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05日 星期二

曹斌 全银华||日本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启示||《世界农业》2023年第3期

日本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启示

作者:曹斌 全银华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2.韩国首尔大学农业与生命科学院

文章刊发:曹斌,全银华.日本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启示[J]. 世界农业, 2023(3):22-32.

曹斌 全银华||日本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启示||《世界农业》2023年第3期




1 引言

茶产业是中国特色优势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2020年中国毛茶产量约占世界产量的50%,茶叶消费总量超过世界茶叶消费总量的40%,茶叶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二,茶叶出口额位居世界第一。当前,茶产业承担着支撑山区经济发展、满足健康消费、稳定扩大就业、服务乡村振兴等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茶产业发展高度重视,多次实地考察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因茶致富、因茶兴业,脱贫奔小康”“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2021年9月,农业农村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出台《关于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快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高茶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打造茶产业全产业链,拓展茶产业多种功能,提高茶产业质量效益、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然而,近年来,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下降、茶产品开发利用不够、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文化内涵挖掘不深等问题突出,亟须从政策层面加强引导和加大扶持。日本与中国同属东亚小农国家,户均茶园面积小,生产经营主体“多小散弱”,同样面临促进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等难题。日本于20世纪60年代将茶产业发展作为增加农民收入、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2011年日本根据农业农村发展变化适时颁布《茶产业振兴法》(2011年法律第21号),提出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的目标,通过政府扶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保障了茶产业有序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本文基于文献精查和电话访问结果,在回顾日本茶产业相关研究成果、深入分析日本茶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之上,阐明了日本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并基于中国国情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2 文献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者出于提升茶产业机械化水平、强化技术研究能力等原因开始关注日本茶产业发展趋势,并且从产业技术和产业经济的两个维度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实地调研,形成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在产业技术维度,张大为等对日本静冈县和奈良县茶叶生产、加工和科研领域进行了细致调研,认为日本茶产业的成功经验是:在生产领域,积极推广良种、合理施肥、有效防霜;在加工领域,实现了制茶技术科学化,标准化,制茶机械的系列化,制茶过程的连续化;在精制茶技术领域,实现了单机研究与加工技术措施的紧密结合,低温冷藏技术普及;在科研领域,形成了人员精干、讲究实效和密切联系实际的研究作风。李尚庆系统分析了日本茶叶加工机械设备研制情况,得出日本茶叶机械设计科学、先进、制造规范、合理等结论。林智等认为日本重视茶叶科学研究和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并且依托农协实行科技推广显著增强了主产区竞争力。和茗从茶叶加工技术角度出发,指出日本绿茶生产大多采用蒸汽杀青,化学成分和品质特性不同于中国茶,近年来随着功能性研究的不断深入,多种多样的茶产品已经相继问世,扩大了茶产业规模。在产业经济维度,胡坪关注日本茶产业组织的重要性,指出日本茶叶农协组织通过组织茶农共同经营节省了投资、提升了土地和装备使用效率,同时劳动力的合理结合有效提升了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中国赴日本茶叶生产技术及管理考察团、董春旺和叶阳的调研显示,日本茶叶生产虽然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不大,但却是主产区茶农为数不多的重要收入来源,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区域布局相对集中、产品多元化和茶农素质高等特点,并且结合中国茶叶生产实际情况,提出实行区域化重点开发、加快产业多元化开发步伐、以客观科学态度解决农残问题等建议。屠幼英等从消费视角对日本茶产业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认为日本茶饮料消费量逐年增加,已经成为主要的消费方式。俞燎原首次关注到日本茶叶流通和消费的关系,从市场营销视角阐明了日本茶叶多渠道流通体系和包装特征,并且从茶园建设、产业结构、科技支撑和深加工等方面对促进中国茶产业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总体而言,中国学者较早关注到日本茶产业的发展动向,并且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对日本茶产业技术发展水平和产业特点进行了较好的归纳总结,但是从产业政策视角的系统研究比较缺乏。然而,产业政策研究有利于从宏观视角更好地把握日本促进茶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经济结构效益和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的体制机制以及具体措施,对中国完善茶产业发展政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3 日本茶产业的发展特点

日本的饮茶习惯由遣唐使从中国引入,公元9世纪主要用于贵族和僧侣宗教祭祀活动,之后逐渐在平民阶层得到普及推广。明治维新时期,茶叶作为富国强兵的换汇农产品,80%以上用于出口,受到日本政府高度重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茶产业发展迅速,1975年按毛茶计算的茶叶生产量为105446吨(表1),达到历史最高值。之后,受到劳动力老龄化、国际经济一体化等因素影响,日本茶叶种植面积和生产量逐年减少,2021年毛茶生产量减少到78100吨。随着生产量萎缩,日本茶产业产值占种植业总产值的比重快速下跌,由1999年的9.1%(1280亿日元)下降到了2021年的0.9%(883亿日元)。但是,在产业政策的强力支撑下,日本茶叶生产呈现经营结构显著优化、科技水平不断提升、贸易结构向好发展等趋势。

曹斌 全银华||日本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启示||《世界农业》2023年第3期

3.1 户均经营规模提升进入21世纪,日本茶农茶园面积超过0.3公顷或茶产品年销售额超过50万日元的茶农。快速老龄化,2000—2020年,日本65岁以上的茶农占茶农总数的比重从49%上升到了62%。同期,日本茶农数量从53687户减少到了12325户,降幅高达77.1%。在日本惠农政策的支持下,茶农的户均经营规模显著提升,2000—2020年,日本0.5公顷以下茶农数量占茶农总数量的比重由53.6%下降到了29.9%,但1公顷以上茶农数量占比由21.0%上升到了44.8%。以日本最大的茶产区静冈县为例,户均茶园面积由2005年的0.8公顷增加到2020年的1.4公顷,而鹿儿岛县、三重县等主产区的茶农经营面积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扩大(表2)。

曹斌 全银华||日本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启示||《世界农业》2023年第3期

3.2 科技水平显著提升日本极为重视对茶产业的科技投入,目前形成了国家级、省级和企业研究所构成的三层科研体系,支撑茶产业发展。由于茶树良种培育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大部分由政府财政资金投入,截至2022年由日本财政资助培育的茶树良种已超过30种,并且都是无性系优良品种,基本满足了茶农对多用途、特异功能性成分和高产优质抗病虫的茶树品种的需求。20世纪70年代,日本大力推进精耕细作和先进的机械化技术,田间耕作、施肥、植保、采摘、运输以及加工、包装几乎都实现了标准化、机械化,2003年日本每公顷鲜茶劳动时间下降到了1224小时,是1965年的49.3%,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提升了劳动效率。2020年,日本每公顷毛茶平均产量为1.8吨,约是中国的2倍。另外,日本制茶机械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不仅每台产量大,而且产品质量稳定。并且,随着传感技术的发展、高品质茶叶生产和工厂自动化的控制管理方法的实施,日本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也已位居世界前列。3.3 食品安全水平提升进入21世纪,疯牛病和农残等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日本消费者对安全放心茶叶的需求持续增长。2004年日本修改《食品安全法》推行肯定列表制度,严格监管农药和化肥的使用。2010年日本内阁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和厚生劳动省推行“食品链”一体化管理,在茶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引入GAP、HACCP体系,并且自2020年强制执行,显著提升了对茶叶质量的安全管理水平。在出口方面,日本于2014年制定出口食品安全管理认证规划,严格监管,提升出口茶叶的安全水平。目前,日本大力推广农药低减方式和有机方式种植,2021年的有机茶叶产量是4 844吨,占茶叶总产量的比重提升到了62%,仅次于中国和越南,成为居世界第三位的有机茶生产国。3.4 进口量减少出口量增加受日本对本国茶叶消费信心增强、生产成本降低以及中国进口产品的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日本进口茶叶的数量快速下降。2004年,日本的茶叶进口量为16995吨,2021年减少到3194吨,降幅为81.2%。然而,近年来茶叶作为最为重要的出口农产品受到日本政府重视,茶叶出口量逐年增加。1995年日本茶叶出口量仅为305吨,2021年增加到了6179吨,增幅为1925.9%,其中美国是日本茶叶的第一大进口国,占日本茶叶总出口量的36%。中国台湾(24%)、欧盟和英国(14%)、新加坡(5%)及马来西亚(4%)也是日本重要的茶叶出口目的地。日本重视高品质茶叶出口,出口茶叶中有21.2%是有机茶。其中,对欧盟和英国的有机茶出口量最多,占有机茶出口总数量的77.4%;其次是美国,为26.8%。


4 日本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

日本产茶区域主要集中在山区或半山区,有39%的茶园分布在倾角5°以上的斜坡。茶叶是日本产业振兴的特色农产品,茶产业是推动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的重要产业,受到日本政府的高度重视。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将茶产业发展作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的重要抓手给予高度重视,2011年施行《茶产业振兴法》要求从加强规划、稳定生产、提高品质、提升附加值、增加内需、推动出口和文化振兴等方面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下文将结合日本茶产业政策体制机制特征和《茶产业振兴法》相关规定,从10个方面综合阐述日本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的特点。4.1 立法先行,明确长期发展目标日本重视采取立法方式保障茶产业政策的稳定施行。1961年施行《农业基本法》,首次提出了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目标,并且将茶产业列为重点保障发展的产业之一。1999年,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之下,日本积极调整农业农村政策,施行《食物农业农村基本法》,确立了茶产业在产业振兴中的重要地位。另外,日本为确保上述不同时期的基本法得到有效执行,一方面,由农林水产省专门立法明确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的规范性法律。2011年4月施行的《茶产业振兴法》规定了基本方针、国家和地方政府功能以及国家扶持方式方法。2020年颁布《茶产业及茶文化基本方针》进一步细化了具体指标,明确到2030年日本茶产量达到9.9万吨,自给率提升到98.0%的发展目标。另一方面,日本在茶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了《红茶进口配额制度》(1962年)、《食品安全法》(1970年)、《农药取缔法》(1970年)、《日本茶讲师制度》(1999年)、《肯定列表制度》(2004年)、《地区团体商标登记制度》(2006年)、《六次产业法》(2011年)等普通法,从专业领域出发保障茶产业稳步发展。这种基本法与普通法相结合的方式,既明确了茶产业发展的中长期政策目标,同时又得到了相应的普通法支持,确保了茶产业特定领域政策执行与目标一致,使日本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的各项制度始终处于法律约束之下,保障了茶产业政策的稳定性。4.2 官民一体,统筹促进产业发展为更好推进茶产业健康发展,日本政府建立了官民一体的茶产业治理模式。一是日本在中央层面,设立了农林水产省生产局地区对策官职务,专职负责研究制定促进茶产业发展的综合性政策和规划、核定预算额度以及组织设立、实施和检查茶产业相关项目。在省级地方政府层面,设立了产业振兴科,协调各类农民团体参与茶产业振兴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工作,确保地方政策与中央规划的有效衔接。二是日本长期推行“小政府大市场”的管理机制,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先后支持组建了日本红茶生产组合联合会(1961年)、全国茶商工业组合联合会(1964年)、全国茶生产团体联合会(1970年)、全国茶主产府县农协联络协议会(1984年)等国家级行业组织和上百家地方行业组织,促进其发挥协调生产、技术或流通领域相关市场主体共同发展的作用。以全国茶生产团体联合会为例,该联合会主要负责组织日本各产茶都道府县的生产和销售行业组织共同振兴茶产业,避免了产地之间和各类主体之间的无序竞争。另外,还负责组织行业专家制定合理的茶产业发展规划、制定行业标准、推广普及新品种新农艺、开展公益性市场调研和收集相关信息等活动,为中央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参考。活动经费主要来自会费和各级财政购买社会服务项目的管理费。会长通常由退休后的农林水产省司局级领导或政党农业委员会负责人等担任。这种模式既有效保障了行业协会的活动与政府政策的一致性,又有利于行业呼声快速传递到政府尽快形成产业政策,不仅理顺了工作机制,更能有效统筹相关部门的政策资源共同支持茶产业自律发展。4.3 以人为本,提升政策实施效率为保护茶农利益,提升茶产业扶持政策的执行效率,日本政府鼓励茶农组建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并使其发挥落实政策的抓手作用,《茶产业振兴法》所涉及的几乎所有规定都不同程度地要求茶农合作经济组织参与。日本支持茶农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措施主要有:一是支持茶农自发成立名为“农事组合法人”的生产型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农地集约经营或农机具的共同使用形成规模经济,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二是鼓励茶农组建专业农业协同组合,专职为茶农提供茶园改造、耕作施肥、防霜防冻、防治病虫、更新改造、茶叶采制等全方位技术支持,并设有分拣、储藏设施帮助成员农户储存。以富士茶农业协同组合为例,该组合成立于1941年,现有成员350名,设有大型冷藏冷冻仓库、茶用包装工厂和制茶厂,可为成员提供毛茶储藏、茶罐、纸袋等茶叶包装,并且注册了自有品牌销售自产成品茶。三是放宽农协业务范围。日本政府鼓励综合农协承揽三产融合项目,比如开办毛茶精制工厂、直营零售店和开展农旅项目,增加茶农就业途径,分享流通环节收益;支持综合农协修建医院、养老院、体育馆、文化馆等设施,完善工伤制度、养老金制度等提升茶农的福祉水平。目前,几乎所有茶农都参加了不同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组织化率达到了百分之百。日本政府一方面,委托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承担部分行政职能,由农协承担代审政策性融资征信工作,帮助茶农填写涉农项目申请书,协助核准补贴申请茶农的种植面积、生产规模等业务,提高政策扶持的精准度;另一方面,鼓励各类茶农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兼任当地政府顾问或政党中农业部门的领导职务,使其能够代表茶农利益制定茶产区发展规划,参与其具体实施。4.4 资金保障,构建政策性支农体系日本《茶产业振兴法》第11条要求各级财政对茶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20世纪60年代,日本茶农扶持体系基本成型并延续至今,主要政策工具有财政补贴、金融贷款和保险保障等方式。第一,加大政策性资金扶持力度。日本依据《茶产业振兴法》和《茶产业及茶文化基本方针》,围绕建设绿色生态茶园、打造现代茶叶加工体系,核算每年所需拨付的财政预算。2022年,日本列支的茶产业预算金额高达455.3亿日元,较2016年增长了8.1%。从用途来看,茶园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扶持资金13.8亿日元,用于支持老旧茶园改造、改植新品种和修建新茶园;强农综合资金126.7亿日元,用于改善产地仓储设施,维护批发市场等流通设施,支持茶机械化生产;产业基础升级资金310.0亿日元,用于以扩大出口为目的、推动机械化和设施化生产、开拓海外市场和调整生产经营结构等活动;扩大出口设施整备资金4.8亿日元,用于以出口为目的,修建集货、仓储、加工设施和完善冷链体系等项目。日本财政资金补贴比例最高可达到项目总金额的70%,大多数扶持资金由中央财政和地方配套资金组成,并主要通过支持农协带动本地茶产业发展。第二,构建政策性金融体系。1953年,日本政府出资成立了“农林渔业金融公库”,为包括茶农在内的农林渔业经营主体新修、改造茶园、购买机器设备等提供中长期高额贷款。贷款期限平均为12.2年,最长达25年,贷款金额可高达项目总额的80%,且政策金融贷款年最高利率不到0.45%,远低于同期商业金融贷款利率的平均水平。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后,日本政策金融公库临时设立了绿色通道,负责解决受疫情影响农民贷款和还款问题,通过降低利率,完善担保制度等方式,将疫情对茶农的影响降低到最低水平。另外,1961年,日本施行《农业现代化资金助成法》,对满足一定条件的农业农村项目提供贴息补助,一般中央财政承担总额的40%~50%,地方财政承担20%~30%。第三,构建农业保险制度。日本设立了由中央财政补贴保费的农业灾害保险制度和收入保险制度,防止自然灾害或者市场环境变化影响茶农稳定生产。截至2022年加入收入保险的茶农为1679户,另外,加入农业灾害保险的茶园面积占到总面积的15.7%,其中有约一半的茶农发生过赔付,保障了茶农利益不受损害。2020年以来,受疫情影响,油料价格暴涨对茶农生产造成了负面影响,日本临时建立了“茶产业燃料价格保险制度”。该制度由中央财政补贴50%保费,以过去7个月中去除最高值和最低值,剩余5个月的平均燃油价格作为标准值。当近三年的平均燃油价格超过平均值时,由该保险赔付超出部分的燃油费用。截至2022年,加入该保险的茶农燃油数量高达5871.3万升,加入保险的茶园面积占到日本毛茶总面积的75%。4.5 升级改造,提高茶园生产能力日本《茶产业振兴法》第4条提出提升茶园生产能力是稳定茶农收入的基础,要求加快茶园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老旧茶园。2022年日本列支13.8亿日元财政预算用于淘汰树龄超过30年的老茶园,改造低产茶园和新建茶园增效提质,补贴范围包括新建、改植、改造、转变生产方式等10类项目(表3)。补贴比例最高可达改造费用的50%以上,且相关改造申请要求汇总到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或者毛茶加工厂,由其代表茶农提出申请并组织施行。截至2018年,累计施行茶园改建项目1363公顷、新建茶园199公顷,改造和新建茶园面积占比达到3.8%。

曹斌 全银华||日本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启示||《世界农业》2023年第3期

曹斌 全银华||日本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启示||《世界农业》2023年第3期

另外,日本在改善茶园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大力促进农机农艺深入融合,提高茶园管理智能化和采摘机械化水平。目前,部分茶园已采用5G技术开展园区管理,采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茶树生产。以使用乘坐式采茶机为例,每人每10公亩的采收时间仅花费1小时,可节约2.5小时,户均作业面积可扩大2公顷,而雇工可减少1人,截至2018年导入乘坐式采茶机6937台,使用面积达到24436公顷,占日本茶园总面积的58.9%。这些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导入显著提升了茶叶生产的劳动生产率,2020年日本平原茶园和山地茶园的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升,每10公亩的茶农劳动时间分别降低到了39小时和83小时。4.6 提升品质,改善品种和种植方式日本《茶产业振兴法》第6条要求各级政府和农民团体推进提升茶叶品质和开展相关科研工作。具体措施:一是重视繁育优良茶种。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明确茶树育种的中长期目标。其中,中期目标是培育早生品种和晚生品种、耐病性和耐虫性较好的环境负荷低减品种、新香味和含有特殊功能性成分的品种;长期目标是培育适应性较高,能大规模种植的耐寒、耐雪、耐湿性品种,对花粉过敏、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生活惯性病有缓解功能的功能性成分的品种以及适用于高度机械化种植的品种。1999年,日本农林水产省公布“农林水产基本规划”,将茶树育种列为重点研究项目,并指定国家茶叶研究所负责育种和开展种植试验。《茶产业振兴法》施行之后,日本加快了相关科研工作,截至2022年由日本政府出资培育的品种多达30个,基本满足了不同温带不同需求的茶农需求。二是推行绿色种植模式。《茶产业振兴法》要求在生产过程采用GAP管理方式,并积极推动绿色有机方式种植。茶农可根据《促进可持续农业生产方式法》(1999年法律第110号)申请获得“有机食品认证”,并优先获得中长期低息贷款或者国家专项扶持资金支持。鉴于有机栽培难度较高,日本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推动绿色种植业,使用缓释肥将每10公亩的肥料投入金额由6.8万日元减少到6.1万日元,同时普及滴灌施肥技术降低了约30%的复合肥使用量。设立“特别栽培法认证制度”,对采用农药使用次数或化肥中氮肥使用量分别降低50%及以上的栽培方法生产出的农产品提供补助。设立“环境友好农户认证制度”,对使用农药化肥低减技术开展农产品生产的农户给予奖补。截至2020年,日本获得JAS有机认证的茶叶生产量增加到了4844吨,仅次于中国和越南,成为世界第三大有机茶生产国。4.7 提升附加值,推动三产融合发展2010年,日本施行《六次产业法》,鼓励包括茶农在内的农民立足乡土,开发、销售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产品,延长产业链,获取流通环节的收益。《茶产业振兴法》吸收了这一思想,要求茶农与各类合作经济组织联合推动茶叶粗加工。第一,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担加工功能。日本政府认识到茶叶加工需要由高度自动化的蒸青生产线来完成,而蒸青机使用效率不高,大部分每年开工不足两个月,购置成本高、成本回收难,只有支持农协购置,并由成员共同使用才能降低成本。实践中,往往给予农协和农地持有适格法人2008年修订后的日本《农地法》《农业协同组合法》规定,可以获得农地所有权开展农业生产经营的农事组合法人和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等组织形式的法人统称。一定额度的补贴和贷款优惠,鼓励其从事茶产品研发,修建加工设施和零售设施,增强其营收能力。第二,成立政策性投资机构。2013年日本政府出资125亿日元,与多家民间金融企业合资成立了名为“农林渔业成长产业化支持机构”的政策性投资机构,采取与地方政府、农协等共建基金或者直接注资参股的方式,帮助茶园在内的小微农场解决市场开拓期面临的缺乏资金、没有市场等问题。例如日本的高档玉露茶必须由熟练工人手工制作,每百克售价高达3万日元,是机制茶的约百倍,但是大多数小微茶园面临知名度低、市场开拓难等问题。政策性融资机构通过控股,帮助茶农打响品牌、打通渠道,扩大市场规模。第三,推动茶旅项目发展。日本放宽了对茶农修建民宿等营利性住宿设施的限制;设立专项资金补贴茶农改造闲置房屋,开发“茶旅+民宿”“茶旅+研学”“茶旅+康养”等茶旅融合业态,设计茶旅线路,发展特色零售店、体验店和茶餐厅;对搭建网络信息平台、发布公益性广告,帮助城市居民选择茶乡为出行地点的项目给予补贴;另外,采取“商业区+茶村”模式,鼓励以农协等农民组织为主体在大城市商业区修建特色农产品直销店,展示本地特色产品,并且收集消费者需求信息,帮助茶农及时调整生产经营结构。4.8 满足需求,扩大国内市场规模《茶产业振兴法》第7条要求各级政府积极遏制茶叶消费市场萎缩,鼓励开展有效的市场信息供给或茶加工品研发。具体措施有:一是委托行业协会开展市场调研活动,精准把握消费市场动向。特别是在新冠感染疫情期间设立“促进茶叶销售紧急对策项目”,对疫情的影响做出了准确判断,大力宣传茶叶功效,培养居民居家饮茶,同时对春茶设立了专用标签,帮助消费者识别。二是发展精深加工品。根据市场调研结果,鼓励各类市场主体研发简便快捷的袋泡茶和粉末茶。推进不同形式茶产品,例如多口味抹茶、加抹茶的袋泡茶、抹茶速溶茶、加抹茶的煎茶、抹茶拿铁等符合青年消费群体嗜好的抹茶新产品。并且研发出胶囊茶冲泡机,吸引青年消费人群关注。支持研发添加水果香味的茶产品、强调口味“鲜”“浓”的冷水泡绿茶和加抹茶等绿茶产品、零咖啡因含量绿茶和低咖啡因绿茶、具有抗过敏、抑制脂肪吸收、缓解眼部疲劳等作用的功能茶食品和具有发酵、焙火等特征的日本红茶、焙茶、乌龙茶等产品。对于有市场前景的项目,日本政府给予一定金额的补助,并且在政府网站上设立专页进行公益性宣传。三是持续宣传饮茶功效。通过日本茶叶体制强化推进协议会等行业协会举办品茶大赛、培养茶艺师、印制宣传册介绍日本茶文化,提升消费者对茶饮品的认知程度,逐步扩大国内市场规模。4.9 走出国门,积极拓展国外市场《茶产业振兴法》第8条要求各级政府积极促进茶叶出口,2012年施行的《茶产业及茶文化基本方针》明确提出到2025年实现茶叶出口额突破312亿日元的政策目标。为此,日本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主要有:一是构建出口管理体制。2019年日本施行《农林水产品及食品出口促进法》,要求在日本农林水产省设立农产品出口本部,全权负责牵头制定包括茶叶在内的农产品出口促进政策,协调与出口相关的行政工作,制定出口计划并管理其执行进度。日本农林水产省在食料产业局新设了出口市场法规对策课作为农产品出口本部的办事处,负责收集主要出口地区的食品卫生和检验检疫相关信息;签发出口证明书和简化其他出口程序;支持企业出口;与促进出口有关的其他事项。二是搭建信息共享平台。2012年,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成立“农产品食品出口促进总部”,与农林水产省联合开设“出口咨询窗口”,组建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日本食品海外宣传中心,下设绿茶等7个工作组,负责制定日本农产品出口规划。另外,JETRO整合分布在全球55个国家的分支机构、日本驻外使领馆及海外相关民间机构积极收集出口目标市场的进出口制度、市场偏好等相关信息,并免费发放给成员,帮助日本企业制定合理的国外市场开拓计划。三是加强出口资金支持。日本政策金融金库为促进茶叶出口进行生产经营结构调整,改善流通设施,设立了食品产品品质管理高度化促进资金,对于申请HACCP认证的出口茶企给予项目总额最高80%的免息长期贷款。并且,茶叶出口企业还可以通过国际协力机构(JICA)和国际协力银行(JBIC)等机构申请获得融资、保险方面的支持,从而降低市场开拓成本和规避风险。4.10 文化振兴,丰富茶文化产品和服务《茶产业振兴法》第10条要求各级政府重视发展、普及、推广传统茶文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一是保护茶文化古迹。日本要求根据《文化财产保护法》严格保护具有历史价值、学术价值的茶具、茶室和茶园,为发展茶文化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二是设立专业资格认定制度。日本先后设立了茶道顾问资格、茶道文化认定制度和指导员认证制度,系统考核对茶品识别、日式糕点鉴定、茶具使用的方法以及茶的饮用方式和茶道发展历史等知识。获得相关资格认证的人员可以担任初中以上课外辅导员,专职传授学生传统茶文化。三是推动茶“食育”项目。日本要求从小开始抓茶文化普及推广工作,加强对中小学生的茶文化普及教育,由文部科学省和全国教育委员会专门编写了英文版茶文化宣传册。开设相关课程,在高中和大学设立茶道俱乐部,聘请高级茶艺师指导冲泡方法。另外,由总务省牵头,会同农林水产省和文部科学省设立农育项目,要求小学生每年必须去包含茶乡在内的乡村体验农村生活,培养亲农意识。四是宣传“和食”文化。2013年10月,日本将“和食”申请成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各种国内外展会积极输出日本饮茶文化,介绍日本茶历史,并通过当地电视等媒体向国内外消费者广泛宣传,扩大全球范围内的日本茶叶市场。


5 促进中国茶产业健康发展的启示

中国和日本都是茶叶传统生产和消费大国,国民都有着悠久的饮茶习惯,对茶叶的保健功能都形成了共识。日本政府极其重视茶产业在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中的作用,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通过诸多措施保障了日本茶产业健康发展。当前,中国部分茶产区存在设施装备支撑不足、茶园老化,经营主体数量多、规模小、实力弱,产业化水平不高、链条较短,精深加工水平不高、品牌与市场对接不够等问题有待解决。借鉴日本经验,基于中国资源特色和政策优势,对于完善中国茶产业政策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5.1 加大各级财政扶持力度从日本经验来看,茶产业是欠发达地区为数不多的增收产业,无论在任何时期都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且以基本法和普通法相结合的方式有效保障了茶产业政策的平稳施行。建议各级政府制定长期发展规划,并坚持保障政策稳定;以调整茶产业转型升级、降本提效为方向,以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龙头,以发展茶文化和科技创新为两翼,引领广大茶农稳步扩大经营规模;财政扶持资金要聚焦茶园改造、新品种新农艺推广、毛茶工厂和精制茶工厂建设等示范和推广项目;鼓励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1+N”模式,带动广大小茶农与大市场对接;在世界贸易组织(WTO)体制下,逐步减少“黄箱”政策,加快完善茶产业自然灾害保险制度和收入保险制度,提升赔付金额降低茶叶种植风险。5.2 强化行业协会的服务功能从日本经验来看,发挥行业协会功能有利于协调本行业经营主体利益和国家政策需求,有利于制定切实可行的行业规划、标准,也有利于通过行业自律实现有序竞争。建议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主要的茶产业协会发挥引领作用,开展统计调研活动,及时把握国内外茶产业最新发展动态,为制定合理的茶产业发展规划提供依据;允许行业协会承当部分行政职能以提升在成员中的威信和影响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发挥协调作用;协调各类市场主体抱团取暖,形成具有约束力的规则,避免同行之间的恶性竞争;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充分利用协会的人力物力资源切实降低茶产业市场主体进入新兴市场的沉没成本。5.3 构建多层次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从日本经验来看,茶农既是政策受益者也是政策制定的参与者,只有充分发挥茶农的主人翁精神才能保障相关政策切实实现为农服务的初衷。建议中国基于农业农村发展的现实情况,重点培育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较高,对茶农增收带动力强的茶农合作社和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茶叶生产基地、原料基地,通过“1+N”的组织模式,加强与茶农的链接;引导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延长产业链条,购置节能型加工机械,提升茶叶附加价值;积极培养高素质茶农,促进农村创业创新。5.4 提高技术创新水平从日本经验来看,稳定茶农经营性收入必须重视种苗培育、新农艺、新设备等技术投入,通过提升产品差异化和提升劳动生产率实现降本增效。建议树立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理念,以环境友好和资源永续利用为导向,提高茶产业生态价值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抗病、耐寒品种的研发和改善,提高茶树抗病能力,实现质量强茶;研发推广适宜不同区域、不同品种的采收机械,提升茶产业械化水平;鼓励运用物联网、5G、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打造茶产业智慧种植管理平台;推动茶叶集中加工,提高技工设备的装备水平,开展信息化、智能化、工程化茶叶加工机械研发,推广节能高效制茶装备,提升成茶品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立行业性、区域性和全国性的茶产业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加强科技人才储备,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5.5 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从日本经验来看,进入中高收入发展阶段农业经营性收入下降,而受到WTO等国际条约限制,转移性支付发挥的作用有限,只有拓宽茶农多种收入渠道,才能保障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建议树立产业融合发展理念,大力推动茶生产与二三产业融合,增加茶农工资性收入,提升产业综合效益;大力发展茶精深加工产品,建设全产业链、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茶产业集群,通过技术创新、熟化工艺、降低成本和制定标准不断开发高附加价值的茶叶快消品、即食食品;大力推进茶旅项目发展,依托优势的自然资源,建成集茶叶生产、科普教育、避暑度假、养生休闲和餐饮文化相结合的各种形式的茶特色小镇、食育中心,培育茶产业、旅游、康养综合体,鼓励发展以茶产业为载体的创意农业;建立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和发展基金,强化对茶产业的三产融合项目支撑。(注:受公众号排版限制,文中图表、参考文献等有删减。)

《世界农业》2023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

上一篇新闻

1942年新加坡沦陷对英国有什么样的影响?

下一篇新闻

新加坡与印尼扩大绿色电力合作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