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7日 星期日

上世纪欧洲有多喜欢中国风?故宫又藏有多少欧洲风?

溯源灵感,探“有界之外”

//

一段出海的《西厢记》,

跨越中西留给人们两个历史的瞬间。

两种文明的邂逅,

回溯时间和历史的脉络,

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这是一段有趣的相遇,

故事要从一个精巧的烟盒说起。

不经意的发现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张琼对故宫的藏品很敏感。

她曾无意间在卡地亚典藏里看到一座1927年产的卡地亚中国风格台式烟盒觉得镶嵌在它顶部的陶瓷粉彩人物画十分眼熟,乍看是身着红袍的新科状元登门求亲的故事,好像曾经在故宫见过类似的物件,于是向故宫博物院陶瓷组求证。

上世纪欧洲有多喜欢中国风?故宫又藏有多少欧洲风?

中国风格台式烟盒

1927年,卡地亚巴黎

烟盒顶部瓷嵌片来自卡地亚“素材”储备。原为18世纪中国粉彩人物镂空长方香薰,经切割,重新设计镶嵌制作而成

上世纪欧洲有多喜欢中国风?故宫又藏有多少欧洲风?

烟盒顶部的粉彩人物图表现的是千古绝调《西厢记》的终曲“衣锦还乡”

上世纪欧洲有多喜欢中国风?故宫又藏有多少欧洲风?

粉彩人物镂空长方香薰

清乾隆,故宫博物院藏

烟盒香薰正面所绘人物图,表现的是《西厢记》中“夫人停婚”这一幕

*《西厢记》:《西厢记》为元代王实甫所创杂剧,表现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题,超越了时代和阶层,其中的精彩场景也常被用来表现为多种艺术形式。*《西厢记》“夫人停婚”:说的是先相公之女崔莺莺有倾国倾城之貌,扶柩途中遇阻借居普救寺,遭贼军孙飞虎五千人马围寺抢婚。情急之中,莺莺与老夫人生计:但有退兵之策的,倒赔房奁,断送莺莺与他为妻。书生张君瑞一封书信搬来救兵征西大将军退了乱贼。事成之后,老夫人悔婚,设宴著莺莺做妹妹拜哥哥,该画面表现的正是这一场景:张生伤心酒醉倚靠在书童肩上,莺莺伏于墙头关切地张望,柱杖老妪为夫人,面露愠色,提灯女子红娘。】

陶瓷组在馆藏里果然找到了一座粉彩人物镂空长方香薰,它上面的粉彩人物画与卡地亚烟盒上的造型极为相似。后经考证发现,两件器物上画的内容均来自《西厢记》,只不过章节不同,卡地亚烟盒上的瓷嵌片是《西厢记》终曲“衣锦还乡”,而故宫的香薰上画的则是“夫人停婚”。卡地亚典藏部门“素材”储备中的相关记录显示,这枚瓷嵌片出自18世纪中国一座款式相同的镂空长方香薰,经切割后,被重新镶嵌在烟盒顶部。

*卡地亚典藏(Cartier Collection):成立于1983年,回购能记录卡地亚品牌风格演变以及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卡地亚典藏回购作品的年代大部分集中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已回购超过1600件作品。】

张琼还曾在卡地亚典藏里偶然间看到了一个桥牌盒,盒子四角都由宝塔造型装饰,形状同样让她感到似曾相识。后来她发现,宝塔造型正是取自紫禁城的四座角楼,而盒子上的绘图则来自中国传统民俗画“渔樵耕读”的主题。

上世纪欧洲有多喜欢中国风?故宫又藏有多少欧洲风?

上世纪欧洲有多喜欢中国风?故宫又藏有多少欧洲风?

桥牌盒

1927年,卡地亚巴黎

盒面嵌螺钿漆画表现的是一组“渔樵耕读”场景。渔、樵、耕、读是中国农耕社会的四业,它既是民间的基本生活方式,也代表了仕宦阶层淡泊的人生境界

*渔樵耕读:相传渔夫是指东汉严子陵,才高八斗,一生不愿为官,多次拒绝当朝皇帝的邀请,隐居浙江桐庐,垂钓终老;樵夫是汉武帝时的大臣朱买臣,出身贫寒,以卖柴为生,熟读《春秋》、《楚词》,最终成为汉武帝的中大夫、文学侍臣;耕指的是舜在历山下教民耕种的典故;读讲述的是战国时纵横家苏秦,刺股悬梁,发奋读书的故事。明清和民国时期常用于瓷器、漆器和织绣等工艺品的装饰。】

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发现,其实暗藏着一段尘封已久的奇妙经历,其中不仅有欧洲皇室对中国的喜爱,也有中国皇室对西方技术的热爱进而产生的影响。

刚刚于故宫博物院开幕的展览“有界之外: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正是由此进入,揭开了一段中西方文明对话过程中产生的碰撞、探索和发现。

欧洲的“中国风”

实际上张琼在卡地亚典藏中发现的两件作品都诞生于中国与欧洲文化交流的一个特殊时期。20世纪初,世界正处于一个全球化、现代化的大变革时代,随着殖民地考古发掘和世界博览会的连续举办,欧洲对东方的好奇愈发强烈。

作为欧洲最著名的珠宝商,当时的卡地亚第三代掌门人路易·卡地亚(Louis Cartier)是位疯狂的亚洲艺术爱好者,不仅自己收藏过各式各样的波斯、印度、中国和埃及文物,广泛阅读关于中亚及远东的游记和历史文物书籍,甚至还曾于1908年派销售员于勒·格列恩泽(Jules Glaenzer)专门去了趟亚洲,后者途径新加坡、暹罗、西贡、香港,最终抵达广州和上海。

上世纪欧洲有多喜欢中国风?故宫又藏有多少欧洲风?

路易 · 卡地亚(Louis Cartier)关于中国灵感的藏书

上世纪欧洲有多喜欢中国风?故宫又藏有多少欧洲风?

《旅行日志》

于勒·格列恩泽(Jules Glaenzer)曾在前往亚洲旅行的途中记录下的《旅行日志》,现珍藏于卡地亚档案馆中

1921年,瑞典学者喜仁龙(Osvald Siren)获得北洋政府特许,前来考察北京的城门与城墙,并在溥仪的陪同下进入紫禁城进行过实地勘察和摄影。随后他于1926年出版画册《北京皇城宫殿写真全图》,300多张照片,将紫禁城的城门、角楼、殿宇等细节公之于欧洲。

上世纪欧洲有多喜欢中国风?故宫又藏有多少欧洲风?

上世纪欧洲有多喜欢中国风?故宫又藏有多少欧洲风?

1926年,《北京皇城宫殿写真全图》选图

画册出版一年后,卡地亚就推出了一系列中国风格作品,张琼发现的桥牌盒和台式烟盒都是于那年生产,想必路易·卡地亚(Louis Cartier)正是看了喜仁龙的紫禁城画册后用故宫角楼装饰桥牌盒四角。

路易·卡地亚(Louis Cartier)还开创了“素材库”的概念,将自己所收藏的海外珠宝、器物进行拆解,再作为新珠宝的制作材料,上文中提到的卡地亚中国风格台式烟盒,便是其中一件。

风范与传统

其实卡地亚那些年的大发展与欧洲皇室、贵族风范的历史见证是分不开的。

1904年,卡地亚成为英国皇室的珠宝供应商,并为新国王爱德华七世加冕礼制作了多枚冠冕和钻石珠宝,自此卡地亚冠冕成了现代皇室在婚礼、登基等各类宫廷仪式上展示王权的极致象征,被西班牙、葡萄牙、俄罗斯、希腊、意大利等欧洲诸国皇室尽皆效仿,受欧洲文化影响最深的暹罗、印度王室同样开始大量订购卡地亚。随着商贾巨富构成的新贵阶层与传统欧洲贵族联姻,跻身上流社会的新精英们也加入了对卡地亚珠宝的追求。

上世纪欧洲有多喜欢中国风?故宫又藏有多少欧洲风?

卷轴式冠冕

1910年,卡地亚巴黎

1颗枕形钻石,圆形旧式切割钻石,种子式镶嵌。曾售予比利时伊丽莎白王后(1876年-1965年)

上世纪欧洲有多喜欢中国风?故宫又藏有多少欧洲风?

印度冠冕

1923年,卡地亚巴黎(于1937年改款)

格洛斯特公爵及公爵夫人殿下珍藏(Their Royal Highnesses the Duke and Duchess of Gloucester)

与欧洲通过冠冕、珠宝展示权力的方式不同,我国自周朝起,以服饰展现阶级与身份的礼制便已建立起来,此后历代帝王祭祀、纳后、受朝等重要礼仪场合都要穿着绘绣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等十二章纹样的冕服。尽管到了清朝,冕服被满族袍服替代,但受正统儒家教育的乾隆依然决定将十二章纹样保留在袍服上,以延续几千年的服饰传统。

上世纪欧洲有多喜欢中国风?故宫又藏有多少欧洲风?

明黄色纳纱彩云金龙十二章皇帝朝服

清乾隆,故宫博物院藏

清朝定制:“三月十五日或二十五日,皇帝御夏朝服,色用明黄”。此明黄朝服为乾隆皇帝夏朝服。用于重大庆典、祭祀活动

此外根据《周礼》记载证实,中国皇室自古享有专用的手工业作坊,在明代皇室设御用监负责匠作,清代内务府造办处的建立则将中国手工业技术发展推向一个巅峰。

故宫博物院宫廷部主任王跃工认为,也许正是由于皇家服饰均由宫廷生产这一传统,使得中国没有类似卡地亚这样专为皇室服务的私人工坊。

东西方技艺的连接

但步入近现代的中国皇室不可避免地与西方连接,有意思的是,最先进入皇城的是西方钟表。

早在17世纪初,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就以刻度盘、地球仪和自鸣钟为敲门砖进入紫禁城,步步高升,此后西方钟表就一直是皇室专享的高级玩赏品。康熙利用传教士化西学为御制经典,雍正爱好西洋眼镜、戴假发,乾隆营建圆明园西洋楼,但历任皇帝唯一不变的是对钟表的热爱。

中国从欧洲进口钟表的数量越来越多,西方钟表制造商也看准了中国市场,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他们研究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欣赏趣味,并制造专门销往中国市场的钟表作品,史称“中国市场钟表”

中国市场钟表的历史延续了两个世纪之久,欧洲生产商在了解到中国文化中偶数代表完满与和谐的寓意后,纷纷生产成双成对的钟表,表的机芯也是专门为中国设计生产的八大件机芯(Chinese Caliber),铜镀金外壳,配以龙、仙鹤、宝塔、葫芦、中国人物等典型的中国化形象。

上世纪欧洲有多喜欢中国风?故宫又藏有多少欧洲风?

插屏式座钟

1926年,卡地亚

(正面)(局部)

没有玻璃镜面的钟盘是由双面雕白玉制成,正反面均雕有中国风景图

上世纪欧洲有多喜欢中国风?故宫又藏有多少欧洲风?

上世纪欧洲有多喜欢中国风?故宫又藏有多少欧洲风?

瑞兽神秘钟

1926年,卡地亚纽约

玛瑙瑞兽源自19世纪的中国。这座神秘钟是1922年至1931年创作的13座以动物或神话生物为主题的时钟中的第六座

乾隆本身就喜欢自动装置,待到他的治下,大批欧洲座钟、表和自鸣钟从广州进入中国,来朝廷供职的耶稣会士不断为他送上“豪华”表、奇特的转动喷泉钟、能走步的机械狮子,以及人形自动木偶。因此等到18世纪末英国公使马戛尔尼带着天体运行仪、瓦利雅密座钟、气压计、弗雷泽天文仪前来朝贡之时,乾隆并没有对这些仪器产生更多兴趣,尤其对马戛尔尼特意呈贡的大炮无动于衷,后来1860年,火烧圆明园时,英国士兵发现这些大炮和炮弹完好无损地仍放在圆明园里,它们从未被使用,又被重新运回了伦敦。

随着民国建立、清帝逊位、溥仪离宫,1925年紫禁城变身故宫博物院,但此时中国传统文化对欧洲另一场正在发生艺术运动的影响才刚刚开始。

为了筹备展览,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郭福祥2015年受邀前去瑞士拉夏德芳卡地亚钟表制作中心、日内瓦卡地亚典藏中心,以及巴黎卡地亚高级珠宝工作坊和档案室进行考察。在卡地亚典藏中心,郭福祥发现了很多都有着浓郁中国风格的钟表典藏,根据卡地亚档案研究员统计,1920年至1931年卡地亚共制作了76件中国风格座钟。

在这里故宫博物院与卡地亚的馆藏又出现了进一步的重叠。故宫博物院藏19世纪的铜滚钟是那一时期典型的神秘钟。所谓“神秘”,就是工匠通过巧妙设计,使用非常规方式制作钟表,这款铜滚钟没有发条机械,而是被放置在斜坡架子上,以自身重力作为动力来源,滚钟走完这段斜坡正好需要24小时。而卡地亚馆藏里有着造型和模式几乎完全相同重力滚钟,只不过生产于1910年,相隔将近一个世纪,神秘钟依然保持着它的“秘密”。

上世纪欧洲有多喜欢中国风?故宫又藏有多少欧洲风?

重力滚钟

约1910年,卡地亚

驱动滚钟运作的是它的自身重力,滚钟表壳从绿色大理石斜面缓缓下落,银质的一侧边缘雕刻有英文的星期一至星期日。当滚钟下落至斜面底端也就是星期六时,需要手动将其调至顶端

上世纪欧洲有多喜欢中国风?故宫又藏有多少欧洲风?

铜滚钟

19世纪,法国,故宫博物院藏

此钟以自身重力作为动力来源,是一个没有发条的机械钟。坡板长55cm,钟壳外夹板边缘有细微的小齿,以增加钟体与坡板的摩擦力,保证钟体匀速下滑,滚钟走完这段距离正好24小时。无论滚钟在坡板的什么位置,表盘上12时和6时的位置总保持垂直方向

郭福祥认为这些都是有意思的历史承接,实际上到了20世纪初,欧洲的中国市场钟表已然淡出市场,但随着西方对中国文化更深入的了解,卡地亚却在那时决定重新复刻这类钟表,并以其中国传统装饰影响了当时在欧洲盛行的装饰艺术运动。

《有界之外: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

这些由卡地亚典藏中心和档案室留存,被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发掘出的一连串线索与记忆,不仅代表着东西方技艺与创造力的相互影响,更是组成了一段持续几个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史,也构成了本次故宫博物院《有界之外: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的主体。

展览时间:

2019年6月1日~7月31日

展览地点:

故宫博物院午门正厅及东、西雁翅楼展厅

卡地亚与故宫策展团队甄选

800余件珍贵藏品,

带领观众跨越珠宝和钟表的界限、

跨越时间和技术的界限、

跨越文化的重塑力和艺术创造力。

上世纪欧洲有多喜欢中国风?故宫又藏有多少欧洲风?

(图片来自卡地亚)

策划:三联.CREATIVE

监制/创意:刘华

资料整理:宋嘉慧、李木李

微信编辑/设计排版:李木李作者:关辰雨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上世纪欧洲有多喜欢中国风?故宫又藏有多少欧洲风?

上一篇新闻

你要知道的拨打急救电话知识

下一篇新闻

「黔城旧事」1960年10月,印尼华侨进贵阳(上)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