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为什么歪果仁总是Get不到真正的中国味?

看过《生活大爆炸》的美剧迷们,一定记得Sheldon最爱吃的美食——左宗棠鸡,他曾说过“左宗棠鸡是国外最受欢迎的中国菜”。在中国观众看来,智商高达187的物理天才谢耳朵,竟然不懂中国味!这恐怕是人设要崩塌了。

为什么歪果仁总是Get不到真正的中国味?

或许,那些不愿让爱豆背锅的粉丝认为,这并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毕竟在美国,左宗棠鸡可是一道风靡大街小巷的招牌中国菜!

无独有偶,在美国厨房美食纪录片《饮食文化》里,提到“XO酱是中餐的灵魂。”还有被美食界捧为“圣经”的《米其林指南》,曾说“世界上最好吃的川菜在新加坡,主厨是个日本人。”面对这些“啼笑皆非”的误解,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歪果仁总是get不到真正的中国味?

历史原因:中餐“走出去”的本土化改良

为什么歪果仁总是Get不到真正的中国味?

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大批华工涌入美国,中国菜和中餐馆便发轫于此时。凭借着中国人乐于迎合的态度和善于创新的思考,中餐馆的菜品开始慢慢向融合的方向发展,由此孕育而生了蟹肉馄饨、酸甜咕噜肉、西杏鸭等一批中西结合的产物,深受美国当地食客喜爱,并逐步融入美国社会的主流饮食文化。

为什么歪果仁总是Get不到真正的中国味?

到了70年代,随着木耳、金针菇等中国独有的烹饪食材进入美国,以前由于缺乏食材而无法烹制的菜式,也可以顺利制作了。也就在此时,“左宗棠鸡”通过改良和创新而发扬光大,成为美国中国餐馆的热门名菜!

从早期的华工到后来的移民,大多数华人在踏入美国的第一步都是为了生存,餐饮行业的“低门槛、低成本、大市场、高回报”自然成为很多人的选择。而在发展过程中,中国菜的创新融合一方面推动着中餐走向世界,另一方面也因为这种本土化的改良,造成了“老外”对中国味的差异认知。

文化原因:中国美食文化输出匮乏

为什么歪果仁总是Get不到真正的中国味?

随着近年来国际化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一提到全球美食,人们会想到日料的精致、法餐的浪漫、德国菜的豪放,甚至美国快餐的便捷。但提到中餐,往往却难有一个清晰而准确的形象定位。

其实,中餐不可不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孔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庄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李白烹制的“太白鸭”,杜甫独创的“五柳草鱼”,苏东坡发明的“东坡肉”,再到满汉全席、八大菜系,中国历史文化的演变更迭,始终离不开美食的传承和发展。

为什么歪果仁总是Get不到真正的中国味?

但在全球视角下,我们对于中国美食文化的输出显得尤为匮乏和单薄。近年的两部《舌尖上的中国》,让中国人对美食文化的自信上升了一大截,至今还有豆瓣9.3分和8.4分的高分评价。然而,在很多国外观众看来,虽然表示“Incredible”,但也仅仅停留在是一部优秀的纪录片而已。除此之外,在信息时代如此繁荣的今天,鲜有可以代表中国美食文化形象的作品向世界输出,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外对于真正中国味的了解。

现实原因:缺乏一份权威性美食榜单

为什么歪果仁总是Get不到真正的中国味?

人们对于法餐的认知和认同,无疑和《米其林指南》有着极大关系。作为米其林的发源地,法国拥有大量的米其林星级餐厅。而法国菜作为米其林餐厅的起点,时至今日已被看作是“西餐中最有地位的食物”,历久弥新,深为世界各地美食爱好者所熟知。

而在中国,恰恰因为缺乏这样一份具有权威性的美食榜单,为中国味树立标准价值体系。虽然近年来各种民间美食榜单层出不穷,但由于缺乏官方背书,以及过于浓厚的商业合作气息,公信力都难以服众。另一方面,连续发布两年的《米其林指南-上海》同样褒贬不一,屡屡被吐槽上榜餐厅“不接地气”,偏向西方美食审美标准,不符合中国人的口味,难以适应中国本土化。

上一篇新闻

疫情后,带你吃遍1Utama家的多元美食

下一篇新闻

吃货们有福了!食神在南沙招徒弟做美食,色香味引人垂涎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