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成烟---日本人"三好武男"先生和我的家乡北甸村
左二是日本人“三好武男”,右二是1995年北甸村首届三好日本语学校毕业生。赴日务工后拜访“三好武男”先生
故事梗概:
主人公是一个日本人,他的名字叫“三好武男”,并且这个故事发生在我的故乡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北甸村。
之所以想起这位老人,一是因为每年的“九一八”事变和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期间,响彻云霄的防空警报,刺耳的鸣笛声都会引发对日本政府、社会、历史问题的大讨论。
二是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网上搜索关于三好武男的信息没有任何记录,想记下来这些事情,往事钩沉,拨☁见日。
抛开政治和历史因素,本着对人性善恶的思考和事实记载的初衷,记录下来真实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这个日本人三好武男回到他的“第二故乡”所创办的”三好日本语学校“的事。
虽然在今天看来,那是一所普通的日语培训班 + 赴日本劳务输出站,但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却是个稀罕物,尤其是在北国边陲小村,架起了一座沟通海外的桥梁,生活因此而敞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
故事第一版发布后,村里上下几界届同学多人转发。几经辗转找到第一张含有三好武男的合影和这两张相片。时间戳为1995年8月16日。
故乡简介:
北甸村,何时建村无人考证,肯定不足100年。因处于亮子河以北的一大片草甸上,固名曰“北甸村”。
日据时代曾经大规模垦荒,三好武男就是在那个时代和北甸村有了交集。二零零零年差不多有600户左右汉族+满族+其他民族人家,与200户左右的朝鲜族村“北兴村”连在一起。
现在…… 咳咳咳…… 朝鲜族北兴村几乎全部迁走到市里,汉族北甸村也一样,东北人外流比媒体报道的还严重。
2017年秋天,本人曾去过被媒体报道无数次的“黑龙江省三亚市”,实乃名副其实。
第一天落地打车的小伙儿司机,酒店老板,沙滩晒太阳的大爷,兜售旅游线路的大妈,导游妹子,潜水教练,成都火锅店老板,路边小贩,烧烤摊子,布满景点的游客,都是东北人[晕]……
北甸学校,是一座村办的,共有小学和初中九个班级。上世纪九十年代巅峰时期全学校也就500多人,生源接纳来自周边村庄的学生。
老师们不少是“大学漏”,就是高考遗憾未考取大学的民办老师。高中升学率何止惨不忍睹四个字能形容得了,几乎每年初三班级能坚持到中考的也就20多人,其中极少数人能考取高中或者牡师院(Mark下,努力两年初三,本人仍是分母),师资力量教学硬件都薄弱,录取分数线确比镇里学生高15分左右,不知道如今改观了没。
像路遥《平凡的世界》里的东拉河一样,村庄邻水而居,冰雪消融的亮子河,水不多,天高☁淡风轻
小时候夏天捞鱼洗澡的亮子河(爱国者卡片机拍摄),原来觉得好宽好深,是因为自己没有长大,水孕万物。
三好武男访问第二故乡:
时钟回拔到一九九五年春夏之交,时值春耕,村外的田野中一派繁忙。路边的杨树柳树刚刚开始吐绿,融化了的地表冻土仍不过四十公分厚,不少人家地下近两米深的自来水管寒冬❄腊月被冻住,一直没水喝的,必须要等到六月份冻土解冻才能喝…… 一点不夸张。
在一个清晨的早上,全体北甸民校的四百多师生及许多村民来到村外,夹道站立,队伍长达几百米,欢迎来自日本的以三好武男先生为首的日本民间访问团,当然也有许多省、市级相关部门负责人。
这个宁静的村庄里,几乎没有见过那么多车队和重要人物,更别提还有远道而来的日…本…民…间…访问团。
在那个资讯极不发达的年代,电视和收音机几乎是与外界沟通的唯一渠道,而其中的节目广告则几乎都充斥着日本元素,一休,圣斗士星矢,Toshiba,Panasonic,HONDA, 不胜枚举。这当然与一九七八年邓公访问日本和后来以市场换技术,中日关系的升温有关。自然而然,我们对来自日本的访问团以及团长充满神秘感和小小的崇拜☝。
春天不是读书天
冰雪初融,肥沃的黑土地,和外套颜色有的一比
夏日炎炎好睡眠
青葱的远山,长白山余脉肯特阿岭
秋有蚊虫冬有雪 ❄
鹤大高速牡鸡线,鸟瞰北甸学校,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冬天收拾书包好过年 ⛄
白雪皑皑,冻苹果比鲜苹果吃起来更爽口
夹道欢迎日本访问团:
按校长和班主任事先的安排,当车队经过时,需要使劲儿挥手和大喊:“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约半个小时,车队隐约从G201国道叉路口拐进村来,小车有多少辆已然记不清楚了,大巴车一共两辆。
当我们热情的挥手喊欢迎时,大巴上的日本访问团成员也挥手回应,“看得出来,这帮日本人穿的都挺体面,应该都挺有钱的,没钱的也不会来吧,路费得花多少呀……” 我们小伙伴心里几乎都是这么想的。
分分钟过后,车队驶进学校操场停下来,我们全体学生,老师和看热闹的村民们鱼贯而入,站立在事先指定的各班所在位置。
村办小学初中二合一北甸学校,当年的“大锅盖”很酷
教学楼正门,拍摄时《三好日本语学校》牌子已不在
北甸学校前操场上的老榆树(2014年夏单反拍摄)
日本访问团欢迎仪式上:
欢迎仪式正式开始,小伙伴们都扯着脖子看简陋的主席台上坐着的团长是何许人也。头发稀疏,个头不高,看起来年龄挺大的。
翻译官开始介绍这位日本客人:“这位就是三好武男先生,六十几年前(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出生于北甸村,至今视北甸村为其第二故乡,从他离开的那天起(确切的讲,应该是一九四五年日本战败,日本人被赶出中国,是满洲开拓团亦或是日本关东军军属,此处无法考证)到现在,五十年过去了!在日本生活的这些年,时常梦见生他养他的北甸村,他的愿望就是在有生之年,在次回来看看,为”第二故乡“做一些事…...”。
三好武男是岛国某村某长,所有的访问团成员都来自于他日本家乡周边村庄。
当然,国情不例外,在翻译官介绍三好武男之前,主持人介绍了长长的一份省、市级领导名单。看着周边的摄影师左拍一张,右拍一张,还有扛着摄像机的记者到处摄影,我们一群土狍子像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切都那么新奇,那么有趣。
接下来的时间,三好武男先生说起他的经历,动情之处,尤其是当年离开北甸村的情形,他自己不禁潸然泪下。
村政府,北甸俱乐部,很有人民公社时代气息(松下VS3)拍摄
这栋建筑真的很不错,可惜拆迁了,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城市小区
上学前半年的哄孩班就在这里上的,二楼还有个大喇叭广播室,对着话筒一说话,钨丝灯泡就亮,还好,留了几张北甸俱乐部的照片
三好武男半个多世纪前逃离东北:
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宣布战败前夕。在苏联红军强大的攻势下,盘距在东北的日本关东军迅速溃败。随日本侵华而来的日本普通殖民者,称之为满洲开拓团,史载有三十万人之众,从开始日本政府拒绝接收到后来美国政府干预后才开始接收,中间经历了大逃亡。
三好武男就是这批大逃亡人中的一员。 在那种时代背景下,能够成功逃回日本本土的日本人必是经历九死一生,但是至少比抓获的日本关东军成为俘虏,发配苏联西伯利亚那样下场要好。
三好武男的逃离堪称传奇。据说当年村里的一户人家赶着马车拉着他,白天躲进深山老林,晚上趁着夜色赶路,一路沿着长白山余脉老爷岭、肯特阿岭南下,历时半月余方才抵达中朝边境某地,在朝鲜登上返回日本本土的船。
多年以后中日邦交正常化,三好武男成功联系上当年送他的马车车夫的后人,听说做为报答给了些金钱还有房子。
时间越久远,一些真相就愈发难以考证,为什么当年村民会赶着马车送他到中朝边境返回日本,是因为三好武男这类日本人在当地并没有做恶多端,出于人道主义?还是因为这类日本人许以重金做为酬谢,车夫为钱而送? 我以为,这些都不重要了,懂得感恩胜过一切。
肯特啊岭,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安民铁路路口的火车道,远处是我们六一儿童节圣地,桦林大山头。过了花岗岩采石场那边风景如画,左边悬崖下是滔滔的牡丹江江水,右边山石陡峭,零星有摩崖石刻“东北抗日联军第XX纵队”,上高中时候去学校坐一个半小时火车必经之地。
绿皮车就算是通勤车了,不去过东北不知道铁路多发达,乡镇林场都有站点,线路绝大多数都是日据时代勘探修建的
蒸汽机车火车头,咱们工人有力量
雪壳子,有的地方一个人踩下去都不塌陷,保鲜效果比冰箱还好!因此不少人家杀猪后把肉埋在自家院子❄堆里保鲜,不过…… 小毛贼还是会闻到味儿去偷,这就是“雪藏”,哈哈
日本访问团欢迎仪式下:
在操场上矗立良久的学生们,随着太阳越来越高,终于有人扛不住,“中暑”倒了一个……。 在外围看热闹的妈妈看到儿子居然晕倒了,赶快跑过来一把抱起来背到小柳树下,从小贩儿那买来两支冰棍”解暑“。
我记得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中暑这个词,即使在最炎热的七月日均气温也不过28度的地方,想发生中暑都不容易,一般情况下,夏天刚过一周,秋天就到,在过一个月就开始下雪了。当时那位仁兄应该是站两个多小时低血压,或低血糖导致晕倒。
看到这位同学悠哉悠哉在旁边吃着冰棍,还不用站着听人讲话,没有人不羡慕的。
也许是主持人看到欢迎队列后面有人晕倒乱作一团,加快了欢迎仪式的结束进程。此次三好武男先生到北甸村最重要的两件事终于宣布:
第一,在北甸学校成立一所以他姓式命名的“三好日本语学校”。主要学习日语及当前日本社会文化生活,目的是对日本做劳务输出。
第二,按套路,成功人式总喜欢在母校设个奖学金,三好武男也不例外,只不过他是在他所谓的第二故乡的学校里,设立了“三好武男奖学金”。 这奖学金,我还以五年级考试前三名的成绩拿过一次,好像是二十块钱,巨款啊~
除了这个奖学金,三好日本语学校的成立,学员赴日劳务输出,深深的影响了全村的人许多年。 北国普通村庄的村民们,生活因此开启了崭新的一扇门。
在欢迎仪式的最后,大家跟着翻译和三好武男先生的节奏,他喊一句,我们喊一句,高呼三声日语,具体是什么意思都记不得。反正喊的不是:“土豆哪里去挖? 土豆地里去挖 … 一挖一麻袋…… ”
2006年冬拍摄的学校前操场树林,这一片杨树和柳树,是小学2年级时候刘芳老师带领我们植上的,之所以记得这么清楚,是因为栽树需要的水很多是从我家手压井打上来拎到学校浇水的。
三好武男重游第二故乡:
欢迎仪式结束以后,三好武男和其它日本友好访问团所有成员参观了学校和村子,当看到操场上当年的小榆树现在已经长到二个人合抱的参天大树时,不禁感慨万千。
关于它曾经发生过多少故事不为别人所知,但一定为他本人所知。至少我们小学的时候下课会围着这棵大榆树”跳马“,疙疙瘩瘩的树皮上布满了裂纹,而裂纹中很可能隐藏了黑毛的杨瘌子,哲一下你的手半个月就算交代了…………
在村北边小山坡上有一个地名叫日本庙的地方,但建筑物早已不在,也是日本访问团去参观的地方,世间最难的改变一个人的既有思想和信仰。
就像大学辅导员想要改变一个价值观早已固化的学生一样难,我们不去评价他们去日本庙遗址祭祀的对错。
村子外围,时值春耕,在那个几乎没有机械化的年代,村民的耕种仍然是骡马牛拉着古人一千多年以前发明的曲辕犁破垄种地,是不是很有画面感?!可惜,除了摆拍一次,在也找不到这种画面了。
腐殖质含量极高的黑土地
这种场景对于来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人类发展指数极高的东洋国度日本,简直是坐在时光梭中穿越回来。兴奋的他们拿出手中的电子设备记录所有他们看到的东西。
这本质上是一个日本民间的访问团,不具备官方性质,自然没有各路领导提前来美化村庄,规避问题,体现的是原汁原味的乡土民情。
没记错的话,北甸日落是最后一个交流环节,很简单,就是在村西边静静的看着一轮红日消失在远处群山之间。后来还有一盘录像带,那个录像有一次教地理的李老师还放给我们看过。
2014年学校西围墙外拍摄得日落
在中日关系缓和的九十年代,那次三好武男的日本访问团来访第二故乡,堪称中日民间交流的典范。
在当前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非常方便,才有机会将这段封存的往事,捞出来拔云见日。
人民公社时代建的二层楼,一共五栋,最开始有自来水供应的地方
老牛舐犊,目测小牛犊不满月
“三好日本语学校”肇始:
日本友好访问团离开之后几星期,一块白底黑字“三好日本语学校”的牌子就挂在学校教学楼门口。实际上,三好日本语学校只占据北甸学校一个教室,招到的学生都是当地的青壮年男女村民,只学日语。
学校的其它教室,从一年级到初三,顺序按照一楼最左侧向右安排,到二楼最左侧向右为止。初三两个班级除外,为了中考考出好成绩,一般情况下都会安排到学校二楼中间校长室两边。目的是挨着校长近,平时上自习不好好学习,有点风吹草动的声音就能听见,然后立即过来制止。
即使这样,仍然无法阻止学生们不学习大声喧哗、聊天、玩耍………。 我现在还清楚的记得校长一次次的推开班级的门,一句话不说站在门口,那会儿,校长的眼神已经杀死我们了,哈哈,其实他更愤怒的可能是班主任跑哪去了。
说到初三两个班,事实上每个班也就二十多个人,能报名参加中考的,不过二十人,而每一年中考几乎没有人能考得上高中。 我也不例外,晃了两年初三,距离中考分数线仍然有十多分的差距,老爸掏了五千块自费去读高中,改变了生活的轨迹…。
回到正题,自打三好日本语学校挂牌招生上课,每天早上都会有位精神矍铄,骑自行车从镇上到北甸学校教日语,戴个冒子,风☔无阻。而每天下午三点半放学后,我们都会听到学员们日语清唱悠扬的日本语歌曲《北国之春》,哦,这是学员们下课啦。
傍晚的三亚湾,最热闹的要数广场舞了,椰林婆娑,海浪声声,这人群不亚于南京夫子庙大石坝街的游人。一位身形彪悍的大叔摆好乐谱架,萨克斯独奏歌曲《北国之春》,引来无数游人围观,这首歌超越了国度,每个音符都撩动着对故乡的思念……,有感于此,决定写这篇回忆录。
点不了,点不了,点不了,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是截图
日语民歌: 北国之春-千昌夫 酷我链接http://www.kuwo.cn/yinyue/259200?f=arphone&t=platform
歌词:
悠悠碧空,微微南来风,木兰花开山岗上,北国之春天,啊北国之春天已来临,城里不知季节变换,不知季节已变换,妈妈犹再寄来包裹,送来寒衣御严冬,故乡啊故乡我的故乡,何时能回你怀中。
残雪消融溪流淙淙,独木桥自横,嫩芽初上落叶松,北国之春天,啊北国之春天已来临,虽然我们已内心相爱,至今尚未吐真情,分手已经五年整,我的姑娘可安宁,故乡啊故乡我的故乡,何时能回你怀中。
棣棠丛丛朝雾蒙蒙,水车小屋静,传来阵阵儿歌声,北国之春天,啊北国之春天已来临,家兄酷似老父亲,一对沉默寡言人,可曾闲来愁沽酒,偶尔相对饮几杯,故乡啊故乡我的故乡,何时能回你怀中。
印象中那个教日语老师,和这个精神矍铄的大爷差不多……… 。
不过,这位是打更+烧锅炉+打扫卫生的毕大爷,特别和蔼可亲。2014年的时候在学校遇到他,他还开门让我进教学楼里看了看。
他说学校现在都没有初中了,小学一个班就几个人,基本处于停摆状态,年轻人都去了城里,孩子也在城里上学。
像我们当年全学校500多人永远不可能回来了,时代改变一切!
你看,毕大爷都把学校操场开荒种地了,蔬菜长势喜人啊!
这画质量杠杠滴,这么多年了还那个样子,不掉色不变形,良心质量
一楼教室,早已经破败不堪,整个学校2000年左右租给鹤大高速项目总部使用,成了停车场和高速公路建设指挥中心。
除了学校出租给建筑方,村里的民房也雨露均沾,被租出去多少增加点收入。受到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青睐。
我妈说租我们家西边一间房的人来自山西和陕西,喜欢自制面食,一扯那么高,腰带面,油泼面,或者BIANG BIANG面。
1997年装的老式暖气片,之前的若干年冬天都烧火炉,是毕大爷烧。
在之前很早以前的小学一二年级,就是同学们轮班提早半小时到校,从家里带柴火木头苞米胡子生火…… 一般人估计无法想象孩子那么小就有那么多责任吧,轮流起早为班级同学烧火。
还有就是下午下课后还得灭火,通红的炉子一桶水浇上去,……… 整个教室全是炉灰,全是水蒸气。
放学晚走一秒钟,就会被恶作剧的同学呛个半死,落下一个东西,第二天你的得擦一上午灰……
赴日务工渊源:
几个月后,经历第一批日本语培训的学员顺利毕业,花几万块钱办理三年出国务工手续,据说第一批学员是经由三好武男介绍到日本当地工作,赚取外汇。
出国赴日之前,我们都听说过来自旁边的朝鲜族村的无数个励志故事。 当地是多民族聚集区,拥有六百户左右的汉族人北甸村与拥有二百户左右的朝鲜族北兴村仅一路之隔。
刚开始听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多半是来自于朝鲜族村民。 得益于中韩政府一九九二年建交,中韩交往日益频繁,拥有语言优势和民族认同的朝鲜族首先加入了赴韩务工大潮。进入韩国当地酒店,餐厅,工地,甚至当黑医生大把赚取外汇。
以出国之前筹集几万元钱为例,当时的朝鲜族村民借一万元,十个月后至少还一万二、三,多则一万五,放到今天,妥妥的高利贷判刑进去的节奏啊,亲 ………
也有不少借了钱到了韩国以后在也不回来的,那借钱的人家钱就算瞎了,只能把这个朝鲜族人家的十几亩水稻田地据为已有,耕种若干年以抵其债。
中韩国民收入差距巨大是这些朝鲜族村民不惜代价赴韩国务工的原因。听去韩国工地务工回来的人讲,韩国人缺少劳动力,他们做事很认真,一定要做完自己的事儿,在去休息抽个烟,而不同于中国过去的务工人员一会儿就休息。
工地上做的事,听说是背水泥还有建筑材料上高楼等简单的体力劳动。
更有一些胆子大的医生,在中国随飞机带去几箱药品行医,赚取暴利。这个医生回国后,杀猪宰牛大晏宾客,给自己的子女买了高级的农业机械,给邻居一块几百块钱的表,是为了报答在这个医生冬天不在国内期间帮他家刨冰扫雪,有钱任性啊大叔,早知道这活我都包了!谁跟我抢我跟谁急啊大叔
北甸村通往海外的第一扇门就这样打开了,随后汉族的村民受到鼓舞,纷纷加入赴韩赴日务工大潮赚取高额外汇………
因为工作原因,多次赴韩国出差,在韩国水原当地,有十几万中国人,包括朝鲜族和汉族。几乎每家餐厅都有会说中文的服务员。
有一次我还在一家烤肉店问过一个中年女服务员一年大概赚多少钱,她们用浓重的东北话回答说二百来个吧(200多万韩元,按2013年汇率算☝☝☝☝应该是人民币12W左右)。
很多家酒店也都有朝鲜族的服务生,关于加入韩国国藉的问题,有些人只想赚钱,一手拿着中国国籍,一手攥着韩国绿卡,选择权在他们,中国的发展日新月益,机会更多。
但是说实话,人文素质,比如过马路等红灯,服务意识,这些是钱买不到的,在过三十年中国都未必能达到韩国如此高度。
还有在韩国仁川建筑工地上做木工,前几年听说每天可以赚到人民币七百元,非常不错了。 韩国水原的中国人多到让我都可以遇到邻村的人。有一次去仁川玩买地铁票,忙活了半天不懂售票机上的韩文,后面排对的大哥嫌慢,直接中文说:“你们去哪?我帮你操作!”,难道我手中的一包瓜子暴露了中国人身份?还是我的短发发型不合群?然后一起上地铁,聊来聊去他是桦林镇小姜,还认识我家后院的邻居,以及所有村里老老少少的扛把子,………,厉害了我的哥。
91年中韩建交往之前他就到水原了,在八达门住,老婆孩子都是韩国人,他还没入韩国国籍… 就这么夸张!汗…汗…
九十年代,基本是十倍于国内收入的赴韩务工人员回国后的人腰包都鼓起来,靠这些资本,有的人干起了养殖业,养猪,养鸡,养青蛙,养牛,养鱼,养狐狸………,反正能养的都养了,呵呵。
还有人置办了土地,还有人买了汽车搞起运输,日子过的越来越好。
镜泊湖国家地质公园吊水楼瀑布,仔细看有个人在瀑布高处,高台跳水表演。瀑布40米高,潭水70米深
镜泊湖游船,水质一流的
镜泊湖风光,邓小平住过的别墅
火山口地下森林 其实就是火山口底部树龄500年以上原始红松,白松,马尾松,落叶松
林海雪原故事发生地,座山雕老巢威虎山国家森林公园,侦查英雄杨子荣殉难处
威虎山国家森林公园
风景如画,《爸爸去哪儿》第二季拍摄地,中国雪乡牡丹江海林,就是这里
林海雪原故地佛塔密,名字很奇怪,拍下来了
赴日务工传奇:
第一扇门打开以后,第二扇门即将开启, 这次目的地是东洋日本。 首批三好日本语学校学员不负重望,书写了一个又一个的传奇。
有的去了酒店做服务生,做的不错,至于收入多少,反正是回国后家里孩子结婚时,给的都是几千美元的撒,九十年代装了电脑和宽带,非常让人羡慕。
还有人回国后日语非常棒,到长三角一带日资企业做事。
受到鼓舞的村民,纷纷加入赴日务工大潮,日语的培训有的选择市里面的学校。
此时的三好武男日本语学校培训谁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开启了一扇崭新的大门,让东北边境一个普通的村落有机会接触世界,发家致富。
据本人不完全统计,村里迄今为止的二十多年间约有十分之一的人出国务过工。按年代最先去的是韩国,日本,后来拓展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
收入方面,在二零零三年左右,夫妻两个赴日三年纯收入可达七十万人民币,回国后两人开了房产中介事业更上一层楼。
同样的年代,有人用出国务工赚到的钱,投资了延吉的荒山大规模种植香水梨,收入非常可观,带领一家人致富。
总之,有了原始积累,做其它事情都有底,抗风险能力大增。 相比于江浙一带良好的经商大环境,家家户户在家门口就有饭吃,藏富于民,东北边民能另辟蹊径劳务输出,已然让人钦佩不已。
更有意思的是,不少与我同龄的男生出国务后,有的找了日本当地老婆,娶妻生子,某某金次郎,某某银次郎,云云, 此例不少于三人…………
随时时间的推移,中国国力蒸蒸日上,劳动工资收入持续走高,而日本则进入所谓的“失去的二十年”,相比于前几批学员的赴日务工,收入含金量已然在默默打折。
有的人去日本只给农场主砍白菜,一年到头穿着胶鞋砍白菜,已至于日本语基本不会讲……… 有的人给农场主放牛,就只能和牛说话。
有的人给农场主收割蔬菜,像黄瓜必须要用尺子度量长度,分豪不差的摘下来,要是喂猪,快到出栏的那几天,要天天赶到称上称体量,误差不能超过一斤赶快出栏,日本的精细化农业可见一斑,这些都是一般去日本都市景区旅游不曾听过说和见过的事情。
慢慢的赴日务工的热潮退去,有抱着去日本务工三年就像蹲监狱三年的心态的,能吃苦的人还是去。有受不了日本雇主蛮横态度提前回国的,这与国人的观念转变国内收入大幅度增加直接相关。
而国内,年轻人都跑到大城市发展,农村的土地大量闲置,利用国家政策的支持,大规模机械化种植农业作物,每年的收入也有十几万,何苦还要去日本打工赚同样的钱。
哈尔滨 圣-索菲亚大教堂,始建于1907年,属拜占庭建筑艺术风格,恢宏壮观不是一点点教堂尖顶特写,红砖也可以砌出这么牛逼的教堂。
这么多鸽子围绕着教堂尖顶要么停留要么飞舞,拉屎肯定少不了,奇怪的是整个教堂居然看不到有鸟屎,我到现在还没想明白为啥?
《松花江上》歌曲: 我滴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大豆高粱………
中央大街哈尔滨之夏音乐汇,欧式建筑鳞次栉比,20世纪初超越上海的远东金融中心,不是闹的
新世纪的家乡:
当前北甸村俨然一个小镇模样,超市,理发店,药店,网吧,烧烤店,农家乐,KTV…… 村东头打车到村西头五块钱出租车,村中心建的七层楼小区还不错,就是没人上去住,在农村建楼本身就是个伪需求。
在那个一九八九年建起来的两层教学楼,可以想像,一个村级行政单位建个二层小学初中一体的学校,在周边那是相当的轰动,无人能比。而现在风光不在,曾经的北甸学校早已人去楼空,没有学生了。做成了幼儿园和养老院。
在年轻有为村领导带领下,北甸村已经领先周边村庄很远,前些年评省级文明村差一点就评上,算是卷土重来,证明一下“祖上曾经阔过”…
东北民居,九九年建成的五间大瓦房,当年时髦的装修风格外贴瓷砖,雪花铁房盖,地下两米,地上两米花岗岩基座,50㎝墙,双层窗框,外加蓝宝石玻璃加持…… 当年有点拉风!
2014年夏G201国道拍摄,村中心北甸俱乐部原址上已经建成的7层楼高小区。远处是一望无垠的稻田,山脉,丘陵。民房屋顶都按照政府改造计划换成五颜六色的雪花铁。
2014年的北甸学校,基站信号塔也放到学校里,还有幼儿园,听说还有养老院,除了老榆树,其他的周围一圈树基本都砍了,包括我们一年级植树造林的那一片。有点淡淡的忧桑…
村里主街还是挺宽的,路灯装在电线杆上(虽然只有单排),主要道路都铺了水泥路,修了排水沟,花花草草也不少。
西门外通往学校的道路上,不知道谁家的向日葵,开的真好
写在最后:
三好日本语学校什么时间摘牌的,没有什么印像了。自从九九年离开家乡每次回家,耳边总能听到一个又一个出国务工回来后暴富的故事,而读书上学后找不到工作则被人当做笑柄。取自邻居、亲戚、同学的一个个真实经历,汇总成此篇回忆录。
之所以想起三好武男和三好日本语学校,一方面是因为他教会了你一些东西,帮你开启了人生中的另外一扇门,就像读书上学一样,大学也帮你开启了另外一扇门。回忆的引子就是《北国之春》这首歌曲的旋律。
另外一方面是因为,懂得感恩回报永远是时代的主旋律,你的生活因感恩而倍感幸福,因感恩而人性伟大。
同时,人性也是脆弱的,鄙视的链条上永远没有终点,懂得感恩敬畏自然,每天进步一点点,简单快乐,幸福生活!
/***************************************** Version 1 Release Time: 2017.Nov.19th
* Copy Right: Ju Huaiwei
* E-mail: [email protected]
Coding @三亚三亚湾
*****************************************/
/***************************************
Version 2 Release Time: 2018.Feb .21st
* Copy Right: Ju Huaiwei
* E-mail: [email protected]
* Coding @南京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