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4日 星期二

1970年代新加坡惠安人眼中的崇武

崇武古城是惠安著名景点,也是中国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惠安人介绍家乡时,总会将崇武挂在嘴边,他们的骄傲是有理由的。这座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的卫所,是江夏侯周德兴领命在福建设置的海防设施之一,曾经的“十六城四十五巡司”大多不存,唯独崇武千户所屹立至今。

在福建读书的时候去过崇武一次,只记得石头城墙和呼啸海风。这几年去闽南侨乡考察,因为关注传统建筑工艺,在当地朋友的陪同下,在崇武考察过多次。崇武不只有崇武古城,城外还有三处“匠师村”——溪底的木匠、峰前的石匠、官住的泥瓦匠,是闻名于闽台南洋的惠安匠师的代表。然而,在崇武很少看到醒目的华侨宅邸,也没有华侨热衷兴办的学校,感叹“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另一方面心生困惑,崇武华侨在哪里?

回到狮城,与前辈谈起在惠安的考察,获赠惠安公会出版的四册纪念刊——50周年刊(1974)、60周年刊(1984)、85周年刊(1999)、90周年刊(2014)。星洲会馆早期的纪念刊,有大量文章是关于祖籍地的叙述,收录主题如百科全书般广泛,涵盖文史地理物产风土人情等,似乎想要将关于故土的记忆封存在密密麻麻的文字中,读来别有一番滋味。

50周年纪念刊中有三篇关于崇武的文章,一篇题为《峯前村的石雕艺术》,是转载自槟榔屿惠安公会50周年纪念刊的文章,讲述崇武石雕历史源流与影响力,另外两篇分别是黄云城撰写的《回忆中之崇武形貌》,陈溢清和张开权所书之《崇武风景素描》,这三位惠安文化人,在南国椰风下追忆多年未曾回返的故土。

身为崇武人的黄云城写道,崇武城中人多为驻军士兵与当地妇女的后代,与一般闽南乡村不同,各姓杂居文教兴旺,百业皆有却非商贸之地,城外村民擅航海精工艺,较惠安其他地区而言,民众尚能温饱,下南洋者多为工匠、店员或教师,没有巨贾富商。他感叹,由于缺乏富裕番客的资助,崇武曾想要兴建水产学校或普通中学,最终不得不放弃计划。他的忆述从一个侧面解释了崇武虽有巧匠却罕见精巧侨房的现象。

三人皆忆及崇武海天辽阔惊涛拍岸的壮美景色,南门外的“海门深处”、角楼的灯塔、以及“大岞八景”——龙喉吼烟、白鹤升天、孤屿冬青、渔翁撒网、滴水弹琴等,文中特别附有一幅清雍正八年(1730)绘印的惠安海屿图,标注出崇武城与各海防哨所的关系。曾与学生一同站在龙喉吼烟的巨岩下,眼中只有自然奇景,细品他们的文字,豁然开朗,要想研究大岞,还是要从崇武海防系统开始。

华族先辈在星洲留下大量历史文献,光凭阅读文字,很难理解他们的叙述,似乎只是那个世代的呢喃,更难评价其文史价值。只有跟随他们的脚步重回故里,才能读懂他们的南洋视角,那超越这座岛屿的记忆。

1970年代新加坡惠安人眼中的崇武

图片来源:新加坡惠安公会50周年纪念刊

1970年代新加坡惠安人眼中的崇武

图片来源:新加坡惠安公会50周年纪念刊

上一篇新闻

降雨太少天气太干燥,鬣蜥也想溜进泳池游泳

下一篇新闻

新加坡80后和中国80后共同的8大童年记忆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