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文化自信何以更加坚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一个民族的复兴,总是以文化的兴盛为强大支撑;一个时代的进步,总是以文化的繁荣为鲜明标识。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新时代10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我国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呈现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的生动图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更加坚定。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为基础,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展现恢弘气象,中国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得到极大增强,焕发出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充满文化自信,才能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行稳致远。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呼唤坚定的文化自信,新时代更铸就坚定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现在是距离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最近的一个时代。我们自信起来了。”在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中,文化建设气象万千,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显著增强、日益坚定。

文化自信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中更加坚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在意识形态领域坚定不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坚定文化自信最根本的要求、最集中的体现。在文化发展上,一旦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文化自信也就无从谈起。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正本清源、激浊扬清,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宣传思想工作、文艺工作、新闻舆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等气象一新、格局一新,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奏出雄浑乐章。我们高扬思想旗帜,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主心骨更加坚定;着力凝聚人心,把价值观自信作为文化自信的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更加充沛强劲;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主旋律更加高昂响亮;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做好弘扬革命文化和传承红色基因工作……今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展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汇聚起意气风发、勇毅前行的磅礴力量。

文化自信在科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更加坚定。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如何对待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判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没有文化自信的重要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彰显了我们高度的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素有文化自信的恢弘气度。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实践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作为文化自信的“源”和“本”,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牢牢站稳脚跟。博物馆热、文物热、非遗热、传统节日热,“国潮”火爆流行、“中国风”托起“冬奥范儿”,《最美中国戏》《中国诗词大会》《记住乡愁》等节目热播……人民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自内心认同、出自真心喜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动更加自觉。

文化自信在充分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中更加坚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人民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享用者。文化是衡量社会精神文明进步和人民综合素养的重要标志,文化繁荣兴盛最终要落脚到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上。同时也只有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才能不断坚定人们的文化自信。新时代,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对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渴望更加强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文化发展应人民而需、为人民而兴的原则,更加精准、更高质量地提高精神文化产品供给水平。艺术创作持续繁荣,《觉醒年代》《山海情》《只此青绿》《沂蒙山》等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涌现、刷屏出圈,实现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实现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综合文化站和大部分博物馆免费开放,群众歌咏、广场舞展演、乡村“村晚”广受欢迎,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文化惠民、文化悦民、文化富民在新时代文化发展中不断实现。

文化自信在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中更加坚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精神是强大力量支撑。一种文化经过风雨的洗礼,在实践中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就能让人们的文化自信愈加坚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遭遇的风险挑战风高浪急,有时甚至是惊涛骇浪,各种风险挑战接踵而至,其复杂性严峻性前所未有。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没有在挑战面前退缩,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凭着那么一股子气、那么一股子劲,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疫情防控斗争中,14亿多中国人民显示出高度的责任意识、自律观念、奉献精神、友爱情怀,铸就起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精神防线,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在脱贫攻坚伟大斗争中,我们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累累精神硕果,为坚定文化自信作出了最生动的注解。

文化自信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中更加坚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一种具有高度自信的文化,总是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借鉴、吸收各种优秀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方案”,积极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2019年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来自亚洲47个国家和五大洲的各方嘉宾,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聚一堂。这是当今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盛举,也是新时代中国积极推进文明交流互鉴的缩影。搭建开放包容的文明对话平台,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交流合作,开展丰富多彩的金砖人文交流合作,推出以对外传播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内容的纪录片等优秀作品,昆曲、京剧演出不断亮相国际舞台,优秀国产电视剧在多国引发“追剧”潮……走出去的中华文化彰显出强大魅力、展示出新时代中国人的精气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日益增强。

我们党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定位文化自信、谋划文化发展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在长期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高扬革命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发展先进文化,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从被动转为主动,逐步树立起文化自信。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定位文化自信、谋划文化发展,引领中国人民不断坚定文化自信。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文化自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重要内容。我们党始终顺应时代潮流引领文化发展,切实把党的领导贯彻到文化建设各个方面,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推动事业发展。全面加强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是党的优势所在、责任所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一项根本制度,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明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现“文化更加繁荣”。新时代,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一系列战略谋划和战略部署,把文化自信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为新时代厚植文化自信之基、激扬文化自信之势提供了根本保证。我们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党领导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贯彻落实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原则,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方方面面。在党的坚强领导、科学谋划和有力推动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骨神韵、革命文化的刚健激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兴盛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蓬勃展开,共同铸就了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

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为坚定文化自信掌舵领航。在领航“中国号”巨轮破浪前行的历史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秉持深厚的文化情怀,对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进行深邃思考,引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坚定文化自信。从敦煌莫高窟到云冈石窟,从嘉峪关到福建朱熹园,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考察时实地察看了不少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彰显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怀;从墨西哥奇琴伊察玛雅文明遗址、希腊雅典卫城博物馆到捷克斯特拉霍夫图书馆,习近平主席在国外访问时深入了解五大洲的不同文明,展现了中国对其他文明的尊重欣赏,表明中华文明必将在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实现新的发展的坚定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文艺工作座谈会、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等一系列重要会议发表重要讲话,就一系列根本性问题阐明原则立场,廓清了理论是非,校正了工作导向,思想文化领域向上向好态势不断发展;亲自出席中埃文化年、金砖国家文化节等重要活动,为巴基斯坦、新加坡、柬埔寨、越南等中国文化中心揭牌,向2021“一带一路”·长城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开幕式等活动致贺信,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文化交流合作谋篇布局。正是因为有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更加坚定,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成为我国发展的战略性有利条件,党心军心民心昂扬振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科学指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一重要思想充盈着浓郁的中国味、深厚的中华情、浩然的民族魂,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精神感召力,为丰富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坚定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引、注入了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基因,深刻阐明了坚定文化自信对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文化自信、怎么坚定文化自信等重大问题,把我们党对文化作用和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新境界,是指导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正是因为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我们的文化自信更加坚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对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充满信心。

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当前,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景无比光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站上新起点、扬帆新征程,有风平浪静,也有惊涛骇浪。我们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以思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以精神之力排除千难万险,乘着新时代的浩荡东风、向着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砥砺奋进。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这一道路在文化发展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揭示了我国文化发展规律,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唯一正确道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在文化发展上,我们主张在交流互鉴中“美美与共”,绝不排斥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但绝不能“以洋为尊”“以洋为美”、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割断自己的精神血脉,丢掉自己的核心价值,那样只会导致历史的悲剧。我们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坚持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不仅将为人类贡献新的发展模式、发展道路,而且将把自己在文化创新创造中取得的成果奉献给世界。”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成为时代变迁、社会变革的先导,其原因就在于文化具有创新创造的特性。新征程上,只有坚持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才能不断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不断坚定文化自信。我们要把坚定文化自信和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创造有机统一起来,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规律、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有利于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不断提升文化治理效能。坚持新发展理念,优化文化发展生态,转变文化发展方式,重构文化发展格局,特别是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更好地以先进适用技术助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继承革命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塑文化生产传播方式,抢占文化创新发展的制高点。鼓励和支持文化工作者勇于创新创造,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努力创作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文化精品,不断开拓中华文化发展新境界。

坚持把文化自信所蕴含的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充分激发出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我国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我们必须高扬思想旗帜、强化价值引领、激发奋斗精神,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铸魂,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把文化自信所蕴含的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充分激发出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聚合起坚守正道的定力、砥砺前行的动力、变革创新的活力,铸就巍峨耸立的中华民族精神大厦。《 人民日报 》( 2022年09月29日 09 版)

上一篇新闻

“520,我爱你”!来看双流人的幸福告白

下一篇新闻

11月19日,中国迎来3条好消息:普京力挺中国;拜登“夸奖”中国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