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月18日 星期二

小学六年级期末测试+试卷讲评

教学目标

1.巩固本学期所学的课文以及知识点;

2. 针对考试加强应考准备,提高应试能力;

3. 深入体会文章情感,丰富情感世界。

教学内容

一、基础知识。

1. 看拼音,写词语,要求正确、美观。

zhǎn lǎn mó guǐ dàn shēng zhuān xīn zhì zhì

( ) ( ) ( ) ( )

róng yù wán qiáng chōu tì jīng bīng jiǎn zhèng

( ) ( ) ( ) ( )

【答案】展览 魔鬼 诞生 专心致志 荣誉 顽强 抽屉 精兵简政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基础知识。

2. 辨字组词。

哀( ) 摩( ) 闲( ) 卓( )

衰( ) 磨( ) 闭( ) 悼( )

【答案】哀求 衰老 摩挲 磨碎 休闲 关闭 卓越 追悼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基础知识。

3. 判断下面句子说法是否正确。

(1)“除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这些传统节日是 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 )

(2)“博物馆里展出了两千年前新出土的文物。”这句话没有语病。( )

(3)“不要让小同学先上车”与“不,要让小同学先上车” 意思相反。( )

【答案】错 错 对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基础知识。

4. 按要求写句子。

(1)改成双重否定句。

爸妈都不在家,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答案】爸妈都不在家,(我)不得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2)用上合适的关联词将两句话合并成一句。

太阳离我们这么远。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答案】太阳虽然离我们这么远,但是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句子。

(3) 我同桌会弹钢琴。

1) 改为疑问句:

2) 改为反问句:

3) 改为设问句:

(4) 小树在微风中轻轻摇晃。

1)改为拟人句:

2)改为比喻句:

(5)这个富有创意的雕塑,作者是出自一位仅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农民之手。(修改病句)

(6)能否珍惜水资源,是人类持续发展的关键。(修改病句)

(7)小芳对我说:“那是我的铅笔,请还给我。”(改为转述句)

(8)不过,飞向遥远的地方,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改为双重否定句)

(9)夏天的天气热得像个蒸笼。(缩句)

(10)雅鲁藏布大峡的发现是我国几代科学家辛勤努力的结果。(缩句)

5. 下列诗句中有咏莲的,也有咏菊的,其中咏莲的诗句是( )

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②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③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⑤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

6.按要求写出相关人物

(1)《水浒传》中“倒拔垂杨柳”的人物是__________。

(3)《红楼梦》中的“葬花”的人物是__________。

7.“文房四宝”指:

8. 写出关于“多”的成语

观众多( ) 人很多( )

人才多( ) 兵马多(

9.下面语句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你才能真正懂得读书,学会读书。

②读教科书,在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中,当然是必需的。

③所谓读书,不只是读教科书。

④但是,只有超越了读教科书的阶段,把读书变成了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上的需求。

⑤这是求知的阶梯,也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一段路程。

A、③②④⑤① B、③②⑤④① C、⑤③②④① D、③①②④⑤

二、积累运用。

1. 补充诗句。

(1)千磨万击还坚劲。 。

(2),青春作伴好还乡。

(3)留连戏蝶时时舞, 。

(4),不拘一格降人才。

【答案】任尔东西南北风;白日放歌须纵酒;自在娇莺恰恰啼;我劝天公重抖擞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古诗默写。

2. 把诗人的名字写下来。

诗仙---( ) 诗圣---( ) 诗佛---( )

诗鬼---( ) 大杜---( ) 小杜---( )

【答案】李白 杜甫 王维 李贺 杜甫 杜牧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

三、阅读。

阅读(一)

家乡的红枣

“十一”假期,我回家看父母,重阳节正巧在假期内,便想陪父母好好地出去玩 玩。可是父母却执意要我陪同去乡下老家看看。

父母亲都是十几岁参加革命离家的,转战南北,直到转业才回到老家所在地工作。 乡下的老家已经没什么亲人了,只有一个近 80 岁的老姨,是母亲唯一的牵挂。父母说:还是想念那个地方,那里的草草木木、山山水水。

汽车沿着坑坑洼洼的山路行驶。这条路,从我第一次走就是这个样子,父亲在颠 簸的车上叹道:几十年如一日啊…… 看路边的山坡上,却是秋日的灿烂景色。山菊花一丛丛、一片片点缀在山坡沟畔,在阳光下喜笑颜开;叫不上名字的树木,这里一树火红,那里一树金黄、苍绿,让这山地充满了生机;水塘边的芦苇,已是洁白一片,汽车驶过,惊得鸟儿从芦苇中一掠而起,扇起的苇絮在水塘的上空,如雪纷飞。

到了藏在深山中的那个小山村,老姨正坐在家门口剥花生。小小的院落,堆满了 一年的收成:金灿灿的玉米棒子,堆砌成宝塔的形状,光彩夺目;屋檐下挂着的一串串红红的辣椒,是不是对农家渴望好日子的祝福? 我的眼睛被院子里那棵高大的枣树所吸引。几年没见了,看着这树的枝干,写满 了岁月的沧桑,却仍然枝繁叶茂。春天会开一树不起眼的小小花儿,清香四溢,引得蜂儿忙。酿成的花蜜,营养丰富又滋补养颜,当是所有蜂蜜中的珍品了;夏日这枣树 笼一方绿荫,让小院在炎热的夏季,蕴满了清凉;秋天是枣树奉献给人们最丰厚的典礼,一颗颗晶莹饱满的红枣,缀满了树的枝枝杈杈,在翠绿的叶子衬托下,满树的光彩夺目。

老姨说:树上的枣儿原本更多,已经打落分给乡亲们品尝了。树上这些枣儿,是 专门给我留的。说着话,老姨吩咐孙子拿来长杆,对着树上的枣儿,“噼噼、啪啪”的一阵猛打,枣儿如冰雹一般纷纷落下。我捡起一粒红透了的枣儿品尝,又脆又甜的滋味在身体中蔓延。再看那枣树,在长杆的敲击下,枣儿落下的同时,那树的枝枝叶叶也纷纷折落。我心疼得大叫:“快住手,别打了!你们看把这树折磨成什么样子了?” 老姨和父母在一旁哈哈大笑:“这枣树就是这个样子,在秋天把它打得越狠,到来年春天它萌生得也就越旺盛。”我奇怪道:“这是为什么?”老姨说:“这树贱。”我的心就有了撼动的感觉。这树贱吗?是贱哦。它的生长不择地的肥瘦,随便栽在什么地方,哪怕是山沟石缝,有点土就能成活。你看那满山遍野生长的野生酸枣树,就是家栽枣树的母本,也成就了这枣树的坚强品质。无论是山野还是院落,无论是旱涝灾 害还是风调雨顺,到了秋天,它都会奉献给人们一树的甘甜!这树“贱”吗?我看到的却是枣树坚强的本性,容忍一切的心胸,默默奉献的精神!这枣树,多么像祖祖辈辈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乡亲,虽然这块土地是那样的贫瘠,就如父亲在路上轻叹的那一句“几十年如一日”,几乎看不到什么变化,可是这里的乡亲们对这块土地的热爱,从不曾减少一分。春天耕耘,夏天挥洒下汗水,秋天收获果实,乡亲们踏踏实实地享受着这块土地带给他们的每一个日子……

我和父母告别了这个小山村。带回家一篮红枣,让果实的香甜、枣树的品质滋养 着我的身心;采一把野菊花,摘一捧芦苇絮,让我,把家乡山山水水的灵气带回家。

1. “我”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是因为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我”心疼地阻止老姨的孙子敲击枣树,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姨说枣树贱,是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却从枣树身上看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在“是贱哦”这句话中, “贱”应该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是因为重阳节正巧在假期内,便想陪父母 好好地出去玩玩。可是父母却执意要我陪同去乡下老家看看。 我心疼地阻止老姨的孙子敲击枣树,是因为那枣树在长杆的敲击下,枣儿落下的同时, 那树的枝枝叶叶也纷纷折落。 老姨说枣树贱,是因为在秋天把她折打得越狠,到来年春天她萌生得也就越旺盛。作 者却从枣树身上看到了枣树坚强的本性,容忍一切的心胸,默默奉献的精神。 所以在“是贱哦”这句话中“贱”应理解为坚强,容忍一切,默默奉献。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本信息的提取与筛选。

2. 根据文中内容填空。(4 分) 带回家一捧红枣,让__________、______营养着这我的心田;采 __________,摘___________,让我,把山山水水的灵气带回家。这句话写出了 作者对家乡____________的情感,也揭示了这篇文章的中心: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果实的香甜 枣树的品质 一把野菊花 一捧芦苇絮。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家乡眷恋与热爱的情感,也揭示了这篇文章的中心:赞美家乡人 坚强的本性,容忍一切的心胸,默默奉献的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本信息的提取与筛选。

3.这篇文章借物喻人,写物抒情。借枣树的____________,比喻 ________________;写的是_____________,抒发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篇文章借物喻人,写物抒情。借枣树的坚强的本性、容忍一切的心胸、默 默奉献的精神,比喻家乡人坚强的本性,容忍一切的心胸,默默奉献的精神;写的是枣树,抒发的是对家乡的眷恋与热爱。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本信息的理解。

3. 父亲说的“几十年如一日”,“我”开始是怎么理解的?后来又有了哪些理解?

【答案】开始觉得家乡几十年没有变化。后来,从枣树身上看到了乡亲们对这块土地 的热爱,从不曾减少一分。春天的耕耘,夏天挥洒下的汗水,秋天收获的果实,踏踏 实实地享受着这块土地带给他们的每一个日子。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

阅读(二)

神奇的电子书包

提起书包,没有一个人会不动心,因为它曾经伴随我们度过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

令人遗憾的是,眼下孩子对书包有一种畏惧感。据说有人称过中学生的书包,大都在 10 公斤到 20 公斤左右。沉重的书包压弯了学生的背脊,也压痛了父母的心。

有没有解决的办法?别急,在 E 时代,已经问世的电子书包将舒展父母们的眉头。 据了解,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在调试一种电子书包。这种书包相当于 16 开书本大小, 厚度约 1 厘米,重量仅 700 克,内存 1MB。第一批准备试用的 200 台电子书包,分 4 个班,将分别在北京、上海、大连和深圳 4 个城市试用。

这些书包如果做得秀气些,它完全可以放在口袋里。虽然不起眼,却可以从小学 用到大学毕业,读研、读博都可以用,一用就是几十年。所有的作业都可以在这本书里完成。这样,课堂上再也看不到堆积如山的课本、作业本,连铅笔、钢笔等文具都不用带了,一本 16 开本的电子书包将代替这一切。

在新加坡,电子书包的发展要更快一些。它实际上是一个储存、记载和阅读信息、 资料的电子装置,上面设有入干电子卡插槽,学生可以插入课本卡、作业卡和字典卡等,还能与互联网连接收发电子邮件,可以和地球上任何一个地区的学生交流学习心 得。显然,电子书包的出现,预示着一场全球性的教育革命。

但是要普及这种产品,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严格地说,就技术而言,它比掌上 电脑还简单,并非什么高尖产品。它唯一的缺点是价格还太贵,现在的售价到 1500 至 1600 元,相当于一个学生高中三年的学费,还难以在全国普及,要把它的价格降到 1000 元以下,也并非什么难事。手机刚出来不也是一二万元吗?现在也不过千把 元了。

另一方面,传统的纸张教材不利于环保。我国在校的学生超过 3.2 亿,如果平均 每个学生的课本为 20 本,每年达到 128 亿册,而学生所用的作业本姑且每学期每门课按 6 本计算,将达到 240 亿册,可课本和作业本加起来将达到 360 亿册。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啊!为此,每年将砍掉多少森林。显然电子书包的出现,将改变这 种状况,为我们多留下几片森林,为子孙多留下一些绿色。 称砣虽小压千斤。别看电子书包小,其产生的影响却不可忽视。它不仅给中国的 教育方式带来巨大的变革,还会对社会的很多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

1.第(1)段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巧秒地引出了说明对象,也暗示了本文将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作比较。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段落的作用。

2.选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其神奇的特点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电子书包 体积小 重量轻 容量大。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本信息的提取与筛选。

3.请分析第(2)段中“重量仅 700 克”中“仅”的表达作用。(2 分)

【答案】强调了电子书包的重量之轻,使说明文语言更加准确。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词语的作用。

4.第(4)段中说“电子书包的出现,预示着一场全球性的教育革命”的原因是什么? (请用文中话回答)

【答案】电子书包还能与互联网连接收发电子邮件,可以和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地区的 学生交流学习心得。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本信息的提取与筛选。

5.从第(5)段看,电子书包的普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电子 书包必将被普及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现在的价格还很贵 它比掌上电脑还简单,并非什么高精尖产品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本信息的提取与筛选。

6.第(6)段中加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是什么?有何作用?

【答案】列数字 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传统的纸质教材不利于环保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四、习作。

题目:夸夸我的________

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填上你要夸的人。写一件真实的事,通过语言、动作描写来 反映人物的某方面品质。

课后作业

挪树

院子里那株腊梅奄奄一息了。它长得不是地方,旁边是一个垃圾桶,垃圾车常年 地擦它、蹭它、碾它,原来风姿飘逸的它,便渐渐枝折叶落,瘦弱得仅剩可怜巴巴几条筋,眼见得便要“零落成泥碾作尘”了……老花匠来了。我劝老花匠挪一挪衰弱的 “千金”。院子向阳一侧长着一排腊梅,其中刚好空缺一个位置。“人挪活,树挪死。”有人说。“腊梅会挪死吗?”我有点担心。

老花匠提着锄头、铲子来了。他铲开了!刨开了!瘦小的腊梅,却有并不瘦小的 根须,它是一株已经成熟的腊梅啊!它的根须长长的在地下漫延。老花匠用铲子把四周的根须全产断了!他又抡起锄头,朝几根甘蔗粗细的主根砍去。锄落之处,铮铮有声。发声之处,竟露出白生生的断裂开的主根,像断裂的骨骼,白得骇人。 我的心一阵悸动:“它会死吗?” “死不了!”老花匠漫不经心地回答。 “可不能把它的主根砍断!” “不砍断怎么挪呀!”老花匠依然是那种职业性的残酷。

不能不承认,为挪这株腊梅,老花匠挖的洞又深又大。然而这株腊梅的根更深更 大。要挪动它,非砍断一些根根蔓蔓不可,哪怕伤筋动骨,也是出于无奈。谁让这株腊梅在这块土地上生长了那么长的时日呢? “嚓!嚓!嚓!”一铲,一铲,一铲……“喀!喀!喀!”一锄,一锄,一锄…… 腊梅的根须与这块热土的联系一一割断了。“嘎吱”一声,老花匠一脚蹬过去,最后的最粗的主根断开了。我仿佛听到了腊梅的呻吟。腊梅在阵痛中出土了!独立了!老花匠像拎着一头刚被宰割的小猪,抓着枝条拖着它走到那个已挖好了坑的空缺的位置上。腊梅的根须仍带着一团老土。那老土依然沉重。独立了的腊梅带着一团老土的根 埋了下去。腊梅瘦骨嶙峋地立着。它会死吗? 晚上,雷电大作,大雨下了个透!翌日,那株腊梅仅剩的几片叶子仍在枝丫上,仍是绿的。又过了几天,叶子还是绿的。又长出了几片新叶。又抽出了几条新枝…… 腊梅新生了!尽管它比那一排丰满秀美的腊梅显得矮小,但它总算逃脱了垃圾车的劫难。人挪活!树也挪活!会有的,会有的,在万花纷谢的冬天,在它的干枝上,一定依然会有 腊梅花的黄色的芬芳。这里的风物一定会:“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1. 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________一息 风姿飘_____ _____有声 丰_____ 秀美

2. 【答案】奄奄 逸 铮铮 满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词语补充。

3. 文中第 3 段有两个错别字,分别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答案】漫——蔓 产——铲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基础知识。

4. 诗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出自《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

【答案】卜算子•咏梅 陆游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

5. 没有字典和词典可查,请联系上下文写出下面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①像断裂的骨骼,白得骇人。( )

②晚上,雷电大作,大雨下了个透。( )

【答案】①使人害怕 ②达到饱满、充分的程度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词语释义。

6. 最后一段中,画“___”线的句子里蕴含着什么意思?把你的体会写下来。

【答案】作者相信那株腊梅一定会重新绽放、重获生机的。

解析:此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这里的风物一定会:‘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 浮动月黄昏’”的含义应为“作者相信那株腊梅一定会重新绽放、重获生机的。”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本的理解与感悟。

7. 按要求概括。

(1)从第 3 段到第 9 段,这一部分主要写的是:

(2)你认为本文作者在文中赞美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①老花匠把腊梅移栽到新的地方。 ②本文赞美腊梅顽强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关注与喜爱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本信息的概括。

上一篇新闻

通胀是件坏事吗?特别是对买了保险的人

下一篇新闻

谈谈人,说说印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