃的相见恨晚,也需要风投机构细水长流的一见如故。
以私募基金为主的风投机构,能助推企业上市。
截至2020年9月,重庆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为209家,管理的基金数量为495只,管理的基金规模为1419亿元。
这一个数据,跟沿海城市差距太大。比如,宁波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为842家,管理的基金数量为3091只,管理的基金规模为4202亿元;深圳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为4489家,管理的基金数量为15735只,管理的基金规模为19071亿元。
重庆的私募基金当中,不少做的是明股实债,真正以天使投资方式运营的资金少之又少。
这是重庆的一个短板,但弥补起来的难度非常大。
有一条相对的捷径,那就是国资尝试扮演风投机构这一角色。
国内已有成功案例,深圳最出名的国企,不是深圳水务,不是深圳城投,是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简称深创投。
深创投是深圳市政府1999年出资并引导社会资本出资设立的,是一家非常专业的VC,成立20年来硕果累累。
2020年10月16日,上海凯鑫(300899.SZ)在创业板首发挂牌,成为深创投2020年上市的第18家投资企业、成立以来助推上市的第175家投资企业。
重庆曾经也有一家非常厉害的国有VC——重庆科技风险投资公司。
重庆科技风险投资公司早在1993年就成立了,但一直籍籍无名,直到十多年后它投资了莱美药业(300006.SZ),经过那一场经典战役,整个重庆资本市场对这家国有VC刮目相看。
2007年3月,重庆科技风险投资公司以2000万元入股莱美药业,拿到了1717.6万股,2009年10月,莱美药业上市后,这笔投资由2000万元变成了4.8亿元,增值了24倍。
外界都以为重庆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即将大展拳脚,但始料未及的是,这家国有VC很快沉寂下去,在今后的十多年时间里,它再未出现过能够比肩莱美药业的投资案例,这让许多重庆资本圈人士扼腕叹息。
整个重庆,不得不卧薪尝胆,苦苦摸索着突破之路。
这十年来,重庆一方面修炼内功,引导当地具有一定资金实力的国企和民企加强“投行思维”,用股权投资的方式实现资产的保值升值;另一方面寻求外援,多次向北上广深的专业VC抛出橄榄枝,鼓励它们来渝设点。
这些方式取得了一定成效,比如,IDG在重庆投资入股了江小白和马上消费金融,高瓴创投入股了重庆山外山血液净化技术公司。
但这远远不够。
重庆资本市场需要一家龙头VC来引领,非常期待重庆科技风险投资公司的重新崛起,带动更多市场化VC的出现。
百城竞逐,重庆当自强。
企业的上市之路需要系统作战,既需要西南证券这样的“领路人”更专业更强大,也需要重庆科技风险投资公司这样的“助推者”越来越多,才能让更多的重庆企业在更闪亮的舞台去展现自己。可以肯定的是,未来五至十年,如果能够涌现五家甚至十家像智飞生物这样超过2000亿市值的明星企业,那么重庆一定是中国中西部最耀眼的城市。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