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日本也有闪击战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纳粹德国入侵波兰拉开蕴藏已久的帷幕。1940年6月,当荷兰和法国为纳粹德国占领之后,“在德国的协助下,日本迫使法国维希政权让步,承认日军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北部及拥有海防机场和利用滇越铁路的权利。9月22日,日军入侵印度支那北部。与此同时,日本向荷属东印度提出了供应石油等军需物资的要求”1。1941年初,日本利用泰国与法属印度支那之间的边界纠纷,自己从中“调停”,偏袒泰国,从而促使泰国銮披汶政府改变中立政策进而倒向日本,为日本出兵缅甸和马来亚提供了有利条件。1941年7月底,日本向法国维希政权施加压力迫使其签订“共同防卫军事协定”,从而有效地占据了印度支那。
随着主战派头目东条英机取代近卫上台组阁,日本扩大战争的机器全面开动——1941年12月7~8日夜,东条政府按计划发动一场先发制人的军事进攻,珍珠港、马来亚、菲律宾和香港均受到攻击。蓄谋已久的日军运用偷袭闪电战于1942年1月2日攻克马尼拉和甲米地。在空中优势的支援下日军从马来半岛北面迅速向南推进于同年1月11日攻占吉隆坡。驻守新加坡的10余万英军士气不振,海空优势丧失殆尽于2月15日投降日军。由于海空权牢牢掌握在日军手中,兵力分散的10万荷兰军队防线形同虚设于3月10日投降。为了切断中国与西方盟国陆上的运输线——滇缅公路,孤立中国并伺机出兵印度,日军越过泰缅边界,大举入侵,于5月28日结束缅甸战役。
此时,日本征服者已大致确定下自己所占领的东南亚区域,完成其进犯东南亚的初期终极目标,但是扩张已达其最大限度!
二战中,日本在东南亚都干了些什么...
日本占领东南亚思想早在日本帝国主义形成与崛起过程中就被帝国主义思想的鼓吹者提出。而且,“在20世纪初,日本军国主义者就宣扬夺取南洋的富饶资源,以确保将来向中国大陆的扩张。”“日本四岛资源贫乏,市场狭窄,工业原料依赖进口,而位于热带、亚热带的东南亚国家物产富饶,市场广阔,生产橡胶、锡、石油、煤、大米以及柚木、蔗、棉、麻等,日本统治集团对它垂涎已久,视为日本的‘生命线’与‘养育线’”2。日本学者井上清曾指出,“日本统治者也决没有白白放过任何一个他们认为可以向太平洋扩张帝国主义势力的机会。”“哪怕这种机会再小,他们的帝国主义积极性也不亚于任何人。”3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胜强国的日本“不仅在台湾、琉球、南库页岛、千岛群岛均拥有海军基地,而且以‘委任统治’的名义,占有原德国在太平洋上的重要岛屿——马绍尔、加罗林、马里亚纳三个群岛,拥有向亚太地区进一步扩张的前进基地”。4
日本在发动侵华战争的同时,不断向东南亚进行经济、政治渗透。日本军部向东南亚国家派遣特工人员,搜集、刺探情报,并采用各种方式,培植亲日势力。为了供应不足的军需物资,夺取东南亚丰富的资源,1936年8月7日,广田弘毅内阁决定日本的“国策基准”——“在外交和国防两方面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的同时,还压向南方海洋方面扩张发展。”5
随着纳粹德国在欧洲战场的节节胜利,1940年7月,狂妄的法西斯日本建立日本殖民帝国计划,即“大东亚共荣圈”。日本帝国主义的这个侵略计划,不仅包括已被它侵占的朝鲜和正在侵犯的中国,而且囊括了整个东南亚地区,把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和西南太平洋上的岛屿。6这个计划中,占领东南亚,独霸西南太平洋是关键的一环。
由此见证,日本并非在西方殖民中解放亚洲国家,而是企图独占资源丰富的东南亚,称霸太平洋。如果说这样只是思想或者计划一类的理论,那么下面的史实将成为最有力的论证。
政治上,日本占领当局实行军事统治,颁布戒严令,取缔政党、工会,进行大搜捕,对共产党、抗日分子和华侨实行血腥屠杀。在新加坡等一些战略要地,日本当局实行直接统治;在缅甸和菲律宾,日本当局扶植亲日傀儡政权,实行间接统治;在泰国,日本当局借以同盟的名义,将泰国置于其盟邦的地位。即使是法属印度支那,在战争后期,日本于1945年3月发动军事政变,完全取代了法国殖民统治,并扶植以安南皇帝保大为首的亲日政权。由此可见,日本当局在东南亚实行的依然是殖民统治,而不是所谓的解放、独立。
经济上,为了得到足够的战争资源供给,日本当局1942年7月在“大东亚建设审议会”抛出的大东亚建设基本纲领,“规定东南亚各国为日本的矿业、农业基地,,主要供应日本所需的石油、矿物及农业资源。为了适应战时紧急需要,日本采取杀鸡取卵,竭泽而渔政策。”7日本对东南亚的人力、物力资源近乎疯狂的榨取。日本大藏相贺屋兴宣说,日本“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无暇顾及当地居民的生活,暂时不得不执行榨取的方针。”8“在越南,日本每年掠夺大量大米。1940年有46.8万吨;1941年有58.5万吨;1942年97.4万吨;1943年102.3万吨。1944年由于日本强迫农民改种其他军需作物和天灾,大米产量下降,日本仍运走49.9万吨。9
思想文化方面,日本借助“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的旗号极力宣扬日本文化,灌输“大东亚共存共荣”思想,对东南亚人民实行同化政策。“日本占领当局在爪哇颁布的《日本语普及教育纲要》规定,小学授课时间的70%用于学日语,教学媒介语职能用日语或印尼语。”10同时大力推行日本风俗习惯,其国庆日“纪元节”、天皇诞辰日“天皇节”等成为被东南亚国家的正式节日。
无论是战前的计划政策,还是战中的统治策略,日本当局一直以“利己”为根本目的,无视东南亚人民的权利,一切为了战争,为了日本称霸全球的战争。
二战中日本没想到东南亚会...
日本占领东南亚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支援其称霸世界的战争。但是,他们残暴的统治却在客观上为东南亚人民的战后独立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促进东南亚人民民族意识的进一步觉醒
日本对东南亚民族意识的影响早在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和1904年日俄战争中就已产生强烈影响!东亚一些国家的民族主义领袖都曾把日本的成功视为亚洲人的骄傲,并且兴奋地注视着作为黄种人的日本击败白种人的沙俄这一事件——“越南近代民族运动的领袖潘佩珠就曾撰写《提醒国民歌》,赞扬日本维新和击败沙俄的战功,称赞日本为‘黄种新进国’”。11对于屡战屡败,受白种人殖民多年的东南亚人民来说,日本人经过改革后的两次胜利战争不只是精神上的一种鼓舞,更是民族意识崛起的一种质的冲击。
“排除美英之暴政,使东亚恢复其明朗之本来面目”、“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大东亚共荣圈”、“东南亚人民的解放者”……这一系列口号再一次激起东南亚人民的民族意识。随着欧战英法荷国家的相继失利,东南亚民族运动的领导人们等待着最后时机的到来。日本则以东南亚解放者自居,进行蛊惑性的宣传,许以独立民族政府的条件而得到东南亚民族运动的支持。日本在东南亚军事进展的顺利让不可一世,作威作福的英法荷殖民主义国家如丧家之犬。饱受殖民主义者压迫的东南亚人民见到此景多年建立的殖民思维体系(白人种族优越论)瞬间崩塌。一时间,民族运动顿时高涨起来,民族独立思想深入人心。
虽然日本当局对东南亚人民的独立许诺是一张空头支票,但是其为了更有效的统治东南亚人民为其称霸世界的战争服务,在名义上设立了东南亚各国的民族政府。这些傀儡政府机构受日本当局派来的各方面顾问牵制,成为日本压榨剥削的工具。在另一种角度上来看,东南亚人民则是享有本民族国家公民的名义。且不说公民权利义务的实际问题,单从精神方面来看,饱受西方殖民者压迫的东南亚人民能够得到本民族国家公民的名义,增强了已经具有的民族意识。同样,公民的名义也进一步激发了东南亚人民争取公民权利的斗志,为后来的东南亚人民民族武装的建立埋下伏笔。
2、促进东南亚人民民族武装的发展
东南亚人民民族武装对于东南亚人民的民族运动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物质保障。1511年葡萄牙人靠武力打开东南亚的大门——马六甲,同时开启了西方列强于东南亚的殖民史和东南亚人民反抗殖民史。对于武力侵略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以牙还牙。为了维持东南亚殖民秩序的稳定,东南亚人民民族武装是严令禁止和绝对打击的。
但是随着日军的推进,英美等殖民国家的败退,东南亚人民民族武装获得了蓬勃发展的良机——日本当局为了促进东南亚战场的进攻,扶植培养了一批东南亚人民组成的附属武装;其为了维持(后备)战争的进程,稳定东南亚统治局面,培养当地武装力量;日本当局的残酷统治,让东南亚人民看清日军的本质,激起东南亚人民的武装反抗,同时这些组织也积极争取盟军的援助。
驻守东南亚的英美法荷军队不亚于深陷中国泥沼冲击东南亚的日军,武器装备也可相提并论。日本当局多少仍有几分顾忌,而培养东南亚人民民族武装力量有助于日军闪电战的成功。“1939年欧战爆发,缅甸的民族主义政党——德钦党联合其他党派组成缅甸出路派组织,企图在英国陷入欧战的有利时机取得独立,准备武装起义,赶走英国殖民者。昂山与日本商定:由日本帮助组训缅甸军队,配合日军赶走英军,然后日本宣布缅甸独立。1941年3月,昂山等30名德钦党人在台湾接受日本训练。”12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昂山在日军的协助下组建缅甸独立军,并与1942年1月随日军进入缅甸。面对日本当局的无理裁军,野蛮剥削掠夺,昂山等人逐步认清了它的庐山真面目,认识到依靠日本获得缅甸独立是不可能的,转而投入盟军的怀抱。
战争对人口的消耗是巨大的。为了补充战争中的兵员,日本当局开始在东南亚相关地区训练一些地方武装,同时其负责维持日本在东南亚统治地区的治安。日军占领印度尼西亚后,当即释放苏加诺、哈达等印尼民族主义领袖。为了适应战争需要,日本当局还建立兵补和乡士防卫义勇军,征召印尼人充当劳工,训练印尼青年,作为后备武装力量。但是,苏门答腊、爪哇,加里曼丹等地爆发了多起抗日暴动——1945年2月,东爪哇勿里达的乡土防卫义勇军起义。
更多的东南亚武装力量是在与日本当局的对抗中成长发展的。1940年9月,日军从中国广西入侵越南北部,法军溃败,谅山省北山县人民在印度支那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武装起义,建立北山游击队。这支队伍便是以后的越南救国军。1941年,胡志明回国组建越南独立同盟,即越盟阵线。对泰国披汶卖国政府不满的爱国人士在1941年底创立和开展自由泰运动。他们主张争取美国等同盟国的支持,准备进行反日武装起义。英美两国分别训练自由泰人员,并秘密潜入泰国国内。1942年3月,菲律宾人民抗日军在邦板牙、打拉和新怡诗夏之间的森林中正式成立。许多农村自发组织的自卫队加入了民抗军。他们以吕宋为主要活动基地,建立民主根据地,创办军政干部学校,在与日军的对抗中逐步发展起来。在新加坡、马来亚,日本入侵前夕,英国殖民当局被迫接受“马共”关于共同抗日的提议,承认马共的合法地位。同时向新加坡华侨发放一部分武器。
这些民族武装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日本在东南亚的统治,同时也为以后的战后殖民主义卷土重来的必然失败埋下伏笔——法国在同越盟的战争中被迫走向通往日内瓦的道路,荷兰在同印度尼西亚的战争中14万精锐部队被牵制而无法取得决定性胜利。其他国家民族武装也为该国的独立加大政治筹码。
3、构建东南亚人民民族政府
东南亚人民民族政府的构建为战后殖民主义势力重返狂潮筑起一道坚固的屏障。在战前,殖民当局以东南亚人民无力支撑政府机构,运作国家机器为借口拖延其独立期限,且将东南亚本土官员压制在低层机构。而日本当局的入侵和占领,为东南亚人民民族政府的建立提供了良机。
随着日本的节节胜利,作为高层官员的欧洲殖民者退出了东南亚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东南亚政治真空。日本当局占领东南亚的初衷不只是其优越的战略地位,还有丰富的战争资源。为了最大程度的支持其称霸战争,日本当局必须在东南亚维持稳定的掠夺秩序。这样,东南亚本地官员就成了日本当局青睐的对象。
在印度支那,日本当局留用一批法国官员;在菲律宾,依然由1935年以来的共和政府精英执政;“在东南亚其他地区,东南亚人过去在政府机关从事初级职务,现在地方官员有机会填补高级职位的空缺。”13同时日本当局还培养了一批年轻人来担任公职,例如“马来亚,一些有能力的年轻人被送往马六甲和新加坡的昆仑书院培训,或者参加诸如‘兵补’和‘比特’(马来语缩写词,祖国卫士之意)一类的准军事组织,或者送往更遥远的日本深造。”14虽然日本当局注重对当地亲日势力的培养,但是政府决策事务依然由所谓的日本顾问或者日本当局军方人士左右。在这期间,只能说日本为东南亚人民民族政府的构建作了铺垫。
随着战争形势的扭转,日本在各个战场开始收缩防御准备对付盟军的反攻。为了得到东南亚人民更有力的支持,日本当局改变策略,在所谓的空头支票上加些重量筹码——“1943年8月1日,缅甸在巴莫的领到下“独立”;9月,在苏加诺的领导下在爪哇成立中央参议会,马来亚咨询委员会也在新加坡成立;10月5日,乔斯?p?劳雷尔成为菲律宾独立政府首脑”。15战况日下,日本当局更加意识到东南亚对其战争的重要性,不可或缺性,于是承认东南亚国家独立的闹剧开始上演——1945年3月9日,日军发动军事政变,迅速解除印支法军武装,随后扶植保大皇帝和亲日派首领陈重金组织傀儡政权,宣布越南及柬埔寨、老挝脱离法国独立;7月,日本决定尽快承认东印度群岛‘独立’,成立了印度尼西亚独立筹备委员会。”16虽然这些所谓的独立在日本人眼里依然是换汤不换药,但是对于东南亚人民来说这是他们目标的完成,心愿的了解。同时,独立政府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以前的框架,在东南亚人民心里得到了足够的认可。殖民主义者所谓的“无法支撑国家机器”的借口不攻自破。
当战后殖民主义势力重返东南亚之时,各自的独立政府已经构筑并发挥一定的效应。想要再恢复到以前状态,可能性已经由顽强的东南亚人民破碎。已经独立的东南亚人民的民族意识觉醒程度已达顶峰,他们相信自己能够管理自己的国家,左右自己民族的命运,维护自己个人的权利,不需要殖民主义者假惺惺的帮助。日本当局的客观促进为后来的东南亚国家独立构建了有力的框架!
4、摧毁英法荷殖民主义国家的基础构建
战后英法荷殖民主义国家在东南亚无法站稳跟脚的另一大原因正是日本在东南亚的统治摧毁了英法荷殖民主义国家在东南亚处心积虑的辛苦基础构建。上文中已经提及日本在东南亚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统治的一些内容。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日本在某种程度上砸碎了西方列强在东南亚的殖民构建,又确立了属于自己的一套殖民主义体系。政治上,日本的军政统治以及后期对东南亚国家独立的承认都对西方列强的殖民政治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经济上,日本当局为了支持越陷越深的战争不惜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对于从以长期统治为目的的西方列强来说无疑又是一大打击;文化上,日本为了便于自身的统治而大力宣扬的排西方化、日本化对西方列强的殖民文化体系在某种程度上不能不说是一种致命打击。日本当局的毁灭性打击虽然让东南亚人民继续水生火热,民不聊生,但是对西方列强来说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破坏力。这直接导致不愿适应新形势的西方列强无法立足战后东南亚的寸土。
学术界的一些看法
日本对东南亚统治所产生的影响,是国内外学者关心和研究的一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众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不少学者认为日本发动的战争是掠夺性的非正义战争,这个战争所带来的是经济上的破坏与政治上的压迫,无论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所起的作用都是消极的,其影响是负面的。
另有一些学者则认为并非完全如此。例如,前仰光大学教授B.R.帕尔在《东南亚导论》一书中,一方面指出日本蹂躏了东南亚国家,东南亚人民不喜欢日本人;另一方面,他又认为东南亚‘殖民地政权被日本打败,日本所给予的民族独立原则的鼓励,在东南亚人民身上自然有着深刻的影响。’英国学者阿诺德?托因比说:‘日本对西太平洋的征服,虽然时间短暂,但是,就某种意义说来,却是“开创了历史”,因为它决定性地、永久性地排除了世界那一区域的人们从心理上恢复到从前状态的一切可能性。’
但是在日本则依然存在否认日本的侵略意图不愿意正视历史,不愿对侵略战争进行深刻的反省,坚持‘日本虽对英美交战,但并没有打算侵略亚洲’的观点,所谓‘日本建设大东亚共荣圈的设想没有错’、‘大东亚战争是自卫战争’和‘亚洲解放战争’的论调还很有市场。”17
日本为了满足自身的侵略欲望在东南亚地区实行殖民统治,犯下了滔天罪过。然而,它产生的客观积极性也是不可忽略的,无论是政治上,军事上,还是文化上,对战后东南亚人民的独立均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殖民主义史?东南亚卷》梁志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
2. 《剑桥东南亚史》[新西兰]尼古拉斯?塔林主编贺圣达等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 《东南亚近代史?上册》,梁英明、梁志明等著,2005年8月,昆仑出版社。
4. 《殖民主义史?总论》高岱郑家馨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
5. 《论二战后英、法、荷在重返东南亚的合作与冲突》何跃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5月第38卷第3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