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乡音未改 乡味难忘

  作者:王小迟 网名半山隐士 重庆文保志愿者 老重庆发烧友 自由撰稿人

  小文《寻找记忆中的珍馐美馔》,是一篇“回忆杀”,记录了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在重庆的一些餐厅馆子,以及这些餐厅馆子的招牌饮食。没想到小文一传十,十传百,竟然传到域外,据我所知在美国、日本、英国都有转,更没想到前不久有新加坡的读者也与我联系,这位网名叫小鱼儿的,在新加坡生活工作多年,是位地道的重庆人,幼年、童年、青年都在重庆度过,对重庆的美食很有心得,又因其令尊大人也是位美食享受者,家境一直都很殷实,所以从小到大也吃了不少美食,我把和小鱼儿的聊天记录整理了一下,补充了我文没涉及到的一些美食,读者诸君,你们也有这番经历吗?

乡音未改 乡味难忘

八一路好吃街


  小鱼儿第一句话就问: 半山老师可曾记得保安路(现八一路,又称重庆好吃街),有个小摊摊卖卤菜,比起旁边的胖子妈、王鸭子等等门面就显得小得多了,但卤货味道确实霸道,主要是卤的鸭翅膀,砍成一小段一小段的,还有鸭脚板,咸淡刚好,耙硬合适,人还没走拢摊摊就能够闻到那小磨麻油刷在卤货上的味道,经常称斤把卤味,价格还嘿们“相因”,到斜对面的解放军剧院看场电影,牙嚼八嚼,边看电影边过嘴瘾。

  较场口附近的小米市,还有一家毛凉粉的,只要进城走到那点必须吃上一碗,重庆有句无厘头童谣是这样唱的: “扁(bia)嘴扁(bia)嘴,好吃凉粉,辣呼儿辣呼儿”

乡音未改 乡味难忘

毛凉粉


  德园也在旁边??,我以前小时候在中梁山那边住家,每个礼拜天大姑妈都要带我进城去耍,或者还是几个礼拜进一回城,我有点记不清楚了,然后都要走这边儿去,因为德园的芝麻糊特别好吃,我们都要先吃碗芝麻糊,那硬是比“南方黑芝麻糊”不晓得好吃到哪点去了,现在说起有点笑人,我都是把碗刮得干干净净的,就差没有舔碗了;哦,德园的伦教糕、麻元顺便带走,边走边吃;德园最经典的是酸梅汤,你想我会视而不见吗?纯正的酸味,略带些中药的气气,喝都还没喝,早已两颊生津。

乡音未改 乡味难忘

黑芝麻糊


  重庆那座著名的罗汉寺,坐落在闹市区,每逢初一、十五,善男信女进庙上香者很多,礼拜天也不少香客和游人,我们有时也去罗汉寺,当然是以游人身份啦,然后刚好庙里正好开饭,就会在庙子里面吃斋饭了,这斋饭做得很不错,用豆制品做的各种“荤菜”,各种时令蔬菜都做得很可口。如果过了斋饭时间,游完了罗汉寺,出来在门口有卖糖葫芦的,也有端起筲箕卖卤麻雀卤鹌鹑的。我们是游客,不是信教人士,所以没有忌口,吃吧,只要味道好。

乡音未改 乡味难忘

重庆罗汉寺大门


  还有在下洪学巷路口上有一家卖烧饼的小摊摊,除了卖烧饼外,还要卖一种酥饼,酥饼做好了香得不得了,太好吃了,入口化渣,酥饼上的芝麻熟了又特别香,当然烧饼也好吃,但是两个完全是不一样的感觉,现在恐怕再也吃不到酥饼了吧。

  在打锣巷口口有个卖熨斗糕的,有时去买几个熨斗糕回来吃,最开始是白味儿的(又称原味,略略有点儿甜),后来就发明出来在熨斗糕翻面时加点果酱,价格要贵点,但我本人觉得加了果酱的并不好吃,也可能果酱质量不好,还是要吃原味儿,熨斗糕马上出炉趁热吃好吃,咀嚼时回味有微微的酒香,但放一阵冷了也好吃,反正都是各种好吃。

乡音未改 乡味难忘

熨斗糕


  现在回想起来,我小时候吃过的好吃的东西还是很多,原来最想跟爸爸两个一起走颐之时餐厅了,那里美食太多太多,我是爸爸的小棉袄嘛,宠着惯着我。哪怕是他在临江门重医附二院住院的时候,爸爸也要抽中午那点空,带着我去颐之时吃饭,那个时候最喜欢口蘑鸭子汤,五香熏鱼,有时候点几个时令蔬菜。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有一年我过生日,也是在颐之时餐厅,爸爸点了一道清蒸白鳝,清蒸白鳝我一直难以忘怀,这道菜当时的价格应该有点小贵哈。

乡音未改 乡味难忘

清蒸白鳝


  回过头来再说说老四川,老四川的当家菜是著名的三汤,即牛肉汤、牛鞭汤、牛尾汤,那阵是不会用高压锅来烹饪的,而是经过几个钟头的慢火煨熬,味道硬是不摆了,爸爸一般都点牛尾汤,用番茄熬的,吃牛尾汤的酌料碟是金钩豆瓣儿。另外灯影牛肉实在好吃,这是很考厨师刀工的一道四川名菜。

乡音未改 乡味难忘

番茄牛尾汤


  罗汉寺旁边的有家餐厅叫蓉村,当家菜肴是手掌大却薄如纸的蒜泥白肉(现在的大刀白肉差他一大截)、红油陈皮兔丁(下酒佳肴)、口袋豆腐(豆腐里头有朒朒)。

乡音未改 乡味难忘

红油陈皮兔丁


  特别记得在民族路上,就是蓉村过来一点点,九十年代有一家卖羊肉串的,是专用烤肉的机器,用电烤而不是用碳烤,烤出的羊肉串又香又好吃,而且还不是灰巴拢耸那种,每回只要路过那点,肯定要买上两三串过瘾。

  大阳沟菜市场里有一家刘记酱鸭,那个酱鸭炕得很干,制作流程是先卤入了味,过后再炕干的。酱鸭吃起来很有味道很好吃,前些年我回到重庆,在南岸长嘉汇处的一个云南餐厅吃饭,曾经还吃到这种酱鸭,那个味道就是我以前吃那个味道,直觉告诉我,这道酱鸭一定是那家刘记酱鸭的厨师做的。

乡音未改 乡味难忘

  还是在大阳沟菜市场里头,里面有一家卖烧烤的,如果没记错的话,好家叫姊妹烧烤,是两个摊儿摆在一起卖。那时候烤的很多是鸡翅、鸡胸、鸡腿、鸡胗……用的烤酱跟现在的烤酱不一样,现在多半用干海椒面、孜然粉、盐等,是烤好食物后撒在上面,姊妹烧烤是用豆瓣酱加糍粑海椒直接刷在食物上的。

  较场口旁的石灰市菜市场里有家火锅,叫小小火锅儿,味道很好,觉得以前的老火锅和现在的味道完全不一样,传统的老油火锅,牛油味极其厚重,火锅食材十分地道,绝对不得用“三精”,记得老油火锅起码有以下配料: 牛油、冰糖、醪糟、永川豆豉、郫县豆瓣、石柱干海椒、汉源花椒、自贡井盐、老姜……。较场口还有一家专做鸡的餐厅叫漆家鸡,是我一位姓任的伯伯的儿子的朋友开的(哈哈,有点绕口),也去吃过的。

  在29中对面的西餐厅沙利文被拆迁后,从此失去踪迹,高中毕业那年,我听朋友说沙利文搬到沙坪坝那边去了,我去沙坪坝找了很久,根本就没有了。街上最多的是火锅和小面。唉!难道只有火锅和小面可以代表重庆的美食吗?关于沙利文西餐厅的故事都是听老一辈的人在叙说,他们那个时候耍朋友啊,都喜欢跑到沙利文去吃个西餐,觉得好有面子哟。

  重庆还有一种美食叫豆芽圆子汤,不晓得其他城市有没得,说起来也简单,就是用猪肉做成丸子加上黄豆芽,放在一个个小盅盅里面,加上适量的盐和胡椒粉,蒸熟即可。在道门口一个拐弯处开得有一家营养餐厅,专门做豆芽圆子汤的,我想他们可能主要针对医院病员改善伙食而做的吧。

乡音未改 乡味难忘

肉丸(饼)豆芽汤


  道门口一院对面还有一家九九豆花馆,听说现在还开起的,被评为重庆“苍蝇馆子”之首。下半城有一家餐厅叫鼎食居,以前经常去吃,但从来不晓得那个餐厅叫鼎食居。后来长大了跟那些爬山族呀徒步族呀去爬山,他们介绍说鼎食居的菜味道好,带我去吃,我说这是我小时候经常来吃饭的地方呀,因为我老爸是个吃货,从上半城吃到下半城。

  最后说说雪花桃泥,这道甜品又名核桃泥,是川菜里的一道传统名菜,其色泽淡雅,香甜细嫩,滋润爽口,雪花则是用鸡蛋清搅打成的蛋泡,堆于桃泥之上,形成色彩的对比。爸爸带我去小滨楼餐厅吃过这种雪花桃泥的,这道重油重糖的川菜,估计现在做的人少了,其实,正宗川菜不全是又麻又辣的味道。

乡音未改 乡味难忘

雪花桃泥


  八零后的“一只鱼”游呀游,远离故乡,游到他乡,但随时想到家乡的美景美食,一直都还“心慊慊的”。这还得谢谢互联网,才能让一只鱼儿在他乡看到故乡半山隐士写的很多老重庆回忆文章,虽然只能是回忆,却很美丽!

上一篇新闻

别了T1,你好T3,跨越八十年的重庆机场演变史

下一篇新闻

河南息县:一棵红薯的亿元产业链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