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科学和艺术深度合作2.0版—"物演_科学观与艺术观"主题展即将开幕

科学和艺术深度合作2.0版—"物演_科学观与艺术观"主题展即将开幕

将一位科学家与一位艺术家组合,进行艺术创作?

是的!

科学家与艺术家通过深入的交流、碰撞、协作从而激发灵感,将科学创新与艺术创作相结合,通过艺术的方式展示给大家。

经过七个月的筹备和创作,“物演_科学观与艺术观”主题展览即将于11月17日在中国大饭店预展开幕,本次展览由未来论坛和锡纯艺术教育公益基金会联合出品。

科学和艺术深度合作2.0版—"物演_科学观与艺术观"主题展即将开幕

物演_科学观与艺术观

联合出品:未来论坛、锡纯公益

承办:艺琅国际

开幕时间:2019年11月17日

地点:中国大饭店

展览主席:冯仑、武红、李红

策展人:顾振清

顾问:黄笃

艺术组合

(以科学家荣获未来科学大奖的时间前后为序)

卢煜明 (2016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奖人) × 杨千 (当代艺术家)

薛其坤 (2016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人) × 王度 (当代艺术家)

潘建伟 (2017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人) × 李晖 (当代艺术家)

许晨阳 (2017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人) × 费俊 (当代艺术家)

马大为 (2018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人) × 陈文令 (当代艺术家)

展览由著名策展人顾振清策展,著名策展人黄笃担任顾问。由卢煜明、薛其坤、潘建伟、许晨阳、马大为(以科学家荣获未来科学大奖的时间前后为序)五位未来科学大奖获奖科学家与陈文令、费俊、李晖、王度、杨千(以姓氏拼音排序)五位著名当代艺术家,一对一分组进行联袂创作。

哲科思维逻辑发展到今天,科学家通过对客观世界、客观真理的不断假设和求证,已经获得了137亿光年这种宏观尺度上和中微子振荡模式这种微观尺度上的宇宙论视界。然而,在这个新的终极视界的边缘,艺术家的艺术思维是否可以继续前行,去假设并定义量子力学、多重宇宙、暗黑能量与黑洞的规律和规则?

艺术家是否可以通过假设与再假设、定义与再定义的个人经验方式,继续为自然界立法?继续追究万物演化与万物求存之本原?继续推进对于终极存在的知识生产?

物演,就是人所感知的万物存在的演化、演变、演进。万物生长,宇宙赓续。物演是万物演化、万物求存的一种动态的共生关系。物演其实是整个宇宙的趋势。物演规则在一种大尺度的时空格局下支配、驱动着世间万物。自然存在、精神存在和社会存在的物演景观,不断影响着人类的整体知识状况与整体认知格局,也不断刷新着当代社会中科学家的哲科思维的逻辑模型、艺术家的艺术思维模型及其宇宙观、价值观。艺术家与科学家关于物演规则、物演景观的思考和交流文本,势将造就当代科学与当代艺术这两种人类不同思想意识、不同认知途径、不同思维模式的彼此勾连、磨合和整合,建构人的宇宙自然观与人文世界观相互关联的一种新语境、新视界。而宇宙自然观与人文世界观的对接和匹配,必将让人确立人在自然界中、在宇宙中的位置,确立人在有限而无边界的时空间的存在意义。

——顾振清 策展人

作品介绍

1

卢煜明 × 杨千

科学和艺术深度合作2.0版—"物演_科学观与艺术观"主题展即将开幕

科学和艺术深度合作2.0版—"物演_科学观与艺术观"主题展即将开幕

科学和艺术深度合作2.0版—"物演_科学观与艺术观"主题展即将开幕

科学和艺术深度合作2.0版—"物演_科学观与艺术观"主题展即将开幕

《基因重构序列1号》(作品细节图)

综合材料装置,荧光材料、玻璃、宣纸、墨、紫光灯与木平台

尺寸可变,2019年

作品阐述

染色体承载的DNA是生命的基因,也可以说是生命的源泉。关于22对常染色体,著名学者撒迦利亚-西琴(美)在《宇宙密码》一书中作了惊人的论述,他发现了希伯来语的22个字母跟22个常染色体的神秘关系,从其字母的书写和形状来比较都有种种关联。希伯来语是人类最古老的字母文字,可谓是文明的基因。在我的作品中,把象征生命的基因22对染色体和象征文明基因的22个希伯来语的字母,采用对应、综合、重构等艺术形式以探讨生命、文明以及历史秘码的意义并给我们当今社会提供种种思考。

2

薛其坤 × 王度

科学和艺术深度合作2.0版—"物演_科学观与艺术观"主题展即将开幕

科学和艺术深度合作2.0版—"物演_科学观与艺术观"主题展即将开幕

科学和艺术深度合作2.0版—"物演_科学观与艺术观"主题展即将开幕

科学和艺术深度合作2.0版—"物演_科学观与艺术观"主题展即将开幕

《X. phy V→ x.o ħw=e E v=0 UN W. 实验室 »(作品局部)

m.3 m→⚭ t=0

综合材料

尺寸可变,2019年

作品阐述

人类认识世界,感知自己是从包裹着生命全部的万物触摸开始,从物的表象-可视、可触、可驾驭、可改变、可受用,逐渐切入到物的表象深处,直指远离感知系统的微观物质世界。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和野心以及与文明共生的征服基因,在释放万物深藏的能量的征途中,锲而不舍呕心沥血前仆后继,量子世界的发现就是人类证明自己的无数丰碑中最好看的一座。它携同其他科学领域不断优化着人类物质生态,开启了当代社会人工进化的模式。

“物演”是物质从任意的初始状态到量子力学的“力”的消长运动的演绎,它叙述人与物的历史也指向物与人的未来,量子微观世界那些神奇无状﹑变幻莫测的能量数据和公式将不断地更新着“物演”版本。

我的方案:

« X. phy V→ x.o ħw=e E v=0 UN W. 实验室 »

m.3 m→⚭ t=0

以一组虚拟的类物理公式为题目,公式里的符号是不同词的缩写:物质、宏观、中观、微观、直观、任意初始状态、能量﹑无限小、零速度、零时间、未知等等。这组无法演算实验的公式之于我是认知物质世界的抽象概念,它们是似而非若即若离。但正是这些概念标识着科学家们的野心梦想探险实验及解密神奇量子世界的力量和成就。

« X. phy V→ x.o ħw=e E v=0 UN W. 实验室 »

m.3 m→⚭ t=0

可视为我与科学家之间心照不宣的乱码 。

3

潘建伟 × 李晖



科学和艺术深度合作2.0版—"物演_科学观与艺术观"主题展即将开幕

科学和艺术深度合作2.0版—"物演_科学观与艺术观"主题展即将开幕

科学和艺术深度合作2.0版—"物演_科学观与艺术观"主题展即将开幕

科学和艺术深度合作2.0版—"物演_科学观与艺术观"主题展即将开幕

《薛定谔的魔盒》(作品示意图)

装置:海绵,铁,木头

135X135X220cm,2019年

作品阐述

薛定谔的猫应该是科学界最有名的宠物,它的死与活至今还在叠加状态之中,唯一确定的是它永远在“黑箱子”里,等待着放射粒子是否衰变是否触动了毒气机关,我们看不到它,猫也看不到我们,一旦见面,猫也就不是薛定谔那只神奇的又活又死的那只了。

进入量子态的必要条件—-不观测它。

这件作品的本意是最低限度的实现这一条件,让参与者感受进入量子世界的大门。不观测在实验中就是没有“光”参与,但我认为对于“人”来说,规避可见光就足够了,毕竟我们销售不起绝对零度。“绝对”俩字去掉都会呜呼哀哉的。

全黑的环境是量子实验重要的条件,因为光的照射也是观测,我邀请观众参与到我的实验中来,我的实验条件是尽量去除人的视觉和听觉,这两个感觉是日常中最常用做观测中的。因此在选用材质和空间的设计上尽量做到这些,你只需体会这其中的感受。我相信如果实验成功,起码渐渐的你的呼吸会追逐你的心跳,甚至听到血液流动或是刺耳的耳鸣,谁知道呢?我们确实是在现实的经典世界,不可能有什么奇迹发生,但量子世界的大门就在那里,推开一条缝,你会看到你和那只猫同处一室!

4

许晨阳 × 费俊



科学和艺术深度合作2.0版—"物演_科学观与艺术观"主题展即将开幕



科学和艺术深度合作2.0版—"物演_科学观与艺术观"主题展即将开幕

科学和艺术深度合作2.0版—"物演_科学观与艺术观"主题展即将开幕

《情绪几何》(作品示意图)

互动装置:粉笔、黑板、机械装置、3D打印物体、数据采集模块、图形生成软件

尺寸可变,2019年

作品阐述

“情绪几何” 互动装置是艺术家费俊与代数几何数学家许晨阳合作的一个艺术项目的实验成果,装置邀请观众在装置的暗箱中触摸由代数几何公式生成并通过3D打印的几何模型,触摸的感受会通过心电等生理数据采集装置记录下来,并和所触摸模型的数据混合在一起,生成一个个“因人而异”的新几何图形,这些图形最终通过自动粉笔机械装置书写在黑板上。

作品从代数几何的抽象性和纯粹性中获得启发,并尝试把数学对现实世界提纯化的解释与艺术对现实世界复杂化的解读结合在一起,完成一次同时处于现实之上和现实之中的艺术实验。

代数几何是绝对纯粹的,作为一种用于解释世界复杂性的数学语言,它纯粹到无法用我们的视觉经验和认知逻辑来理解。数学家的工作方式往往像在黑暗中摸索和认知。我们通常所见的用于解释代数几何的图形只是某个公式的化身,或者说是影子,尽管数学家们降维到用图形来解释他们的工作,他们的思考方式却不是图形化的,因为任何图形都无法真正表达代数几何的抽象,而只能是一种投射。

代数几何是绝对抽象的,它存在于世间万物中,却不需要物理世界来验证它的存在。两个点构成的一根线只有当我们不去试图用任何媒介来进行视觉化的时候,这跟线才是数学语言里描述的一根二维的线,即使我们可以找到世界上最光滑的表面,再用世界上最细的笔在这个表面来画一根世界上最光滑的线,当我们用放大镜去观察,我们看到的依然会是一跟粗糙不平的,沾染了尘世肌理的线。

艺术某种意义上是在给世界回归混沌提供“熵”力。与数学家所追求的纯粹性和抽象性相比,一个视觉艺术家的工作基本是给这个世界“添乱”。“情绪几何” 将充满不确定性、复杂和混沌的个体生理数据与纯粹的、抽象的几何数据进行耦合与杂交,就像往真空中注入雾霾、往纯水中注入污液、往真理中注入无理。这种形而下的“添乱”式的艺术实验的目标不为揭示任何纯粹的普世真理,只为呈现任意存在的个体真相。作品并不打算让观众以理性的方式来理解代数几何数学,而是让观众以感性的方式通过与几何图形的感性接触以及提供个体的生理数据来与艺术家和数学家共同完成一次无法预期的创作。

5

马大为 × 陈文令

科学和艺术深度合作2.0版—"物演_科学观与艺术观"主题展即将开幕

科学和艺术深度合作2.0版—"物演_科学观与艺术观"主题展即将开幕

科学和艺术深度合作2.0版—"物演_科学观与艺术观"主题展即将开幕


《一匹奔跑的双头马》(作品示意图)

综合材料

280x100 x 290 cm,2019 年

作品阐述

数月前我专程到上海生命科学院参观物理科学家马大为实验室时,不经意间在走廓的报告墙上发现一个马老师研究成果的分子结构图颇似一匹奔跑的两端双头马。这匹双头马恰巧暗示着整体的现代科学技术在进步的同时后退,在向前奔跑的同时也向后奔跑的悖论。当代人在享受现代科学技术优越性的同时产生了种种的现代综合症。也就是说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可造福人类,也可伤害人类甚至毁灭人类。科学技术的正能量犹如太阳普照,慧泽万物。科学技术的负能量如同空气之毒,伤及万物。故而,科学家在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过程中需要人文光辉的浇灌。甚至还要有宗教信仰的加持,也就是说需要一种看不到的超自然力的神助。很多伟大的科学家在人文艺术和宗教信仰也很有造诣。科学+艺术+宗教可以构成一个最稳定的三角型的鼎力关系。以此来警惕和质疑科学枝术所存在的隐患。当然人文艺术与宗教信仰更需要正能量科学技术的滋养共生。科学必须是说得清楚的 ,但艺术不一定说得清楚,说不清楚的部分也往往是最有价值的部分。我试图采用魔幻现实主义的雕塑作品(参考方案图形)把这些说不清楚的部分翻译出来。把马大为某些科学元素和我的艺术理念进行视觉化、公众化的转化。使之在个性中见到共性,在共性中见到普遍存在的审美秩序和价值秩序。

策展人简介科学和艺术深度合作2.0版—"物演_科学观与艺术观"主题展即将开幕

顾振清

1964年生于上海。1987年毕业于中国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2003年至2006年任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总策展人及副馆长,2004兼任中国当代艺术奖(CCAA)艺术总监,2005年兼任台湾东海大学美术系客座助理教授。2006-2007年任上海朱屺瞻艺术馆执行馆长。2007-2008年兼任《视觉生产》杂志主编、2008年受聘为第五届台新艺术奖决审评委、天津美术学院客座教授。2009-2011年任北京白盒子艺术馆艺术总监。2009-2016年任北京荔空间艺术总监。2014-2016年任西安贾平凹文化艺术馆学术馆长。2017年至今任厦门MORE ART艺术馆学术馆长。2018年9月起至今任台湾艺术大学雕塑系客座副教授。现以独立策展人身份工作、生活于中国北京。

21世纪以来,顾振清曾策展2001年广东美术馆“虚拟未来”展;2001年成都现代艺术馆“首届成都双年展”;2002年苏州美术馆“海市蜃楼”展;2003年北京今日美术馆“二手现实”当代艺术展;2004年挪威奥斯陆国立当代美术馆“轻而易举·上海拼图2000-2004”展;2005年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上海酷:创意在生产”国际艺术展;2005年韩国首尔市立美术馆“亚洲城市网络”艺术展;2006年英国利物浦双年展独立项目“中国馆”;2008年波兰“调解”首届波兹南国际双年展;2009年台北当代艺术馆“各搞各的:岐观当代”艺术展;2011年法国留尼汪双年展;2012年上海沪申画廊“心动上海”一汽大众-奥迪艺术大展;2013年法国留尼汪双年展;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中国企业联合馆、米兰艺术与科学博物馆 “原乡”中国当代艺术展;2016年乌兰巴托蒙古国家美术馆“2016乌兰巴托华语短片电影节”;2016年圣彼得堡俄罗斯民族博物馆 “走出牡丹亭:中国女性当代艺术展”;2017-2018年上海中华艺术宫“天的那边:当今时代的蒙古艺术”展;2018土耳其伊斯坦布尔ZFotoFest国际摄影节;“2018乌兰巴托国际艺术节”。

科学家简介

(以科学家荣获未来科学大奖的时间前后为序)

科学和艺术深度合作2.0版—"物演_科学观与艺术观"主题展即将开幕

卢煜明

2016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奖人

分子生物学临床应用专家,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副院长(研究),李嘉诚健康科学研究所所长及化学病理学系系主任,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院士。

卢煜明教授生于香港,于英国剑桥大学取得文学士学位,再于牛津大学取得医学博士及哲学博士学位。在1997年,卢教授成为世界上第一位科学家发现母体血浆内有胎儿的脱氧核糖核酸 (DNA),从而开辟了一个新研究领域并致力于有关方面的研究。卢教授所带领的研究团队已率先研发出无创性唐氏综合症产前诊断服务,透过先进的DNA测序技术,直接从母亲的血液样本中,包括胎儿基因组、甲基化及转录组排序进行分析以检测唐氏综合症。

卢煜明并把这技术推进其他领域,其中以癌症检测特别有重要的发展。为彰表其科学研究成就,卢煜明教授先后获授英国皇家学会院士荣衔、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荣衔、世界科学院院士、及港科院创院院士。卢教授亦曾获颁其他各项奖项,包括2016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2014年度费萨尔国王(King Faisal)国际医学奖,及2012年度的里雅斯特奖(Ernesto Illy Trieste Science Prize)。

科学和艺术深度合作2.0版—"物演_科学观与艺术观"主题展即将开幕

薛其坤

2016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人

清华大学副校长,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薛其坤,1963年生于山东蒙阴,1984年在山东大学获学士学位,1994年在中科院物理所获博士学位,2005年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起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薛其坤是国际著名的实验物理学家,其主要研究方向为扫描隧道显微学、自旋电子学、拓扑量子态、高温超导等。2011年至2016年任低维量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3年5月起任清华大学分管科研副校长。他是国际著名期刊Surface Science Reports、Physics Review B、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的编委,National Science Review的副主编。2014年获得求是杰出科学家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2016年获得首届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2018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科学和艺术深度合作2.0版—"物演_科学观与艺术观"主题展即将开幕

潘建伟

2017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潘建伟,1970年3月出生于浙江东阳,199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1999年获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实验物理博士学位。主要从事量子光学、量子信息和量子力学基础问题等方面的研究,是国际上量子信息实验研究领域的先驱和开拓者之一,他在量子光学技术方面的创造性贡献,使基于量子密钥分发的安全通信成为现实可能。2017年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者人。

科学和艺术深度合作2.0版—"物演_科学观与艺术观"主题展即将开幕

许晨阳

2017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人

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教授。

许晨阳,1981年生于中国重庆;2008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导师为 János Kollár,从事代数几何研究。2016年获拉马努金奖。2017年获选庞加莱讲座教席,并被选为2018年ICM大会45分钟分组报告人。2017年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人。

许晨阳教授发展了极为可观的理论和突破性技术,解决了一系列代数几何学中很多不同领域的重要几何问题, 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同时为代数几何学在中国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科学和艺术深度合作2.0版—"物演_科学观与艺术观"主题展即将开幕

马大为

2018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人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美国化学会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副主编,Adv. Synth. Catal,Nat. Prod. Rep., Chem. Asia J., Tetrahedron/Tetrahedron Letters 等国际杂志的顾问编委。

马大为,1963年 生于中国河南,1984年 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1989年 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0-1994年 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化学系和Mayo Clinic神经化学和神经生物学研究部进行博士后研究。1994年 回到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


马大为主要从事复杂天然产物全合成及构效关系、有机合成方法学和其在合成生物活性分子中的应用等研究。已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30余篇。1994年入选中科院首批“百人计划”,199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曾两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999,排名第三;2007,排名第一)。荣获1998年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2005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2009年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2016年N. C. Yang 讲座奖,2018年美国化学会Arthur C. Cope 学者奖。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人。

艺术家简介

(以对应合作科学家为序)

科学和艺术深度合作2.0版—"物演_科学观与艺术观"主题展即将开幕

杨千

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教师家庭,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1988年获得佛罗里达大学艺术硕士学位,2002年从美国纽约回到北京工作和生活至今。


杨千是一位善于探索、勇于突破自己的实验性艺术家,从他回国后的早期作品“水珠系列”到随后的“动态绘画”、“双重绘画”和“纸屑绘画”无不反映出他不断突破自己的创新精神。近年来,他把探索逐步转向了多媒体和装置方面的实验。如他利用运动APP卫星定位的功能在大地上走出各种有意味的图像等等。

曾参加国内外的重要大展包括:西班牙塞维利亚双年展、韩国釜山双年展、波兰波兹南双年展、上海双年展、德国ZKM 当代美术馆“潜流-亚洲当代艺术展” 以及威尼斯双年展等国际大展,并多次在纽约、伦敦、布鲁塞尔、成都当代艺术馆、今日美术馆、上海证大美术馆和三亚当代艺术馆举办个展。

科学和艺术深度合作2.0版—"物演_科学观与艺术观"主题展即将开幕

王度

1956 年12 月生于武汉,1990 年起工作和居住在法国巴黎。曾任教巴黎八大艺术系和法国布列斯特(brest)高等美术学院。

王度作品的呈现方式包括,裝置,雕塑,摄影,多媒体等。他宣称的“我就是媒体,我就是现实,我就是图像”,可视为他作品观念的解读。他认为“全面媒体化的‘第三现实’正在构成一個需要不断重新定义的当代社会文化生态”。因而,他的作品是从不同的切点重新定义现实的一连串观念,也是他宣称的“我是大众和现实的发言人”的“发言”。

王度的艺术传播广泛,有关其工作的评论,报道包括记录片等,见诸多种国际传媒(杂志、报纸、电视、电台,当代艺术家词典,画册资料等)。个人画册摘要:“王度杂志”WangDu magazine(2000)“王度”WANGDU(2004)“现实移植”transrealite(2007)“无可奉告”(2016)。

王度在德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美国、土耳其、瑞士、加拿大、中国等举办过近五十个个展,并参加过卡塞尔文献展、蓬皮杜艺术中心收藏展、威尼斯双年展、瓦伦西亚双年展等国际展览。

科学和艺术深度合作2.0版—"物演_科学观与艺术观"主题展即将开幕

李晖

生于197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李晖曾在北京尤伦斯艺术中心,荷兰Philips光美术馆,德国ZKM多媒体美术馆, 德国瓮纳光艺术中心, 新加坡美术馆,柏林 Ernst Schering基金会,台北当代美术馆,意大利,法国,智利,奥地利,瑞士,韩国,日本,印尼等多家美术馆办过个展或群展。也曾参加过2006年上海双年展,2006釜山双年展,2008 意大利威尼斯国际雕塑装置展以及2011年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等国际重要展览。

作品被多个重要机构和重要收藏家收藏,如皮诺基金会,Burger collection, 龙美术馆,余德耀基金会,台北寒舍艾美酒店等。并与德国大众汽车,F1赛事,Adidas等重要品牌有过项目合作,同时也参与过德国多特蒙德剧院之芭蕾舞剧《浮士德2》的舞台设计。

科学和艺术深度合作2.0版—"物演_科学观与艺术观"主题展即将开幕

费俊

1970年生于中国湖北荆州,曾就读于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电子综合艺术专业并获得硕士学位。现任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科技专业方向教授,某集体首席创意总监,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策展人。

费俊以艺术家、设计师和教育者的多重身份从事艺术与科技研究、教育与实践,他的艺术实践主要关注由虚拟和实体空间的共同构建的混合空间。他的艺术及设计作品曾在威尼斯双年展等国际展览和艺术节中展出,并荣获了德国IF设计奖、红点设计奖和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大奖等荣誉。

科学和艺术深度合作2.0版—"物演_科学观与艺术观"主题展即将开幕

陈文令

1969年生于中国福建泉州。现居中国北京,著名当代艺术家。

2015年获澳大利亚政府授予的中澳艺术大使称号, 2012年获得第七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雕塑家前三甲, 2011年获澳大利亚佩斯国际海岸雕塑展公共艺术大奖等。在北京、上海、香港、首尔、新加坡等地举办过个展,参加过“超设计”上海双年展(2006)、“对话芝加哥”——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展(2009)、中国当代雕塑展 (2013)、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未曾呈现的声音”(2013)等展览。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上海多伦美术馆、韩国国立美术馆、美国休斯敦美术馆、丹麦国立美术馆等重要美术馆及机构收藏。

陈文令的艺术透露出一种强烈的新现实主义特征,他善于运用雕塑的语言创造出生命与生活的气息。他的作品则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当代性特点:精神独立、风格多变、天马行空、气场恢宏。他的艺术语言融合和提炼了民间、学院、神话、东方与西方,以及现实与虚幻的诸多艺术元素,并以魔幻的超现实主义手法创作出一个个观念与视觉并重的图像,从而深刻地揭示了消费主义时代中人性、物性和自然的种种异化和困扰。他最重要的作品有“红色记忆”系列、“辛福生活”系列、“中国风景”系列、“英勇奋斗”系列、“悬案”、“紧急出口”、和“共同体”等等。

联合出品

未来论坛

未来论坛是当前中国最具声望的民间科学公益组织,由一群崇尚科学、热心公益的科学家、企业家于2015年共同发起创立。自成立以来,未来论坛秉承“弘扬科学精神,助力科创兴国”的宏伟使命,全面推动产学研资政融合和大众科普事业发展,矢志作为科学面向公众的“传播人”、科学界和产业界的 “对接人”、以民间资本激励科学突破的“推动人”。迄今已凝聚了数百位全球杰出科学家、顶尖投资人和卓越产业领袖,是中国唯一的商学跨界的科学公益平台。

锡纯公益

北京市锡纯艺术教育公益基金会是根据沈锡纯先生遗愿,由其亲属捐出沈锡纯先生部分作品,并在社会各界支持下筹资成立的一个艺术教育类公益基金会,是在北京市民政局注册登记的非公募基金会。
本基金会的宗旨是:资助艺术教育,培养艺术人才,促进艺术教育发展。

未来科学大奖

未来科学大奖成立于2016年,是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未来科学大奖关注原创性的基础科学研究,奖励在大中华区做出杰出科技成果的科学家(不限国籍)。奖项以定向邀约方式提名,并由优秀科学家组成科学委员会专业评审,秉持公正、公平、公信的原则,保持评奖的独立性。

未来科学大奖目前设置“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三大奖项,单项奖金100万美金。奖金来源于公共声誉优良、社会贡献突出且深度认同科学价值的行业领袖自愿出资,由香港未来科学大奖基金会有限公司负责奖金的捐赠和发放。每项奖项由四位捐赠人共同捐赠。

科学和艺术深度合作2.0版—"物演_科学观与艺术观"主题展即将开幕

科学和艺术深度合作2.0版—"物演_科学观与艺术观"主题展即将开幕

科学和艺术深度合作2.0版—"物演_科学观与艺术观"主题展即将开幕

未来科学大奖对获奖者的国籍不做限制,只要求其工作产生巨大国际影响;具有原创性,长期重要性或经过了时间考验;并主要在大中华地区完成(包含中国大陆地区、香港、澳门、台湾)。

推动科学、成就未来。未来科学大奖希望奖励对社会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启蒙科学精神,唤起科学热情,影响社会风尚,吸引更多青年投身于科学,实现中国的“科学梦”。

2019年获奖人及往届获奖人科学和艺术深度合作2.0版—"物演_科学观与艺术观"主题展即将开幕

科学和艺术深度合作2.0版—"物演_科学观与艺术观"主题展即将开幕


相关阅读:

物演_科学观与艺术观 | 科学家与艺术家的联手 ,艺术家与科学家的互激

这次,量子物理+当代艺术能碰撞出什么? | 物演_科学观与艺术观主题展览

这次,魔幻现实主义雕塑+有机化学 能融合出什么? |"物演_科学观与艺术观"主题展

代数几何+数字艺术 的一次深度合作 | “物演_科学观与艺术观”主题展览

从生命密码+文字书写装置的偶遇与碰撞,看科学和艺术如何共存和生长? |"物演_科学观与艺术观"主题展



欢迎参加2019未来科学大奖周

与我们一起见证荣耀时刻!

了解未来科学大奖周更多解读及嘉宾信息

请持续关注未来论坛

与未来相遇

与科学相拥

2019.11.13-17 中国北京
未来科学大奖周 我们不见不散!

你有一封来自未来的邀请函

2019 未来科学大奖周 - 未来科学大奖点击此处直接进入大奖周专题页

科学和艺术深度合作2.0版—"物演_科学观与艺术观"主题展即将开幕

8场专题研讨会+15场主旨演讲

39位科学大咖精彩分享

百位顶尖科学家、商界领袖、艺术家共聚一堂

获奖人学术报告会+高峰论坛+

科学峰会+颁奖典礼+跨界展览

生物技术/精准医疗/未来计算/智能系统/枚举几何和超弦理论/天体物理/量子材料/新分子制造

当今大中华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科学盛宴

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报名系统上线!

上一篇新闻

香港画廊发展史:了解57年的流转变迁

下一篇新闻

未来的艺术品交易方向何在?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