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2日 星期五

潮州古宅为华侨华人守住精神“老家”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潮州古宅为华侨华人守住精神“老家”

载阳客栈庭院。 廖奕铭供图

潮州古宅为华侨华人守住精神“老家”

喃妙民宿古宅保留的金漆木雕。 黄森迪供图

广东省潮州市,韩江在城市中心向西弯出一条和缓的曲线,蜿蜒穿城而过。河湾西岸,潮州古城枕江而眠,城内街巷交错,明清古宅、民国骑楼鳞次栉比。

在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有不少古宅凝聚着海外华侨华人的辛勤结晶。如今,在侨胞后人的悉心保护和运营中,潮州古宅仍守着这份盎然古意,为海外华侨华人留住精神“老家”,也为更多游客呈上活色生香的潮州文化盛宴。穿过街巷,走进老宅,品一盏工夫茶,听一曲潮剧,还有更多华侨华人的历史故事等待人们倾听。

修旧如旧,力保原汁原味

潮州古城牌坊街载阳巷,夏夜晚风中,写着“载阳”红字的竹编灯笼灯影幢幢。推门而入,院内灰瓦木墙,灯明几净,绿树掩映,自然朴拙之气扑面而来。

这座在古城核心街区闹中取静的清代古宅,保留着潮州传统民居“四点金”建筑风格,也是潮州古城中第一家由古宅改造开发而来的民宿——载阳客栈。

载阳客栈创始人廖奕铭是地地道道的潮州古城人。1956年,他的爷爷,时任泰国龙华佛教社社长廖振祥出资为廖氏家族购置了这座始建于清代中期的“大夫第”宅院。买下老宅后,廖氏家族全家都居住在老宅里,最多时有二三十人。随着时代变迁,家族成员陆续搬离老宅,2006年,廖奕铭一家也搬出院子,古宅就此空了下来。

“有一次,我回到古宅看看,推开门,看见树根从房顶蔓延到了地上,屋顶长满了野草,有的墙也摇摇欲坠。那一刻,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廖奕铭说,“我的家人都不愿看到祖辈辛苦留存的古宅断送在自己这代人手中,希望能留住古宅作为‘家’的生机和活力。”2009年,他征得家族一致支持,投入约100万元,秉持“修旧如旧”的理念对祖宅进行全面修缮,尽可能地保留原有的建筑风格,适度增添富有潮州特色的文化元素,创办载阳客栈。

此后,廖奕铭一头扎进了潮州古宅保护开发领域,陆续承接新的古宅“活化”项目。“10余年来,我陆续承接了10来个古宅‘活化’项目,慢工出细活。我希望尽可能地结合古宅本身的特色,因地制宜进行改造,让古宅重返青春。”廖奕铭说。

载阳客栈所在的牌坊街是潮州古城文旅特色区的中轴线,23座古牌坊串联起51条古街巷。在牌坊街家伙巷11号,还有一座“大夫第”。这座清末老宅保留着“三门、四厅、五天井、八卧室”的潮州古民居“虎爬狮”格局。院落门前遒劲有力的楷书石刻“大夫第”门匾格外显眼,老宅房梁上层层叠叠的金漆木雕写满岁月痕迹。

老宅原主人李雨霖是清末知名潮商,在民国时期曾担任潮安商会会长。2017年,黄森迪与9名李家后人协商后接手这座古宅,创办喃妙民宿。

“现在房梁上精美的金漆木雕,都是我自己一块一块从糊住的墙皮里清理出来的。”黄森迪说,“老宅的改造方案全部是我设计的,力求既保留古宅的原汁原味,又增加符合现代需求的生活设施。”经过一年的整修,喃妙民宿在400平方米的老宅中划分出7间现代雅致的客房,保留了老宅的整体格局和绝大部分古迹细节。

潮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2017年以来,潮州启动“百家修百厝(祠)”工程,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创新文物保护修缮机制,实施古城一批文物修缮工程。目前已完成海阳县儒学宫大成门、大成殿、双忠庙、真武宫、唐伯元故居、下东平黄宅等文物修缮工程。

“当前,潮州古城的总体保护情况良好。古城内的16条骑楼街、数百条古街巷、4个历史街区等城市肌理和历史风貌保存得较为完整。”潮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吴志敏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潮州市政府启动古城街巷“微更新”和“百家修百厝(祠)”工程,改善市政公共基础设施,发挥了重要“杠杆”作用,“撬动”了民众自发进行古宅保护修缮的热情。古城原本已迁出的居民出现一定程度回流,民宿、茶馆、商业档口等“活”业态进入古城。如今,古城内已有200余家民宿,许多老宅不仅得到保护修复,更在活化开发中重现昔日繁荣。

活化古宅,传播潮州文化

“不到甲第巷,就不算来了潮州古城。”太平甲第乐苑创始人周钦松笑着告诉记者。

明清时期,甲第巷是潮州仕宦商贾名门望族的聚居地。不足200米的巷子里,“大夫第”“资政第”“儒林第”等匾额透露出宅院原主人的身份和品位。近代以来,许多出海打拼、有所成就的华侨华人在这里购置房产、阖家聚居。一条甲第巷,蕴藏着潮州的历史文化积淀,也体现了潮州古城的文化变迁脉络。

民国时期,周钦松的父辈大多出海创业。1921年,周钦松的叔叔买下甲第巷一座200多平方米的三进院落,全家由此在甲第巷安家。2013年,周钦松征得全家人的一致同意,开始全面修缮祖宅。把祖辈留下的文化遗产传承发扬,是周钦松全家的共同心愿。基于这样的初衷,热爱潮州地方戏曲潮剧的周钦松把祖宅打造成潮剧“俱乐部”,取名太平甲第乐苑。

“一开始,甲第乐苑主要由我的三五个潮剧票友组成,你出音箱,我出场地,他带一包茶,就这样拼凑出一个潮剧表演团队。周围的街坊邻居、远道而来的游客来看戏喝茶全都免费。”周钦松说,后来,越来越多潮剧爱好者闻讯前来。大家商议采取会员制,每人每年交一定金额的会费,用以维持乐苑平时演出、喝茶、维护的日常开销。乐苑的会员团体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现在已有80多人。

“我们现在不仅每天在乐苑里表演潮剧,每年还定期参加市里举办的文化活动,开展文艺下乡活动,让潮剧从戏台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让更多人了解潮剧、爱上潮剧。”周钦松说。

古宅的活化利用,不仅延续了古宅的生命活力,更为潮绣、木雕、潮剧、工夫茶、潮州菜等潮州特色地方文化提供了展示窗口。在积累了载阳客栈的成功经验后,廖奕铭将一栋民国骑楼修缮打造成载阳茶馆,并引入潮剧潮乐表演、工夫茶等潮州味十足的文化活动。此后,他还在古城中尝试开创酒馆、潮州菜体验中心等新业态。

2019年,中国侨联“寻根之旅”夏令营广东潮州营在载阳客栈举办。10天的行程里,来自海外多国的华裔青少年在载阳客栈、茶馆感受潮州传统民居生活,体验潮乐、潮剧、潮绣等潮州文化,学说潮州话,品尝潮州菜,共饮工夫茶。关于潮州古宅的崭新记忆由此传递给华侨华人新生代。

“潮州市此前的古宅保护为如今的文旅产业发展涵养了宝贵资源。”吴志敏说,古城中平常的物价、满满的烟火气,让潮州古城旅游多了一种“来朋友家做客”的亲近感——远道而来的游客就是潮州的客人,来潮州游玩对潮州居民来说不过是“多一副碗筷”。游客能更好地与当地居民交流沟通,亲身实地感受潮州文化。古城的“实诚”和“亲切”,是潮州信用文化的体现,也为潮州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软支撑”。

承载回忆,寄托悠悠乡情

“一座座古宅是潮州侨文化的生动写照,蕴含了海外华侨华人落叶归根、回报桑梓的传统思想,也成为纾解海外游子乡愁、联结海内外同胞乡情的文化符号。”潮州市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今年69岁的周钦松至今仍记得,小时候最开心的事就是蹲在老宅门口,等待送信人背着白色的大布袋挨家挨户送侨汇券。“我的老叔、阿叔、姑姑都是在老宅里长大的,老宅最多的时候住了不下30人。出国后,他们会定期给我们寄侨汇券。到现在,他们每隔几年都要回家看看。因为这里有他们的根。”周钦松说。

“小时候,每到大雨天,我和姐姐们就把院子天井里的排水口堵住,等着雨水在院子里蓄成一个小池子,我们折了纸船放在池子里游……”廖奕铭回忆,这座老宅留存着他所有的童年回忆,也承载着他们全家的家族记忆。

2016年,廖奕铭筹办了一场廖家搬入老宅60周年纪念聚会,家人们从泰国、新加坡、澳大利亚、中国香港、汕头、韶关等海内外多地回到祖宅。“无论身在何方,离开家乡多久,每个人都有和祖宅相关的记忆。这个院子就像一个容器,让我们的亲情和乡情有了寄托,有了一个真实存在的容身之所。”廖奕铭说。

“我是古城里长大的孩子。我慢慢长大了,老宅好像也渐渐‘老’了。门窗坏了,墙倒了,水电不方便,停车没处停,那个曾经让我们爱得不行的老宅,现在好像碍着我们了。”黄森迪说,“我修缮开发老宅,不是把它作为一门生意,而是把它当作自己的家,让它依然保持着家的氛围,唤起大家的意识——老宅是个宝,我们一起传承爱护它。老宅虽老,但永远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保护古宅需要政府和民间合力,也离不开当地居民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参与。据潮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1986年潮州市列入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潮州市对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和历史建筑均实施挂牌保护。同时,住建局及时印发相关通知,持续开展历史建筑测绘建档工作,严格历史建筑拆除管理,加强对历史建筑的巡查监管,为古宅的持续保护提供系统支持。

“在潮州古城中,有许多传统民居的产权构成较为复杂,其中不少涉及华侨华人的产业。推动古宅保护开发,离不开华侨华人的参与和支持。”廖奕铭说,最近几年,越来越多古城居民意识到古宅保护开发的重要性。希望越来越繁华的古城,能唤起海外华侨华人对古宅保护的积极性,更多地关注故乡,回到故乡,参与建设故乡,让更多侨产古宅得到应有的保护,重获人气。

潮州市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走在潮州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华侨医院、华侨学校、道路桥梁等公共设施建设,都离不开海外华侨华人的热心捐赠和积极支持。在古宅保护开发方面,潮州市也会继续对涉侨古宅进行排查摸底,将涉侨文物资源打造成促进乡村振兴、增进海内外文化交流的载体,吸引海外侨胞共建美好家园。

上一篇新闻

“新港之争”,新时代下的双城记

下一篇新闻

重庆五大最贵小区 为何都集中在朝天门附近?超4万的有好几个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