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2日 星期五

活水计划体会 | 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员李孜:不寄余生入江海,清溪舟引武陵人

活水计划体会 | 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员李孜:不寄余生入江海,清溪舟引武陵人

引子:

自从2014年7月第一次在阿里商业评论上发表“在线城镇化”专题文章,与阿里活水计划的缘分延续至今。云山雾罩揽去处,清溪舟引武陵人。在技术变革和政经急转的迷雾中,我们如何寻觅虚拟和现实融合的变革的新范式,寻得静思远眺的桃花源地?泛舟溪中,不寄余生入江海。

作者 ▏李孜

李孜

阿里活水学者理事会理事

阿里新乡村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员

在科技资本风起云涌,改变世界绝大多数人的生活的同时,普罗大众的意志已和资本市场的游戏逐渐脱离。科技对社会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期,智能时代的不确定性让人无法适从。而人们已自觉活在了虚拟的世界,一个“算法世界”(algorithm)里了。这个相对稳定的算法世界,实时规范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国家之间的关系。由此,本着人文主义的关怀,我们需要发现技术变革的善意,尽量避免历来资本与科技膨胀出过度贪婪,从而带来的严重文明冲突和历次残酷战争。

这些研究和探索,早已不能在高校和研究所的象牙塔里得到满足,而到“一线”去发现,去田野,实现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的范式转移,成为我们,可以说是唯一选择。大众对研究者的要求“提出真问题,说“人话“,不要以概念套概念,理论解释理论的罗圈和教条里自嗨“,是不是值得我们每个研究者反思。更重要的是,让实践者和普罗社会可以听见,有所启发,甚至验证,在回馈到研究中,成为这个迅速变革时代对研究者的挑战和机遇。一句化,发现,参与,实践,研究的循环让我们和一线的实践者的边界打破。不成为圈内人,谈何把这个领域的研究做深做透。

而阿里活水计划真是在这个日新月异,富有挑战的时代,为广大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创建新范式“(梁春晓先生语)的契机。

2014年7月,我受邀为阿里商业评论第二期“小县域,大影响”发表了“城乡关系第六次大变革”,开启了通过阿里活水计划和阿里研究院提供的平台继续深入“在线城镇化”研究。5年下来,大江南北,调研25个县,与阿里巴巴不同业务部门,以及各地地方平台,参与实践,跟踪观察,完成了“在线城镇化“阶段成果-”OnlineUrbanization: Online Services in China’s Rural Transformation (在线城镇化:在线服务推动中国乡镇变革)一书,和在阿里商业评论与阿里研究院平台上发表的“在线城镇化“系列文章(如文后系列链接)。更欣慰的是在参与数字乡村的建设实践中,为乡镇产业的在线参与与营销,空间创新上尽了微博之力。丽江的“小村“阿姆九子彝族传统在线参与与空间创新,遂昌车前村在线旅游与乡村更新等等,都为当地人在追求更好更适合的生活和归属感,创新更和谐的政府、企业和社区关系,创建”在线城镇“的新城镇化范式。

而我们需要找到归宿。当人们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与更多时间,加入并构建虚拟世界的时候,一种“在线化”的社会运动方式将席卷全球。城镇的概念从物理世界走向虚拟空间,跨地域、跨种族、跨文化、跨宗教的在线新城乡生活方式如雨后春笋崛起,这就是城乡发展的新契机。

人们将极大地走出物理方向所限定的社区范畴,迫不及待地拥抱“在线化浪潮“。而这个“在线”的社群也将重新定义和建构物理的社区,人们将以新的世界性的大迁徙(实体和虚拟空间中迁徙)来重新回归自己认同的高地。

这样,线上社群和线下社区合流成为”在线城镇“的运动,创新延承的身份认同,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也会重定。这个新的体系与权力格局将需要有效包容、激发与组织其千万个“在线城镇”虚拟与现实的复杂网络关系。

而只有立足本地,立足当下,立足社区,科技的人文关怀才可以日常生活中发芽,更可孕育出普世的智能时代的价值观,延续中国近代百年文化启蒙。这里面有多少激动人心的研究契机?

我们每一个的小小的研究,都是一份小小的关怀,也会投射到我们自己的心里,让我们安定。这就是活水计划给我们带来的契机,一个可以突破专业局限,回归日常生活,融入实践的跨界之旅。

不寄余生入江海,清溪舟引武陵人。愿阿里活水计划下个十年为每个参与其中的研究者,在时代巨变中,带来一份拥抱变化的机遇和一份研究小乐趣!

上一篇新闻

金融时报双语 歧视、枪击、暴力,留学美国还安全吗?

下一篇新闻

星亚控股(08293.HK)发布第一季度业绩 股东应占亏损129.5万新加坡元 同比收窄99.67%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