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月29日 星期六

戴森为什么那么火?背后有玄机


上周,刚刚过去的苏宁818(7月22日-8月18日)购物节大数据出炉,其中一份答卷令业界吃惊:人们家电中最不起眼的吹风机,居然销售业绩惊人!

根据苏宁悟空大数据显示,7月22日-8月18日期间,吹风机销额同比增长60.6%,戴森、松下、飞利浦分别占据品牌销额前三的位置,销额top3城市为北京、上海和南京。

主角果然又是戴森。从去年10月9日,在纽约发布会上,戴森推出美发新品——Airwrap美发造型器以来,戴森就在中国市场上成为备受年轻人追捧的网红神器,Airwrap美发造型器和戴森Supersonic™吹风机一起,甚至带火了整个美发电器市场的消费升级。


戴森为什么那么火?背后有玄机


事实上不止是吹风机、美发造型器,六年来,作为一家科技公司,戴森产品在中国掀起的“戴森旋风”从未停止。从吸尘器、吹风机,再到美发造型器,每一款产品都备受追捧。它就像是一台装有强劲马达的“吹风机”,不断撩动着中国中产阶层的购买欲望。


在整个家电业和科技业,戴森近年来的崛起都堪称奇迹。众所周知,家电业从很多年前开始就已经是一片竞争异常惨烈的红海市场,中国厂商凭借极致的性价比和制造力在全世界范围内攻城略地,传统的日欧美家电巨头节节败退。但就是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戴森却悄然实现崛起,不动声色地征服了各国的中产以上消费阶层,即便是乔布斯,也曾对戴森产品赞誉有加。

2018年,戴森营业额增长28%,达到44亿英镑,利润增长33%,至11亿英镑,首次突破10亿英镑。在中国这个最大的市场之一,戴森表现更出色。从2015年到2018年,戴森在中国市场的规模增长了十倍,员工人数翻了四倍。未来5年中国将成为戴森全球最大的市场。

如果从2012年11月1日,戴森创始人詹姆斯·戴森在上海参加第一场发布会开始算,戴森大举开拓中国市场才不过七年时间。

戴森公司是如何逆势崛起?很多人将戴森在中国的崛起归因于其产品时尚前沿的设计更符合家电行业的流行趋势,也有人认为是戴森正好赶上了中国年轻消费者群体消费升级的关键时间点,恰到好处地满足了这块消费群体的购买意向......

这些都是重要原因,但却不是根本原因。戴森的成功,本质上源于科技,是技术与创新的成功,是不断巨额投入之后,戴森科技在其核心领域——数码马达技术的成功。

在科技行业,从以前的购买电脑,到现在的买手机,都绕不过一个最重要的环节,那就是芯片,芯片决定了手机的性能起点。

而戴森也一样,戴森产品之所以性能卓越,是因为它们都有一枚强劲的数码马达在为产品性能提供有力支持。自1999年以来,戴森在数码马达的设计、开发和制造方面已投入超过3.5亿英镑,数码马达的总生产量超过5000万台。正因这样的创领性,戴森的产品不断颠覆其所在领域的行业革命。

至今,戴森数码马达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功率更强、体积更小、应用场景更广泛,不但改变了人们生活中常用但容易被忽视的产品的使用体验,还在促进着机器人技术、智能制造、材料、精密生产等多个领域的革新。

对核心技术的执着追求,源于创始人詹姆斯·戴森的“追求完美”。在自家的车库里研发出第一款明星级产品——双气旋真空吸尘器之前,詹姆斯·戴森足足有长达5年的失败经历, 曾制作了5127 个失败的原型机。

1999年,痴迷于解决问题的詹姆斯·戴森,在发现了传统吸尘器问题根源——薄弱的马达功率和效率之后,开始与工程师和科学家团队一起探索更高效、更强大的替代方案。

最初的研发团队只有几个人,一路失败一路壮大。直到 2004 年,第一台被詹姆斯·戴森及其研发团队完全认可的成熟第一代数码马达(V1)才正式下线。V1数码马达利用开关磁阻马达技术,转速达到每秒1666转。在速度、体积和诊断调试方面实现了质的飞跃,从2004年开始,一直到2012年,全世界生产了100万台的第一代数码马达,有10万台至今还在使用当中。

如今,戴森数码马达研发团队已经超过 240人,累计研发投入超过了 3.5 亿英镑。

V2数码马达伴随戴森新一代吸尘器 DC30 和 DC31 的问世,于2009年走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V2数码马达的体积只有V1的三分之一,并且采用双极设计,功率也有了大幅提升。V2数码马达每分钟能达到78,000转,目前正在为戴森的智能吸尘机器人产品提供强劲吸力。


2016年,戴森迄今最小、最轻的V9数码马达诞生,彻底颠覆了美发造型领域。V9数码马达直径只有27毫米,还没有1元硬币大的它,每分钟转速达到11万转,每秒钟可以推动13升的空气。且V9数码马达采用十三个叶轮设计,恰好保持其发出的部分声响超过了人类可感知的听觉频率上限,可最大化减少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噪音。


戴森为什么那么火?背后有玄机


今年3月,戴森V11数码马达问世,每分钟转速高达125,000转,新增三级定叶轮,并采用880层超薄复合钢板产生磁场,以驱动马达转动。而搭载戴森V11数码马达的戴森V11 Absolute无绳吸尘器,又一次以智能科技为用户带来了日常生活清洁的变革。

在制造方面,戴森更是一丝不苟。自1999年以来,戴森在数码马达上的设计、开放和制造方面已投入超过3.5亿英镑,数码马达的总生产量超过5000万台。

需要指出的是,要制造出高精度、高稳定的数码马达,本身从设计构想到付诸实践就并非易事,大规模投产则更需先进智能制造加持,对整个生产工厂要求很高。

目前,戴森数码马达拥有位于新加坡和菲律宾的两大全球先进制造中心,拥有2条并行生产线,使戴森数码马达的装配几乎完全自动化,由机器人在2-3毫米的精度范围内每分钟重复运动数百次,且均配备“控制塔”监控,实现更高效的生产。如此高自动化的生产线,让戴森平均每2.3秒就产出一台数码马达。


戴森为什么那么火?背后有玄机



在智能制造浪潮下,自动化的生产线已遍布各行各业,很多企业通过引进自动生产线提升生产效能。但如同坚持自主研发数码马达一样,生产过程中最重要一环的生产线戴森也希望能自己掌控。戴森工程师会亲自参与开发高精度全自动生产线,在世界各地寻找最高效的机器人设备,甚至对先进的生产工具投资。

在将来,戴森希望在生产过程中增加更多的智能性和可追溯性,在戴森的设想中,应该从头到尾跟踪每个进出工厂的部件,不仅能高效地生产数码马达,还能严格控制质量,从而为一些零件规定 100% 的精度公差。事实上,戴森工程师一直在为此协同努力。


有一句老话,21世纪最贵的是什么?是人才。在精益求精、不断进化数码马达科技的同时,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是戴森成功的另一个秘诀。

目前戴森全球共有12000多名员工,其中有近一半是工程师和科学家,全球有240多名工程师在戴森研究马达的更新迭代技术,这些工程师来自不同的专业领域,涵盖马达设计的各个方面,如机械设计、材料工程、声学、空气动力学等等,人才济济。

而为了能获得更好的人才,戴森的做法大胆直接——创办自己的学校,如今国内也刮起了这股风,而戴森这个“前辈”无疑更有想法。

戴森工程学院的培养方式非常独特,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参与实际工程项目,一边还能赚钱。创始人戴森爵士说:“我希望学生们的居住空间也能超越常规——它不应当只是平淡乏味的学生校区,而是一件运用创新技术的工程作品。”如今戴森的不少工程师都直接来自工程技术学院,为戴森带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从不起眼的吸尘器起家,戴森在一片市场红海中突出重围,将数码马达技术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一次又一次的为市场带来让生活更美好的颠覆型产品,一枚小小的数码马达背后隐藏的启发与思考却很多。

上一篇新闻

更小、更强劲、更智能,解密戴森技术革命的源动力“数码马达”

下一篇新闻

更小、更强劲、更智能 戴森数码马达,技术革命源动力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