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上香港跃升为亚洲金融中心,新加坡这些年做对了什么?
前几周,我向大家介绍了新加坡的住房政策、教育体系和社会治安。
事实上,无论是不断增加供给的组屋,兼顾各阶层的教育,还是良好的治安环境,背后都离不开一个字——Money。新加坡政府实在太有钱了。
今天就来谈谈这些天我对新加坡经济和政治架构的观感。
PART.01
首先,新加坡的外部经济环境非常优越,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都把新加坡当朋友。某种程度上,这得益于新加坡人务实的发展态度。
举个例子,两位在星展银行和华为新加坡分公司担任高管的当地朋友都告诉我,就在新加坡政府挤眉弄眼地讨好美国的时候,作为新加坡最大商业银行的星展银行马上就采购了华为的服务器,作为他们的容灾备份方案,采购单量还不小。这摆明是两边示好、两头通吃。
也正是如此,在中美经贸摩擦日益加剧的国际形势下,新加坡依然能做到左右逢源,不仅美国愿意为新加坡的经济发展站台,中国的资本和企业也积极到新加坡开辟市场。
在这样的外部环境下,新加坡近10年发展十分迅速。
10年前,我到新加坡时,新加坡金融区已经建起来,但旁边的Marina Bay(滨海湾)还没发展起来。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一个酒店林立,又充满艺术氛围的海滨圣地,为在这里生活和工作的金融、科技人士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整个变化过程只用了五六年。
首先,由于各种原因,新加坡的主要竞争对手中国香港的长期信用评级下降。结果就是新加坡直接“躺赢”,大量外资转而涌向新加坡。
有了钱好办事,资本快速积累下,新加坡很多行业迅速让人刮目相看。很多耳熟能详的华人公司,亚太总部都已经搬到了新加坡。
比如,华为的海外总部就在新加坡。这次跟我们有接触的一家对外进行金融系统技术输出的上市公司,虽然目前总部还设在香港,但主要业务都在东南亚,真正的业务总部早就转移到了新加坡。
换而言之,当今世界经济半球化的趋势下,立足于中国内地,到新加坡开展全球业务,已然成为很多企业的首选。
从这点来看,香港真的应该自我反省。明明在地理位置上紧挨着内地,吸引不了海外企业也就罢了,连对国内科技企业也逐渐丧失了吸引力,最终让遵循实用主义的新加坡迎头赶上,甚至大有取代香港成为亚洲金融中心之势。
PART.02
如果要我说,新加坡经济最典型的特征,那就是国有化。
大家可能会说,新加坡不是资本主义市场吗?
的确,这个国家的运行方式基本上是资本主义那一套。但深究起来,国家的影子似乎也无处不在。
大家可能有所不知,当今全球排名前十的主权财富基金中,新加坡就占了两个,分别是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和淡马锡控股公司,都是世界赫赫有名的投资机构。
什么是主权财富基金?简单来讲就是国家的投资机构,相当于国库的存在。
淡马锡控股就是由新加坡财政部100%控股的,其投资版图遍布全球。除了新加坡本土,淡马锡最看重中国市场,建行、中行、工行、阿里、京东、腾讯等都是它投资的对象。总之,你能想到的好企业,背后可能都有淡马锡的身影。
根据淡马锡2022年财报,其成立48年来,复合年化股东总回报率为14%,这个数字是相当可观的。
顺便说一句,淡马锡的CEO何晶女士,正是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的夫人。
再给大家分享一些细节。
新加坡人平时出门打车、叫外卖,经常用一款叫做Grab的软件。
Grab其实诞生在马来西亚,后来随着淡马锡的一笔投资,Grab在2014年把总部搬到了新加坡。几年后,也是在淡马锡、软银等股东的推动下,Grab直接收购了Uber在东南亚的业务,一举成为了东南亚最大的网约车巨头。
再试举一例。
我们在新加坡还拜访了一家上市金融公司,这家公司的业务和天天基金网类似,拥有能够交易全世界所有优秀基金的平台。这家公司管理着相当多资产,全亚洲都在这里投资。鉴于外汇管制,国内还无法直接使用这个平台。
这个投资平台虽已上市,但它的非流通股股东大多数都由淡马锡直接或间接控股。
可见,新加坡所有赚钱的行当,背后都有国家的身影。新加坡政府正是通过主权财富基金的方式,牢牢把控着经济增长的方向。
但与此同时,新加坡的经济制度又充分向西方靠拢,没有任何沟通障碍。国家对企业控股,也是以主权财富基金的风投形式控股,完全符合西方标准。
在此基础上,新加坡还能秉承务实发展的精神,与中国这样的大型新兴经济体保持密切的关系。
这一切都给新加坡近10年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有了强大的经济基础,有了务实的、以经济发展为导向的政策,有了搁置争议、持续发展的精神头,才可能有好的住房政策、教育体系以及治安环境。
当然,有句老话叫政商难分家。新加坡良好的经济营商环境,离不开整个国家的政治治理体系。
PART.03
自1965年脱离马来西亚建国以来,新加坡一直实行议会共和制,类似于英国,只不过新加坡没有国王。
谈到当代新加坡的政治人物,很多人可能只知道总理李显龙,其实新加坡是有总统的。新加坡总统由全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六年。现任总统哈莉玛·雅各布就是一位住着组屋的马来族女士,她才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
总理则是政府首脑,由议会选举产生。议会多数党为执政党,总统委任多数党领袖为总理,也符合国际惯例。
新加坡自建国以来,都是“人民行动党”执政,且一直以压倒性的优势控制着议会。国家总理目前也只有3人担任过,前后两个姓李(李光耀、李显龙),中间一个姓吴(吴作栋)。可见,新加坡对内牢牢把控政治。
当然,总统普选、议员选举等把控手段,完全符合西式标准,这种控制最终也在法治下得以完善。通过这种严格把控,新加坡的政治体制异常稳定,既有自上自下的制度建设,也有自下而上的观念建设。
PART.04
之前很多朋友都非常关心新加坡的兵役,下面聊聊这个话题。
新加坡是一个强制服兵役的国家,所有年满18岁的男性公民和第二代永久居民,体检合格后都必须服役两年。
可能有些有军事常识的朋友会问,这样做真的有什么国防意义吗?
众所周知,新加坡是一个夹在马来西亚和印尼之间的岛国,国土面积非常狭小,没有什么战略纵深。
新加坡就相当于一个长轴50公里、短轴26公里的椭圆,一发炮弹就能贯穿东西南北,基本无险可守。无论怎么强化军事力量,都难以弥补这个硬伤。
为什么新加坡还要强制服兵役?我把它理解为另一种形式的全民爱国主义教育。两年服役期满后,退役军人会被编入“战备军”,每年还要回营接受两周军事训练,为期10年,直到年满40岁。这也是在进一步加强教育。
虽然这种全民皆兵的制度给很多有意移民新加坡的家庭设下了一定的心理障碍,但它作为爱国主义宣传阵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PART.05
最后说说新加坡政治管理的“多元化”。
新加坡这一周,每天为我们提供服务的有马来人,有印度人,但基本都是操着一口Singlish(新加坡式英语)和我们沟通,大家似乎都“忘了”自己是哪个族裔。
新加坡是如何让大家“忘记”的呢?我理解是因为政治架构设计。
新加坡华人占比约74%,其次是马来人和印度人。语言方面,新加坡虽然只有500多万人,却有英语、华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印度语言的一种)4种官方语言。
但是,新加坡的第一通用语言并不是华语,而是英语。
无论什么族裔,须以英语为准,这在相当程度上抹去了各族裔的人对本族文化的认同。
更有意思的是,新加坡国歌用马来语谱写,法律还规定国歌只能用马来语演唱。
凡是在新加坡接受教育,无论上公立还是私立学校,都必须定期参加升国旗仪式、唱马来语国歌。这就进一步让其他族裔(尤其华人)从小在情感上与母国割舍,认同自己是新加坡人。
潜移默化的教育下,新加坡人自然养成了对其他事都可以相对自由谈论,但对政治、种族话题尽量避而不谈的态度和习惯。
目前来看,这样的政治架构设计,让新加坡在多元的种族社会文化下依然维持着稳定。
PART.06
说到底,新加坡的政治治理体现了典型的精英化思维,我们不妨从现任总理李显龙的成长轨迹看一看。
作为新加坡“国父”李光耀的长子,李显龙也是在高中毕业后接受兵役,海陆空三军都待过,而且可以说在部队已经学会了很多基础生存技能。
后来他还拿到了总统奖学金和部队的海外奖学金,以天才数学家的身份进入了剑桥大学,并且拿到了数学一等荣誉学位。
据李光耀说,儿子是个天才数学家,但新加坡需要他,于是李显龙马上转向政治和军事领域,获得了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行政管理学院公共行政学硕士学位。
两年的军旅生活,想必磨练了李显龙的领袖气质,让他能够处理更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剑桥大学数学一等荣誉学士学位,说明他拥有不凡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在哈佛大学攻读公共行政学硕士的经历,也令他对西方政治体系更为熟悉。
李显龙曾经表示,新加坡不是“李家坡”,他的孩子不会成为接班人。未来会怎么样我们无法预判,但新加坡这种围绕精英构建的、高压的政治治理体系,依然像一部精密的机器一样稳步向前运行,至少目前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至此,我的“新加坡见闻”告一段落,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