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1日 星期四

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的跨国扩张史

1、邵氏小史

1925年邵醉翁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

1930年邵仁枚、邵逸夫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新加坡)有限公司”,主要经营影院业务。

1934年6月,邵醉翁在香港设立“天一影片公司香港分厂”,简称“天一港厂”。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在上海的“天一影片公司”的历史宣告结束,在香港的“天一港厂”在这一年改名为“南洋影片公司”,由邵邨人代替邵醉翁主持业务,1950年再改名为“邵氏父子公司”。

1958年邵逸夫来香港创办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日后常说的“邵氏”实际上多是指这家公司,而邵氏父子公司日后主要经营电影发行业务,未再涉足制片领域。到1985年,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宣布停产,其电影历史基本结束。

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的跨国扩张史

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LOGO

2、邵氏与东南亚的电影合作

1)邵氏在星、马

“邵氏、国泰的总部都在新加坡,要在星、马拍摄方便不过,但这两大公司在星、马进行港片的拍摄却比独立公司稍迟。邵氏拍的是粤语片《星岛红船》(1955,顾文宗导演),在新加坡取景。之后是国语片《零雁》(1956,陶秦导演),在星、马拍制。国泰则支持卫星公司拍制国语片《娘惹与峇峇》(1956)、《风雨牛车水》(1956,严俊导演)和粤语片《星洲艳迹(1956)、《吉隆坡之夜》(1958,皆由林川导演)。至六十年末,邵氏制作了有星、马外景的影片七部,国泰则制作三部。”

2)邵氏与日本

“……说到港产的第一部中日合作的影片,则是1953年公映的《小夫妻》,它的女主角是日籍的李香兰,男主角是香港的王豪,由王引编导,是‘邵氏影片公司’的出品。”[ii]

“香港第一部作世界性发行的港产片,是‘邵氏父子有限公司’出品,由顾文宗编剧,王引导演,日籍国际明星李香兰、杨志卿主演的《金瓶梅》。本片于1953年开始摄制,1955年才在香港和作世界性发行。

“《金瓶梅》在港公映时曾‘高踞全港卖埠首席’,‘它在台湾与星加坡,创了中外影片卖座的最高纪录。而菲律宾、印尼、越、暹等地的片商,莫不竞以高价,争购版权,就连日本与南韩,平常国片在那儿的销路是甚窄的,但对于《金瓶梅》,也例外的独加青睐。此外,除了远东各地,该片还特别印了附有英文字幕的拷贝,运到欧洲的英法各国,与中美澳两洲的各大城市公映,像这样作全世界的发行,在国产片中是并不多见的。而更难得的是它所到之处,都能得到舆论的一致好评。’(上文分别引自1955年6月17日和24日的《华侨日报》)”

“‘邵氏’早在五十年代中已邀请日本的李香兰(山口淑子)来港演出《金瓶梅》(55)、《一夜风流》(56)、《神秘美人》(57)三部片,后来更请得日本导演若杉光夫来港执导。又协助‘东宝’拍摄《白夫人之妖恋》(56,即《白蛇传》)。更早前,亦邀请韩国男星金振奎来港与尤敏合演《人鬼恋》(54)。”

“另一边厢,邵逸夫亦不甘后人,派员日本学习,仿日活、东映及松竹等公司的制作与发行制度。不少日本导演与幕后人员亦受雇邵氏来港发展。早在50年代,邵氏便邀得日星李香兰(山口淑子)到港演出3部电影,又协助东宝公司摄制取材自《白蛇传》的《白夫人之妖恋》。”

“1955年,邵氏和大映合拍古装片《杨贵妃》。本片是第一部真正挂着“港日共同出品招牌”的电影……邵氏与东宝合作的《白蛇传》(1956),是同期另一部改编中国民间故事的电影…………六十年代初,邵逸夫更尝试向日本推销邵氏的作品,李翰祥导演、林黛主演的黄梅调片《江山美人》(1964),在川喜多长政的协助下,成为第一部在日本公映的邵氏影片。”

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的跨国扩张史

到六十年代,随着邵氏帝国的扩张,对于影片数量的需求也随之增加。邵氏先后外聘了数位日本导演来邵氏拍摄影片。“单就日本来讲,邹文怀签了六个导演,包括井上梅次,这些日本导演个个是快手,两三年间拍了31部电影。”

以下是我整理的由日本导演在邵氏执导的邵氏影片片目。由这七位日本导演在1967年以后执导的邵氏影片一共是32部,多是青春片和间谍片:

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的跨国扩张史

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的跨国扩张史

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的跨国扩张史

3)邵氏与韩国

《异国情鸳》“此片于1957年6月开始拍摄,翌年3月公映。数其意义,除了它是第一套以美国伊士曼彩色拍摄的邵氏影片之外,还是为了它的‘国际’身份。

“《异国情鸳》是首部港韩合拍电影,由香港的邵氏和韩国的演艺株式会社(由有“中国通”之称的南宫君(指南宫尧)代表)合力出资。导演方面,香港的屠光启和韩国的全昌根以外,邵氏更从日本请来若杉光夫助阵。香港的内外景拍摄,则由日本“新东宝”专属摄影师西本正掌舵……总而言之,《异国情鸳》不但开创了港韩合拍片的先河,还打响了邵氏引进日本技术人才的头炮。”

“邵氏六十年代与南韩的交流合作始于1964年的《妲己》……此片据说在韩卖座成功,由此展开邵氏与申氏的长期合作。计有:《观世音》(1965,申相玉、严俊导演,李丽华、金胜镐、金振奎主演),《关外双雄》(1967制作,1971年公映,申相玉导演,于倩、王侠、申荣钧、朴鲁植主演),《蒙面大侠》(1966,严俊导演,朴鲁植、方盈、金振奎、张燕主演),《铁头皇帝》(1966,何梦华导演,申荣钧、金胜镐、李菁、沈依主演),《千年狐》(1971,申相玉导演,申荣钧、金秀芝主演)、《艳女还魂》(1974,申相玉导演,李菁、林伟图主演)。这些影片,有一部分并采取韩语、国语两个版本,由不同演员演出,如《观世音》由严俊执导国语版,申相玉执导韩语版。而观世音一角,国语版由李丽华饰,韩语版由崔银姬饰。”

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的跨国扩张史

下面是四位韩国籍导演在邵氏执导过的影片,共15部,以武侠片居多。至于有韩国演员或者其他人员参加拍摄的其他邵氏影片,我未做专门整理。

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的跨国扩张史

4)邵氏与泰国

“1959年公映的,香港和外国合拍的影片一共有四部,一部是和泰国合拍的,三部是和韩国(南韩)合拍的。

“和泰国合拍的影片,叫做《红粉干戈》。它是‘邵氏’出品的,在泰国实地摄制的宫闱打斗爱情巨片,由唐煌编导,尤敏、赵雷主演,参加过美国名片《桂河桥》演出的泰国影帝素力实、泰国影后威莉旺参加演出。”[i]

“六十年代期间,邵氏希望透过这些合作计划进一步扩展其电影王国,同时可以避开后殖民期东南亚国家的严苛政策。例如与韩国(大部分是申氏影片公司)合作开拍岳枫的《妲己》(林黛主演)及申相玉的《观世音》(李丽华主演),邵氏不但可以到汉城取景,而且更可聘用更低资的员工(通常每套片需要三至五千名临时演员);又或与泰国或菲律宾公司(如阿斯文公司)制作如罗维的《鳄鱼河》,或陶秦的《心花朵朵开》,这些影片全配上两至三种语言(国语、泰语或马来语、菲国泰格洛语),可以应付这些国家的反华条例。”

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的跨国扩张史

据统计邵氏总共出品的影片有1200多部,在这些影片中涉及到与东南亚各国之间进行合作的影片不在少数,下面这几部是我根据上文目前找到的,而且算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至于邵氏聘请日本或者韩国导演在邵氏拍摄的影片,前面已经列出这里不做重复。

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的跨国扩张史

3、邵氏与亚洲影展

翻阅电懋、邵氏等公司的史料,每每提及“亚洲影展”这一貌似熟悉却又陌生的名词,现将资料整理如下:

“‘亚洲影展’始于1954年,起初名为‘东南亚电影节’,1957年后改称‘亚洲电影节’(或“亚洲影展”),后来又改组为“亚洲太平洋电影节”(或“亚太影展”),此名沿用至今。

“亚洲影展的创办机构是东南亚制片人协会(故第一、二、三届均称为东南亚电影节)。该会的发起人正是身兼大映董事和制片的永田雅一。

“1953年7月8日,永田雅一以日本映画产业振兴会理事长的身份,访问了菲律宾、印尼、马尼拉、泰国、香港及台湾等六个地区。同年11月,这七个地区(包括日本)的代表在马尼拉组成了东南亚制片人协会(总会设在东京,由永田雅一和邵逸夫出任会长及副会长),并协定于翌年开始轮流主办一年一度的东南亚电影节。

“……各地片商借着这一年一度的会面,大谈合拍和卖片的生意,大映跟邵氏合拍的《杨贵妃》(沟口健二,1955)可谓首部应运而生之作。

“通过亚洲影展的联络,邵氏不但跟东宝合拍了古装片《白蛇传》(丰田四郎,1956)和时装片《香港三小姐》(杉江敏男,1959)、跟日活合拍了《亚洲秘密警察》(松尾昭典,1966);更获新东宝借出摄影师西本正、日活借出摄影师柿田勇,帮助发展伊士曼彩色及阔银幕等新技术。

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的跨国扩张史

“粗略分析,六十年代末期为止,亚洲影展都是“五大”和邵氏的天下……邵氏在亚洲影展的气焰,从1958年,即邵逸夫亲临香江,大兴影城、招兵买马的翌年开始便节节上升。自该年的《貂蝉》网罗了五个大奖后,邵氏的出品差不多在每年都表现突出:1959年的《江山美人》和1960年的《后门》获最佳影片;1961年的《千娇百媚》获奖五项;1963年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获奖四项;1965年的《万古流芳》获最佳影片兼特别奖三项;1966年的《蓝与黑》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彩色摄影兼特别奖一项;1967年的《珊珊》获最佳影片兼特别奖一项。自电懋改组国泰,声势大跌,以及日本的“五大”制作量每况愈下,邵氏在亚洲影展、以至亚洲影坛的独揽更是明显。”

4、邵氏与欧美的合作

“东南亚市场疲弱,亦迫使邵氏与嘉禾开拓更多海外市场,冲出亚洲。邵氏早在70年代初已趋向国际化,与邵氏合作的海外公司,除了荷里活八大公司外,也包括意大利的Carlo Ponti公司及英国的Hammer Productions。1972年,邵氏在伦敦、温哥华、三藩市和夏威夷的戏院相继落成;此外,在纽约、芝加哥、波士顿和华盛顿都有邵氏的出品放映,其中以1973年的《天下第一拳》最为轰动,成为1973年上半年度全球十大卖座电影的第七位。但其后邵氏开拍的两三部针对国际市场的电影,成绩却未如理想。此外,在中东与南美洲地区,华语功夫片往往受约旦、伊拉克、伊朗、阿根廷及秘鲁等国家禁制,以1975年为例,阿根廷禁影的百多部电影中,约93部便是来自香港及台湾的功夫片。”

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的跨国扩张史

以下是我整理的邵氏与欧美合作影片的片目。由于这类电影基本都未能有机会在国内公映,在香港电影的文字资料里亦极少涉及,即使出现也常常片名不统一;而在欧美电影当中这些又大都属于不太著名的影片,所以这方面的资料查找起来相当困难。

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的跨国扩张史

按:整体来说,邵氏在与东南亚各国的电影合作中独领风骚,但其对于欧美电影市场的开拓却显得有心无力。

有话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窃以为此言甚谬。邵氏当年的黄梅调电影可以说是相当的“民族”,但此类电影的海外市场无论如何开拓,始终都还是仅限于海外的华人世界,未能走出唐人街。电影作为一种相当特殊的文化产品,想要占领全球市场,远比衣服、汽车等这些纯粹的商品要难的多,语言差异恐怕是其中最大的障碍。一直到现在,华语电影能够打入欧美市场的也只有动作片这一种,而动作片的全球性成功恰在于动作乃是一种全球共通的“语言”。

上一篇新闻

长隆、澳门4日游

下一篇新闻

“狮鹭情缘”拉动厦门“罩”消费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