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乌石暴动”革命者郑华的一组抗日漫画“出土”

来源:台海网

旧报纸现身,“乌石暴动”革命者郑华的一组抗日漫画“出土”。郑华后人郑文典欣喜之余抚今追昔——

和爷爷再重逢,我仍记得他的教诲

郑华抗日漫画作品郑文典供图

郑文典浏览刊登有其祖父郑华漫画作品的《闽南日报》

台海网7月28日讯 据闽南日报报道 “看着这些漫画就觉得特别亲切,仿佛爷爷在跟我讲述他的那段烽火岁月。”近日,石亭“乌石暴动”指挥者郑华的后人郑文典找到一份2001年7月10日的《闽南日报》,这份看似普通的报纸对他来说却很珍贵——因为报纸第四版刊登有其祖父郑华在上世纪30年代创作的抗日宣传漫画。

此前,郑文典听长辈们提过《闽南日报》曾刊登过爷爷郑华创作的漫画,但具体登在哪一期,他没有问到答案。他翻遍了近十年的报纸,一无所获。直到前不久,漳州著名画家、老报人黄启根从家中翻拾出那份他曾参与编辑排版的报纸版面,继而联系上郑文典,一段“报海捞针”的寻觅总算画上了句号。

“小时候跟着爷爷学画画,也见过爷爷创作的一些漫画。可惜后来拆迁搬家,那些画稿原件遗失了。”郑文典说见报的虽非实物,但年深日久,再次见到爷爷郑华的这些抗日宣传漫画,他很激动,“有一种重逢的喜悦!”

郑文典小心翼翼地将报纸放在桌上摊平,向记者介绍起来,“你看这幅送夫参军的漫画,妻子递枪、虎头虎脑的孩子在一旁为父亲加油。这也反映了当年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群众抗日爱国热情高涨,毅然送子送夫参军……”这组漫画用笔概括有力、章法黑白分明,充满着阳刚、雄健、大刀阔斧之美,同时也不乏浓郁的生活气息,主要绘有:送夫参军抗日、日军掠夺妇女、群起歼日寇、大娘夸壮丁、抗日战士关心国家兴亡、后方齐动员生产抗日、日寇玩火自焚等画面。

漫画的创作者郑华(原名郑振和)出生于1905年,石亭镇丰乐村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曾先后在当地组织扩展秘密农会、建立赤卫队武装、发展农协会员,为后来大规模的农民运动奠定基础。1930年王占春、冯翼飞到乌石村,召集各基点村的负责人郑华、高渭南、陈胶志、高硿、李清池、杨文德、高寸、李米箩、王汝士、孙平、杨裕德等人策划组织漳州北乡乌石武装暴动,郑华任暴动总指挥。暴动失败后,郑华辗转上海、新加坡、甘肃天水、南京等多地逃难,以画为生,走上了艰难坎坷的战斗道路。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战火很快烧到福建,尤其是在1938年到1939年期间,日军频繁轰炸闽南沿海城乡。面对日寇的侵略行径,1938年冬,郑华回到抗日前线,由朋友介绍到长泰任教。期间他拿起手中的画笔,以漫画等形式宣传抗日,鼓舞同胞士气,表达自己的正义立场和爱国之情。

1938年5月日军占领厦门后,潮汕、厦门及各地大批难民涌入漳州。当年,郑华还被派回漳州,继续革命活动,任抗日时期战时青年服务社总干事,主要负责接待潮汕等沿海各县受日本袭击逃亡来漳州的难民,向他们宣传抗战救亡,帮助他们安排生产、解决生活出路,说服他们生产自救,鼓励抗日救亡的信心,融入社会大家庭。

对于过去的战斗往事,郑华很少向晚辈们提起。“如今看着这些抗日宣传漫画,结合父辈们曾讲述爷爷的一些事迹,加之我有限的一点联想,我脑海一幕幕呈现爷爷80多年前的抗日足迹。”郑文典说。在郑文典看来,郑华的这些抗日漫画以一种独特的视角记录历史,“如今审视,人们仍能感受他笔下的爱憎分明。”这是富有战斗激情、时代精神的作品,即使今天看来仍不失厚重感,从中能领略到民族的创伤、愤恨以及坚毅、顽强。“抗日战争胜利已经过去76周年,但和平年代更要牢记历史,珍惜当下。”郑文典说。

当然,这张刊登有爷爷漫画作品的旧报纸也成了孙子记忆的脚注。跨越时空,爷孙俩久别重逢,悲喜交加。郑华1981年去世,那年郑文典正读小学一年级。“年纪太小了,回忆爷爷,一些印象难免有些迷糊,但我记得他和蔼的笑容,而他对我的教诲记忆犹新。”郑文典说,不论是画画还是生活,郑华都很注重对孙子行为习惯的培养。“以前爷爷教我画画,总要求我要先构思好才能下笔,也就是作画前先要有立意。这种理念至今影响着我,如今摄影前我会先模拟出一个画面,再去寻找合适的拍摄角度。”虽没有接过爷爷的画笔,但郑文典用相机延续了爷爷的良知:记录时代、关注民生,其新闻摄影之路走得稳健。“这多少得益儿时所受的美育启蒙,我想爷爷在天有灵,会欣慰的。”

记者 王琳雅 文/图

责任编辑/黄舒哲 程琳

上一篇新闻

全球疫情蔓延:韩国确诊数超6000 美国三州进入紧急状态

下一篇新闻

前沿对话|⑦坚守经济规律底线补齐市场短板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