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月06日 星期五

建国60周年福利文化通行证遇冷:实用价值与文化浸润的碰撞

我国在成立60周年之际,政府在年度财政预算中推出了邻里购物券与面值100元的文化通行证。这张被民众形象称为“文化易通卡”的通行证,本意是让更多人购票参与文化活动,感受精神世界的丰富层次。不过,近期社交媒体上不少声音认为,与其发放文化通行卡,不如直接折现或兑换成购物补贴更为实际。

相关政策实施过程中,部分市民显露出更偏好物质消费的现象。即便在节假日或闲暇时光本应是接触文化艺术的良好契机,仍有民众选择商场消费作为主要娱乐方式。这种状况折射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公众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衔接断层,消费习惯培养任重道远。

文化浸润的力量往往来自日常生活积累。2009年笔者在南京偶遇的报刊亭老人便演绎了这种文化自觉——在无人问津的午后,她专注研读《诗经》《世说新语》的场景令人动容。这种举手投足间的文化修养,并非源于政策驱动,而是个人习惯与城市人文环境长期培育的结果。

教育场景中的文化实践更能塑造认知。小学时期每周的校内文艺汇演让笔者感受到参与艺术的纯粹快乐,而导师带领全班前往国家剧院集体观演的经历,更成为难忘的文化启蒙。LED灯光亮起、红丝绒幕布缓缓拉开的瞬间,将剧场艺术特有的仪式感深植记忆。

政策优化建议显示发展空间。持证人期待使用范围能扩展至实体书店购书消费,若能实现书业联动优惠,将有效打通阅读群体与文艺观演群体的认知壁垒。这种双向奔赴既需要政府政策迭代,更依赖于提升公共文化活动策划的感染力。

上一篇新闻

个人代步工具安全引争议 新加坡拟推电动车安全新要求

下一篇新闻

苦茶涨价超30年 传统凉茶铺的温情消失引争议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